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曾仕强剖析三国演义 >

第35部分

曾仕强剖析三国演义-第35部分

小说: 曾仕强剖析三国演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曹芳,托孤于司马懿及曹爽。在位十三年,只不过卅六岁。曹芳是养子,大家都不知道从那里。曹爽自幼出入宫中,知道他的父亲曹真,累受司马懿的气。奏请曹芳加封司马懿为太傅,自己则独揽兵权。司马懿装病,二子也退职闲居。引诱曹爽专权,享受荣华富贵。反而对司马家的虚实,并不清楚。刚好李胜奉派为青史刺史,曹爽命其前往司马府辞行,顺便探听消息。司马懿早知来意,去冠散发,上床撤被而坐,请李胜入座。李胜报告要去青州任职,司马懿假装听不清楚,故意把青州说成并州。李胜说青州不是并州,司马懿还是装得很像,笑着说:你方从并州来?李胜说明是山东的青州,司马懿大笑说:原来你从青州来。李胜说怎么病成这个样子?左右回说太傅耳聋。李胜要了纸笔,写了一行字呈给司马懿。看完之后,司马懿笑着说:我病得耳聋了,此去保重。然后以手指口,侍婢进汤。司马懿喝得汤流满襟,装出哽噎的声音,说:吾今衰老病笃,死在旦夕了。二子不肖,望多指教。回去见曹爽时,千万请他多给予照顾,说完倒在床上,声嘶气喘。李胜回去后,一五一十,告诉曹爽。乐得曹爽大叫:此老若死,吾无优矣!司马懿待李胜去后,起身向二子说:曹爽从此不会对我们有戒备,可以找机会下手了,不久司马懿果真找到机会,以造反的罪名,斩杀曹爽全家,结束了一场残酷的政治斗争。
  刘备托孤,曹叡学得很像。但他没有想过:司马懿和孔明不能够相处。何况同时托孤二人,势必引起无谓的份争。孔明最后忍无可忍,还是把李严贬为庶民。
  司懿和曹真的恩怨,曹叡不可能不知道。同时托孤给司马懿和曹真的儿子曹爽。固然可以收到制衡的效果,不致彼此联合起来,欺侮年幼的皇帝。然而曹爽的功力,那里是司马懿的对手?请他来,等于要他的命。这一点曹叡为什么想不通?我们可以推想。他并不是想不通,而是没有其他的选择。司马懿位高权大,不请他辅佐,等于害曹芳。不得不请他,只好想办法加以制衡。想来想去,还只有曹爽。这真是曹爽倒霉,把他找来,代替曹芳送死。司马懿一看,曹爽的弱点十分明显,要权、要钱、要享受。于是以退为进,装病不出,把所有机会都让给曹爽。两个儿子跟着辞职,全家人不问政事。曹爽派人试探虚实,他又装得十分逼真。李胜为了讨也曹爽,当然形容得特别夸张。等于帮司马懿的大心,一起来害曹爽。人一旦丧失戒心,缺乏警觉性。随地有被陷害的可能。司马懿何等厉害,不出手则已,一出手便要曹爽全家人的命。曹爽表示什么都不要,只要当富翁就可以。证明他太单纯,太幼稚,根本不够资格,当司马懿的对手。
46。司马懿病死,如何交代后事?
  司马懿受到曹叡刘备式的托孤,却没有做到孔明式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把曹爽害死之后,父子三人同领国事。又想起曹爽的亲戚夏侯霸,在雍州守备。下令召他来洛阳议事,夏侯霸知道情势不利,干脆造反。郭淮奉命前往镇压,夏侯霸大败,向刘禅投降。
  姜维询问夏侯霸,有关魏国的实情。决定领军北代,由夏侯霸陪同,出兵牛头山。司马懿派长子司马师迎战,被姜维按照孔明临终明秘传的连弩法,一弩可发十矢。皆是药箭,射得司马师逃回洛阳。而蜀军死伤也多,姜维只也返回汉中屯札。双方暂时停战,再做打算。
  司马懿染病,渐渐沉重。于是叹二子遗嘱:“吾事魏厉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枉矣!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常怀恐惧。吾死之后,汝二人善理国政。慎之!慎之!”他一生常说不实的话,现在将死,说这些话是真是假?各人自有理会,我们也不想加以评论。
  曹操和刘备不同,司马懿当然好和孔明不一样。在曹操的示范下,司马懿耳濡目染,都是权谋欺诈的作风。他青出于蓝胜于蓝,此曹操更为毒辣残酷。让他这种人出头,实在是当代社会的不幸。然而有善必有恶,有大善必有大恶,也是理所当然。隐秩序的评价标准,和显秩序不同,彼此才能够互补。我们只能说曹氏家族,教导出司马家族。司马家族变本加厉,很快就会灭掉曹魏。曹操临终,不交代正事,只说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司马懿的遗言,两个儿子会听成什么样子,我们且拭目以待。
  47。孙权病死,由孙亮继位,各方如何看待?
  曹操、刘备先后死亡,孙权尚在。他比父亲孙坚、长子孙策,都活得长久。对未来的贡献,也很宏大。
  然而活得再久,还是会死。只是怎么死法?各有不同而已。孙权看到台风来时,海水倒灌。松柏尽皆拔起,直飞到建业城南门外,倒插在路上。因而受惊成病,日愈沉重。召太傅诸葛恪、大司马吕岱,嘱以后事。死时年七十一岁,在位起过半个世纪,看尽各种变化。
  由于孙权的长子孙登,很早病故。改立孙和为太子,又封孙和的弟弟孙霸为鲁王。两个分成两派,彼此恶斗。孙权深为优虑,最后废太子,改封南阳王。鲁王则被赐死,改立少子孙亮为太子。孙权死后,诸葛瑾的大儿子诸葛属,立孙亮为帝。与侍中孙峻,一同辅政。
  司马师听说孙权亡故,以司马昭为大都督,总令三路军马攻吴。诸葛恪亲自引兵迎战,大败魏军。诸葛恪一面遣使入蜀,请姜维进兵北代,许以平分天下。一面领军进东兴,要乘势进取中原。把二十万大军开到前线,不料第一仗攻打新城,便遭到惨败。兵败回朝,被侍中孙峻,以逆贼罪名,斩杀全家老幼。诸葛瑾生前,见诸葛恪聪明尽显于外,曾经感叹:此子非保家之主也!果然应验。孙亮封孙峻为丞相大将军富春侯,总督一切。三国的传承,情况大抵相似。皇帝年幼,又能怎样?
  姜维这边,乘机出兵北伐。以廖化为先锋,也是无功而回。三国的情势发展至此,人才大多用尽,新人来不及补充。再打下去,好像好没有什么意义。分而复合,看来为时不久了。
  48。孙权一生,带给我们那些重要的启示?
  孙权字仲谋,生于公元一八二年,亡于二五二年,享年七十一岁。他比曹操晚生廿七年,却以韧生之犊不畏虎的精神,大败曹操于赤壁之役。使曹操不止一次,发生“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他年轻时追随兄长孙策,先由群举孝廉,继由州举茂才,并任奉义校尉。虽说是继承父母基业,却也屡经历练。继位后尊重老臣,且能敬爱乡野的贤士,礼聘他们出任要职。可惜年纪老大以后,昏聩残暴。尤其是处理太了的方式,更是引起群臣的派系纷争。最后由于钟爱少子孙亮,竟然废孙和,杀孙霸。自己闹出家祸,招致后来之国的祸患。
  综观孙权一生,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分述如下:
  (1)敬老尊贤,才能够获得广泛的支持与帮助。盲目自大,不但学不到东西;而且不用多久,便骄横自败。
  孙策指定的辅佐大臣张昭,虽然尽心尽力,却喜欢倚老卖老。有时厉声指责孙权,有时假装生病,不再上朝。孙权不敢怠慢,自称年轻考虑不周,请张昭多多指导。对于周瑜,更是处处尊重。这种敬老尊贤的良好态度,是孙权能够固守基业,力求扩展的有利因素。
  (2)目标远大,事业才可能做大。否则容易看近不看远,反而局限了自己扩展的空间,结果害了自己。
  刘备的目标远大,在一统天下,恢复汉室。孙权的目标狭窄,只想扩展领域,做大自己,以致蜀吴联盟,在刘备是坚强的信念,在孙权不过是权宜的措施。刘备盛怒之下,大举攻吴,逼得孙权向曹魏投降。蜀吴破裂之后,孙权等于失去屏障。稍有风吹草动,便要疲于奔命。但是他出尔反尔,已经没有诚信可言。要想真诚和别人合作,也没有人敢相信,还不是害惨了自己?
  (3)领导人的作风,直接影响到全体员工。特别是继承的接班人,往往变本加厉,做出更加可怕的事情。
  曹操奸雄,曹丕有样学样。孙权昏暴,继任的孙亮,由于处境十分困难,不久便被废掉。孙休之后,立孙和之子孙皓,凶暴残恶,以剥人面皮和凿人眼睛为乐。显秩序称为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隐秩序则认为因果报应,非如此不可。培育人才,找到理想的接班人,原是领导者的主要任务。则其基石,则在于自觉、自律、以修正自己、治理家务为优先、然后才谈到其他。
  (4)在历任领导人当中,自己才能最差,却在职最久。要特别警觉,恐怕不是上天的选项,必须及时调整。
  孙氏父子三人,孙权最差,而寿命最长。显示东吴不可能成为一统天下的主角。孙权若是明白这个道理,自然坚持蜀吴联盟。协助蜀汉早日一统天下,减少百姓的灾难。天意难明,必须用心考察,以求合理应变。
  (5)区域性人才,要有全球性眼光,促使自己所在地,为全世界的利益,做出良好的贡献,才能提升价值。
  东吴领域广大,人才很多。孙坚的英勇事迹,为江东子弟留下良好的榜样。却出由于孙权才能不足,不能由江南进窥中原。众多人才,只能为区域性服务。未能为平天下做出贡献,便是领导人缺乏全球性的眼光。当年北伐,东路比西路要是方便得多。却只见孔明六出祁山,未见孙吴积极伐魏。
  49。司马师为什么废曹芳立曹髦,后果如何?
  姜维和司马昭作战时,曹芳向太常夏侯玄、中书令李丰、光禄大夫张缉三人哭诉,要他号召忠臣义士讨贼。司马师得知,将三人腰斩于市,灭其三族。召集群臣,列举曹芳的罪状。随即另立曹操之孙曹髦为帝,曹芳乘车大哭而去,非宣召不许入朝。不久镇车将军毋丘俭、杨州刺史文钦以废主为名,起兵前来讨伐。司马师亲率大军镇压,结果虽然顺利征服,自己却卧病不起。
  司马昭赶来相见,司马师心神恍惚,自料难保。遗言“继我为之,大事切不可轻托他人,自取灭族之祸”,大叫一声而死。曹髦封司马昭为大将军录尚书事,掌握所有大权。姜维见机,又兴兵北伐。安西将军邓艾早有准备,蜀军大败。大家归罪于姜维比照孔明当年街亭失败旧例,上表自贬为后将军,仍行大将军事。
  东吴这边,丞相孙峻病亡,孙琳辅政。专横霸道,孙亮无可奈何。适逢魏国诸葛诞,因孔明在蜀为相,不能重用,不得已在魏总摄两淮军马。见司马昭专权,特来投降。要求起兵,共同讨伐司马昭。曹髦害怕司马归,不敢不服从,下诏尽起两都之兵二十六万,杀奔淮南而来。诸葛诞兵败,司马昭灭其三族。吴兵大来降魏,司马昭尽放归东吴。将领不敢回吴的,都加以重用。
  曹操当年如何对待汉室皇帝,司马昭兄弟,当然也如法泡制,虐待曹家主子。因果报应,来得如此之快。曹操如果地下有知,是悔恨,还是执迷不悟呢!
  50。邓艾与钟会,为什么要争功?结果如何?
  邓艾字士载,自幼丧父,有口吃的毛病。深明兵法,善晓地理。司马懿提拔为尚书郎,司马昭封为安西将军。钟会安士季,自幼聪慧,博学多艺。一出仕便为司马懿的机要人员,司马昭接任后,成为府中心腹人物。
  司马昭决定伐蜀,封钟会为镇西将军,为恐机谋泄漏,以伐吴为名,令青、兖、豫、荆、杨五处各造大船,掩人耳目。司马昭知道钟会志大心高,不敢让他独掌大权。另外令邓艾,诸葛绪各领兵三万,以资策应。
  诸葛绪原为钟令部属,深知钟令心胸狭窄、嫉妒心极重。惟恐率先攻下成都,必将遭受钟会的暗算。中途离开邓艾,却被钟会密告畏敌怕死,把诸葛绪用槛车载赴洛阳,请司马昭发落。将他的军士,收偏在自己的营际。邓艾大怒,要找他理论。他的儿子邓忠劝他“小不忍则乱大谋”,但是和钟会见面时,都没有好脸色。
  钟会问邓艾,如何进攻成都?邓艾说有一条险平小路,可以迳取成都。钟会心中暗喜,从这一条高山峻岭的路径,就算摸索到达。蜀军只要百馀人守其险要,断其归路不全军饿死才怪。因此向邓艾鼓励说:此计甚妙!可立即引兵出发,我们在这里专候捷报!
  在曹魏这个大气球中,充满尔诈我虞、争权夺利的权谋气氛。主帅对将领不合作,彼此钩心斗角。钟会认定送死的路,竞然怂勇邓艾赶快去走。诸葛绪更是一开始便投机取巧,结果害了自己。不请忠义,也无感情。曹操的狂妄任性、司马懿的用术玩法,已经全盘受到感染。
  邓艾抄小路,钟会则统领十万大军,分由斜谷、骆谷进入蜀地。钟会料想邓艾必死无疑,自己可获全功。邓艾令子邓忠,引五千精兵,并穿衣甲,各执斧凿器具。凡遇峻危之处,凿山开路,搭造桥阁,以便行军。自已沿途下寨,到了摩天岭,只剩下两千人马。开路壮士尽皆哭泣,因为岭的西背是峻壁巅崖,不能开凿。先前的冒险辛苦,完全等于白废。邓艾以身作则,取毡自裹其身,从岭上滚下去。大家奋勇跟进,到了江油。奇袭成都,刘禅君臣出降。邓艾大概是胜利冲昏了头,竟然擅自拜刘禅为骠骑将军,其馀文武各随高下拜官。出榜安民,交割仓库。司马昭大惊,认为邓艾特功而骄。任意行事,反刊露矣!封钟会为司徒,就近加以创制。钟会那时不知姜维诈降,与他结为兄弟。和姜维商量,以反叛的罪名,捕捉邓艾父子。邓艾并无半点准备,也不反抗。在被押往许昌的路上,为钟会部属残杀而死。
  钟会声势大振,中了姜维“不可复为人下”的计策。司马昭又屯兵于长安,表示对钟会十分不放心。由于利令智昏,公然造反。四十岁那一年,便被乱箭杀死。
  邓艾与钟会,可以说相争之下,两败俱伤。然而真心合作,大概也不会有好结果。曹魏大气球中,忠实正直的人士,都难以生存。他们两个,当然心中有数。邓艾能反抗而不为,钟会明知所属军士都是魏人,那里会跟他蜀叛变?以他们才能,怎么会上姜维的当呢?他为司马家臣已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