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曾仕强剖析三国演义 >

第14部分

曾仕强剖析三国演义-第14部分

小说: 曾仕强剖析三国演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隐秩序无形无迹,所透露的讯息,并不能确切地传递人物、时间、地点和作业细节。还是要靠接受讯息的人,做出合理的解说,才能发挥功效。由于各人有不同的解说,所以对于同样的讯息,可能产生不一样的反应。天命由天下违,人的反应还是要由人自己负债。刘备顾虑现在取荆州,将来死后,在九泉之下,不好意思和刘表见面,是正确的。孔明没有这方面的顾虑,因为刘表并未托孤于他。
  22。刘表托孤于刘备,结果如此,刘备难道没有办法吗?
  荆州对刘备来说,非常重要。刘表对刘备的信任和敬重,从放心托孤给他,可以看得出来。在这种情况下,竟然弄得荆州落入曹操的手中,实在是令人遗憾!
  刘备只顾虑个人的名誉,并不理会组织目标的达成,恐怕不是两全其美的态度。孔明在涉及个人名誉的事宜,不方便过分坚持他的意见。则是深谙干部和领导者的相处之道,我们不能怪他。关羽和张飞,在这方面的素养都不够,帮不上忙。倒是局外人伊籍,有话可以直说,提供刘备不少有用的讯息。但是他的身份,原为荆州幕宾,也不便过分偏向刘备,只能够通风报讯而已。
  刘琦和刘琮,对刘备都相当敬畏。刘琮在刘表逝世时,还向众人表示,兄长刘琦在江夏,叔父刘备在新野。要是联合起来兴兵问罪,那怎么办?实际上有很多人,并不赞成投降曹操。反而欢迎刘备此时明白表示态度,来接管荆州。孔明所说的良机,便是指民意的归依。
  刘备交谈以叔父的身份,辅传刘表的长子刘琦,继任为荆州之主。相信这样的做法,便可以善尽孤孤的责任。使刘表临终时,也不致盼望刘琦不来,大叫数声而死。荆州大多数官民,也都能够安心下来。至于蔡瑁等人,不用关羽、张飞出面。当地的将领,如文聘、王威,自然会收拾他们。对于刘备本人的仁义形象,也有增无减。若是刘表遗嘱,立刘琮为继承人。刘备同样可以辅助,把刘琦安抚好。以荆州的实力,曹操不见得攻得下来。对于百姓来说,刘备安荆州,才是大家最欢迎的!
  23。曹操为什么派徐庶招降刘备?难道不怕他不返回?
  曹操看到别人,不一定想起仁义这两个字。他一想到刘备,便联想到仁义。这种隐秩序的交感作用,看不见也说不清楚。却实实在在,随时随地发挥功能。
  他催动三军,漫山遍野,来到新野下寨。想起徐庶是刘备的好友,命他去投降刘备。投降最好,不投降也显示曹操的仁义。不愿见黎民百姓受苦受难,足以收买人心。有些人是真仁义,有些人则善于假借仁义的美名,大行不仁不义的事情。显秩序不一定分得清楚,隐秩序却一清二楚,怎么也隐瞒不了。曹操向徐庶说:“我今欲踏平樊城,奈怜宗百姓之命,公可往说刘备:如肯来降,免罪赐爵。若更执迷,玉石俱焚。”徐庶来到樊城,与刘备、孔明共诉旧日之情。徐庶明白指出,曹操的目的,其实只在收买人心。刘备请徐庶留下来,干脆不要回去。徐庶说不回去会惹大家笑话。这一句话,现代人听起来很难理解。不回去就不回去,人家笑话,不管它就好了,怕什么?但是,那个时代的显秩序,和现代大不相同。不请信用的后果,十分严重。像徐庶这样的人士,把它看得比性命还要重要。他回去向曹操复命,刘备并无降意,了却一件公事。他如果要离开曹操,也应该另作打算。不可以混水摸去,一去不回头。然而,他因为老母已丧,抱恨终天。人虽然活在曹营,却誓不为曹操提供任何计谋。和不在并没有什么两样,所以不需要跑。何况刘备已经请出孔明,应该放手让孔明表现。自己不需要回来增加干扰,于是轻快地返回曹营。
  24。刘备为什么带领军民同行,不怕曹军追击吗?
  孔明建议曹操大军当前,樊城守不住。不如去襄阳暂住,再作打算。刘备说百姓相随已久,实在不忍心弃他们而去。孔明表示不妨公告:愿意留下来的,自便;想要一起走的,同去。想不到百姓的反应,竟然是宁愿死,也要追随刘备。扶老抚幼,哭声不断。刘备在船上,看见这种悲惨的景象,大为悲伤。为了他一人,使百姓遭此大难,活着又有什么意思?他想要投江而死,幸好左右及时阻止。大家听到这个消息,更是痛哭不止。
  刘备投江的动机,究竟如何?惟有他自己知道。我们无法,也不应该加以猜测。因为动机看不见,说来说去,都找不到证据。岂不等于白说?刘备来到襄阳,刘琮不敢见他。蔡瑁令军士乱箭射下,魏延大骂蔡瑁卖国,轮刀砍死守门将士。大开城门,欢迎刘备入城。文聘飞马引军而出,大喝魏延无名小卒,安敢造乱!认得我大将文聘吗?刘备说他本来想保护百姓,现在两下军兵自己打自己,反而害民。决定不入襄阳,改走江陵。众将建议暂弃百姓,先行为上。刘备哭着说: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这样一路看来,刘备应该是真心爱民才对。和曹操相比较,更显得仁义。
  显秩序和隐秩序的共同标准,都是以人为本。但是以人为本的内涵和方式,则有所不同。显秩序表现在看得见的行为;隐秩序侧重看不见的动机。两个人的行为,可能十分相似,而动机则各有不同。最好双方面都用心加以了解,才能够发挥真相,不容易受骗。
  25。赵子龙单骑救阿斗,有什么重要的启示?
  刘备一生最成功的地方,在充分信任部属,能够放手让大家发挥潜力。也就是把众人的成就,看成自己的成就。真正表现出成功不必在我的伟大胸襟,令人敬佩。新野失守,在逃亡途中。部将糜芳受伤,向刘备报告“赵子龙反投曹操去了”。刘备完全不相信。张飞在旁煽动,刘备还是坚信不疑,口说“子龙必不弃我也”。
  他这种态度,其实对他最为有利。如果赵云真的弃他而去,大家听了刘备的话,一定对子龙更不谅解。主人那么信任,居然如此不讲通义?若是赵云并无反叛的企图,将来知道刘备十分信任他,势必更为竭忠尽力。无论如何,大家对刘备的好感,都会因而增加。假定刘备一听到报告,便怒斥赵云为不义之徒,甚至于说出老早料定有这么一天的话来。刘备的仁义,便成为虚名。不久赵子龙回来,发现刘备的假仁假义。恐怕真的有一天,会弃他而去。可见对干部的信任,非常重要。
  赵云当然不可能投靠曹操,他和孔明一样慎择明主,自然知所进退。他费尽苦心,冒着性命的危险,好不容易把甘夫人从沙场中救了出来。回头还救糜竺一命,夺取两匹马。请甘夫人上马,送回长坂坡。张飞听说子龙投奔曹操而去,十分愤怒。看见赵云,大声责问他为何反我哥哥?赵云说正在寻觅主母和小主人,便折回去继续寻找。糜夫人身受重伤,为了不拖累赵云,把阿斗放在地上,翻身投入枯井中而死。赵云恐曹军盗尸,便将土墙推倒,掩盖枯井。将阿斗抱护在怀中,杀退众军将,直透重围。曹操正在景山顶上观战,看见赵云如此神勇,驾为虎将。下令务必生擒,不许放冷箭,想不到因而救了赵云和阿斗。从此常山赵子龙,声名大著。
  刘备与众人在树下,赵云怀抱阿斗,下得马来,双手把阿斗捧给刘备。这时候刘备的反应,是普天下想得人心的首领,都应该用心学习的。他双手长得比常人要长,据说双手下垂,长可过膝。所以把阿斗接过来,顺手放下去,就好像掷在地上一样。上面对赵云,却对这个不会听话的孩子大声地说:“为了你这个孩子,害我差一点折损一员大将。”相信赵云听了,心里一定牢牢记住:“下一次阿斗有难,务必尽心尽力救他。”虽然嘴巴上讲“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肚子里却坚定地告诉自己:“这样的领导者,为他战死也值得。”其他同仁,也都敬佩刘备的器度,坚决地服从他的领导。
  如果刘备不以关怀导向,改探工作导向。接过阿斗,第一句话便是“快拿小鬼驾风散”,认为救阿斗的命要紧,其他的事情慢慢再来。相信赵云失望之余,暗自决定“以后阿斗的事情,交由小鬼驾风散去处理。我保命要紧,不再如此冒险”了。其他同仁,也会觉得心灰意冷。这样的领导,用不着为他拼命,太没有人情味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这种地方最为明显。中华民族的关怀导向,远比西方文化所重视的工作导向,要有情有义得多,更合乎人性化的管理。当然,阿斗命不该绝,一定要留下来从事他这一辈子所要完成的任务,应该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若非福大命大,恐怕谁也救不了。
26。曹操百万雄师下江南,孙权的反应如何?
  曹操的远程目标,是平天下。这是我国历史上,有远大志向的人士,所共同拥有的愿望。曹操自官渡之战,以寡胜众以来,声势日愈壮大。荀攸见刘备投奔江夏,惟恐与东吴连结。建议曹操邀约孙权共擒刘备,平分荆州。曹操大喜,一面遣使赴东吴;一面计点马步水军八十三万。诈称一百万,水隆并进,直奔东吴而来。
  孙权接受鲁肃的意见,以吊丧为名,向刘备打听军情。与孔明见面,力邀其过江向孙权表明联合抗曹的决心。孔明来到东吴,不免与群儒舌战一番。因为文人相轻,武将更是永不认输。对诸葛亮如此盛名,当然心中不服。孔明面对众人,有问必答,而且声势惊人。他事前对各人已有深入了解,自然能够应付裕如。
  孔明针对孙权爱面子的个性,不顾鲁肃的劝阻,夸大曹军的阵容。一方面建议孙权归顺曹操,一方面却坚定刘备不降的决心。孙权很不高兴,向鲁肃抱怨“孔明欺吾太甚”。鲁肃说孔明故意以言词相激,实际上有良好的策略。孙权赶快再请孔明叙话,虚心请教。
  同样的态度,用来刺激周瑜。促使周瑜主战,加强孙权的信心。孔明联吴制曹的策略,获得孙权的支持,当然是刘备当时最有利的方式。周瑜知道孔明的大才,请诸葛瑾劝告兄弟,离开刘备,到东吴共同效力。孔明不肯,周瑜怀生恨意,存心要杀孔明。嫉妒心的可怕,在周瑜身上格外强烈。孙权受到周瑜的影响,势必不利于刘备和孔明。既联合又斗争,原本是难以避免的事情。
  27。鲁肃为什么那样重视孔明?有什么用意?
  鲁肃字子敬,早年丧父,事母至孝。他的家产丰厚,经常散财注贫。周瑜有一次缺粮,听说鲁肃家存米六千斛。前往求助,鲁肃一口气答应把一半借给他,慷慨之至。平生喜好击剑骑射,又善于策划。孙权继承父兄大业时,周瑜慎重把他推荐给孙权。和他商谈军国大事,到了晚上还同榻抵足而队。请问鲁肃,今后要怎么做?鲁肃认为汉室不可能复兴,曹操也不可能完全消除。最好是先剿除黄祖,进伐刘表。据守长江险要,以图天下。孙权大喜,一切照他的计划而行。鲁肃接着推荐博学多才的诸葛瑾,也就是孔明的兄长。孙权拜之为上宾,构成坚强的核心国际。与曹操争天下,建立帝业。
  我们认为鲁肃和诸葛瑾,都是水镜集团的成员。布署在孙权身边,以便随时呼应。这种隐秩序的布局,当事人未必知晓,不像显秩序的间谍,至少当事人明白。鲁肃和孔明,具有北定中原的共同理想,所以一见如故,十分投机。两人也有不同之处,鲁肃料定曹操必然篡位,汉室不保。所以鼓励孙权自己称帝,以统一天下。孔明则心存汉室,因此看重刘备的皇亲血统。希望他以荆、益两州为基地,北伐中原。两人大同小异,却有一个牢不可破的计策,便是双方联合抗曹。居于这一个共同的策略,鲁肃才与孔明密切配合。使刘备在兵败途穷,不知何去何从的困境当中,获得一线生机。孙权联盟,如果单凭孔明定计,孙权那边没有鲁肃协助,恐怕很难成为事实。隐秩序早有安排,大概也在孔明的预测之中。
  28。蒋干自告奋勇,要劝周瑜投降,合适吗?
  曹操输了一阵,又被周瑜偷看水寨的军情,心里很不高兴。蒋干自告奋勇,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劝说周瑜投降。曹操第一句话,问蒋干和周瑜交情够不够深厚?蒋干还不能觉悟,只请丞相放心。以老同学身份,到周瑜寨中探访。结果被周瑜戏弄一番,还不明白周瑜的心情。竟然中计把假的信函带回曹营,害得曹操误杀蔡瑁、张允两位水军都督。要不是为了面子不肯承认,一定把蒋干斩首。蔡瑁、张允卖主求荣,固然死有余辜。蒋干不自量力,不明状况,又中计害死同僚,更为可笑!
  老同学这种关系,变化最大。当年年纪小,天真无邪。如今已成家立业,各有不同背景,观念立场都已经有很大变动。怎么可以凭着老同学的交情,就要劝人来降。蒋干的举动,已经官拜都督,又是孙权长兄孙策的连襟。孙策临终特别吩咐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关系不同一般。双方地位、情势、利害如此不同,怎么可能劝说得动呢?曹操一语道破,蒋干仍然执迷不悟,可见当局者迷,很容易一厢情愿地自以为是。就算蒋干和周瑜地位相当,也应该考虑各为其主,除非情况特殊,实在不应该贸然为之。周瑜在群英会中,说出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邵生复出,安能动我心哉的一番话。弄得蒋干面如土色,也被周瑜利用来自我表白,何苦来哉!
  29。蒋干在群英会上被周瑜戏弄,为什么还偷假情报?
  蒋干身为曹操幕宾,平日没有什么表现。这次抓到机会,想要有所作为。不料为周瑜识破,一见面就提出严重报告,不必当说客,也不许谈政治。蒋干求功心切,居然还不死心。存心想获得点什么,好向曹操交代。周瑜看准他这种心态,事先准备好假信函,要他上当。蒋干的警觉性并不低,可惜用在不正确的地方。他应该警觉,周瑜既然心存芥蒂,为什么还带他四处参观,似乎有意泄露军情。为什么还邀他同床共寝,难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