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曾仕强剖析三国演义 >

第29部分

曾仕强剖析三国演义-第29部分

小说: 曾仕强剖析三国演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8。刘备不回成都,却驻军永安,是什么道理?
  彝陵战败,蜀国元气大伤。刘备偷鸡不成蚀把米,当然很不甘心。他在这一次战役中,深深体会到当前的大环境。实际上是善恶清浊,各走极端的结果。尤其是痛定思痛,更容易了解“君子可欺以其方”的道理。关羽和他自己,太过于方正。致使孙权的阴谋诡计,都能得逞。但是,政治的对象,是全体老百姓。社会多圆,表示人多意见也多。必须心胸宽广,以大海纳百川的心态。请求包容与谅解,而善加协调,期能合理。
  这些年的战争,难免使他有所觉悟:曹操是国贼,一心想要窃国夺权,所以打打杀杀,害死了很多人。自己是皇权,立志匡复汉室,也免不了打打杀杀,同样害死很多人。孙权仗父兄余荫,依据江险,为了保住江东,伺机侵占荆州,竟然欺骗偷袭。打打杀杀,也害死了很多人。当前三国首领,各有不同的理想。而打打杀杀,害死很多人,则是完全一样。政治真的是这样?只有军事才是不二的途经。透过教化,能不能更加和平有效呢?在这人生的最后关头,要不要采用某种形式,向大家宣示:教化是政治的基础。只有教化良好,政治才有办法清明。这一辈子从事政治,不算成功。趁此战败之际,在教化方面,做出一些贡献,以求不虚此生。
  他不回成都,表示政治方面的事务,要交出去让大家去操心。自己留在白帝城,把它改名为永安。用意在唤醒大家,要求永安,惟有重视教化。必须教化良好,才能永久安葬。他在兵败势衰的时候,无力大声疾呼。透过正名的过程,表达他对后世的最大心愿。
  
  9。刘备临终托孤,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曾国藩生前,常把“好汉打脱牙和血吞”这一句话,挂在嘴边。四十岁以后,曾国藩得力于悔字诀,办事愈来愈园融,处世愈来愈园通,和这一句话应该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他的悔字诀,是不是从《三国演义》获得,我们无从知道。但是刘备一生,也是悔字诀最好的写照。凡事不怨不尤,只以事先避免事后可能带来的后悔,做为警惕的要点。用来趋吉避凶,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应用。
  年轻时,刘备常以家世特殊,身负重任。不趁早图谋,将来必定后悔。来激励自己,鞭策自己。
  被汉献帝尊称为皇叔之后,更加小心谨慎。惟恐稍有大意,即将为曹操所杀而后悔不已。这才自动要求起兵到徐州迎战袁术,获得逃离曹操掌控的大好机会。
  三顾茅芦,乃是居于自己奋斗了这么多年,虽然文有孙干、糜竺、简雍,武有关羽、张飞、赵云,还是一事无成。从水镜先生得知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以安天下。否则再拖下去,必然死不瞑目,所以才如此谦卑。
  孔明下山相助,刘备言听计从。怕的是稍有违背,就可能后悔。关羽遇害,张飞以为刘备当了汉中王,早忘了桃园结义的誓言。使得刘备不顾一切,要照兵伐吴。张飞限期三军挂孝,逼得部属将他杀害。刘备明知联吴抗曹是一贯政策,也惟恐违背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为后人所耻笑。毅然不接受诸葛亮的劝阻,以及东吴特使诸葛瑾交还荆州,永结两国盟好的和解。无非是以悔的心态,来防止自己的独生行为。
  刘备出师不利,加上哀伤过度,终于病倒在白帝城。自知不久于人世,速请诸葛亮、李严等大臣来永安宫,只怕迟了来不及交代后事,很可能招致悔恨。
  孔明来了,刘备请他坐在床边。承认自己不听函相的话,才自取其败。为的是怕诸葛亮误会自己对他不信任,以后不方便处理事情。看见马谡在旁边,赶紧叫他暂且退下。说明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为的是怕孔明重用马谡,造成悔憾。最后坦诚向孔明表示:阿斗可辅,就请辅助他;如果太不像样,可以自立为成都王。害得诸葛亮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接二连三地保证,要尽忠辅佐阿斗。
  刘备这种举动,不可能是以退为进。如果是的话,大可以仿效当年刘表要让荆州的故事,直接请孔明为汉中王。当然,我们也可以说这样直接的话,对孔明的伤害太大,等于摆明不让孔明这样做。我们从刘备一生的表现,可以相信他这样说,是出于一片真诚。就算他是骗人的,我们有一句话,可以当做参考:骗一次算骗,一直骗下去,骗一辈子,就不算骗。刘备是真诚,还是虚伪?我们从他不接受刘表的礼让,不忍心抛弃新野的百姓,不贪恋汉中王的既得利益而为弟报仇,应该可以相信他的真诚。
  孔明的退休计划,由于刘备的托孤,而完全打消。阿斗的种种行为,孔明都能够忍耐,和白帝城刘备说这一番话,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刘备地下有知,也会看到悔字诀所产生的良好效果,而含笑九泉吧!
  
  10。刘备为什么要托孤,难道没有其他的方法吗?
  曹操当魏王时,左慈告诉他,不妨考虑请刘备当皇帝。自己则云逝四海,或者到峨嵋山修道。曹操对自己的处理,十分了解。已经把自己逼得无路可走,只有硬着头皮,一直走到人生的终点。因为他的仇人太多,不会放过他。一旦离开权力的核心,很可能立即被追杀。他的儿子也心中有数,知道曹操在玩弄什么把戏,绝不肯中途罢手。那些依附在身旁的文武大臣,更是不会把轿子放下来,任凭曹操想不想继续坐下去?他只好把左慈当妖怪,下令追捕斩杀,以免担负忠言逆耳的罪名。
  现在轮到刘备自己,明知道刘禅的困境。实在难以突破,还要勉强让他接任。显秩序的僵化,从这里看得非常清楚。要孔明继位,不就等于要他的命?逼得非当场撞死,不足以表明他的忠心。我们不能够以现代的显秩序观点,来评鉴那个时代的显秩序。却应该深切地体认,为什么显秩序必须时堂做出调整,便是各有各的包袱,很不容易摆脱。隐秩序对改朝换代,通常比较不在乎。因为站在大气的立场,各个气球所装的气体,都是大气的一部分。换来换去,好象并没有太大的差别。显秩序要很久很久以后,才干脆废除帝制。把改朝换代的沉重包袱,整个抛弃掉。希望不要为了姓氏的不同,坚持要拼得你死我活。不过在刘备那个时代,真的除了重重拜托孔明,好好辅佐之外,根本没有别的路走。刘禅能否继承大业,那是他的事。刘备既然立他为太子,便只好把这一个难挑的大担子,不顾一切地交付给他。

11。刘备一生,对我们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刘备身为皇族,难免以“心存汉室”为本位思维。他为这个目标奋斗了一辈子,险终才发现朝代的兴衰存亡,并不是人力所能够完全加以掌握的。他觉悟到人们所说的宿命,原来就是那一只看不见的手。而他的体会,则是教化重于一切。教化才是看不见的那一只手,左右着历代的更替,也将决定三国的命运。
  曹操很早就控制朝政,如果他明白“德本才末”的道理。把自己“治世能臣”的优良才能,尽情地表现出来。把那一份“乱世奸雄”的丑恶面目,借着自反、自律、自觉的修养功夫而加以改变。刘备说不定在曹操表奏他的军功,引他面见献帝,被尊为皇督时。便和曹操真诚合作,共同辅助献帝。恢复大汉的开国精神,重建诚正忠义的政治风气。但是,曹操始终把刘备当做对手,实际上等于高抬刘备的地位,也提供刘备很多的机会。可见恩生于害,害生于恩,在两人的长期互动中,表露无遗。要不是刘备的种种作为,对曹操产生很大的影响。至少是有所顾忌,曹操很可能提前废献帝,公然纂位。
  孙权如果够义气,就应该信守孙刘同盟的约定,共同以曹操为敌人。打不过关羽,更不应该朦骗偷袭,简直不义至极。刘备高举复仇的旗帜,居然还打不过陆逊这个年轻人。这才想起英雄出少年,如果不重视品德修养,不请求伦理道德。年老就打不过年轻人,岂不是老境凄惨,人人到头来都十分可怜呢!
  刘备一生的经历,至少带给我们三大启示:
  (1)一个人有抱负,有品德修养,不一定就能成功。因为当时的大环境,对事情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力。
  (2)刘备天资仁厚,以复兴汉室为已任。立信守义、态度谦和、宽恕包容,都是他的美德。获得很多人的欢迎和支持,却始终拿曹操和孙权毫无办法。因为同一社会,急于成名的投机份子,不讲究气节的人,大多依附在曹操左右。而江东乡亲,远隔中原,与汉室存亡,并没有太大关系,也就拥孙权以建立功业。再说,关羽和张飞过份出色,除了赵云之外,恐怕很多人不敢来共事。大环境造就不一样的形势,往往非人力所能够改变。
  (3)政治是有形的,教化是无形的。有形的未必比无形的重要。因为教化是本,政治是教化的具体表现。
  刘备一生热衷于复兴汉室,到头来才发现空忙一场。其实他这一辈子的使命,不在恢复有形的汉室,而在实施对社会大众的教化。劝曹操杀吕布、不敢接受陶谦两度让给徐州和刘表的礼让荆州、不忍心舍弃百姓而增加作战难度、以及庞统建汉席上谋杀刘璋以取益州等待,都是很好的示范。并不因为东征失败,而枉此一生。
  (3)美化祖先以教化后代子孙,是中华文化最有效的传承方式。隐恶扬美,也是一种美德,何况对祖先。
  刘备纵然有一些美中不足的地方,我们应该以人无完人来包容他。苏东坡说:“街头听人说三分,闻刘玄德胜皆喜,闻曹操胜皆怒。”可见中华民族的美德,在对品德优良者,有所偏爱。喜欢刘备的人愈多,这一代的风气,必然良喜。喜欢曹操的人愈多,那不十分危险!
  
  12。刘禅继位,孔明如何辅佐?彼此配合得好吗?
  刘禅继位时,才十六岁。从来没有到前线打过仗,也没有参与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由此可见,刘备原先并没有称帝的野心,否则不可能不特别加以教导和训练。
  父亲样样强,儿子常常自认为不如。临终时又当大家的面,要兄弟皆以父事丞相。分明是孩子不懂事,要听孔明的话。就任之后,所有事情都由丞相裁决处理。甚至于指定张飞的女儿当皇后,刘禅也遵照接纳。和孔明这样高明的人在一起,自然显得样样都不行。
  不久,边防来报曹魏调五路大军,来取西川。赶紧找孔明商议,却回报丞相染病不出。皇太后惊慌,要亲自前往探望。侍郎董允认为还是由刘禅先出面,比较合适。于是刘禅亲往相府,见孔明在小池边观鱼。他不敢大意,小心地问丞相安乐乎?孔明告诉他并不是有闲情逸致,在这里看鱼。而是寻思退兵之计,现在已经有了办法。又说兵法的奥妙,在使人难以猜测,所以不能够泄漏于人。刘禅很可能似懂非懂,唯唯喏喏,不方便插嘴。就算真的听懂了,又能够说些什么?他先天不足,没有获得实战的磨练。现在又面对这么高明老到的丞相,除了听从相父,多多学习、体会之外,还能够做什么?彼此的配合,在这种情况下,恐怕也只能如此。
  孔明不篡位,是他的美德。刘禅不多话,当然也是良好的表现。我们不应该因此而看不起刘禅,何况他在今后的日子里,经由不断学习和历练。总有一些长处,值得我们欣赏。不妨拭目以待,暂时不要全盘否定才好。
  刘禅的故事,提醒我们,父母再忙碌,也应该拨出时间,好好加以教导。刘备在荆州的时候,生下刘禅。适逢曹操的大军,突然杀到新野。一路追到当阳长坡,和妻子失散。幸好赵云单骑救主,才把刘禅救出来,幸免于难。后来孙权听说刘备西征,派人把孙夫人接回车吴。夫人想把刘禅一起带走,孔明使赵云截江夺回。从此刘禅便被安置在安全的舒适环境中,不像孙权那样,从小便追随在父兄身边,接受严格的教训。
  或许是刘备半生戎马,到年近半百时,才生下刘禅。晚年得子,加上又是独生子,难免更加疼爱,而疏于教导。如果是这样,那就更不应该。因为生得少就应该教导得更好,才是为人父母的道理。养子不教父之过:养儿子不教,害自己全家;养女儿不教,害别人全家。不论生得多少,什么情况,都是不应该规避的责任。
  有人说孔明是刘禅的太子太傅,也就是家庭教师。孔明生性谨慎,教导子弟又非常认真。以当时的情况,实在很难兼顾,应该不是事实。否则他就任后,也不致对孔明如此生疏,居然会问丞相安乐乎这样的问题。
  刘备知子莫若父,既然知道刘禅不是合适的继承人。为什么不直截了当,和孔明商议,由谁继任比较合理?总比当着大家的面,说什么可辅则辅之,否则可自立为王,要妥当得多。证明一个人的改善意识,经常受到某些说不出来的限制。刘禅的禅,和禅让的禅同一个字。刘备为什么不会想到,既然自己的儿子不够份量,禅让给合适的人,岂不是更加圆满?相信这么一本,后世再也没有人,会嘲笑他是一代枭雄,假仁假义了。
  
  13。刘备驾崩,曹丕和孙权有什么反应?
  我们说刘备驾崩,意思是汉献帝之后,刘备继承正统,延续汉朝的命脉。这是对刘备的一种尊敬,表示他一生的理想,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获得具体的成就。
  曹丕得知此事,大喜说:“刘备已亡,朕无忧矣!”主张趁机讨伐。贾翊功阻,而司马懿则枉力赞成。并且提出五路大兵,四面夹攻的计策。辽西姜兵从旱路取西平关;南蛮王孟获攻打益州、永昌、■■和越隽四郡;孙权攻两川夹口涪城;孟达攻汉中;曹真取西川。五十万大军,分五路并进。孔明再高明,谅也无法抵挡。曹丕依计而行,指派专人,先到东吴,向孙权解释前次未派兵支持的原因,是一时不明。现在已经大悔,决定分兵四路灭蜀。东吴如果受,将来分给一半蜀地。
  孙权正忙于改元为黄武元年,拜陆逊为辅国将军江陵侯,领荆州牧,以赏励他的功劳。但是内心则相当懊恼,早知道刘备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