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朱可夫元帅 >

第6部分

朱可夫元帅-第6部分

小说: 朱可夫元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顽强,而且一些军事理论和装备在实战条件下得到切实的应用。朱可夫回到莫斯科,
备受嘉奖和礼遇。斯大林怀着感激的心情,亲自向他表示祝贺,他还荣获了苏联英
雄称号。
    H·斯维特利申写道:
    在T·K·朱可夫指挥的这第一次大规模作战行动中,他显示了他的领导能力—
—组织战役并在短时间内彻底打败一个强大敌人的能力。苏联政府自豪地赞誉朱可
夫的成就。1940年6月,苏联人民委员会颁布命令,提前晋升朱可夫为大将军衔。不
久,他被任命为苏联最大的军区之———基辅特别军区的司令员。
    可是,朱可夫从远东回到莫斯科也遇到一件使他非常失望的事。长久以来,他
一直确信,坦克能够在战场上起独立的作用。同炮兵和摩托化步兵协同作战,坦克
能够进行纵深突破,从而能够打乱敌人的部署,冲破它的防御。在哈勒欣河地区,
他没有允许他的装甲部队单独作战去夺取孤立的据点,但他的坦克部队在航空火力
的支援下,比较深入地突进了日军的防御阵地。他回到莫斯科时,发现红军指挥部
要把七个机械化军全部解散,把坦克配属到各个独立步兵营作为支援武器。
    尽管朱可夫和苏军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表示反对,这一决定还是付诸实施了,
因为装甲战专家帕夫洛夫以苏联坦克在西班牙表现很糟为依据,说眼斯大林和国防
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相信了坦克在现代战场上不能独立作战的论点。后来,只是在
德国坦克部队在西方取得引人注目的战绩,证明装甲部队能够独立作战以后,朱可
夫和沙波什尼科夫的观点才被证明是正确的。但这时苏联军事计划人员面临着非常
紧迫的任务:必须作出极大的努力来重建大型的坦克集群,因而没有多少时间去解
决种种训练问题和为这些新的坦克兵团提供装备的问题。   
  朱可夫元帅        
      第五章  暴风雨前夜
    朱可夫大败日军凯旋莫斯科之时,欧洲时局已经发展到爆发危机的严重地步。
1938年2月,希特勒警告奥地利总理库特·冯·舒施尼格说:“你不要相信世界上有
什么人能阻止我的决定!……英国不会为奥地利动一个手指头。……那么法国呢?……
对法国来说,这样做已经太迟了。”一个月以后,希特勒的战争机器“摇摇晃晃、
声音隆隆地越过了边界” '注' ,但在途中,不少装甲车辆发生故障,很狼狈了一阵
子以后,才占领了维也纳。希特勒宣布解散奥地利共和国,全部领土并入德国。19
39年3月15日,德国人确信英法不会介入,便入侵了“慕尼黑以后的”捷克斯洛伐克,
完成了对这个年轻国家的肢解。接着,希特勒虎视眈眈地注视着东方。
    事态在急速发展着。希特勒在4月27日的一次讲话中,宣布废除英德海军协定,
废除德国同波兰的互不侵犯条约。
    在斯大林发表了苏联不想为西方国家“火中取栗”的著名讲话以后不久,德国
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于8月23日下午到达莫斯科。德苏之间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在
一份“秘密附加议定书”中,德国人和苏联人在东欧划分了势力范围。在波兰,势
力范围是以纳雷夫河、维斯瓦河和桑河为界的。但是,在条约签字八天之后,德军
就向波兰发动了进攻。到9月中旬,德军已占领了属于苏联势力范围的大片地区。苏
联领导人为保护本国利益,不得不比原来预料的更加仑卒地采取行动。所以,苏联
军队于9月17日越过了波兰一苏联边界。
    欧洲这些事件的发生,几乎正值朱可夫在蒙古边境大获全胜之时。哈勒欣河战
役结束,朱可夫回来担任了乌克兰军区副司令员。苏联军队攻入波兰的十二天战役,
“解放了”一千二百多万人民,占领了十九万平方英里土地。它是由集团军司令员
(二级)M·Ⅱ·科瓦廖夫指挥的白俄罗斯方面军和由集团军司令员(一级)C·R·
铁木辛哥指挥的乌克兰方面军进行的。看来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朱可夫未能按时去
就任新职务,因而也就未能有效地参加这次短暂的战役。
    朱可夫在远东取得的经验,无疑在红军领导人1939年底制订的新的野战条例中
得到了反映。新条例是以下述前提为基础的,即各兵种协同作战,是取得作战胜利
的首要条件。只有使用这种办法,才能在敌人的防御纵深内打败敌人。条例强调了
部队再补给和后方勤务的重要性,就象强调缤密的作战计划、不间断地控制部队以
及出其不意的必要性一样。既然许多指挥员对于恰当地使用预备队、对于梯次配置
原则、对于作战编成问题似乎都很不熟悉,新的条例中自然就阐述了这些课题。师
的进攻正面稍微作了变动。在进攻作战中,一个加强师的平均正面宽度减少到三千
三百码。第一梯队步兵营进攻正面规定为四百五十到六百五十码,比“1936年条例”
规定的大约六百五十码到一千一百码有所减少。研究小组研究了远东的作战之后,
强调指出,每英里正面必须配备有效数量的火炮。不包括远程武器在内,火炮数量
从三十门至三十五门增加到三十五至六十门。虽然人们为了制订“1939年条例”费
了很多心血,但这个条例始终未能公诸于世。因为欧洲发生的军事事态已使它大大
落后于形势,不得不彻底地重新加以研究。苏芬战争结束后,在布琼尼元帅的监督
下,重又着手制订条例,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而再次推迟了。
    1938年4月,苏联开始向芬兰施加压力,要它允许苏联在芬兰的苏尔萨尔岛构筑
工事。1939年10月,双方重新恢复谈判时,苏联代表说,鉴于欧洲的战争,不能允
许敌人有机会进入芬兰湾。为了保护列宁格勒,边界的位置必须予以改变。芬兰拒
绝了苏联的要求,于是谈判破裂。         莫洛托夫警告说:“我们文职官员无法再去解决这个问题了,现在该让宰方行
使他们的发言权了。”
    在苏联向芬兰发动了一场猛烈的宣传攻势,并指责芬兰人向苏军发射若干发炮
弹以后,红军于1939年11月30日开进了芬兰。
    战争最初几周,芬兰人使苏军遭受了重大伤亡,R·A·麦列茨科夫将军的攻势
进展缓慢。红军在芬兰未能迅速赢得胜利,暴露了苏联军事机构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显而易见,坦克兵、炮兵、步兵之间缺乏在哈勒欣河战役中曾起过决定性作用的那
种配合。但是,12月28日苏军重新编组了各集团军,下达了新指示。1940年2月初,
俄国的攻势终于开始形成。2月11日,苏军粉碎了曼纳海姆防线的一些地段。芬兰的
防御逐步瓦解。3月12日,精疲力尽的芬兰人认输了。在这场战争的最后阶段,朱可
夫担任了很短一段时间的总参谋长,暂时代替生病的沙波什尼科夫。
    在“冬季战争”(参加这次战争的红军部队达一百二十万人)结束以后,苏联
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纠正这次战争中暴露出来的许多缺点。伏罗希洛夫向党中央委员
会提出报告以后,中央决定在克里姆林宫召开总军事委员会会议。军队高级领导干
部、以及参加过这次战争的师长和高级军官、各军区、各军事学院的代表参加了这
次会议。
    会议于1940年4月14日到17日举行,作出了一系列结论。从步兵部队的表现可以
看出,他们对于武器装备以及在严寒条件下如何恰当地使用它们了解甚少。需要更
多的自动武器和迫击炮。需要更好的通讯设备,特别是无线电通信设备,是必不可
少的。部队的编制也不能令人满意。步兵师机动性差,后方勤务的指挥很困难。开
始时,步兵不会穿滑雪板打仗,只是在仗打起来以后,才组建了滑雪特别营、滑雪
工兵部队和马拉雪橇医疗队、运输队。在芬兰作战的经验还表明,必须有更好的冬
装、更好的车辆预热器和掩体用火炉。机动运输部队也被证明是组织得不好的,备
件供应不上。筑路部队不能满足需要,交通指挥勤务也不足。
    不可宽恕的错误之一是,司令部未能查明卡累利阿—芬兰地区的地形和气候特
点,未能查明芬兰军队的编制、武器、训练和装备情况。红军军官对于曼纳海姆防
线的位置及其筑垒情况,只有很一般的了解。对于如何攻克钢筋混凝土工事缺乏经
验。在哈桑湖和哈勒欣河,以及在波兰所取得的经验,没有传达给这些部队。步兵
部队的教练搞得很差。没有教练步兵班和步兵排掌握在堑壕和在森林中作战的基本
要领,没有教练它们掌握包围战术以及侦察和伪装的要点。
    会议的结论说,在芬兰取得的胜利,使苏军付出了本来可以避免的过高的牺牲。
苏军的武器、部队的编制、训练和教练工作,必须从根本上予以改进。斯大林在最
后一天的会议上讲了话,激励与会者研究现代战争,要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
    总军事委员会责成国防人民委员部各总部研制新武器和作战装备,以取代陈旧
过时的武器装备。总军事委员会特别要求制造出更好的飞机、更好的坦克和更好的
通信设备。会议还通过了一项决议,规定要对部队的训练、管理和编制作重大的改
革。制定了步兵、装甲兵、炮兵和特种部队的编制与装备表。
    委员会的另一项决议恢复了原来实行过的将军军衔和元帅军衔。朱可夫、麦列
茨科夫和N·B·丘列涅夫被任命为大将。铁木辛哥被任命为元帅,并接替伏罗希洛
夫的国防人民委员职务,而伏罗希洛夫则被提升为人民委员会国防委员会主席。
    朱可夫晋级以后,受命指挥兵多将广的基辅特别军区。当时担任乌克兰共产党
第一书记的赫鲁晓夫后来评价说:“朱可夫接替铁木辛哥的职务是非常令人满意的。
他是一个天才的组织者,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人。”
    劳特巴奇写道:
    朱可夫在基辅任职期问,表现出引人注目的行政管理才能。他花费了很多精力,
根据同日军作战和苏芬战争的经验,草拟了改革红军的各种计划。从这时起,他不
仅作为一个军事负责人,同时也作为一个政治领导人而崭露头角。他的指示,是出
自一个充满自信并深知自己已被上司授予全权的人的指示。乌克兰党的领导人希望
他参与领导,而他也是这样做的。
    朱可夫讲话变得放线了。他竟指扬起各军种中的政治委员制来了。他青告说,
要打胜仗,不仅要靠红军政治工作人员的辛勤工作,也要靠红军指挥员的辛勤工作。
朱可夫的地位提高了,他的能力也已表现出来,只有从这个角度才能理解朱可夫讲
话为什么越来越大胆。如果他认为他的地位不那么稳固,他肯定是不敢指摘军队中
的政治委员制的。无论如何,人们又重新谈论起“单一首长制”这个题目了 '注' ,
而朱可夫则是最主要的和最直言不讳的支持者之一。
    朱可夫指责说,许多高级指挥人员未能很好地训练较年轻的军官。他要求人们
更深入地研究军事史和俄国军队与人民的军事传统。他最后警告说,已经复杂化的
国际局势随时可能发生变化,提醒人们要警惕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可能出现的“诡计”。
他的听众知道他指的是德国人。朱可夫懂得苏联必须通过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来争取
时间,但他私下总是预言苏德之间必定会发生战争。他主张使俄国西部的红军部队
保持全面动员状态,以便使部队在敌人发动进攻时不致措手不及。
    1940年6月28日,苏联军队在朱可夫指挥下分两个梯队开进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
维纳 '注' 。第一梯队是机动部队,由坦克部队和骑兵部队组成。第二梯队则是由一
些步兵师组成的。虽然罗马尼亚军队接到命令,要他们有条不紊地后撤,但仍有许
多士兵放下武器。6月30日,红军部队到达普鲁特河岸,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很
快就被苏联控制了,朱可夫在切尔诺夫策建立了司令部。在夏季晚些时候,仍然指
挥着基辅特别军区的朱可夫得到了他的奖赏;他作为军区的代表当选为苏联最高苏
维埃代表。
    1940年12月到1941年1月初,最高指挥部在莫斯科举行了一次重要会议,接着进
行了图上军事演习。据叶廖缅科元帅说,这次会议“对于提高红军高级指挥人员在
战术、战役学、战略、各兵种的进攻战和防御战方面的训练水平起了极重要的作用。”
这次会议得到了斯大林和整个国防机构的关心。
    会议的第一项议程是审查1940年的全部军事和政治准备情况和本年度任务的组
织安排。总参谋长R·A·麦列茨科夫大将在一次会议上作了关于影响战斗训练的一
系列问题的报告,特别指出了步兵的机动能力问题。他在谈到防御能力时,对于苏
军指挥人员仍然未能表现出估量战局和组织战场情报工作的能力表示遗憾。他特别
赞扬了朱可夫的基辅特别军区的炮兵部队。在随后进行的讨论中,人们就提高红军
训练水平问题,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其中一共有二十八名将军提出了建议。
    会议的第二项议程是探讨军事艺术的理论问题。会上作了五个非常适时的报告,
其中包括朱可夫所作的《现代进攻战役的特点》的报告。
    朱可夫的报告,特别是他对于大规模使用机动部队的论述,引起了与会者很多
有益的讨论。最高指挥部的人员,对朱可夫所做的结论没有什么重大的不同意见,
他们关注的是这种作战的细节,例如用于扩大突破的集群的编成、战斗序列的结构、
地域宽度、摩托化部队投入突破口的时间、摩托化部队同空军的协调,以及机械化
部队在敌军防御的战役纵深独立作战时对部队的控制和后勤支援问题等等。这样,
会议接受了朱可夫关于机动部队作战问题的广泛的理论,并且用了很多精力来制定
此种作战的细节。
    这次会议于1941年1月11日结束。会议结束后,在国防人民委员C·R·铁木辛哥
领导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