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李四光 >

第2部分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李四光-第2部分

小说: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李四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八月的北京,骄阳如火,酷暑逼人。李四光利用暑假,加紧对“蜓科” 

的研究。在薄片磨制室,李四光和助手磨薄片的工人朱师傅忙得不可开交。 

朱师傅先用金刚石切刀将“蜓”化石切成磨片,然后放到配有粗细金刚砂的 

磨盘上,精心磨制。当磨到一定程度时,李四光便接过来亲自研磨,他手拿 

显微镜,将薄片放到显微镜下,看一看,磨一磨,必须磨到约0。03毫米的厚 

度,使它变成一张形同薄纸的石片。这样光线可以透过薄片,使其内部结构 

清晰可见,这种厚度当时并没有工具可以测量,只能依靠经验和技术。 

    树叶绿了又黄,春天去了又来。李四光年复一年,坚持不懈钻研“蜓科”。 

通过显微镜,李四光终于看清楚“蜓科”的内部结构,那是一些蜜蜂窝状的 

小格子,他根据小格的不同排列,鉴别它们不同的种属,判定出它们的进化 

阶段,进而推断出含有这些不同种属的化石岩层的时代。例如“蜓科”是石 

炭二迭纪地层的标准化石,石炭二迭纪是产煤地层。由此可以根据这些已经 


… Page 7…

划分出层的岩层,考察它们如今的分布状况,从而寻找出煤矿分布的规律。 

这门学科称古生物地层学。 

     李四光将已经鉴定出来的“蜓科”的不同种属,拍成照片,接着便投入 

了紧张的论文撰写之中。他将自己多年研究成果写成《中国北部之蜓科》一 

书。在这部学术专著中,他根据不同种属的“蜓科”化石,解决了多年争执 

不下的地层划分问题。他的科学论证,不仅平息了中国北部含煤地区石炭纪 

地层划分的争论,而且对北美石炭纪地层的划分,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 

此之后,许多中外地质学家都开始采用这一科学方法。李四光也因为这一优 

异的研究成果获得伯明翰大学授予的科学博士学位。 

     1926年,中国地质学会在北京举行。在这次大会上,李四光宣读了他的 

论文《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要原因》。在这篇论文中,他提出了“大陆车 

阀”自动控制地球自转速度的学说,明确指出,地球自转速度发生了时快时 

慢的变化,才是引起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要原因。李四光提出的这个观点 

与美国地质权威提出的“大洋造山说”截然不同。“大洋造山说”认为太平 

洋底不断陷落,使它的边缘向大陆方面挤压,这种垂直升降运动,产生了环 

绕太平洋的美洲山脉。李四光则认为,东亚各种构造型式形成的山脉与美国 

西海岸边边缘山脉产生的原因大不相同。东亚许多山脉并不限于大陆的边 

缘,它们延伸的方向,也不与大陆边缘平行。例如阴山至天山,秦岭至昆仑, 

还有南岭等山脉,所以它们生成原因不是由于太平洋底的陷落,而是由于大 

陆本身的运动…… 

     李四光这一崭新的理论一经提出,立即引起与会者的不同反响。正在北 

大执教的美国地质构造学权威维理士流露出明显的不满,周围一些国内学者 

也小声议论:人家英美学者研究了那么多年,也没人像李四光先生这样标新 

立异! 

     面对周围的种种议论,李四光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外国专家反对自己提 

出的新观点并不奇怪,因为他们一向看不起中国人。但是某些中国学者缺乏 

独立思考精神,只知一味附和英美专家,这实在可悲!不过从另一角度看, 

自己的理论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它所使用的依据还不够严密,这个理论也只 

是像刚刚出土的幼芽,还不成熟,还有待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想到这里, 

李四光又为自己制定了一个新的研究计划,他把已经达到的高度,作为新计 

划研究的起点。 

     没过多久,李四光作为北京大学的代表,赴莫斯科参加地质学会议。在 

火车上,李四光仍然没有停止研究。他展开地图,用地质学家独具的敏锐眼 

光观察着周围的一切。当火车越过乌拉尔山脉时,他惊奇地发现:这座著名 

的山脉,褶皱强烈,南北蜿蜒,耸立在辽阔的西伯利亚平原。这一奇特的地 

质现象引起他的思考:这座南北走向的山脉是如何形成的?它是孤立存在, 

还是与别的地质现象有联系呢?一路上,这个问题始终萦绕在李四光头脑 

中。 

     在莫斯科,李四光见到了苏联一些地质学专家,他将自己思考的问题提 

出来和同行们进行探讨。当时传统地质学称地壳上褶皱强烈并隆起的地区为 

 “地槽”。因此,苏联专家听完李四光的问题后,不假思索地回答:“乌拉 

尔山脉,它是由一个南北地槽在返回阶段中转变而成的。”李四光对这个简 

单的回答感到不满足,他认为乌拉尔山脉是在上古时期由一次巨大的构造运 

动而形成的,这次运动不可能只形成一个孤立的乌拉尔山脉。他打开苏联地 


… Page 8…

质图仔细察看,发现在乌拉尔山之南有一座东西延伸,而又向南突出的巨大 

弧形山系,这座东西走向的弧形山系与南北走向的乌拉尔山组成了一个巨大 

的“山”字。李四光对着地图反复思考:这种山字型构造是否是在地球自转 

速度加快时引起地壳广泛运动而产生的内部有联系的一种构造体系?为了论 

证自己的想法,回国之后,李四光着手实地考察。 

     1927年,蔡元培在上海成立中央研究院,聘请李四光担任中央研究院地 

质研究所所长。第二年,李四光率领一个小组来南京、镇江一带考察,发现 

宁镇山脉为一座大致东西走向的弧形构造,弧形的顶部向北突出,李四光认 

真思考起来:如果山字型构造确实是地壳在自转速度变化中形成的一种体 

系,那么这种地质现象一定具有普遍意义。宁镇山脉走向与山字型构造的前 

弧十分相象,那么在它的南面应该有一座南北走向的山脉。带着这种设想, 

大家四处寻找,最后在南面果然找到了南北走向的茅山山脉,它与宁镇山脉 

恰好形成了山字型构造。此后不久,李四光又在全国各地发现了许多山字型 

构造。由此他得出结论:山字型构造是地壳表面运动时产生的一种专门类型, 

只要发现有南北走向的脊柱,就可以在它的东西方向找到一个大致为弧形的 

山系。反过来,只要发现了东西走向的弧形构造山系,在弧顶便可以找到南 

北走向的山脉——山字型构造的脊柱。 

     在对山字型构造体系的研究中,李四光逐渐发现,地壳上除去山字型构 

造体系外,还存在着其他各种以不同型式组合的构造体系。这些构造体系的 

发现,说明地壳上的褶皱和沉降,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有其自身生成规律和 

内在联系,即:它们都是因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影响地壳运动也出现相应 

的变化,由此产生出各式各样的构造体系。 

     1929年,李四光发表“东亚一些典型构造形式及其对大陆运动问题的意 

义”,这篇文章标志着他开始进入了研究地壳构造体系的新阶段,这位不知 

疲倦,勇于探索的青年学者,终于揭开了地层的奥秘,向着新的研究领域进 

发。 


… Page 9…

                              三、向权威挑战 



     地质专家的研究表明,在地球发展史上曾先后出现过几大冰期——大地 

被冰雪覆盖,后来地球转暖,冰雪融化,形成流动的冰川。根据专家们推算, 

距今年代最近的一次冰期发生在二三百万年前的第四纪,故又称第四纪冰 

川。在欧美许多国家,都发现了第四纪冰川的遗迹,但那些身在中国的欧美 

专家在没有经过详细考察的情况下,就断定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对于这种 

结论,李四光不肯轻易相信。1921年,李四光带领学生到太行山麓的沙河县 

考察地质,发现一些颇为典型的冰川条痕石。后来,李四光在山西大同盆地 

口泉附近,又发现了一个冰川U形谷,在谷底也有许多典型的冰川条痕石。 

李四光将条痕石标本带回北京,并特意去找瑞典地质专家安迪生进行鉴定, 

没想到这位洋专家不屑一顾地将标本扔在一边,说:“李希霍芬是德国有名 

的地质专家,在中国做了30多年考察,都没有发现冰川……”李四光耐心地 

等他把话讲完,然后指着自己从太行山背回来的条痕石标本说:“请你看看 

这又深又长的条痕……”。然而安迪生的回答却令人气愤,他轻蔑地说:“我 

们没有发现的东西,你们中国人永远也不会发现!”听了这话,李四光立即 

站起身,搬起标本石头毅然地走出房门,他相信真理是掩盖不住的。1922年, 

他将自己的发现撰写成一篇论文,题目为《华北晚近冰川作用的遗迹》在伦 

敦发表。然而,李四光并不满足已有的发现,他还要找到更多确凿的证据。 

于是,他带领学生翻山越岭,先后考察了太行山、九华山、天目山、庐山等 

许多地方的冰川遗迹,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资料。他在课堂上和文章中,不断 

公布自己的研究成果,但一些国内外学者对此仍持怀疑态度。1934年春,由 

丁文江、翁文灏设法筹集一笔数目不小的款子,邀请在华的外国地质学者到 

庐山参加第四纪冰川遗迹讨论会,应邀参加这次讨论的有瑞典地质学家安迪 

生、美国的古气候学家巴尔博、瑞士的诺林、法国的德日进及特茵哈兰等人。 

     李四光和几位青年学生参加了这次辩论。为了用事实证明自己的结论, 

李四光带领这些外国专家登上庐山进行实地观察,当人们登上小天池时,李 

四光指着小天池下的U形谷说:“先生们,请看冰川流动铲削成的U形谷!” 

这时,法国人德日进却指着U形谷下一道深深的水沟说:“这条水沟可以说 

明,这道山谷是过去的流水冲刷出来的。它与冰川没有什么关系。”李四光 

立即反驳道:“先生们,请你们注意这条水沟的位置,水往低处流,这是普 

通的常识。可是这条水沟,为什么不在谷底,却在谷底偏上的一侧呢?如果 

这个山谷是流水冲刷出来的,谷底就应该成为V字形,为什么它现在是U字 

形呢?”李四光的一席话使在场的外国专家一时无言以对,因为李四光谈到 

了问题的本质。在场的人都清楚:古代冰川遇到气候转暖时便会融化,由于 

冰块表面将大部分阳光反射出去,所以它吸收的热量较少,而冰块两侧的山 

谷所吸收的热量则远远超过冰块,因此,冰块首先是从与山谷两侧岩石相接 

触的地方开始融化,这样在冰块两侧形成冰川排水道,而且山谷的阳面冰块 

融化快,冰水量较大,这面的水沟越来越深,所以冰川形成的水沟不在谷底, 

而是比谷底略高一些。面对事实,德日进稍稍沉吟了片刻,又辩解道:“我 

是说,那宽阔的谷底,是古代的流水冲刷出来的;而那深深的水沟,则是今 

天的流水切割出来的。”这番回答使李四光感到好笑,他幽默地反问道:“古 

代的流水竟能冲刷出宽阔的谷底,而今天的流水倒只能切出深沟。请问,这 

古代的流水和现代的流水,为什么会产生这样截然不同的结果呢?”德日进 


… Page 10…

被李四光的反问弄得十分尴尬。随后,李四光又用大量事实,驳倒了几个外 

国专家的诘难。他的论点鲜明,论证有理有据,几位傲慢的外国专家再也找 

不出反驳的理由,但又不肯服输,以至辩论无法继续进行。另有几位欧美学 

者在确凿的事实面前开始转变态度,瑞士学者诺林在鄱阳湖畔看到石灰岩表 

面的条痕时,低声对李四光说:“假如在我们国家,这就是冰川造成的遗迹。” 

美国学者葛利普也私下承认:“这很像我在美国时所看到的冰川地形。” 

     作为一名正直的科学家,李四光坚持真理,伸张正义,从不肯向黑暗势 

力低头。当国民党特务暗杀进步民主人士杨杏佛,制造白色恐怖之际,李四 

光不畏强暴,毅然冒着生命危险从南京奔赴上海,参加在万国殡仪馆为杨杏 

佛举行的追悼会,并且将自己在研究“蜓科”中新发现的一个属取名为“杨 

铨蜓”,以此来纪念为争取民主自由而献身的杨铨 (即杨杏佛)烈士。 

     1934年底,应英国剑桥、伯明翰等八所大学的邀请,李四光携夫人及女 

儿前来英国讲学。 

     在伯明翰大学,李四光讲演的题目是《中国地质学》。他一口纯熟、标 

准的英语,使在座的不少人为之倾倒。在讲演中,他首先介绍了中国的自然 

区划,接着讲述自己研究的新成果,如中国第四纪冰川的遗迹,几种地壳构 

造体系等,并且进一步指出,造成地壳运动变迁的主要原因是地球自转的速 

度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发生了时快时慢的变化。李四光的很多观点,与传统 

地质学观点大相径庭。当他的讲演一结束,立即被很多听众团团围住。人们 

对他的新理论态度不尽相同,有些人向他请教问题,也有些反对者提出各种 

质疑。对于各种疑问,李四光都非常从容地加以解答,也驳斥了一些荒谬的 

观点。他的论证逻辑性强,即使是反驳也显得很有分寸,这种不卑不亢的态 

度,赢得了许多学者的钦佩。 

     讲演结束后,李四光立即动手整理自己的讲稿,他亲自打印、拍照、校 

对,完成了《中国地质学》一书之后,便踏上了回国的旅程。为了考察西半 

球的地质状况,李四光在归国途中特意绕道美国,他没有去游逛繁华的都市, 

而是翻越了崇山峻岭,在人迹稀疏的荒野之中不辞辛劳地进行考察。正是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