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曾仕强剖析三国演义 >

第7部分

曾仕强剖析三国演义-第7部分

小说: 曾仕强剖析三国演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到董卓被刺,尸体弃于闹市,百姓经过那里,莫不手掷其头,足踏其尸。独有蔡邕一人,伏在尸体上大哭。王允骂他身为汉臣,反为贼而哭,岂有此理?蔡邕说自己颇知大义,不致背国而向董卓示好。只是一时想起往事,不觉哭了起来。大家为他求情,王允也不答应,一定要处死蔡邕。还说当今国运衰微,朝政错乱,不能把他留下来乱写历史。看来他是害怕蔡邕记他一笔,才下此决心。蔡邕和王允,都是公私分不清楚,混淆在一起。很多人都有这样的错乱,以致因私害公,最后难免害自己。蔡邕若是不再复职,也不会遭受迫害。乱世不一定要出头,能隐即隐,也不失为一种安全的方式。
  27.李肃、王允有功,为什么也会被杀?
  我们所说的秩序,实际上就是宇宙赖以生存的自然秩序。往昔大多以上天、老天、神明来表示,后来老子定名为常道,而把显秩序称为非常道。中华民族最喜欢明道、求道和行道,对于得道高人,更是衷心敬佩。
  李肃在当时的表现,依显秩序来看,当然有功。他劝降吕布,又折箭为盟,与王允同心杀董卓。但是从隐秩序来看,李肃劝人不忠不义,则是很大的罪恶。如果不是他以同乡的身份,加上赤兔马的诱惑,吕布很可能不会杀丁原。董卓害怕吕布,也可能自我节制,不致如些横行霸道。所以李肃的罪行,可以说十分恶劣。
  蔡邕本来罢官返回故里,李儒举荐他时,并不愿意再度任职。由于董卓威胁他,如果不服从命令,便要灭族。这才不得不受召入朝,拜为待中。从显秩序看,伏在董卓尸体上大声痛哭,固然不应该。但依隐秩序而言,有感于知遇之恩,理应如此,何况他自知罪大,请大家原谅。王允并不答应,把他处死。又认为李催、郭记、张济、樊稠四人,大力帮助董卓,也必须受死。逼得他们和牛辅合力对抗吕布。因此王允罪大,必须受到报应。吕布有勇无谋,与牛辅作战时,令李肃先行抵挡。牛辅败下阵去,却趁李肃不备,前来劫寨。李肃败走三十余里,折军大半。吕布大怒之下,把他斩首,并悬其头颅于军门。李催等人入城,向献帝控告王允谋杀董卓,一定要逮到王允才能退去。献帝不忍,王允却自己从宣平门楼上跳下来,为李催、郭记所杀。
  就以上这几个人来看,董卓专横残暴,杀人无数,最后惨死于吕布的戟下。吕布勇猛而不讲忠义,亲手杀死前后两位义父,终于被曹操缢死。李肃不知天高地厚,竟然劝告吕布投奔董卓,为虎作伥,结果为吕布所斩。王允杀董卓,是居于一片爱国的热忱。但是杀蔡邕,就非常不合理。一定要把同情董卓的人,一网打尽,更是马日磾所说的:“王允其无后乎!”蔡邕哭董卓,固然是不识时务,而且也得不到大家的支持。然而王允因此面缢死蔡邕,未免也不近人情。又说大赦天下,就是不放过李催、郭记、张济和樊稠,同样是逼迫这些人造反。而王允自己,也被这些人所杀,并且连累王允宗族老幼,尽行杀害。岂不是现世因果,一报还一报呢?
  我们的意思,并不是杀人者死,一定要被杀。而是杀人的动机,至关重要。只能够为除暴安良而动手,并且要合理合法,才是正当的行为。若是为私仇而杀人,为自己的利益而动武,那就是蓄意、恶意的杀人,一定会得到被杀的报应。这并不是迷信,而是自作自受的宇宙规律,就好像驾驶汽车的人,必须遵守的行车规律一样,无人能够例外。我们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汽车,如果连其他车道的车辆不至于横向冲过来的信心都没有,请问如何开车?善有善报,而恶有恶报,若是单纯地看成迷信,并没有什么价值。把它当做警戒,视同自然规律,促使自己多行善不作恶,那才是真正的用意。宇宙间的功和过,是不能够彼此互抵的。功必须赏,而过世一定要罚。所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值得我们体会。隐秩序在这方面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明白这些道理。
  28.马家军为什么举义勤王?
  董卓死后,李催、郭记、张济和樊稠逃到陕西,求赦不成,聚众十余万,杀奔长安而来。与董卓女婿牛辅合兵,杀王允,并欲杀献帝。后由李郭张樊四人,各自书写职衔,逼献帝加封。朝廷官员,也由李郭两人升降。他们和董卓一样,掌大权,残虐百姓,献帝无能为力。
  西凉太守马胜,并州刺史韩遂,受献帝诏,前来声讨四人。马胜之子马超,当时才17岁,英勇敏捷。李催、郭记紧闭关防,并不迎战。将马家军内应马宇、种邵、刘范斩首。马胜见军粮已尽,内应又灭,只得退军。张济追赶马胜,樊稠引军赶韩遂。韩遂勒马向樊稠说:此来是为国家,彼此同乡,何必如此相逼?樊稠听罢,便收兵回寨,即引起李催的怀疑。设宴将樊稠杀死于席间,兵马拨由张济管领。李催、郭记战败马家军后,诸侯都不敢轻举妄动。不料青州黄巾又起,这才引出曹操,被朝廷加封为镇东将军,又有一番新的作为。
  举义勤王,原本是各地方势力,最乐于从事的。只要勤王成功,往往获得很大的利益。甚至于像董卓那样,产生取而代之的念头。这次马家军勤王,不但很快就败下阵来,而且使得其他诸侯,不敢贸然举义。对曹操来说,却是难逢的良机。一个人要起来,外在的环境十分重要。形势比人强,只要形势有利,自己又有实力,很容易顺势而起,称势而上。马家军勤王,成为曹操的有利形势。除了这是天意之外,还能怎么样解释?可见天意不但存在,而且活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塑造形势。
  29.曹操的父亲为什么被杀?他如何报仇?
  袁绍领导无方,使曹操十分失望。他先在青州讨伐黄巾军,被朝廷加封为镇东将军。后在兖州招贤纳士,遇见荀彧,便说是我的子房。获得荀攸,则说他不是寻常的人。把郭嘉聘来,共论天下大事,又说助我成大业的,即为奉孝了。程昱、刘晔、满宠、吕虔、毛玠,都接踵而来。于禁、夏侯惇、典韦诸勇将,也相继来归。一时威镇山东,指派泰山太守应劭,前往琅琊郡,把父亲曹嵩,与其弟曹德,一家老少四十余人,随从百余人,车百余辆,到兖州相聚。经过徐州时,太守陶谦出境迎接,热诚款待。离开时也亲自欢送,并派兵护卫。
  这些护卫的军人,原本是黄巾余党。勉强降顺陶谦,并未得到好处。如今曹家辎重车辆无数,引起兵士贪念,趋着夜晚风雨未息,杀了曹嵩全家。曹操闻讯,痛恨陶谦纵兵杀害父亲家人,此仇不共戴天。起兵杀向徐州,所到之处,将百姓尽行屠杀,以雪父仇。
  按照天理循环的报应法则,曹操杀吕伯奢全家,召来兵士也杀曹父家人。但是曹操杀人时,毫不后悔,还说什么宁教我负人,不使人负我。如今自己父亲被杀,便要杀人报仇。对自己和别人,采取双重衡量标准,原本是人的常情。只是曹操做得太过分,令人难以接受。
  陶谦存心好曹操,就应该指派可靠的人,否则弄巧成拙,老百姓跟着倒霉。若是不迎不送,曹操就算不高兴,也不致痛恨到这种地步。可见讨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拍马屁要一下番功夫,不可有所轻忽。
  30.孔融为什么出兵救陶谦?又举动刘备?
  陶谦自知曹操兵多势大,难以抵挡。接受糜竺的建议,写信向孔融求救。孔融字文举,山东曲阜人,是孔子二十世孙,自小聪明敏捷,表现出奇异的才能。28岁时,便担任北海郡守,并且甚得民心。
  孔融与陶谦的交情深厚,但是要和曹操对抗,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想起刘备,于是委请太史慈代为致意。刘备很高兴孔融居然知道他,满口答应,向公孙瓒借兵前来支援。陶谦见刘备仪表轩昂,语言豁达,十分欣赏。令糜竺取出徐州牌印,要让给刘备。表示自己年迈无能,情愿让贤。刘备惶恐地说明,此来完全是帮忙性质,绝无并吞的意思,否则皇天不佑!
  刘备向公孙瓒借兵时,公孙瓒问他与曹操无仇,为什么这样热心?刘备说孔融为义而帮助陶谦,自己既已口头承诺,便不敢失信。为信为义,岂能夺人城池?
  陶谦再三谦让,刘备就是不肯接受。我们不妨以小人之心,来度刘备的君子之腹。他不是一直想创业吗?如今现成的地盘居然不要,是不是由于曹操想要,他才不敢要?因为就算答应下来,曹操也会转移目标,绝不放过刘备。这样一来,岂不是白要?还会增加麻烦。心里再想要,也应该以不要为上策。不要,才不致乱要。不要权利,只尽义务,使刘备的声望大为提高。他写信给曹操劝和,曹操当然听不进去。大骂刘备何人,也敢如此劝我?不料吕布受到陈宫的劝说,攻打曹操的大本营兖州。曹操觉得情势不妙,听郭嘉的话,卖个顺水人情给刘备,曹兵退去。
  陶谦更加敬重刘备。请来好几位见证人,推刘备上座,一定要把徐州让给刘备。刘备说:“孔融邀我共救徐州,是为了正义。如今无缘无故据而有之,天下将以刘备为无义之人呀?”
  糜竺、陈登是陶谦的左右手,同声劝刘备不要推辞,表明陶谦是出于真心真意。孔融也说“今日之事,天与不取,悔不可追”。刘备坚持不肯接受,只答应屯兵小沛,以保徐州。张飞对刘备说:“又不是我强要他的州郡,他好意相让,何必苦苦推辞?”
  张飞的话,当然颇有道理。三兄弟辛苦奔走,为的是什么?还不是寻找一个根据地,然后逐渐求发展?如今难得的机会,为什么要放弃?想不到刘备严厉地说:“汝等欲陷我于不义耶?”刘备不好意思对其他人士说出这样重话,借着张飞小弟的自家人有话直说,表白自己的真诚心态。如果是假的,那就是十足的伪君子,比曹操这样的真小人还不如。倘若是真的,便非常了不起,值得我们尊敬。是真是假?必须再往后看才清楚。
  不久陶谦病危,要刘备可怜汉家城池,接受徐州牌印,并且推荐孙乾、糜竺相助。刘备始终不肯,陶谦以手指心而死。刘备不得已暂管,后来又让给吕布,自己仍然屯兵小沛。换来吕布的辕门射戟,把袁术派来的大将纪灵弄得左右为难。但是吕布那里守得住徐州?到头来也是一场空。
  应该得到的东西,得到以后,还要守得住。若是守不住,得到还不是等于没有?刘备深明此理,所以三度谦让徐州。因此仁义之名,远播各地,实在收获最大。
  31.孔融和陈登,与刘备意气相投,为什么不合在一起?
  陈登字元龙,广陵人。他在陶谦处任职,却由于自视其高,看不起人。有时候客人来访,他不但不太说话,而且自己睡大床,让客人睡小床。但他对刘备另眼相看,说他雄姿卓出,有雄才大略。刘备也十分赏识他,赞叹元龙的文武胆略,大概只有古人才有。两人既相知甚深,又共同以匡复汉室为职志,竟然无缘合在一起。陈登不久归入曹操阵营,为广陵太守,诱攻吕布有功,又加封为伏波将军。39岁那一年,便亡故了。如果不是这么年轻就离开人世,说不定曹操会翻脸把他杀掉。
  同样是气球,彼此的性质并不相同。陈登和刘备,属性相近。如果聚集在一起,应该能够密切地配合。陈登和曹操,毕竟属性不同,相处久了,难受不生冲突。
  孔融也是如此,他是正直的人士,怎么应付得了曹操这样富于权谋的人呢?直言不讳,终会害死他自己。
  陈登和孔融,都是北方的知名人士。在刘备刚刚创业的时候,他们力劝刘备接受陶谦的徐州,对刘备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虽然刘备并没有获得徐州,却在世人的名目当中,争取到州牧这样的隐形地位。后来他取荆州、领益州牧,大家都认为理所当然,便是受到这一次礼让徐州的哄抬。陈登和孔融极力赞成,给大家很深的印象。可惜他们两人,都不明白隐秩序的推波助澜,以致失之交臂,和刘备人各一方,而不能志同道合地聚集在一起。刘备当时庙很小,大概不敢请这么大的菩萨。推崇之至,却不敢开口,也是刘备错失良机主要原因。
  32.孙策为什么以玉玺为典当,向袁术借兵?
  孙坚有四子,长子名策,字伯符;次子名权,字仲谋;三子名翊,字叔弼;四子名匡,字季佐。孙坚从17岁起,到37岁英年早逝。这二十年间,独自创立基业,由于攻必克,战必胜,引起九州的重视。他不但是百战百胜的猛将,而且是角逐中原的青年政治家。
  孙策生得容貌秀美,性情豁达开朗,又善于用人。孙坚起兵找刘表报仇时,即随父出战。见父亲惨死在于乱箭之下,乃暂投袁术。其得袁术的喜受,曾说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孙策虽屡次战胜,却因不能继承父志,而痛恨自己。为了向袁术借兵,以图江东大业。便拿父亲藏匿的玉玺,典质为凭,向袁术借得兵三千,马五百匹。带领朱治、吕范、程普、黄盖、韩当诸将,途中又遇旧友周瑜,推荐二张。孙策亲往邀请,张昭、张纮应允相助。又设计收服太史慈,自此人皆呼孙策为小霸王。
  袁术死后,孙策尽收江东属地,基业十分稳固。用一个没有实际作用的玉玺,换来这么大的基业。当初劝阻孙策,千万不要把玉玺交给袁术的人,想来也觉得十分不安。我们却不认为如此,因为这种重大的事,只有领袖自己才能够果敢做成决定。干部要获得信任,顶多不表示意见。最好不要擅自建议,就像李肃当年劝董卓放弃赤兔马,李儒劝告董卓把貂蝉赐给吕布那样,到头来自己都要承担很大的责任。干部表示不宜,上司裁定可行。将来后果如何?上司必须自行承担。其他事宜,部属当然要多做积极、具体、可行的建议,才算称职。
  33.袁术为什么对玉玺有这么大的兴趣?结果如何?
  凡是对玉玺产生很大兴趣的人,不过是由于此物素来被视为传国的宝物。秦始皇时,才雕琢成玺。上面几个大字,是李斯手笔。秦亡,子婴把玉玺献给汉高祖。十常侍作乱,劫少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