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永乐大典 1 >

第133部分

永乐大典 1-第133部分

小说: 永乐大典 1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唐仲友说斋集】
  《贺施枢参启》:醯醢盐梅,正资谋王体而断国论。舟楫霖雨,行将救岁旱而济巨川。
  【李曾可斋集】
  《通制置启》:铭彝鼎,铭旗常,已书勋于盟府。作盐梅,作舟楫,伫正位于宰廷。何幸么微,获奉奔走。
  【方澄孙锦小稿】
  众口一酸调,佳处在味外。忽使水火争,谁令居鼎鼐。
  【山阴韦集】
  熬波翻雪子青青,鼎鼐同登要适均。何代无贤如传说,大羹不和味尤真。
  【陈秋集】
  《留忠齐承旨南归,蒙寄广香,盐梅作别》:渴心久生尘,鼻孔徒辽天。岂意留夫子,修书念癯仙。奇香清垢衣,盐梅止馋涎。气味忆吾土,安得随归鞭。
  乌梅
  【农桑辑要】
  作乌梅法:以梅子核初成时,摘取笼盛于突上熏之。令乾即成。宜入药,不任调鼎。
  【温革琐碎录】
  乌梅去核一升,以酽醋五升浸一夜。日曝干,捣为末。欲食以少许入水中,成醋味,又麋脂不可合梅李实食,羊肝不可乌梅白梅及椒食。
  【齐民要术】
  作乌梅欲令不蠹法:浓烧酿,以汤沃之。取汁以梅投之,使泽。乃出蒸之。
  【食经诸品】
  乌梅大者三十枚,汤煮烂去核,同汁搅匀。粗布扭去滓为膏子。沙糖松者一斤入汤一,泡化同干。松藿香叶各一钱,熬成膏,滤去扭净,生姜自然汁一盏。
  将乌梅糖姜汁同和匀,用砂石器熬成稠膏子。然后入檀。桂脑麝末各半两,伺冷入净磁器,收贮点服。不若去糖,用蜜者尤妙。
  【唐书】
  萧为岭南节度使,性公廉,南海虽富,珍奇月俸之外,不入其门。家人疾病,医工治药须乌梅,左右于公厨取之,知而令还之。促买于市。
  【太平广记】
  广陵男子每见马矢即取食,自云尝为人饲马,慵不能夜起,其主见槽中无草,督责之。乃取乌梅饲马,马齿楚不能食。竟死。后病见马矢辄流涎欲食。食之与乌梅同味。了无秽气。
  【神异经】
  北荒石湖有横公鱼,夜化为人,煮之不死。以乌梅二七煮之即熟,可已邪病。
  白梅
  【三山志】
  福州怀安候官乡,户园林种至千万株盐晒者,为白梅。焙干者,为乌梅。运至江浙。
  【齐民要术】
  作白梅法:梅子酸核初成时,摘取夜以盐汁渍之。昼则日曝。凡作十宿十浸十曝便成。调鼎和齑所在多入也。山居备用云:捣末用调鼎鼐肉味皆用之。
  韵梅
  【是斋售用】
  韵梅法:梅子一百个,拣黄嫩者,沸汤略焯过,盐一两,姜一斤,细研。新椒肆两,甘草肆两,锉细。
  右一处拌和,日中晒干,临干时,捻破梅子,团诸料物在面上,别用姜丝四两,匀糁入瓶,以干为度。
  对金梅
  【是斋售用】
  对金梅法:每黄梅子一百个,盐淹透,取出晒一日,用砂糖一斤,蜜半斤,铺姜丝一重,梅一重,糖一重,匀铺了。煎醋一大盏入瓶内,用绵蒙口,晒半月熟,姜丝看多少用。
  十香梅
  【是斋售用】
  十香梅法:青梅十斤,核未甚硬者,十字劈作四片,入盐一斤,糖三斤,姜丝一斤,椒二两一处淹拌匀。日晒,频搅拌至汁尽,不得令极干。再用缩砂仁桂各一两,甘草二两,三味为细末入淹梅一处拌匀。入磁器收之。香药未可入,久收不得要蛀,不若只收晒干糖梅坯旋入香药。
  紫苏梅
  【是斋售用】
  紫苏梅法:黄梅一百个无损者,沸汤略焯过,紫苏叶一斤,细切。甘草二两,细锉。盐二两,新椒二两。一处拌匀,用梅汁一碗,日中晒。临干时捻破梅子,团诸料物在面上,以干为度。
  荔枝梅
  【是斋售用】
  荔枝梅法:青脆梅一百个去皮,用竹针偏扎眼子数十个,盐半盏淹一宿。次日用小刀子取去核,煎沸汤令冷洗过入浅钵内,将糖二斤切碎拌匀,于糠火上慢烟熏,候干取出日晒,新瓶收。永不坏。
  蜜煎梅
  【温革琐碎录】
  蜜煎梅法:黄梅子不破者一百个,盐二两,于沙盆内略擦匀,后一夕取出晒半干炼蜜浸晒,如蜜酸又换,候甜为度。入瓶紧闭。
  蜜渍梅花
  【家清供】
  蜜渍梅花:杨诚斋诗云:瓮澄雪水酿春寒,蜜点梅花带露餐。句里略无烟火气,更教谁上少陵坛。剥白梅肉少许,浸雪水以梅花温酿之,露一宿,取出蜜渍之,可荐酒较之,敲雪煎茶,风味不殊也。
  替核酿梅
  【山居备用】
  替核酿梅:用木瓜三十个去皮,苏叶半斤,菖蒲四两,细切,用盐二两腌一宿晒干。别用沙糖一斤半,蜜半斤,桂末半两,甘草末一两,缩砂末一分,拌和蒸三两次。令烂搅匀,别以大黄梅三百个,同盐三两,盆内擦软。日晒半干去核,以木瓜等实梅皮中慢火略焙,燥日入器收之。
  糖松梅
  【沈括忘怀录】
  糖松梅:用新松子一百个,大青梅一百个,洗控干,置银器内一重,松子一重,梅次第。安著以糯米一合细研。入水四碗,用炭火煮,约水耗一半,不得抄。待停冷一宿方倾出酸水。又以四碗水再煮,约耗一半再倾出酸水,入干糖一斤半,湿糖一斤半,煮熟为度。放冷,以新瓷瓶收,须是干净。如久后味酸,再入干糖斤半同煮。青梅未黄酸硬者佳。此时松房已如梅栗,或若豆赤不妨。或至细者,尤好。但以三二枚当一枚可也。其味颇珍,但经久即烂。
  糖脆梅
  【山居备用】
  糖脆梅:用青梅一百个画成路路儿,将熟,冷醋浸没一宿。取出控干,别用熟醋调沙糖一斤半,浸没。入新瓶内,以箬叶扎口。仍用碗覆藏在地上,深一二尺。用泥土盖过,白露节取出换糖浸。
  糖椒梅
  【山居备用】
  糖椒梅:用黄梅大者,不拘多少捶破核,未捶以前先以盐腌一日,铺梅一层,入沙糖用椒生姜丝一层,重重铺罐内八分。以物盖覆蒸一遍,再用生绢覆罐口,晒十日可供。晒时先用些椒叶铺在梅肉上。
  解酒楚梅
  【山居备用】
  解酒楚梅:梅子选肥壮微着红脸者,轻手摘下勿令损。每一百颗,以盐汁三四碗浸过两宿。漉出控干,别以盐花一百钱重,滚汤泡开薄纸隔取清汁宽浸。日中晒之,后盐汁凝霜乃熟。极能醒酒。
  造化梅
  【山居备用】
  造化梅:用五月间半熟青黄梅三斤,用糖一斤半,盐一两半,欲满瓮。则梅九斤,糖四斤半,盐四两半,先将盐糖打和匀,一层梅,一层糖铺入沙糖瓮内。上用乌盏一只或覆或仰,防水入瓮。紧包瓮口。用石灰泥头,勿使有缝隙。安向阳屋上。任雨打日晒,直至九月间收用。甘味酸甜,颇有风韵。每层更着龙脑薄荷一层尤妙。
  糟藏梅
  【山居备用】
  糟藏梅:用青梅杏一斗好者,先以盐水于铜器中腌之。以石灰泥头,勿令近水,可经冬。
  【道僧利谕】
  收糟梅,小满前用二绿凡糟同和。
  腌姜梅
  【僧道利谕】
  用梅子不犯生水,先用石灰一升,好锅灰二升,和以沸汤淋灰水浸一日夜,捞出阴干。每梅子一斗,用盐二斤就渗梅子,咸水自出。勤拌动。腌约半月,捞出梅子晒一二日。入器为盐梅。多采牵牛郎花,剪除白裤,存红花瓣,或采急性子红花瓣亦得。于元腌梅子水内浸,却将社前生姜擦去皮,用布拭干,入盐花水内腌透心红带,浆水收,却捞出花瓣研烂。用砂糖水和炒面印脱诸般花样。饼子待宾,余剩盐梅水调美用。
  椒梅
  【山居备用】
  椒梅:用黄梅一百个为率,用盆硝少许淖过,漉出控干,捶碎。入生姜丝半斤,甘草四两,去目川椒一两。磁盆拌匀。又入炒盐半斤同熬,如欲作梅汤,晒放稀,如欲作饼子。晒放干。晒时两三日搅一次。一方用姜丝一斤。
  椒梅汤煎,用杏梅一斤,水淘过两次,用蜜一斤,椒二百粒,醋半升,将蜜炼过。下入梅椒醋同煎,椒软为度。汁为渴水。
  汤绽梅
  【山家清供】
  汤绽梅:十月后用竹刀取欲开梅蕊,上下蘸以蜡。投蜜缸中,夏月以熟汤就盏,泡之。花即绽,香可爱也。
  【尔雅】
  郭璞注:树状似梅,如脂头赤色,似小柰可食。,音求。。音计。邢疏释曰:,一名梅。
 
 
 
 
永乐大典
 
 
卷之二千八百十二
卷之二千八百十二
  八灰梅
  墨梅
  【墨梅画评】
  衡州花光山长老工画墨梅,山谷就以“花光”呼之。尝叹曰:“花光长老得墨梅三昧,如嫩寒清晓行孤山篱落间,但无香耳”。
  【范石湖梅谱】
  后序梅以韵胜,以格高,故以横斜疏瘦与老枝怪奇者为贵。其新接犀木,一岁抽嫩枝,直上或三四尺如酴蔷薇辈者,吴下谓之气条。此直宜取实规利,无所谓韵与格矣。又有一种粪壤力胜者,于条上茁短横枝,状如棘针,花密缀之,亦非高品。近世始画墨梅。江西有杨补之者,尤有名。其徒仿之者实繁。观杨氏画大略皆气条耳。虽笔法奇峭,去梅实远。惟廉宣仲所作差有风致,世鲜有评之者,余故附之谱后。
  【许景迂野雪行卷】
  汤叔雅,临海士人,工画墨梅。名继江西杨补之。年八十余乃卒。无子,有女能传其业笔力差不及其父,而妩媚过之。
  【古今事通】
  《史》:杨补之,号逃禅老人,作墨梅,祖花光。有进其梅者,禁中曰村梅,因自题“准敕村梅”。后施仰山神极宝之,借观信息不还,辄见变怪而取之。
  【赵宗英甑】
  《扫梅》有云:“枝不对生,花不并发。一偃一仰,枝梢向上。”《写竹》有云“剔一迸二。攒三取四。虽造妙,不以言传,少资初学。
  【东南记闻】
  单路公炜,字炳文,京师人。后居沅州。书法有所传授,以任为右阶,吉水郭敬叔与番阳姜尧章皆师焉。单云:“尧章得吾骨,敬叔得吾肉。”单又自画梅,作一绝与敬叔云:兰亭一入昭陵后,笔法于今未易回。谁识定斋单自号三昧笔,又傅璧坼到江梅。”其风致可见。尚忆敬叔。
  【龙虎山志】
  高士梅希仙,盱江人,工诗,善画墨梅。忽一日庭前梅花盛开,希仙索纸笔,竟无所书,大笑而化。
  【王冕梅谱】
  《原始》:夫梅,始自花光仁老。宋朝哲宗时,僧住衡山花光寺,老僧酷爱梅,唯所居方丈室屋边亦植数本。每花发时,辄床据于其下,吟咏终日,人莫能知其意。月夜未寝,见疏影横于其纸窗,萧然可爱,遂以笔戏摹其影,凌晨视之,殊有月夜之思。因此学画而得其无诤三昧,名播于世。山谷道人叹之曰:“如嫩寒清晓行孤山篱落间,但只欠香耳。”士大夫有请数年而未得之者,有不求而自与之者。老僧画时,必先焚香默坐,禅定意静,就一扫而成。人或难,戏之,曰“昔子猷好竹,师何僻于梅乎?”老僧正色曰:“真趣安许轻薄子所知耶!”问者悚然。老僧之所传五六人,独补之精通妙理,逃禅居士是也。老僧有一千二百余本传于世,临终作《披风洗露》寄山谷,谓之绝笔。《总题》:上下相迎不要齐,枝枝横处短扶低。过后苍榔休惜嫩,三叠两折更交奇。《总论》:初学画时,以瓶置梅,以灯烛其影,脱其古怪,求其新意,庶可知其写之性也。叠花如品字,发枝若羽飞,蕊须分下上,花头见偏侧,副枝如丫,有其疏密,分其大小,一左一右,则成天理。《述梅妙理》写梅作诗其来一也。名之虽异,意趣实同。古人以画为无声诗,诗乃有声画。是以画之得意,犹诗之得句,有喜乐忧愁而得之者,有感慨愤怒而得之者,此皆出一时之兴耳。画有十三科,梅独不在其列,所以喜乐而得之者则枝疏而槁,花惨而寒;感慨而得之者,枝曲而劲,花逸而迈;愤怒而得之者,枝古而怪,花狂而大。此岂与众画类耶?有意懒山无色,心忙水不清之句,凡欲作画,须寄心物外,意在笔先。正所谓有诸内必形于外矣。《指法》:作梅意须先定,发笔如运斧。起枝处用小指,按实而行。鹤膝处停笔求意,发枝处急如箭中鹄。停笔安花势,宜品字交加,宛如鹿角,亦如虎爪。副枝处以身随体运,如墨浓淡,求其龙鳞,分其阴阳,见其四面,须要浑如真树,此乃用心之妙矣。《论枝》:枝须分其偃仰,花须分其阴阳。偃如覆釜,仰如新月,一阴一阳则成花。一仰一覆则成枝。五年则有鹤膝,十年则有龙鳞,枝欲疏老,干欲清癯,曲如斗柄,势若屈铁,肥不拥肿,瘦不枯槁。枝须抱体,干欲随身,梢欲混成,枝欲古意。刚柔相和,阴阳相应,始成梅矣。《论花》:花卉之中,惟梅最清。受天地之气,禀霜雪之操,生于溪谷,秀于隆冬。淡然而有春色,此岂非造化私耶!然今贤士大夫,咏之不足而又画之幽绝,故可知矣。瓣虽五出,花有八般,有正背而开,有侧而绽,有倒而拆。或有谢未谢,或有色香藏白,有破萼吐心,皆出于丁点耳。丁者谓一丁之事也,而为蒂;点者,谓三点而为房面,当发其七须,背欲露其四五,萼须缀其三点,点欲生其一丁,丁欲妆其嫩枝,枝欲抱其老木,木欲点其龙鳞,欲知其古节,节欲生其鹤膝,欲画其朽心,心欲生其苍苔,苔欲浓,心欲静,心虽病,意欲润,若能先于此,后学则纵横妙用,无施不可也。《难花》:枝须立其意老,花须成其意逸。逸且欲花真,花真如楷字影。发七须,其中者一欲长,外傍欲短,中长生于花心,食之味酸,乃结子之须也。侧短者出于花侧,食之味甜,放香之心也。人或难之曰:“梅之须不下数十茎,今只画七棘何也?”对曰:“六出。四出谓之棘梅,乃村野山中生之,或木之受气不清而然。独五出者,凛冲和之气,有自然之理。故画之难者骇然曰:“信公不谬矣”。《论梅》:花光之花,其蕊须丁点端楷,丁欲长而点欲小,须欲坚,萼欲偏。枝不可独发,花不可乱生。多而不繁,少而不疏,枝槁则欲意润,枝曲则欲意偏。老花必须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