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第1-300集 >

第483部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第1-300集-第4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是,让你有能力谋生,这是慈悲救济。佛不仅仅是帮助我们自己有能力谋生,还有能力超越六道轮回,有能力超越十法界,这才是慈悲济世达到究竟圆满。所以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选择这个行业,我们要多想想,他为什么不作皇帝?他是王子出身,不出家是继承王位,我说过多次,要想把慈悲济世做到究竟圆满,政治做不到,军事也办不到,现代我们讲的经济、科学技术都做不到,唯一能做到的是教学。所以释迦牟尼佛把所有这些行业,他都有智慧、都有能力,他都可以做得很好,他全部放下,他选择教学,跟我们中国孔老夫子的选择相同。「教不厌,学不倦」,我们仔细观察,孔老夫子跟释迦牟尼佛同一个理念、同一个想法、同一个做法,都是从事於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工作。
  我们今天发心出家做佛的弟子,要继承如来家业。如来家业是什么?就是佛家的事业,佛家的事业就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工作,这样才把慈悲济世的工作做到究竟圆满;除这个事情之外,我们没有别的事。我这一生做了一件大错事情,什么大错?银行里有个户头,大错!接受一些人的供养,供养这些钱来的时候,我天天想怎么个用处。古人讲,我也会讲,「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我还是搞这么一大堆事情。我现在觉悟了,我天天在觉悟,赶紧把这个钱花掉,银行户头关闭,没事了。现在想的是什么事情?拜托我们中国国务院叶局长帮忙,要叶局长来救我,把房山石刻的《大藏经》印出来,我这个钱全部就消掉了,统统拿去印这个经,以后我一分都不要,银行户头关闭,没事,天下太平。所以下个月十六号,我们李会长到北京,就要把这桩事情给我落实。我天天在觉悟,一切为众生,我为众生做什么事情?就是讲经。黄念祖老居士一再嘱咐我写书、教学,我今天在讲《华严》也是教学,我们这「华严班」,除这个之外,心里一个杂念都没有了。心清净,生死才做得了主,往生才做得了主,帮助一切众生也做得了主,这才是个佛弟子。有一丝毫的私心错了,我想怎么做也错了;我想怎么做,不如让佛菩萨去安排事情,多好!何必要自己去操心?自己要操心,自己要劳动,错了!我一接触佛法,我老师就教我,一生都是佛菩萨替你安排,我听了很欢喜,可是还有些事情我自己也想做,错了,统统让佛菩萨去安排,自己一念不生,你说这个多自在,多舒服!可见得我接受老师的教诲,没有百分之百的接受,百分之百的接受就百分之百的自在,接受百分之九十,还有十分不自在,这是过失。过失知道了,赶快改,改过自新。然后人家送钱来给我做好事,我就叫他自己去做,不要找我麻烦,我教你怎么做法,你真肯做去做,不一定要经过我的手,经过我的手才有功德,错了!自己去做。
  什么功德第一殊胜?帮助弘法利生这个工作第一殊胜。如果要避免过失,印光法师就是最好的榜样,这是我一生都学他老人家,他印经。印光法师十方所有一切供养,他全部印经,他没做别的事情,他没有拿这个钱去修庙,没有拿这个钱提高自己生活水平,他没有!完全用在印经上。他在苏州办一个「弘化社」,印经流通,没有弊病,没有过失,人家把你的经拿去卖也没有过失。卖,有人买,有人买就有人看,所以没有过失。他卖的那个钱,他就养家,也救了他一家。你可以一举有好多得,那有什么不好?他家里很穷苦,我们没有钱帮助他,他经书拿去卖的时候,那就帮助他了。全是好事,祖师给我们示范,给我们做好榜样。我们在《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里面读到,那一年北方有灾难,发起赈灾,老和尚在印经款项里面提出三千大洋(那时用银元)去救灾,救灾钱从印经款项提出这么多钱救灾,於是我们才明了,老和尚所有一切的供养全部用在印经上,这是我们要学习,我们要效法,决定不能错了因果,这是绝对正确的。点点滴滴都用在弘法利生上,这样的布施供养,上供一切诸佛如来,下施一切苦道的众生,福慧双修,从初发心到无上道。所以我们仔细观察,不仅是法身大士,四圣法界里面这些罗汉、辟支佛、菩萨,他们示现在六道,我们冷静观察、仔细观察,就是一个布施。他们做的是什么?就是布施。
  布施里面有财布施,出家人没有钱财,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的生活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每天到外面托一钵饭,世尊有没有财布施?有,不是外财,是内财。他用这个身,这个身是内财,我们今天讲义工,我们用我们的劳力为别人服务,劳力也是财。外财是金银财宝、财物,身外之物。用体力、用智慧属於内财,智慧帮助别人策画,体力帮人家去完成。所以佛菩萨用内财布施,为一切众生服务。世尊每天讲经说法是内财布施,所说所教别人的是法,法布施,教学说法不惧不畏是无畏布施,不怕一切障难,不怕一切阻挠,勇猛精进,天天干,一天都不松懈,所以三种布施具足。四圣法界的菩萨尚且如是,法身大士就更不必说了。佛菩萨的事业,我们常讲六度万行,无量无边的行门,归纳到最后就是一个「布施」。所以古大德给我们讲六度,布施里面三种布施统统具足,持戒是属於无畏布施,忍辱也是属於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是属於法布施,六度一归纳就是一个布施。六度是万行的纲领,六度万行归到最后就是一个布施,舍己为人。我们活在这个世间,这个身体活在这个世间是为布施的,是为一切众生服务而来的。只有一个很单纯的目的,为一切众生服务,没有为自己,这个人叫菩萨;为众生服务里面还附带著有自己,这不是真菩萨。怎么晓得不是真菩萨?《金刚经》上佛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那不是菩萨。不但不是法身菩萨,四圣法界菩萨都不是,他是什么菩萨?天台大师讲的名字菩萨,名字菩萨就是有名无实。「我」没有放下,你的心不清净,菩萨心是清净的、是平等的,你的心不清净、不平等,你是名字位中。
  所以你烦恼不断,你业习不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还是在造业,就是拿著佛法拿著经本劝化众生也是造业,这里头境界很微细,我们一定要明了。什么造业?只要有「我」就造业。什么时候我没有了,就不造业了;不造业,才叫净业。只要有我,你造作的,不是落在善边,就是落在恶边,再一个是非善非恶无记,你造的决定是这三类的业。这三类的业报都在六道,决定出不了六道轮回。所以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提起,常常提醒同学们,要觉悟!六道怎么来的?妄想分别执著造成六道,六道就这么来的。执著里头的根就是「我」,所以我执破了,六道就没有了;我执没有了,你还有妄想、还有分别,所以还有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十法界里面的佛,分别这个念头没断,分别是属於法执。到一切都不分别,四圣法界也没有了,那个时候是一个什么状况?一真法界,就是《华严经》里面讲的「不思议解脱境界」,如来的境界。一切都不执著、都不分别,你就入法界,就入一真法界。可是一真法界里头,诸位晓得,妄想没断干净,妄想就是无明,所以还有四十品无明,要在一真法界里修。一真法界,《华严》是一真法界,这里面菩萨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还有这么多位次。这位次从哪里来的?从妄想厚薄不相同而来的。妄想多,菩萨地位就低;妄想少,菩萨地位就高;妄想统统没有了,是究竟圆满佛。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那是妄想,还有一品妄想,等觉位的菩萨;那一品妄想断了,究竟圆满了。
  这是世尊将六道、十法界、一真,根本的形成因素告诉我们,我们知道这个事实真相,就是它怎么形成的,我们从根本上解决。这不仅是宗门提倡的「从根本修」,教下也不例外,念佛还是要遵循这个原则。念佛堂堂主常常提示,「放下身心世界,一心称念」,这个话很多人都会讲。放下身心世界,什么是身心世界?要怎么放法?没讲清楚,只是含糊笼统;没讲清楚,所以收的效果不大。真正搞清楚、搞明白的人,效果就非常明显,非常显著。放下身心世界,就是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著,你真放下了。妄想分别执著要还在的话,你一样都没放下,你所放下的是枝枝叶叶,不起作用,不管事。世出世间一切法里头再不执著了,不执著你就能随缘,普贤十愿里面讲「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能恒顺众生,自己什么都好,样样都好,顺境善缘好,逆境恶缘也好,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才得大自在,这是真的放下,真的解脱了。还有一念,我要怎样怎样,麻烦就来了,你没有放下。这个心态,这种观念,就是我们讲席当中常讲的轮回心。轮回心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统统具足,这是轮回心。轮回心,一切所作所为全叫轮回业,你的果报在六道轮回。我们无量劫来用这种心,用这个心生活,用这个心工作,用这种心处事待人接物,我们的生活、工作、待人接物都叫造业。《地藏经》上说,「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都造业,果报就是六道轮回。
  我们今天觉悟了,发心,发什么心?脱离六道轮回,永远脱离六道轮回,这是菩提心。有没有办法脱离?答案是肯定的,决定有办法。我这一生当中能不能脱离?答案也是肯定的,决定可以脱离。关键的问题是你信不信,信太难太难了,所以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不容易。信佛真难!我们能说我们信佛了吗?我们自己以为我信佛了,佛菩萨看到听到摇头,你不是真信,你是什么?半信半疑;半信半疑已经把你捧得太高了,实在是什么?百分之一相信,百分之九十九怀疑,哪里到一半,到一半还得了!这个比例已经不错了,怕的是你的信心只有万分之一,怀疑是万分里头九千九百九十九,我们是在这个状况里头,所以怎么修、怎么学都不能成功。这个事实真相几个人懂?我是过去幸亏老师提醒我,我才留意到这个问题。我受戒之后,我出家两年之后才受戒,我一出家就教佛学院,就讲经,白圣法师找我到三藏学院教书。那时出家人在佛学院上课的有四个:白老、明本法师、净心法师、我一个,我们四个出家人,另外还有三位居士,那时我是三藏学院的老师。两年以后我才受戒,受了戒到台中去看老师,老师一看到我,老远就招手,大声的说:「你要信佛!」我也愣住了。我学佛七年出家,出家之后又教了两年佛学院,九年了,受了戒,怎么还叫我信佛?然后坐下来告诉我什么叫信,如果你没有能够依教奉行,你的信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他给我讲,他说:我们关系不一样,别人面前绝不说这个话的。有很多出家,活到八十、九十,临死了都还不相信;死了又搞六道轮回,那就是不信。如果信了,信了他到西方去作佛去了;没有真正往生到西方作佛去,不信佛!我才懂得经上讲的难信之法,晓得是真难,不是假难。
  真信如何来培养?中等根性的人,唯一的方法就是听经、读经。我们才恍然大悟,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为谁?就是为中等根性的人建立信心,信心要断疑才能生信,你有疑,疑是信心的障碍。所以大乘经上,连《无量寿经》都有说,疑为菩萨最大的障碍,这是我们不能不晓得。破迷开悟,真正觉悟,信心才清净。《金刚经》上讲得就好,「信心清净则生实相」,生实相是什么意思?生实相就是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由此可知,《金刚经》的标准多高,《金刚经》上讲的信心生实相。用华严境界来说,那是圆教初住菩萨才叫信心,才叫信佛。所以圆初住叫发心住,发什么心?发清净信心,跟《金刚经》上的标准相应。我们今天实相没有现前,信心有危机,而我们自己还一丝毫没有觉察,安住在危机里面,这个事情麻烦了。怕的是这一生空过,这一生虚度,这个机缘得来实在不容易。彭际清居士讲得很好,「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哪有那么容易遇到?开经偈上讲,「百千万劫难遭遇」。遇到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生起清净信心。用这个心供养诸佛、布施众生,福慧就增长了。
  「出现品」是《华严经》里面的一品,佛讲「食金刚喻」。佛用这个比喻,把如来正法比喻作金刚,虽然你尝到一点点,但是永远不坏,所以比喻作金刚种子。你这一生不能成就还有来生,来生不能成就还有后生,纵然过无量劫,什么时候因缘具足了,你这个种子它就起作用。这个比喻实在就是讲我们现前状况,我们的佛种不是在这一生种的,无量劫前。怎么晓得?《无量寿经》上讲的,佛给我们介绍阿闍王子与五百大长者,他们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那要多长的时间,哪有那么容易遇到佛的!所以生生世世无量劫来,遇到四百亿尊佛,都曾经供养过,这样的善根福德,这一世得人身,遇到释迦牟尼佛,听到讲《无量寿经》,才动一个念头,「我将来成佛,也要像阿弥陀佛一样」,起这么个念头。这个念头是大善根、大福德,但是他那个善根福德不如我们同学,为什么?我们同学念念想往生极乐世界,他还没动这个念头,他不想往生;只是想我将来作佛像阿弥陀佛一样,还没有想到这一生就想去。我们听了之后就发心,这一生要想到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我们的善根福德因缘超过他们太多太多了。佛不是讲假话,佛不是在这里诱惑我们,佛讲的话句句都是老实话。所以我们看经要会看,看到这里想一想,我们的善根福德因缘超过他们。
  我们这一生能不能真的如愿以偿?就是看你肯不肯放下。你能够放下一切执著,你就能生凡圣同居土,你分别没放下,执著放下了;如果再能把分别放下,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分别了,你可以往生方便有余土,你妄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