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花间一壶酒 >

第35部分

花间一壶酒-第35部分

小说: 花间一壶酒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道士,求仙访药,云游四方,什么山都去,他们的见闻,上面已说,正是魏晋地理书的重要资源。 
  70年代出土的马王堆帛书,是西汉早期的古书,其中的医书,有不少禁方,我在《中国方术考》中讲过,其中就多用“禹步”(见《五十二病方》和《养生方》),它说明,禹步在西汉早期就有。但古代方士或道士,他们干吗要走这种步子,这却有个说法。上引李轨注已提到,他是跋山涉水给累坏的,腿脚不灵,走起路来像瘸子。《越缦堂读书记·子部·杂家类》也说:“禹手不爪,胆不毛,生偏枯之疾,步不相过,人曰禹步。”看来,他得的病是属于“偏枯之疾”,即四肢麻痹,迈不开步子。毛病都是累出来的。 
  不过,关于大禹的病,在出土文献中还有另一种讲法,实在令人惊奇。马王堆三号墓出过一部房中书,写在竹简上,整理者题为《十问》。此书的十组对话,其中第八组,是禹和师癸。内容大义是,禹问师癸:“只有耳目聪明身体好,才能治理天下,我到处治水,从黄河,到长江,来到会稽之山,前后十年了。真没想到,现在是‘四肢不用家大乱’,您看这病怎么治?”师癸说:“要把天下治好,必从身体抓起。你的病是伤于筋脉,血气不通,对症治疗是活动四肢、锻炼筋骨。睡觉前后一定要‘引阴’,做一种生殖器操,一屈一伸,反复行之,只要节奏合适,就会精如泉涌。你照这个法子练,必定延年益寿。”禹照他的方法练,常喝牛奶,补身子,结果是,太太(后姚)不再闹事,家里也恢复了安定团结。这就是所谓“师癸治神气之道”。 
  另外,在马王堆帛书《养生方》的结尾,也有一个故事,同样是讲禹和一群女人讨论“合气之道”,即男女交接之道,其中有“须眉既化,血气不足,我无所乐”等语,可惜残破太甚,无法知其详情。 
  不用我说,大家都看明白了吧。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直接后果有二:第一,是把身体搞坏,不只四肢麻痹,走路不得劲,而且那话不举,豪放不起来;第二,是把家庭搞乱,不只孩子没人疼,老婆没人爱,而且造成行动不便、精神烦恼,直接影响了他的治水大业。   
  禹步探原(4)   
  禹贵为天子,铁肩扛着治国重任,乃不能修身齐家,沦为假夫假父,这也是深刻的历史教训。 
  2004年9月1日写于北京蓝旗营寓所   
  天不生蔡伦(1)   
  ——说中国的厕所和厕所用纸 
  这是个带假设语气的话题,但却不是“反事实分析”的游戏。我是把它当中华文明的缩影,故先从“四大发明”说起。 
  一、纸是中国的一大发明 
  中国被欧美和日本侵略瓜分,备受欺凌侮辱,1943年,李约瑟论证“四大发明”,曾经在抗战中起过鼓舞人心的作用(培根和马克思也讲过“三大发明”,去除重复,是“四大发明”)。50年代,举国上下,非常强调爱国教育。当时的历史课本,特别喜欢强调,即使在科学技术上,我们也曾先进,落后只是近一二百年。人家洋人都说了,咱们中国有“四大发明”,让他们受益无穷,我们当然很自豪。我还记得,当时发行过几套邮票,都叫“伟大的祖国”,每套四张。其中一套就是“四大发明”。 
  这“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活字印刷,我印象最深是“指南针”。其标准图像是已故文物专家王振铎先生复原的“司南”:铜方盘,中有圆池,上置铜勺。盘是仿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汉代铜式,勺是仿朝鲜乐浪出土的漆木勺。为了说明自己的复原,他写了很长的文章,有人认为缺乏考古依据(如罗福颐)。但这一图像经反复宣传,写进小学课本,好多人都以为是出土实物。 
  中国的“四大发明”,按用途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 
  火药和指南针,是武科学,或者更严格地说,原来并不是科学。前者是炼丹的产物,后者是用来看风水,原来都是迷信。迷信变科学,主要用途是杀人。人类历史上,先进的科学技术首先都是用于杀人。杀人是最先进的科学,最先进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在里面。蒙古人和阿拉伯人,他们把这两大发明传播给西方,是我们的礼物(罗盘,也有人说,是各自发明,这里不必辩论)。来而不往非礼也。“船坚炮利”是什么?就是他们把这两大发明重新改造,揉一块,做成炮舰,给咱们还礼来了。鲁迅说,中国虽发明火药,却只会用来放烟花炮竹;发明罗盘,也是用来看风水。这是故意泼冷水,叫我们不要狂妄自大。其实我们也用火药作枪炮,也用罗盘航海。只不过,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船更坚,炮更利,在他们的礼物面前,我们不能不低头。 
  造纸和印刷术,是文科学。它们都与“书”有关,主要是为读书人,即中国的文人士大夫服务。印书的纸,写字画画的纸,是宣纸类的纸,轻盈、柔软、漂亮,比埃及的纸草、欧洲的羊皮纸、美洲的树皮纸全都先进(中国南方也有树皮纸,可做衣被、盔甲)。但其他的纸,小时候我见过的纸,糊窗户、包糖果和擦屁股的纸,都比较粗糙,现在已被玻璃、塑料袋和卫生纸所代替。过去商店里,不但包东西用纸,捆东西也用纸绳。我记得,张秉贵站柜的年代,一直到80年代末,还是如此。纸之用可谓大矣。30多年前,在绍兴,我见过,有人竟能用脚划船,顺着河流,把造好的草纸,一张张铺在岸上。这种论刀卖,黄色或灰色的草纸,现在在北京已见不到,外地没调查,不知是否完全绝迹。印刷术,西方仍有异议,韩国也和我们争。活字印刷在中国,始终不如雕版印刷,这是事实。它和谷登堡的活字印刷是什么关系,也可以讨论。但纸没有问题。 
  这里,我想说一下纸。不是和读、写有关,而是和拉、撒有关。 
  二、小孩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中国早期的书写材料,最初是竹木简。它的发明,正像它的名字,比较简单。因为竹木到处都是。后来,可能比它晚一点,与竹木简配合使用,还有缣帛,也就是丝绸一类东西。丝绸是中国的一大发明,新石器时代就有,但用于书写可能比较晚。它的优点是质轻幅广,但比较贵。中国的纸最早出现于何时?这是科技史上的大问题。现在,研究汉纸,有不少考古新发现,如放马滩纸、灞桥纸、扶风纸、金关纸、悬泉置纸、马圈湾纸,我们知道,纸在西汉就已出现。但传统说法,纸的发明却在东汉时期,发明者是东汉桂阳(今湖南郴州)人蔡伦。大家都说,是蔡伦发明了纸。 
  纸的发明是一大革命。竹简帛书流行于战国秦汉,魏晋时期也还在使用,纸的流行主要是南北朝以来。三种材料,发明时间,互有早晚;流行时间,互有重叠。但总的说来,纸的发明比较晚。蔡伦纸为什么出名,可能是质量比较好,成本比较低,产量比较高。这种性能好的纸一出来,纸才推广开来,导致后来取代竹简,成为主要书写材料(纸流行后,帛还偶尔用于书画)。我们姑且这么说。 
  很多年前,有个淘气的小孩,也就是我的儿子,当时还是小学生。有一天,历史课,老师讲“四大发明”,我儿子问:“蔡伦发明纸以前,我们用什么擦屁股?”老师大怒,把他赶出课堂。 
  儿子回家问,“爸,你是学考古的。你说蔡伦以前,我们到底用啥擦屁股?”我想了又想,不知该怎么回答。你还别说,这真是个难题,不用说小学老师不知道,就是满肚子学问的考古专家,也不一定能解答,真是难为老师了。从前不明白,现在我知道,生活中有太多问题,不能入于学术的法眼,这个问题是盲点。 
  对这一难题的解答,初看很简单。我虽没有在汉代或汉代以前呆过,人类学的知识还是有一点。上山下乡,广阔天地,到处可以自寻方便。小便,扭过脸,转过身,哗哗了事。大便,顶多挪几步,找个树丛或壕沟,往后一躲,朝下一蹲。老乡说,到了咱这地方,还讲究个甚,庄稼叶子土坷垃,草棍棍,树枝枝,什么都能解决问题。再不行了,寻个地方,圪蹭圪蹭。这些肯定是最古老的办法。   
  天不生蔡伦(2)   
  不过,这可不是标准答案。现代老百姓的习惯,只能用来考证古代老百姓的习惯,而且还只是参考。上层社会怎么样?皇上、后妃怎么方便?文武百官、读书人、和尚、道士怎么方便?不知道。以前我真的不知道。 
  中国的厕所,其来尚矣,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各个时期的发现都有,值得写专书,出图录,系统总结一下。台湾学者邢义田写过讨论罗马澡塘的文章。澡塘不光是为了干净,还是社交场所。同样,厕所也不光是为了方便,有人还在里面读书写作。即便只是图方便,也值得做深入研究,特别是跨文化的比较研究。 
  人类的排泄至关重要。排泄出了问题,轻则得病,重则夺命。人类居住的村镇、城市亦如是,污水、垃圾和粪尿该如何处理,也是生死攸关的大问题。古人对厕所的考虑比我们周到,不仅地上有,天上也有;不仅活人用,死人也用。如天溷七星,在外屏之南,就是天上的厕所,星官也要行其方便。汉墓,如汉楚王墓,坟墓里面也修厕所。考古发现证明,古今的厕所是一脉相承。“一个坑,两块砖,三尺土墙围四边”,是两千多年一贯制。 
  然而,这样的事,古往今来,司空见惯,普通人懒得去写。事涉污秽,有伤风雅,学者也羞于启齿。地老天荒,年深月久,史阙无闻,也就成了一笔糊涂账。我们读各种中国建筑史,都是专拣漂亮的东西说,斗拱飞檐,雕梁画栋,哪有这等下贱东西的地位。没人理,是理所当然。 
  带着问题学,查了一点资料,我觉得,这后面的学问很深很大,也很有意思。这里只能浮光掠影,讲一点粗糙的印象。 
  三、厕所释名 
  中国的厕所,文言词汇,主要有五种叫法:屏、厕(亦作廁)、圊(亦作清)、圂(亦作溷)、※(亦作宴或偃)。此外,还有屏※、路厕、行清、溷轩等合成词。汉代流行的小学课本《急就篇》,是用当时的顺口溜写成,其中有一句,叫“屏廁清溷粪土壤”,就是讲厕所的前四种名称,意思是说,厕所里的粪便,可以用来给农田施肥。 
  屏,有屏蔽之义,大概指厕所有墙,可以遮人耳目。 
  厕,有侧僻之义,古代厕所多修于宅旁的隐蔽之处,特别是宅院的东侧,犄角旮旯,不能当门正脸,摆在明显的地方,故厕所也叫“东净”,上厕所也叫“登东”。路厕,可能是路边的公厕。 
  圊的意思,是用其反义,因为厕所是“至秽之所”,最脏,必须经常加以清除,所以从囗(音wéi)从清,古书亦作清,正如现在把厕所叫做“卫生间”。上文“东净”之“净”,就是“圊”的俗写,明明很脏,却说干净,用法是一样的。《水浒传》中,鲁智深在东京大相国寺当菜头,管菜园子,和他平起平坐,寺中分管杂务的差事,还有一样是叫净头,净头就是管厕所的。古代掏厕所有专职人员,粪车走哪个宫门,哪个城门,什么路线,也有专门规定。石传祥同志的工作,古今中外不可少。行清,大概也是路边的公厕。 
  圂,一看字形就知道,是和猪圈有关,准确地说,是上为厕所,下为猪圈,带有recycle意思的设施。人吃了,屙而喂猪。猪吃了,屙而成肥。肥可施田,种粮种菜。猪肥了,也可以吃肉。这些都可反过来喂人,由此形成食物链。 
  至于※,则是指粪池,古人也叫屏※。它和圂比较接近。※是粪池,圂者,则是把猪养在粪池之中,人粪、猪粪是混在一起。 
  以上五名,清代学者王念孙、孙诒让做过详细考证(《广雅疏证》卷七上和《周礼正义》卷一一),我把他们的解释改造了一下,撮述在这里。 
  这些都是比较高雅的叫法,俗称则是厕所、便所、茅房、净房。茅房不是茅草房。我们老家把厕所叫茅间,只有短垣,没有屋顶,茅草何以施之?原来他们是以茅称粪。英语的troublemaker,他们叫搅茅棍,搅茅棍的意思就是搅屎棍。跑茅也是指拉稀。 
  现在的厕所,有很多异名,多半译自外来语。如洗手间或盥洗室,是英语的lavatory或washroom(日语叫御手洗),本来是指洗手洗脸的地方;化妆室,是法语的toilette(英语叫toilet),本来是指梳妆打扮的地方;卫生间,是借用日语再创造的词汇。我国以“卫生”为名的词特别多,如卫生球(樟脑丸)、卫生衣(绒衣)、卫生员(医务人员)、卫生纸(手纸和月经用纸)、卫生带(月经带)、卫生裤(绒裤)、卫生所(诊所)。最近,还有“环卫”(环境卫生)一词。这些词中的“卫生”(eisei)是日语借用古汉语翻译西方语言,相当英语的hygiene和sanitation,作形容词,本指合乎健康,但实际用法,近似“干净”,如“这家饭馆不卫生”,“喝生水不卫生”。现在的美国,公共厕所叫restroom,直译是休息室;家里的厕所叫bathroom,直译是洗澡间。全是绕着说,拣好听的说。但抽水马桶发明前,无论什么厕所,都是近之则臭,远之则急,不打扫不行,打扫,又掩鼻捂嘴,难以措手足。尤其是人口密集把人往起摞的大城市,尤其是高楼林立的公寓式建筑。前些年,在巴黎,我发现他们的老房子,很多还是把厕所建于居室之外,像我们的筒子楼那样。这是古风犹存。如今的厕所可大不一样,全都“登堂而入室”,不但堂而皇之占据居室之一隅,而且大摇大摆钻进主卧(master bedroom)的深处,最奢侈豪华。这是拜抽水马桶之赐。抽水马桶,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欧美现代化的厕所,公厕分男女,一般都是小便器、大便器和洗手池三位一体,四壁贴瓷砖;家里的厕所则是马桶、洗澡盆、洗手池三位一体,四壁贴瓷砖。日本的厕所,从前是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