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短篇小说(第二十二辑) >

第114部分

短篇小说(第二十二辑)-第114部分

小说: 短篇小说(第二十二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痛,龙云要他代表自己到南京开会,会后特地到苏州看望李印老,李根源兴起了为大
姐执柯作伐的念头。龚自知才华横溢,为人忠诚,虽生得稍稍矮小些,但相貌堂堂,眉
眼间有股英气,大姐很看重他的才学和活跃的思想,慧眼择婿,应允了这件婚事,甘愿
做龚的填房。
    龚自知来到苏州后,拜会了李印老,又拜见了未来的丈人丈母,和大姐约会了几次,
一天,家里请龚自知吃蟹,龚在云南很少和无肠公子结缘,大姐教给他剥食,他连连赞
道:“美食美食,天下之美味也!”但吉官和安官只分到一把蟹脚,小姐妹感到委屈,
嘴一瘪一瘪的,大姐赶快朝两个小嘴巴里各塞一块蟹黄。
    这次婚事有点像姐妹们唱过的《特别快车》,东井轩粉刷一新,给大姐布置洞房,
花烛之日,鼓乐齐鸣。这次吉官被看重做了傧相,为大姐婚纱礼服拉纱,她拉着一边衣
角,庄严而专注地合着结婚进行曲的节拍缓缓踏步,两旁来客撒出的五彩纸屑,也纷纷
落在小傧相的头上,小吉官兴奋得满面通红,感到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荣耀。

18、三姐婚后她不时去探望
    婚后,大姐就随着龚自知回昆明,翌年,大姐产下一子。
    她在昆明举目无亲,情绪不安,龚自知写信来请父母和哥哥去云南,父母对大姐情
有独钟,思女心切,犹豫再三,还是带着哥哥去了。
    下面就轮到三姐的婚事了。
    父母兄长远去,家中就只有老祖母带着三个女孩。1935年夏,三姐望淦从振华女中
毕业,这年的暑假,三姐和柴竞雄等几个要好的同学相约到章太炎的国学讲习班去补习,
教室在景帆路章家后面一幢楼房里,太炎先生亲自教古文,章夫人汤国梨教诗词。
    三姐那时自己取名“雪亚”,是“雪洗东亚病夫之耻”的意思,她学习认真,成绩
很好,深得太炎先生喜爱。太炎先生公子章导在上海读书,回苏后见这么多女孩子在家
里读书,很是好奇,时常借跑步锻炼之机,偷偷地窥看,太炎先生明白儿子的心意,便
要他自己物色一个中意的当儿媳,章导一眼就相中了雪亚,太炎先生赞扬儿子的眼光。
    其时太炎先生和李根源、张一是好朋友,三个人在一起时,太炎谈起了这件事,
李根源一听,笑了起来,说雪亚的姐姐就是他的儿媳,此事包在他身上,由他向亲家和
彭家好婆去提亲。果然,昆明不久复信表示听凭李老做主,彭家好婆征求了三姐意见后
也表态赞同,这婚事就敲定了。
    三姐结婚,只因父母不在,婚事由李家协助章家操办,吉官不巧在家生病,没有跟
老祖母去。
    这时的吉官已十岁左右,姐妹情深,三姐婚后,她不时去探望,三姐去章家也支取
一月十元的零用钱,四妹五妹去,她总是热情地招待两个小妹妹,汤国梨有些小气,从
不肯拿吃食款待小亲戚。
    第二年三姐产子,请有名的妇产科大夫顾志华接生,彭老太太带着吉官到同仁和绸
庄买好多衣料,做成婴儿的四季衣衫。三姐临产那天祖孙俩兴冲冲坐着黄包车赶去,婴
儿却死了。
    同年,太炎先生仙逝,吊唁的人络绎不绝,小吉官看着汤国梨穿着淡灰色镶白边的
丧服忙着接待来客,吉官很担心爱护三姐的公公死了,不知三姐肯不肯和婆婆一起过。
    不久,章导在上海找了份工作,三姐也住到上海去了。

19、宁静和谐的生活也一去不返
    三个姐姐先后出嫁,只剩下四姐望澜,过了几年四姐出嫁,上海已经沦为孤岛,其
间还有过一些故事,但为了叙述方便起见,先说四姐的出嫁。
    黄毛丫头十八变,一向不惹人注意的四姐长成了大姑娘,她在浒关蚕桑学校读书时,
成了耀眼的校花,亲友间评论,先前三姐妹已经可以算得是美人了,不料安官脱颖而出,
长得像玉人似的,把三个姐姐都比下去了。
    这年暑假,望澜住到上海三姐家,章导和过去在同济建筑系的同学陈定外是莫逆之
交,一天陈定外来看章导,望澜背着他坐着,待等转过脸来,陈定外像遭到雷击一般僵
住,惊为天人,好半天才回过神来,望澜被他的痴呆模样吓得逃走了。陈定外对章导表
白自己的决心说:“此生非望澜不娶!”过不了多久,四姐便被他的热情溶化,投入他
的双臂。
    几个姐妹中,以四姐的婚姻最美满,陈定外对四姐的爱可说是经典的爱,两人白首
偕老,两个到了耄耋之年,陈定外对四姐的爱始终不渝。
    从稍稍懂事开始,吉官便一直希望自己的家和五姐妹困在一起的快乐生活永存不变,
哪里知道,月亮逐渐由盈变亏,无可奈何花落去,灿烂的画面慢慢黯淡,渐渐失去它昔
日的光彩,只剩下一片灰白。吉官心中的美梦终于碎为破镜。
    这真是:人醒梦已残,老去不可返。
    吉官14岁那年,日寇侵华,家人星散,宁静和谐的生活也一去不返,老宅基里只剩
得两个姐妹陪伴着年迈的祖母。
    安官已是二八佳人,两姐妹都在振华女中就读,大家都上升一位,三姐代替了大姐
的位置,四姐扮演了二姐的角色。其时不断传来上海日寇挑衅战事一触即发的消息,社
会上动荡不安,三姐妹偶尔到观前理发店钳烫头发,放学后有时也到南园草地上散散心,
到转桥头买些吃食,但昔日无忧无虑的心情已经消失,在后花园唱的歌,也已经不再是
《我的家庭真可爱》之类,而是常常唱《梅娘曲》、《义勇军进行曲》,还有悲壮的
《松花江衅》和慷慨激昂的《热血歌》。
    一天,传闻日本人打来了,顿时城里大乱,人们携老将雏纷纷向四乡逃难。老祖母
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找来二姐商量,二姐说传闻战事已推向昆山,运兵的火车不停向东
驶去。高级将领云集昆山,日寇虽尚未越过昆山,看来还是避避的好。祖母不大愿意离
开老宅基,二姐劝说避两天没有事可以再返回的,祖母看着身边的吉官安官,也就点头
同意了。

20、领着她们参观村舍
    李家在1936年买了辆福特轿车,李印老派轿车把一老两小接到小王山“阙茔村舍”
去,过了几天,常熟的大姑母带着两个表兄乘木船经灵岩山南麓,抵善人桥折向南行与
彭家会合。
    李母阙太夫人之墓,在穹窿山东麓下,墓右有石筑碑亭一座,亭右百步为“阙茔村
舍”,昔日营葬时,有黎元洪赠植松树万株,墓右上方之松林中,有青褐色石坡,上镌
章太炎书《孝经》一章,大字经尺。全山各处崖石,刻着众多当代名人题字。
    当时吉官已是初中生,自祖母以下诸亲友,已改口称“五妹”,表兄李乃成比两姐
妹年稍长,领着她们参观村舍,三人家学熏陶,俱已粗通文墨,对村舍中布置的书画联
对,都很有兴趣。
    “阙茔村舍”横列两进,第二进居右,为内堂,中坐南三间梁悬“阙茔村舍”匾额,
设阙太夫人立像,左右暗间及侧厢,为卧室和客房。
    内堂左右房中,陈设着书架,有当时难得一见的《拿破仑传》、《俾士麦传》等,
三个中学生常来此捧读,增进了不少知识。四壁还挂着李根源故旧张耀曾、靳云鹏、僧
圆瑛等之照片。还有赵藩以及孙光庭、陈衍等字轴和郑伟业的对联等,书法精绝。
    五妹问表兄道:“你知道这是些什么人吗?”乃成表兄说:“前面照片上的几位,
都是在中国政坛上叱咤一时的风云人物,后面写字的几位么,有些人我不晓得,有些人
稍微了解一二,比如陈衍,很有文才,袁世凯封过他什么侯的。又如赵藩,是云南大理
人,白族的唯一的一个探花,名诗人,书法家。昆明一带的招牌,都是赵藩写的。”
    村舍之左,有李根源兴办之村民小学一所,再左有面向村舍之厅屋三楹,名“凤木
屋”,悬李印老自书刻木对联一副,曰:“空望白云依子舍,种将红树点秋山”。
    沿“凤木屋”登山,可观李根源经营之十景,至山巅,前有“湖山堂”,后有“小
隆中”,后者有平屋三楹,上悬吴县赵廷玉撰书“岩壑具经纶,谢安江左功名远;松风
洒襟袍,宏景山中日月长”之对联,表兄指着对联说:“这是称颂位居相位之李亲伯退
隐林下,以山水自娱远离政治的。”
    沿山路东下,山脊有顶部满布绿苔之巨石,用“松风吹绿”句取名“吹绿峰”,峰
南紫褐色石壁如卧狮,取名“卧狮窝”。

21、这样的山居生活过了个把月
    十景首推“松海”,黎赠松已然成林,郁郁苍苍,风过处,起伏若波,声鸣如涛,
有一石亭李烈钧题名“射虎”,后经陈衍改为“听松”。
    来小王山松海畅游后题诗的有不少名人,1936年夏,李印老辑印《松海》一卷,三
小于书架上觅得,表兄掏出本子抄录,四妹五妹也学样录了几首喜爱的诗作。张一
《题松海》:风尘氵项洞人间世,为听龙吟植万松。添得我吴新掌故,小王山顶小隆中。
    徐诗云:穹窿三叠翠浮天,我欲移家作散仙。更爱隆中幽绝处,松风吹绿一溪烟。
    易家铖诗云:小王山近善人桥,相国高门借一宵。辟地开天原小事,乾坤大事听松
涛。
    汤国梨诗云:览胜不辞远,栖山莫怨深。苍茫松海里,应有蛰龙吟。
    李亲伯兴来,“用嫂氏汤夫人韵”作诗云:苟全于乱世,不觉入山深。高卧小隆中,
聊为梁父吟。
    这样的山居生活过了个把月,老祖母忧心忡忡,几个少年则已浑然忘却进山之因,
成日价看看书游游山。
    1937年11月15日晚,忽闻门口有汽车喇叭声,表兄奔出探视,奔回叫唤道:“李亲
伯来了!”
    原来,彭家来小王山后,李氏家人也陆续向后方迁离,暂居南昌,后去昆明。苏城
宅邸,仅李根源一人和随从居住,到深秋十一月,日寇于金山卫登陆后,向西直扑,日
机开始向苏城轰炸。一日振华女中被炸,李印老知己坚主抗战,为日特所忌,振华之弹,
目标实为在李,李遂有去意,行前特来小王山叩辞母墓。彭家来小王山时,有一段路还
乘过竹轿,这时已通了简易公路,故李根源小车可以直达。
    当晚,李亲伯和彭李两家家人叙话家常,把四妹五妹揽于膝前,和蔼可亲。
    翌日,李亲伯带了几个随从到山里转,乃成表兄带了两姐妹尾随着。所到之处,山
间的村妪野老都呼李亲伯为“总长”,李亲伯也谦和地应答着,后来到了“听松亭”,
大家坐在石栏上憩息,李亲伯手摇一株高高的孤松,对表兄季耕说:“我爱此松之直,
特地买来种植在这里,如今长高不少了。”
    几天后,是李母的忌辰,这几天亲朋陆续来山的有几十人,忌辰清早,一起肃立于
阙太夫人墓前,行三鞠躬礼。
    又过了几天,在苏州沦陷前夕,李根源部属马崇六驾车来山,请李印老登程,李最
后一次环视了阙氏村舍,怅然而去。经善人桥,往无锡到南京,转登江轮西行。

22、避匿于穹窿山“茅篷”
    彭、李两家本拟迁往安庆的,但老祖母年事已高,不宜长途跋涉,经上山之苏州人
惠心可力劝,决定避匿于穹窿山“茅篷”,该地十分隐蔽,可避日寇之锋。
    穹窿“茅篷”是一座僧寺,昔名“显忠寺”、“穹窿寺”,寺门砖额上刻有“福臻
禅寺”,该寺屡建屡毁,一段时间只剩了几间茅棚,当时人称为“茅篷”,四山环抱,
背倚大茅峰,人迹罕至。
    李根源亲撰《募修穹窿寺启》中形容穹窿说“……发自天目……起缥缈,过洞庭,……
葱郁磅礴,遂孕灵奇,玉遮阳山居其左,……尧峰、七子拱其间,具区诸峰环其后,实
为吴郡之主山。”
    彭、李两家逃难上山,除祖母坐了顶竹轿外,其他人等都负物步行。四妹五妹蹦蹦
跳跳,表兄乃成照看着她们,进穹窿寺外红墙正中寺门拾级而上,才知此身正处于穹窿
绝顶大茅峰之中,仰视此峰,宽阔森张,峰左延折而东为三茅峰,峰右山脉亦东趋奔腾。
    到了高处,三个少年已经气喘吁吁,散坐休息,五妹笑嘻嘻地说:“离开阙茔村舍
时,心里惶惑,正像逃难一样,爬了这些山路,一边看着风景,国难家难全忘记光了。”
    时值深秋,天高气爽,草木疏落,间只剩下一些耐寒的林木用浓重的色彩装点着群
山层岭。四妹叹口气说:“活到现在,只是在南园的草地上和后花园里略略领会到些自
然之趣,想不到逃难逃进了大自然,哦,我要赞美大自然,赞美这气势雄伟的大自然!”
    表兄乃成冷冷地插话说:“不要忘了,看中这大自然的日本鬼子正在向这里进发呢!”
    老四愣了一下,傲然反击说:“你能欣赏热爱祖国河山之美,才能挺身而出保卫它,
懂吧,先生?”
    乃成表兄一向好脾气,知道自己失言,赶紧说:“懂,懂,四妹此言极是。”他看
了一回山色,说:“这些山,可惜少种了一些枫、槭、松、柏,就弄得其意萧条,山川
寂寞,正如欧阳修所说,秋声起也,弄得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到了寺中,两家住在“壮哉楼”上,楼为寺之最高处,计五楹,左右及后楹全为客
房,老祖母和两姐妹住在楼的左后角房中。

23、不时能听到战事消息
    翌日,两姐妹就缠着表兄看寺里各处,表兄好读书,比她们懂得多,有他在旁讲解
就有趣得多。进寺门,为“弥勒殿”,后为“观音殿”,上有废圮殿基,旁置砖灶和硕
大的铁锅,表兄指着这生锈之大锅说:“看这锅,就可以知晓这寺院昔日的规模,烧一
锅粥,起码够数百个和尚吃。”五妹听了,咋舌道:“阿弥陀佛!”
    从右侧上,为“月驾轩”,轩右就是“壮哉楼”,再右即为“大雄宝殿”,各处匾
额均为李氏手书,四妹问道:“为何都是李亲伯的题字呢?”
    表兄说:“这寺庙修复是李亲伯募捐的,再者,李亲伯的字遒劲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