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国学基本教材·论语卷 >

第15部分

国学基本教材·论语卷-第15部分

小说: 国学基本教材·论语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③ 诸“之乎”的合音。
  ④ 善贾好商人,喻明君。贾,音gǔ。
  ⑤ 沽卖。
  析论
  孔子的学问道德很好,这是人人承认的事实,但是他却课徒而不仕,学生对老师难免有愿意出仕与否的怀疑。
  子贡是孔门中口才很好的一位,他用美玉做譬喻,来试探孔子的想法,这种问法,非常含蓄,听得懂固然好,听不懂也无伤大雅。孔子是何等聪明的人,当然听懂了。孔子道德学问已修养得很好,所以子贡用美玉来做譬喻,是非常合适的。子贡这种说话的技巧,值得我们学习。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论语卷·论人(11)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儒家的哲学,基本上是以服务为目的,所谓忠恕之道,就是修己安人之道,修己的目的就在安人,所以孔子当然有出仕为民服务的心愿,这心愿可以从他连答“沽之哉”、“沽之哉”体会出来。
   (三)
  子曰:“甚①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②。”(《述而》第七·五)
  章旨
  孔子自叹其道尚未实行,而人已衰老。
  注释
  ① 甚过分,此指太厉害。
  ② 周公姓姬,名旦,相武王,佐成王,制定礼乐制度,周朝因而大治。
  析论
  周公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他承继父兄之德,制礼作乐,使周天下大治,后世视之为圣人。鲁国是周公的封国,所以周礼尽在于鲁。孔子是鲁国人,对周公极为景仰,他所传的道,正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往圣先王之道。他所期待推行的,正是周代制度,所以时时念及周公,因为周公是先王之道,周代制度的代表。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孔子因为时时景仰周公,所以夜里也会常梦见周公。可是现在年老体衰,已好久“不复梦见周公”,弦外之音就是说不能再见到周代制度了。
  孔子年轻时,时时以推行先王之道为职志。《子罕》篇记载子畏于匡,孔子说:“文不在兹乎!”正表明了孔子以文化传承者自居,而实现周公之道正是孔子念兹在兹的心愿。可是年老力衰了,不容易再见到周代制度的实现,于是发出如此深沉的感慨。不过由于孔子的立说传道,使先王之道成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主流,孔子无愧于周公,我们是否也该无愧于孔子呢?
   (四)
  叶公①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②。子曰:“女③奚④不曰:‘其为人也,发愤⑤忘食,乐以⑥忘忧,不知老之⑦将至云尔⑧!’”(《述而》第七·一八)
  章旨
  孔子自述为学之乐以示人。
  注释
  ① 叶公楚国叶县尹,姓沈,名诸梁,字子高,僭称公。叶,音shè。
  ② 不对没有回答。
  ③ 女通“汝”,你。
  ④ 奚何。
  ⑤ 发愤自觉不满足而奋力去做。愤,心求通而未得。
  ⑥ 以犹“而”,连词。
  ⑦ 之无义,介词。
  ⑧ 云尔语尾助词,相当于白话的“罢了”。
  析论
  每个人都有忘忧、忘食的经验,喜欢下棋的人,下起棋来,就忘了时间;爱聊天的人,聊起天来没完没了;爱打球的人,打起球来,也会忘了时间和忧愁;爱看小说的人,看起小说来,也是没日没夜的,总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子路没有回答。子路没回答的原因,大概是不知道怎么样来形容孔子,孔子知道了,就把自己描述了一番。
  孔子自我描述的一段话中,有两个关键的词语要把握,一个是“发愤”,另一个是“乐”。孔子到底发愤什么?乐什么?孔子一生的成就在他的道德,所以所发愤的是进德修业,他为了进德修业,竟然忘食;从进德修业中,(新浪读书独家首发)获得的满足与快乐,又把忧愁给忘了。处在这种忘忧、忘食的境界中,连老了都不自觉,这就是孔子成为圣人的根本所在。
  一个人想做一件事,全心投入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专注于该做的事,还怕啥事做不成;但专注于不该做的事,那就非身败名裂不可了。选择什么是我们所该专注的,是一件非常重要的课题。
   (五)
  子曰:“盖①有不知而作②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③,知之次④也。”(《述而》第七·二七)
  章旨
  孔子自述不妄作,其为学方法在于多闻多见,择善而从之、识之。
  注释
  ① 盖大概,副词。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论语卷·论人(12)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② 不知而作不知事理而妄自著述。
  ③ 多见而识之此句意为“多见,择其善者而识之”,乃承上而省略。识,音zhì,记也。
  ④ 知之次指次于“生而知之”者。
  析论
  本章说明孔子研究学问的严正态度。孔子曾经利用鲁国保存的史料写《春秋》,他先把所得资料区分为“所见异词”、“所闻异词”和“所传闻异词”三类,再仔细推敲斟酌,考量其可信度,进而写成《春秋》。《春秋》中每写一个字都有来历,所以孔子自言自己不是一个“不知而作之者”。
  学问是由见闻思辨而来,所见所闻越多,自然学问就会增长,但是所见所闻可能有异说,也可能有好坏善恶之别,并不是凡所闻皆是,凡所见皆是,孔子对于它们加以思辨,择其善者而从之,可见他学习态度的认真了。
  不知而作,是凭空杜撰,是孔子所厌恶的。孔子以多闻多见而择善从之,虽不及上知(zhì)(生而知之)之能创作,亦可算是次于上知的人。孔子的智慧很高,但行事谨慎,尤于创作一事,绝不妄作,自称“知之次”,是自谦之语,这种稳健谦虚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六)
  子曰:“莫我知①也夫②!”子贡曰:“何为③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④;下学而上达⑤。知我者,其天乎!”(《宪问》第一四·三七)
  章旨
  孔子慨叹世人不了解他,因而告诉子贡,他是个不怨不尤、下学上达的人。
  注释
  ① 莫我知即“莫知我”,言无人能真切了解我。莫,没有人,否定代词。
  ② 也夫置于句末的语气助词。夫,音fú,此处表感叹语气。
  ③ 何为犹“何谓”,相当于“怎么说”、“为什么说”。
  ④ 不怨天不尤人不埋怨上天,也不责怪他人。怨,埋怨。尤,责怪。
  ⑤ 下学而上达下学人事,上达天理。
  析论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说这段话时已七十一岁了,他从五十五岁起周游列国,到六十八岁时再回到鲁国教书课徒。他周游列国的用意在宣扬自己的学说主张,希望有国君能够用他,使他一展抱负,促进天下大同。但是各国国君以征伐为尚,都以孔子王道学说难见急效而未加重用。现在孔子七十二岁了(孔子七十三岁卒),天下依然混乱,他的学说依然不被采用,所以就发出了“莫我知”及“知我其天”的感慨。
  孔子下学人事,人事有否(pǐ)有泰,孔子能安然处之,所以不尤人;孔子又上达天理,唯天理表现在人事上,有穷有通,孔子也能洞察它们,所以不怨天。有了这种豁达开朗的胸襟,纵然没有人了解自己,对于自己又有何损?孔子之所以发出“莫我知”之叹,乃慨叹“莫我知”而“莫我用”,因为“莫我用”,所以孔子的政治理想就无法实现了,只好说“知我者,其天乎”啦!
  问题与讨论
  1。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这种生活有什么乐趣呢?
  2。 “待贾而沽”和“待价而沽”有什么不同,孔子为什么要待贾而沽?
  3。 读了孔子自述诸章,你认为孔子是怎么样的人?
  四、时人评孔子
  以下三章记载隐者和孔门弟子对孔子的评论。隐者离群索居,不问世事,对积极入世、充满忧世之心的孔子,不了解者居多,因此,赞赏惋惜者有之,冷嘲热讽者有之;弟子对孔子的观感,则因来自切身深刻的体会,对孔子充满崇仰、爱戴之情。从这两种不同的反应,我们一方面看到圣人之道弘大,故不易为世人知晓的现象,另一方面借正、反两面的评述,更加彰显孔子之为人。
   (一)
  子路宿于石门①。晨门②曰:“奚自③?”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宪问》第一四·四一)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论语卷·论人(13)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章旨
  记隐者晨门之言,道出孔子积极救世的精神。
  注释
  ① 石门鲁城外门。
  ② 晨门职司早晚启闭城门的人,此处盖贤人隐于守城门者也。
  ③ 奚自从何而来?奚,何。
  析论
  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传道济世的抱负和使命感,在当时有人肯定他、赞扬他,但也有人揶揄他、讽刺他,他曾经一度在鲁国为官,但不久便辞去,晚年为了寻找实现他政治理想的国君,带着学生周游列国。
  其间,孔子曾语重心长地说:“知我者其天乎!”又有一次子路在石门外住宿了一夜,当他第二天入城时,管城门的听子路提到孔氏,就说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这一章所述重点即孔子这种积极救世的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一语相当准确地表现了孔子当时的困境,及处于此困境中那不屈不挠的勇者形象,流露出当时人们对孔子的同情、了解,乃至赞佩、叹惋的心情。
  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就是明察世态、洞悉政局。孔子并不是脱离现实的梦想者,但在“知其不可”之后,别人抽身而去,明哲保身,孔子则挺身而出,虽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也要做一棵疾风中挺立的劲草,坚持自己的理想。这种精神给予孔子的政治实践以独特的光彩,也对后人有无限的激励作用,后代有志之士莫不以此自勉,献身理想,百折不回。他们的献身实践,又为这句话增添了许多光芒。
   (二)
  长沮、桀溺①耦②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③焉。长沮曰:“夫执舆者④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⑤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⑥?且而⑦与其从辟人之士⑧也,岂若从辟世之士⑨哉?”耰而不辍⑩。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微子》第一八·六)
  章旨
  记孔子答隐者之所讥,而述己志。
  注释
  ① 长沮桀溺楚国二隐者之名。
  ② 耦通“偶”,并也。
  ③ 问津问渡口之所在。津,渡口。
  ④ 执舆者在车上执辔的人。本是子路驾车执辔,因下车问路,故由孔子代替。
  ⑤ 滔滔比喻纷乱的样子。
  ⑥ 谁以易之将和谁来改变此种局势。以,和下文“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丘不与易也”诸“与”字同义。
  ⑦ 而汝也,指子路。
  ⑧ 辟人之士指孔子。因孔子周游列国,相继离开鲁、卫、楚等国。辟,通“避”。
  ⑨ 辟世之士避世隐居的人,桀溺自谓。
  ⑩ 耰而不辍谓继续覆盖种子,也不告以渡口所在。耰,音yōu,以土覆盖种子。
  怃然怅惘失意的样子。怃,音wǔ。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此句承上句省略“同群”。意谓如不与世人同群生活,那么要跟谁相处而生活呢?徒,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言天下如果太平,则我不必出来改变这种局势。意指天下不太平,故欲以正道扭转之。
  析论
  孔子怀抱济世热忱,一心救世,当他周游列国时,途中曾遇到两位耦耕的隐士,子路向他们问津,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两人对孔子率弟子碌碌奔波,而徒劳无功的行为,大不以为然,故明知是孔子门徒,长沮却始终不肯告知渡口所在,还加以反讽。桀溺则不信孔子有能力改变混乱的政局,说完话便低头工作,不理会子路。子路无奈返回,告知孔子此事。孔子深为感慨,认为人与栖息山林的鸟兽不同,不应逃避人世。
  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两种不同人生观所表现出来的处世态度:隐者以为天下无道,政治黑暗,难以有所作为,因此高举远引。孔子则完全相反,“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说明了正因天下无道,所以必须挺身而出,以澄清局势,造福百姓。如果说在天下无道,举世皆浊的环境下,贤者为了洁身自好,而遁世隐居与山林鸟兽同群,那么必然“小人道长”,天下将永远处于“无道”中。(新浪读书独家首发)孔子栖栖遑遑地奔波游说,正因不忍人民处于天下无道之中。从这章记载可以看到孔子的为人:只要是有利人民,合乎义理的,没有不尽力为之奋斗的。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论语卷·论人(14)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我们今日所身处的社会已有日渐混乱的趋势,如果学习隐者孤高自清,独善其身,当然也是一种人生态度,并不会犯科触法,招致物议。但进一步想想,假如社会一乱,每个人都为了顾全自己,争相逃避,不肯出来奉献心力,那是不是太消极悲观了吗?我们大家既然是社会群体中的一分子,当然就负有社会责任,如果每个人都有孔子这种积极乐观的入世态度,那么我们的社会终究会充满希望的。
   (三)
  叔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