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隋唐萧皇后传奇 作者:张家楚 >

第12部分

隋唐萧皇后传奇 作者:张家楚-第12部分

小说: 隋唐萧皇后传奇 作者:张家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到乐昌公主,宇文述便想到了乐昌公主的妹妹,被陛下选为妃子的宣华夫人。姐姐称得上沉鱼落雁,妹妹一定是闭月羞花。这么想着,宇文述便向杨素道:“杨大人,你可知道上次晋王夫妻的长安之行么?”

“当然知道。”杨素不无得意地回答道,“晋王夫妻还主动来拜访老夫呢!”

“你可曾知道晋王妃还曾单独去拜访过宣华夫人吗?”

“这个……”

“尚书大人,”宇文述打断杨素的话,“别看晋王妃乃一女流之辈,晋王府里有许多决策据说都是出自她的谋略。”

“噢!宇文将军不说,老夫还真的没有注意晋王身边的这位王妃了。她的眼界可真够深远,或许就是孤独皇后第二吧。看来,上苍对此确有定数啊!”

二人对视,会心地一笑。

时隔不久,皇上做了一件事先没有声张的事情。他抽调几十名宫中禁卫,令其身着常人服装,分散在从皇宫到东宫道边路口上,昼夜值勤,天天禀报。杨素想,皇上这是在提防太子了。

虽然这些事都在波澜不惊中进行,文武百官都看得明白。常言道:墙倒众人推。而世间的事实是,墙上刚刚有几道烈缝,众人便来推了。各种各样贬责诋毁太子的传言纷至沓来,皇上当然听了不少。只是还没有人敢在皇上面前直言废太子。杨素知道,说这句话的人,无外乎是两种结果:要么立功受宠,要么被杀头。

和宇文述见面后的第二天,皇上在后宫赐宴,杨素奉旨赴宴。席间,他寻机拜见了独孤皇后。他要亲自弄清这位铁腕皇后对罢黜太子的态度。尽管杨素已听宇文述叙说了晋王与皇后辞别的那一幕,可是他觉得那只是暗探,没有明示。他要有皇后一个明确的表态,才好决定如何行事。这事必须得到皇后的支持,方可进行。想当年,皇后杖杀尉迟氏,皇上一怒之下策马走单骑,还是老夫与高熲去劝驾回宫的哩!此后,陛下和皇后对我更是恩宠有加,只是那高熲说话不看火色,毫无顾虑竟落得免官罢职,告退还乡。想到这些,杨素心里信心大增:皇后一定会支持自己的。

果然,一谈起晋王的大忠大孝,大仁大义,独孤皇后就喜形于色,赞不绝口。而当说到太子的恣意妄为,有恃无恐时,皇后便悲愤至极,掩面而泣。最令杨素惊喜的是,独孤皇后竟然要求他劝说皇上,早作罢黜太子的打算,为此皇后还送给他一包金银珠玉。

杨素暗想:皇后与晋王殊途同归,岂不是天降洪福于我吗?那么下一步就看我杨素怎么走这步棋了。

或许上苍早有安排,一切都比预料的还要顺利。那天上朝,杨素比平常早到了一步,看见太史令袁允已在殿外,来回徘徊,一副愁眉不展的样子。

杨素忙上前,主动打招呼:“太史令,看你一副愁容,有什么难事可否说来听听?”

“唉!”袁允叹了一口气,说:“尚书大人来得正好,我正有难题向大人请教呢。”

杨素道:“请教不敢当,帮太史令出出主意倒还可以。”

“是这么回事,近日我观察天文,几次都显现皇太子当废之象。我反复思量,若是陛下问起来,下官该不该如实禀奏?”

“咳!太史令怎么聪明一世却糊涂一时呢!你我身为臣属,忠君报国是根本。如此要害之事,怎么还要等陛下发问呢?应该主动奏报才是。”

“可是,就怕陛下……”

“太子令不必担心,我与你一同禀奏陛下。当然,此事还不宜在广庭大众下张扬。等退朝之后,百官散去,咱两再向陛下禀奏。”

看到杨素这样坦荡无畏,袁允也就点头应允了。

退朝之后,文帝回到后殿。还没坐稳,就听内侍禀报:“尚书右仆射杨素、太史令袁允求见陛下!”

文帝有些纳闷:有什么话刚才上朝不说,又跟到后边来了?就吩咐:

“请他们进来。”

看到二人进来,文帝先开口道:“二位爱卿有何事禀奏?”

杨素答道:“回陛下,太史令有要事禀奏!”

谋废太子(9)

“噢!什么要事呀?”

袁允跪伏在地上回答:“陛下,臣夜观天象,皇太子有当废之征兆!”

文帝的脸色立时沉了下来,他只闷闷地“嗯”了一声,良久,又道:“朕知道了,你先退下吧。”

袁允应了一声“是”便退了出去。

很显然,文帝要单独跟杨素交谈。杨素心中暗喜:机会来了!

文帝赐杨素坐下,又屏退了左右,稍稍沉稳了一下气息,说:“杨爱卿,朕也请人看过,刚才袁允所言的天象早就显现多次,群臣之中善观天文者甚多,只是没有人敢说罢了。”

杨素道:“陛下明察秋毫,一语中的。单就太子无德一事,不敢直言的人当中就有杨素。其实微臣觉察太子种种不轨迹象已经很久了,可是,唉……想我杨素追随陛下多年,在朝中也算一个老臣,对陛下实在不该有什么吞吞吐吐的,真是愧对圣恩啊!”

杨素说着,用衣袖擦拭了一下眼角。

文帝随着也叹了一口气,说:“爱卿不必自责,在这种事上朕是有过失的。很久以来,朕已经感到杨勇不堪承嗣,皇后也一直劝朕早作了断。可是,想到杨勇是朕为平民时所生养,又是长子,总有不忍。只希望他会日渐成熟,改正过错,才克制忍耐到了今天。看来,朕果然有失于当断不断啊!”

杨素接着说:“陛下的话让微臣想起了一件事,陛下还曾记得诛灭刘居士那些明党那件公案吗?”

文帝连连点头,说:“朕当然记得,那已经是四五年前的事了。”

早在文帝为周室之臣时,就有一位知已旧交,叫刘昶。文帝登基之后拜刘昶为上柱国,为此刘昶感激不尽,兢兢业业。刘昶的儿子刘居士却是一个狂荡不羁、目无法度的流氓恶棍,曾几次犯罪,而文帝都看在与刘昶的交情上宽宥了他。谁知道这刘居士有恃无恐,更加骄恣横行。他常常盯上一些体魄强健的公卿子弟,将其绑架到自己的家里,捆住手脚,再把车轮套在脖子上,用棍棒皮鞭拷打。那些被打得遍体鳞伤而又至死不肯求饶者,刘居士便称其为壮士,亲自松绑、酒肉款待并盟誓结为朋党。于是不久,刘居士就有同党三百多人。他们三五成群,经常游荡在官道乡路上,袭击过往行人车辆,劫掠财物,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公卿贵族,只要遭遇到刘居士的党羽爪牙无一幸免,哪个敢稍有不从,即拳脚棍棒相加,遭受一顿毒打。一时间人心惶惶,民怨鼎沸。几位身受其害的公卿臣子联名上书文帝,告刘居士结党称霸,谋为不轨。文帝龙颜大怒,下令将刘居士逮捕斩首,其党羽也都杀的杀、抓的抓,是公卿子弟者一律除名。

刘居士一伙朋党很快就诛灭了。文帝担心除恶不尽,留有后患,就下诏命皇太子杨勇继续查刘居士余党,并且让杨素将诏书送给杨勇。

杨素来到东宫,将诏书交给杨勇,他草草地看了一遍就放在桌上,冷冷地说:“刘居士的党羽早已伏法,叫我去哪里找?去哪里查?”

杨素道:“陛下恐有漏网者,日后死灰复燃。”

“算了吧!”杨勇忿忿地叫道。“清明世界,朗朗乾坤,竟然出了这样的事。你身为尚书右仆射,岂能没有责任?还是你自己去清查吧,关我什么事!”

杨素见他这副神气,心中怨恨但又不敢发作,还是耐心地劝道:“这可是陛上的旨意。”

“哼!你别动不动就拿陛下来要挟我。当年逼迫静帝禅位那事,万一失败,先被诛杀的必是我无疑。今天父亲成了天子,我居然还不如几个兄弟。凡事不论大小,都不准由我自主。我还算得上一个皇太子吗?”说着杨勇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唉!到什么时候,我才能自由自在,不受牵制拘束啊?”

当时,杨素只以为杨勇性情暴戾,借机发泄牢骚,回来后也确实没敢告知文帝。而今天看来,这件事实在是杨勇谋逆已久的一条罪状。

这条罪状确实不轻,像是一把重锤狠狠地击打在文帝心上,让他憋闷得难受,不由得发出一声长长的喘息。

杨素抬眼看看文帝的脸色,冷峻而又压抑,他觉得是时候了,就说:“陛下,既然当今太子已不堪承嗣,废立大计应早下决心,不可犹豫了。”

文帝点头称是:“爱卿所言极是,正合朕意。依爱卿之见,罢黜太子之后,另立哪位藩王为新储最合适?”

杨素毫不犹豫地答道:“当然是晋王杨广!”

文帝听了,立刻高兴得眉开眼笑了:“好,爱卿好眼力,与朕不谋而合。知我者莫过于越国公也!”

杨素谦卑地躬躬身子道:“承蒙陛下错爱,满朝文武之中不独杨素有此见地,应当是众望所属!”

文帝收敛笑意,说:“黜旧立新,事关国家百年大计,一旦宣诏,要让群臣百姓心服。因此,还需爱卿细细筹划一下,并且是越快越好!”

杨素起身应道:“请陛下放心就是了。”

杨素心里明白,皇上是要他尽快地多搜集一些杨勇忤逆不孝、图谋不轨的证据。只要有了足够的证据,废掉杨勇的太子只不过是写一道诏书而已。

杨素自宫中出来,顿觉一身轻松。回到家里,他立即差人把杨约找来。事情到了这一步,以下的工作就要紧锣密鼓。

杨素对杨约讲了面见皇上直言废立太子的经过,随后向他请教用什么办法可以尽快地搜取到杨勇谋逆的证据。

谋废太子(10)

杨约慨然道:“这事好办。东宫的属官中我认识一个叫姬威的,跟杨勇比较亲近。我给他送点金银,再晓以利害,十有八九他会帮这个忙的。”

这姬威是个胆小怕事且又爱财如命的小人。他手里捧着杨约送来的金银,又听杨约说,太子的许多罪过已早被陛下洞察,家兄已奉密诏,一定要废黜太子。如果此时立功,助陛下一臂之力,日后必将大富大贵。姬威没怎么犹豫,便答应暗中搜集杨勇的不轨言行,并且尽快上书皇上。

第三部分

开皇二十年十一月三日,文帝颁诏,立晋王杨广为皇太子。  消息传到扬州,总管府里一片欢腾,而杨广和萧妃都显得异常平静。因为这道诏书的颁布,早已在他们的预料之中,或者说是他们夫妻长久以来努力的结果。至于被立为太子后应有的兴奋与激动,已经被长时间的努力谋划时期的那种向往和期待消耗殆尽。而此刻,只剩下平静。

荣立储君(1)

文帝惊问道:“杨勇何为?”太子妃答道:“启奏父皇,兄长因太子被废,心中怨恨,现在已经疯了,依儿臣之见,暂且不必理他。”

开皇二十年,烈日炎炎的夏天很快又过去了,在仁寿宫避暑的文帝准备驾返长安。

这个夏天,文帝的心情一直都不宁静,有最让他伤心忧愤的事,也有让他高兴舒心的事,更有让他时时牵挂而坐卧不安的事。

令他伤心忧愤的,就是自己的三儿子、秦王杨俊死了。

随着年纪的增长,文帝常常回想起几个儿子小时候的情景。三儿子杨俊自幼很得父母喜爱,他生性仁爱宽厚,总以善心待人。或许是受父亲的濡染,身为秦王的杨俊曾经一心向佛,几次想出家为僧,文帝坚决不允。杨广任杨州总管之后,文帝委他做了并州总管。

也是自并州开始,杨俊的骄奢淫逸之风渐长。他不仅多次违犯规制,大修宫室,更沉溺于女色,甚至常常去青楼嫖妓。秦王妃崔氏是个手段毒辣的女人,她见杨俊整天与别的女人作乐,既无奈又忌恨,一气之下就在饭中下了毒药。可是杨俊命不该死,吃了那些饭菜之后竟没被毒死,但从此落下了疾病。这事闹得天昏地暗,沸沸扬扬,文帝龙颜大怒、下诏免去杨俊并州总管一职,只留秦王爵位迁回长安闲居;将崔氏贬为庶人,赐死家中。

杨俊被免官回府养病,但因毒性渗入体内,再加上心里悔愧懊恼,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强撑了不到两年,终于在这个夏天的七月死了。

文帝闻听杨俊的死讯时,心底深处说不清是悲还是恨。这是他的亲儿子,是亲自封立为秦王的!他登基后的第三天册立了皇后和太子,此后第十天,便将其余四个儿子分封藩王。二十年前的那些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一个好端端的孩子,怎么会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变得如此不堪,落得这般下场!他百思不得其解。由此,他又想到了太子杨勇……

而让文帝高兴舒心的,就是那位宣华夫人,是宣华夫人在这个夏天里陪伴得他高兴,侍奉得他舒心。这些高兴和舒心里面还包含着感激———文帝感激独孤皇后的宽容。

独孤皇后是夏至那天来到仁寿宫的。刚过三伏就去了。她说自己身体虚弱,受不了岐山里阴凉的山风,还是回长安城自己的后宫里舒服。这是实情。独孤皇后虽然才五十岁,精神与体力就已经明显地衰老了,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一年当中总要闹几场病,每病一次,体力与精神就虚弱一次,许久不能复原。

然而,身体不适仅是独孤皇后提前离开仁寿宫的表象,内里还有一层,就是她对文帝宠幸嫔妃的默认和宽容。上了年纪,她似乎悟透了许多人间世事。自古至今,哪朝皇上不是三宫六院、嫔妃如云?他们的皇后娘娘难道没有一个妒心醋意?答案只能是,身为皇后就必须容忍这些,换而言之,只有容忍这些,才有可能做稳皇后。皇后是皇上册封的,既可立,当然也就能废。当年独孤皇后一怒之下打死了宫女尉迟氏,气得皇上单骑出走深山,惊动百官四处寻找,闹了个昏天黑地。事过之后,独孤皇后也着实吓出了一身冷汗。幸亏皇上绕了她这一回,这也让她明白,千万不可再有第二回了,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从那以后,她逐渐有所参悟,默认了,宽容了。大概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独孤皇后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了。

文帝沐浴着皇后的宽容,享受着宣华夫人营造的舒畅。跟宣华夫人在一起,是他在这个夏天里惟一感到开心的事。

陈朝亡国之后,宣华夫人跟随哥哥陈叔宝被解到长安,做了宫女,那年她才十四岁。如今,二十六岁的宣华夫人不仅是一个美艳至极的女人,而且还是一位非常成熟的女人了。她生在宫廷,长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