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宋词鉴赏大辞典 >

第318部分

宋词鉴赏大辞典-第318部分

小说: 宋词鉴赏大辞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摹写男女恋爱情事。古代京城有执金吾(执金吾)禁夜制度,“唯正月十五日夜,敕许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未怕金吾呵醉”写出元夕夜禁令不张,自由欢乐的氛围。紧接着“甚辇路喧阗且止,听得念奴歌起”一句,写在皇家车骑行经的道路(“辇路”)人声嘈杂,突然又鸦雀无声,原来是著名歌手开始演唱了。“念奴”本是唐天宝中名倡,此借用以说明唱技之精。
 
  以上写北宋元夕,真给人以富贵奢华的感觉。之后“父老犹记宣和事”一句启下,转入南宋时代。
 
  “抱铜仙、清泪如水”用了一个典故,魏明帝时诏宫官牵牛西取汉武帝时所造的铜人,铜人竟潸然泪下,用这典故寄寓作者亡国之痛。南宋时,元夕的情景不能与先前盛时相比,但也有百来年的“承平”,因此南宋都城杭州元夜的情景,仍颇为值得怀念。沙河塘在杭州南五里,繁盛之时,笙歌不绝。故词中谓之“多丽”。然后词人写到月下西湖水的幽深和碧绿。
 
  方圆十里的金波形成一道奇丽景色,在湖船长堤上,士女如云,则构成另一种繁华景观。灯红酒绿之中,那些“神仙才子”,有没有人象南朝徐德言那样预料到将有国破家亡之祸,而预先将菱花镜打破,与妻子各执一半,以作他日团圆的凭证。“肯把菱花扑碎”一句,寓有词人刻骨铭心的亡国之痛,故在三阕一开始就是“肠断竹马儿童,空见说、三千乐指”,总收前面两段,发往事如烟,江山不再的感慨。三天乐指宋时旧例,教坊乐队由三百人组成,一人十指,故称“三千乐指”。入元以后,前朝遗老固然知道前朝故事,而骑竹马的儿童,则只能从老人口中略知一二,可惜已无缘得见了。季节轮回依旧,人们依旧盼着春天,盼着元夕,但蒙古统治下,使元夕,不免萧条。
 
  “等多时、春不归来,到春时欲睡”,于轻描淡写中写尽无限的哀愁。元宵是灯节,“红妆春骑”、“辇路喧阗”的热闹场面已成为遥远的过去已今非昔比。
 
  汉人与南人,只能对着室内孤灯,追忆旧事,泪湿襟巾。“灯前拥髻”诸句“顾视烛影,以手拥髻(愁苦状《飞燕外传》)凄然泣下,不胜其悲”语意。专写妇女的情态,与一阕形成鲜明对照。年青的人们因为生不逢辰,无缘窥见往日元夕盛况而“肠断”;而老人们呢,“便当日亲见《霓裳》”,又该如何?还不是春梦易醒,恨恨空余而已,“天上人间梦里”用李后主《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语,辞气悲凉亡国之痛。跃然纸上,读之令人抚膺大恸。
 
  这首词颇具艺术特色,三叠的结构布局分别写出三个时代的元宵节场景。内在逻辑性强,结构错落有致,自然贴切,因为词人将回忆痛苦感慨种种情感糅合起来,所以极其亲切地表达了昔日遗民的心情,因此杨慎说这首词“词意凄婉,与《麦秀》何殊。”
 
            ●摸鱼儿·酒边留同年徐云屋
 
                 刘辰翁
 
  怎知他、春归何处,相逢且尽尊酒。
 
  少年嫋嫋天涯恨,长结西湖烟柳。
 
  休回首。
 
  但细雨断桥,憔悴人归后。
 
  东风似旧。
 
  问前度桃花,刘郎能记,花复认郎否?
 
  君且住,草留君剪韭。
 
  前宵正恁时候。
 
  深杯欲共歌声滑,翻湿春衫半袖。
 
  空眉皱。
 
  看白发尊前,已似人人有。
 
  临分把手。
 
  叹一笑论文,清狂顾曲,此会几时又。
 
               刘辰翁词作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词作,作者送别的对象是与自己同榜中进士的友人徐云屋。该词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词,除抒写离愁别绪以外,还将当时的世事与境遇融入其中,因而内容更为深广。
 
  上片写自己客中送客的愁思。“怎知他、春归何处”为首句,点明饯别时在暮春,同时渲染出的春光不再的惜春惆怅之感,为抒写离情作铺垫。此句与作者的名作《兰陵王。丙子送春》开端“送春去,春去人间无路”,一句相类。“相逢”句言饯别,而“相逢”两字,暗示两人同在客地邂逅,然而不久又要离去,不妨金樽流转,以遣离愁。“少年嫋嫋天涯恨,长结西湖烟柳”两句入回忆。刘辰翁于理宗景定三年至临安赴进士试,因以结识同年徐云屋,当时正值而立之年,与今相较,可谓“少年”。“天涯恨”即是飘泊他乡之恨。自初识“西湖烟柳”至今,不觉已过多年,不料仍是飘泊天涯,仍逢西湖烟柳,故云天涯恨“长结”于“西湖烟柳”之上。两句关合双方前后情事,由一“长”字表时间跨度又转回目前。“休回首”三字,文情顿挫,令人嗟叹不已。二人共谓不要去观看那迷朦的烟柳,摆脱掉盘郁于怀的天涯沦落之感;接下又谓但又不能不看细雨迷迷中的断桥,憔悴之人却又旧地重归。“憔悴”反衬上文“少年”,昔日的“少年”而今已至于“憔悴”,补足“天涯恨”之深。“东风”四句,用刘禹锡诗语。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说:“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几句是讲作者自己。作者姓刘,古人用典常喜切姓,以收一语双关之效。从“花复认郎否”一句看,又是借用刘晨、阮肇入桃源遇仙子故事,追忆少年时优游闲适的生活,以感叹如今年华不再,不堪回首。周邦彦《瑞龙吟》词:“前度刘郎重到,访邻寻里,同时歌舞;惟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便是兼用刘禹锡“前度刘郎”诗语与刘晨遇仙故事以写游冶经历的先例。对此,刘辰翁又出新意,以刘郎与桃花的痴问,体现昨是今非之慨和坎坷沦落之恨。
 
  下片写依依送客之情,同时又兼及自己。“君且住”两句,表明挽留惜别之意。“剪韭”,源出杜诗,杜甫《赠卫八处士》诗:“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写卫八处士用乡间家常饭菜招待杜甫,这里写刘辰翁没有珍馐以待客,但茶饭虽粗劣,但两人的关系却更显亲密。杜甫此诗主要抒发“别易会难”之慨,自然能引发起刘辰翁此时的共鸣同感。“前宵”三句,是追叙昨晚宴别的情景:豪饮放歌,酒湿春衫,狂放,慷慨中得见与友人情谊之深厚。既刻画出两人性格的豪放,又表现出心情的悲苦。恁,为宋时口语如此,这样之义。言昨晚同一时间已曾饯别,今朝依旧痛饮,足见两人友谊的深厚。“空眉皱”三句又转到今日酒宴:筵席上两人都已生白发,徒然浩叹伤怀。空,白白地,明知叹息无济于事仍不由得叹息年华的易逝。人人,每一个人。此处指主客两人。“白发”承前“少年”和“憔悴”,但一为反衬,一为正衬,如此笔法在于强调主客双方都已年华不再,而都又事业不成,怎不让人扼腕浩叹呢。“临分”四句,写宴散作别。临分,临别;把手,握手。这句说握手作别而又恋恋不舍,又道情谊之重。“论文”、“顾曲”用两个典故。“论文”,见杜甫《春日忆李白》“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顾曲”指周瑜精于音乐之事。《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酒器)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这里指在宴席上听曲,这几句一方面写临别时的感叹,重逢何期,道出分别的珍重;另一方面又补写宴会的内容,论文、听曲,出生本色尽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叹”字以下是一个领字句,十三个字都是“叹”的内容。用这样长句煞尾,气脉通贯,令人读后感慨不已,思绪起伏。
 
  此词写别情,但并不仅仅停留在抒写友情之深,而是融注着作者深沉的人生感慨:飘泊异乡的“天涯恨”,又有功业无成、年华易逝,感伤。凡此种种怎能不让人慨叹哀愁。清末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说:“须溪(刘辰翁)词风格遒上似稼轩,情辞跌宕似遗山。”遒劲有力的风格和曲折顿挫的笔势与丰富复杂的内容融铸一体,相得益彰,此词即是一例。此外,善用典故也是此词的一个特点,这又与辛弃疾词风格相近。
 
              ●金缕曲·闻杜鹃
 
                 刘辰翁
 
  少日都门路。
 
  听长亭、青山落日,不如归去。
 
  十八年间来往断,白首人间今古。
 
  又惊绝、五更一句。
 
  道是流离蜀天子,甚当初、一似吴儿语。
 
  臣再拜,泪如雨。
 
  画堂客馆真无数。
 
  记画桥、黄竹歌声,桃花前度。
 
  风雨断魂苏季子,春梦家山何处?
 
  谁不愿、封侯万户?
 
  寂寞江南轮四角,问长安、道上无人住。
 
  啼尽血,向谁诉?
 
               刘辰翁词作鉴赏
 
  这首词是作者刘辰翁读了儿子刘将孙《摸鱼儿》情绪,临安失守后,作者写了许多寄托亡国之悲的词,此词是作者于甲申年(1284年)带儿子刘将孙一起到杭州凭另,以寄托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的归途上而作。归途中刘将孙听到杜鹃的哀鸣,赋了一首《摸鱼儿。甲申客路闻鹃》,刘辰翁读后,随即作了此词。
 
  客路听到杜鹃的啼鸣,最能动人心扉。但是心绪不同,处境不同,人们听到鹃声时的感受便不同。“少日都门路。听长亭、青山落日,不如归去”三句,写出自己少年时代上都门游学、求取仕进的心情,长亭薄暮,几声鹃鸣,勾引起了羁旅之愁,产生了“不如归去”的想法这与“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的意境相似。十八年间,词人来往于“都门路”上;弹指一挥,十六载未临杭城,其间沧桑巨变,犹如隔世。词人用“白首人间今古”,概括这种生活体验。“又惊绝、五更一句”,一个“又”字,词意顿深一层。“五更”句,指的是刘将孙《摸鱼儿》词里的句子:“今又古。任啼到天明,清血流红雨。”
 
  本已为世事无而慨然兴叹,又那堪忍受杜鹃的一夜啼鸣。故曰“惊绝”。写作本词时,词人已经五十三岁,此时听到鹃声,已不同于少年时代的感受,既产生“黍离”、“麦秀”的亡国之叹,又产生许多联想:由杜鹃联想到蜀天子杜宇,由杜宇联想到被掳北去的恭帝。恭帝颠沛于北边,类似蜀天子的情形故曰“道是流离蜀天子”;因为当初他在临安时讲的是吴语,故曰“甚当初、一似吴儿语”。前阕结尾二句:“臣再拜,泪如雨。”隐括杜甫诗意,词人效法杜甫,以杜鹃来喻指流离北边的恭帝,遥拜之时,泪如雨下。故国之思溢于言表。
 
  上阕写闻鹃,下阕由此宕开,描写临安的衰败和抗元英雄的牺牲。当词人“桃花前度”,重来临安的时候,虽旧物未改,但哀民遍地,一派“黄竹歌声”。此用“黄竹歌声动地哀”(李商隐《瑶池》)诗意。
 
  这片这几句,以“记”字衔接上下,又有“真无数”、“画桥”、“前度”所写乃是临安失陷前的繁华景象,这是虚写;而“黄竹歌声”,才是眼前所见宋亡后故都的凄惨悲凉,这是实写。词人将昔日之繁华和今日之败落相互对照,虚实相映,伤怀倍添,语意极含蓄婉转。“风雨断魂苏季子,春梦家山何处?谁不愿、封侯万户?”三句,以“苏季子”喻抗元英雄。苏季子即苏秦,当年游说六国抗秦,意欲封侯万户,后终金尽裘敝,落魄而归。南宋末年的爱国志士们为抗击元军,恢复失土,英勇献身,不能归乡,只得梦回家山。建功立业,本是士人的共同心愿,但在国势夷陵的时候为国捐躯的人,虽未封侯拜爵,却得到人们的普遍崇敬和深刻铭记。“寂寞江南轮四角,问长安、道上无人住”二句,描写临安陷后,附近人烟稀少。
 
  “轮四角”原意是希望车轮生角,不能转动,情人不能外出,此处指道路难行。“长安道”,即是本词首句的“都门路”,此处借长安代指宋京临安。京都道上,人烟萧瑟,一路寂聊难行,词人触景生情,家国覆亡之痛喷涌而出,结句“啼尽血,向谁诉”,重又回环到“杜鹃”上,用拟人化的语气,说杜鹃终日啼鸣,纵然啼尽鲜血,去不能诉说人间的悲苦,结句含义深邃,品之不尽。
 
  本词题为“闻杜鹃”,全篇紧紧围绕“闻杜鹃”而发生变换,在羁旅者的耳中,杜鹃声声勾起乡愁无限,而遗民却从杜鹃声声中忆起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悲。
 
  全文贯彻杜鹃声,可见杜鹃声是全篇的词脉,本文采取分承的过度手法,将后阕看来似乎并不相连的数层词意,绾合起来,颇具匠心。
 
                ●六州歌头
 
                 刘辰翁
 
  乙亥二月,贾平章似道督师至太平州鲁港,未见敌,鸣锣而溃。半月闻报,赋比。
 
  向来人道,真个胜周公。
 
  燕然眇,浯溪小,万世功,再建隆。
 
  十五年宇宙,宫中赝,堂中伴,翻虎鼠,搏鸇雀,覆蛇龙。
 
  鹤发庞眉,憔悴空山久,来上东封。
 
  便一朝符瑞,四十万人同。
 
  说甚东风,怕西风。
 
  甚边尘起,渔阳惨,霓裳断,广寒宫。
 
  青楼杳,朱门悄,镜湖空,里湖通。
 
  大纛高牙去,人不见,港重重。
 
  斜阳外,芳草碧,落花红。
 
  抛尽黄金无计,方知道、前此和戎。
 
  但千年传说,夜半一声铜。
 
  何面江东。
 
               刘辰翁词作鉴赏
 
  唐宋词或婉约或豪放,多抒情,而很少直接记述眼前事,而此词却一反常规,以纪事为词,以史为词,贴近现实生活,笔锋犀利,闪烁着现实主义的光辉,不愧为词中之佳作。
 
  这首词作于宋恭年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