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诸夏 >

第134部分

诸夏-第134部分

小说: 诸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地人,和野兽有什么分别?!他们还有人性吗?!”黄镇山更怒了。他怎么也不会想到,当初自己大力招揽推荐给老板的少年英才,居然是这样的一个心中存在着地狱地人!
    “他们不需要人性!人性只会让他们死的更快,我只需要战士!无所畏惧,无视生死。绝不退缩永不言悔的战士!除了执行命令,他们不该思考其他的毫无必要的事情!”徐元毫不含糊的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黄镇山面色变得极其难看。他扭头冲着陈晓奇大声道:“老板!对不住,我们想到这个小子如今会变成这个样子,早知道如此,我当初就不该把他带回来!我还不如一枪崩了他!省的弄出这些麻烦!”
    陈晓奇却是如同完全明了似地,摇摇头声色不动的说:“老黄,你不必自责,这些事情我都知道,其实是我要求他这么做地。”
    黄镇山大吃一惊,他有些难以置信的瞪大了眼睛看着陈晓奇。失声道:“老板!你……你说的是真的?!”
    陈晓奇毫不迟疑的点头。转载自而后道:“这里的这些孩子,都是我让胡迁和小马他们从各地搜罗来的乞儿以及无家可归的流浪儿。这样的世道下。他们不定哪一天就被人掳掠去,或者折断手脚拧歪了脊骨来重做乞儿赚取他人同情,为控制者获利,要么他们可能为了活命打家劫舍杀人越货,沉沦魔障不可解脱;要么,他们便会在某一个早晨冻饿致死,或者被抓进乱兵乱匪之中死于刀枪之下。与其如此,不如我给他们一个机会,一个可以改变自己命运地机会,能不能把握得住,就看他们自己地作为了。”
    黄镇山兀自不能接受,反诘道:“但是,老板,他们就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吗?我们可以养他们几年,然后工作赚钱,成家立业。”
    陈晓奇打断他:“你是不是以为我真的是百姓们口中地那个乐善好施的陈大善人,老黄,是不是快做父亲了,你的心肠突然变得软了?怎么,看不下去?我也看不下去,但是有什么办法?这个该死的世道逼得我们不得不看下去,因为像他们这样的人,在山东有几十万,在全国有几百万上千万,你能怎么办?我们去把他们都请到家里来,好吃好喝的伺候着?养他们长大再期冀他们回报你,反哺你?或许有一天是可能做到的,但是不是现在!我们从美国回来是为了什么?我们做贼似的在委曲求全兢兢业业,为了什么?还不就是为了改变这个该死的世道?所以,收起你那点泛滥的同情心吧!总要有人牺牲自己去成全别人的!你也不用说什么不公平,每个人的命运注定是不一样的。”
    他扭头不去看黄镇山那涨红了的脸面,转而对徐元道:“你这里还需要什么?”
    徐元道:“刀。”
    陈晓奇微微一笑,招手让跟随自己的刘恒过来,刘恒板着脸很不大高兴的走过来,冷冷的看着徐元,将手中一个黑色皮箱横过来摊在胳膊上,解锁打开,将里面的东西展示在徐元地面前。
    徐元眼前顿时一亮。箱子中正对他的立起的一面,整整齐齐插着七把形状各异的军刀,都是陈晓奇按照自己后世造过、玩过、研究过的各种刀具的种类,特别是他最喜欢的Stridr系列地,这些后世经过数十年严格测算精心设计并经过无数次实战测试后衍生出来的精品,绝对是那些需要近身搏杀格斗者的良伴。
    徐元探手就将其中一把看起来有些陈旧的StridrBT2001拔出来,右手紧握着叁绳缠绕的刀柄。左手拇指沿着乌沉沉的刀锋慢慢的抹过陡然上扬的刀尖,口中不由地赞叹道:“好一把杀人利器!”
    陈晓奇饶有兴致的看着他,说道:“你怎么会选中这把
    徐元双眼不离刀身那斑驳的虎纹,回答道:“这把刀,看起来有生气,很合我意。”
    陈晓奇赞许地点点头:“你的眼力不错,这是唯一一把我亲手打造的刀,也是这里面所有的刀之中材料最好的一把。当今世上绝找不出第二把同类材质的。做刀那年我17岁。”
    周围的人都吃了一惊,陈晓奇可是从来没对别人说过他居然还亲手做过刀,而这把来自后世特殊材料制成的刀也从不给别人看。想不到今天。他却拿出来,看意思这把刀还真就给了徐元了。这代表什么?
    徐元双手抱拳,冲陈晓奇恭敬地施礼:“谢谢老板!”
    胡迁看的有些眼红,但是他也明白自己毕竟跟徐元不一样,有些事情真地不是他能够做到的,因此他也服气。看情况差不多,他问:“老板,是不是要跟他们讲讲话?他们都还不认识您呢!”
    陈晓奇摇摇头:“暂时不必了!他们刚刚习惯了这样的生活环境。最好不要打搅你们刚刚建立起来的秩序和氛围,认识不认识我。现在关系不大,以后再说。在随便看看,然后就回去。”
    他又去拉着徐元商谈些什么,撇下胡迁和黄镇山二人在原地。黄镇山一脸郁闷的问胡迁:“老胡,事情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你们就一点都不可怜这些孩子么?”
    胡迁叹道:“黄老大啊!你是不是年纪大了心肠软了?再不就是老板说的,快当爹了的原因?跟你说吧,我倒没觉得这些孩子有多苦,当年我在燕子门的时候,过的那日子比他们差远了。能活下来地都是运气好地。最起码。他们就算死在这里,也还有人给他们立块碑。”
    黄镇山呆在那里半晌无语。心中只一个劲的翻腾:“莫非我真地已经落伍了么?”
    1925年4月中,美华集团设在青岛的造船厂开工建设,预计到年底完成所有基础工程,首批造船所需设备已经从美国运来大半,剩余部分大型龙门吊、大型吊运机以及水压机、各种机床和焊接设备将在济南生产交付,造船所需的钢板也将由济南钢厂负责生产,第一批订单仍是来自于“联邦快运”旗下的海运部门,以及各大财团所需的专用万吨运输船。
    造船厂的工人除了从美国招回来的一批外,另高薪聘请了一批德国籍工程师,因为一战战败造成的影响,大量德国船厂被停工拆卖,失业者甚众,而青岛这块土地在德国人心中别有不同的地位,因此来者不少。此外还有一部分,就是从江南造船所挖来的技工,1918年,这座中国人自己搞出来的造船厂已经能制造万吨级的货轮,设计制造能力不弱于一般强国造船业者,仅在战舰制造方面稍逊而已。
    同月,在北方溜达一圈的格吕克斯…温莎伯爵回到上海,次日他面见了英国公使马克瑞,谈起自己这一次的旅程所见所得,马克瑞大感兴趣,与他详细谈起陈晓奇这个人的诸多合作意向。
    马克瑞公使也是个特别注重仪表的英国绅士,酷爱叼着大烟斗考虑问题,在与伯爵先生谈话的时候,非常注意倾听其中的细节和潜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于陈晓奇毫不掩饰自己要当军阀地表示。公使大人有些难以理解的问:“伯爵大人,您确定他是这么说的?这可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该说的话,这完全可能将他陷入到一场大麻烦之中。”
    格吕克斯…温莎伯爵坚决的肯定道:“我确定他是这么说的,而且很显然他不怕别人知道,尤其是不怕我们知道,似乎他对大英帝国地一些政策和倾向非常了解,甚至包括我们支持中国的一些人的行动在内。”
    马克瑞扬起眉毛。大胡子轻微颤抖着,细长的手指捏着黑色烟斗略作怀疑的看了看伯爵,继而侧头若有所思的说:“我得承认,我们以前都太忽略了这个天才的化学发明家。看来我们支持那个吴的事情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但是他对广州那边地判断,我认为是言过其实了。他们的领袖孙先生已经去世了,接下来的将是不可避免地分裂,中国人一向擅长内部斗争,只要我们稍微施加一点影响力。这种内斗将大大加强并最终导致他们北伐事业的完全垮台。因此暂时他的看法不算正确。不过我们不应该再次忽略这样一个优秀的人的预见性,那么在支持吴的同时,我们应该注意观察广州的发展情况。一旦真的出现这个陈所说地情况,那就要慎重考虑下他的话地真实程度。”
    格吕克斯…温莎伯爵皱皱眉,他对于这种政治上的争斗问题不太感兴趣,或者说不是那么入门,本质上他只是个不太受重用的边缘皇亲罢了,因此对公使的那些话没什么建议性的意见,他说:“公使先生,您对他的商业合作意见怎么看?”
    马克瑞马上注意到伯爵的表情变化。立刻改变自己的思路,回答说:“这个是不存在问题的。既然他提出来要跟我们合作。那当然是一件值得庆幸地事情,我们不能阻止美国人对他地支持,那么就一定要在这块利益上分一点。现在日本人在处心积虑的妄图重返中国,一旦被他们抓住借口和机会,马上就是一件麻烦事,因此能尽早地插手山东的事物是非常有利的,我认为伯爵大人应该跟他好好的商谈一下合作细节。”
    格吕克斯…温莎伯爵慎重的点点头,又问:“您对那个航运计划怎么看?特别是关于物流方面的,您知道。我不是十分理解国内那些人的做法和态度。他们常常会给人以误导。”
    马克瑞公使微笑道:“伯爵大人尽可放心。事实上我们得佩服这个年轻的中国人,他这是在给很多人找麻烦。但这的确是大英帝国的一次不大不小的机会。坦白说,我们曾经得到过一些他提供给三大财团的计划文本,其中的某些内容是非常有启发性的,而我们分析之后得到的答案,要远远超出他公布出来的那些。因此我们认为他有很大的保留,而这些东西目前还停留在理论基础上,在中国他是没有环境和足够的金钱来实践的,但是他通过与三大财团的合作做到了。这是一种非常有前瞻性和战略价值的构想,我们不能再次被美国人赶到前头,大英帝国的荣光不能这么被他们超越。”
    格吕克斯…温莎伯爵似乎有些意外,他就没从这里面看出来有什么“战略意义”,在他的心目中,数十年前那长达半个世纪的辉煌岁月中,全世界将最好的东西运往英伦三岛供他们享用的繁荣景象是一定要复兴的,被大战破坏掉的那些东西要重新拿回来,这是他——一个帝国伯爵应该承担的使命。
    而他的主要注意力,还是放在了陈晓奇描绘出来的美好前景之上,着眼点跟马克瑞这样的政治家是完全不同的。马克瑞公使跟大英帝国历任驻外高级官员一样,他们的视野要远开阔于格吕克斯…温莎伯爵这样的人,他们更懂得怎么样把握远东这一片不安定的巨大利益范围内的政治走向,维持一个不太混乱的、倾向于他们的分裂的远东是最好的,但这种分裂还不同于日本人和苏俄的看法。
    日本人更倾向于彻底控制和占领,将自己凌驾于所有人之上,这种疯狂的想法英国人早就知道不可靠,并且绝不可能强加在中国人的头上,因为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民族可能会接受另外一个同样悠久而强大的文明的碰撞和压制,但绝不会接受一个被自己压在身下几千年的小妾的逆推。可惜的是,这一带的日本人中那些视野开阔雄才伟略的政治家已经死光了,剩下的都是急功近利之徒。
    继续求票
第九十二章 经营 桃源
    ps:因为起点后台程序原因,设置的自动更新没更上,耽误大家时间,故此今天加更,一共四更,这是二,请见谅!
    苏俄的崛起是一次意外,在大战的各国都暂时没有能力反击的情况下他们做到了,但是这不符合各国的利益,而苏俄骨子里的领土占有欲并不随着政体的变换而有丝毫的缩减,他们仍在觊觎着中国这个老大帝国北面那些肥沃广袤的土地。ΩΩ网转载自因此他们也绝不会让这片土地上出现一个大一统的国家政权,现在他们是扶持革命军的崛起,但是同时也在扶持北方军阀的力量,必要时,他们或许会亲自动手的。
    陈晓奇的异军突起是一次例外,可以说绝大多数人对此都没什么准备,如果日本的老一代政治家还活着,他们可能会拼着造成国际影响的后果,也要举大军将他彻底扑杀,而不去做任何的幻想。但是现在的人都不一样了,战胜了大清帝国,一千多年来他们第一次以重要角色走上世界舞台。大战时期抓住机遇站对了立场,他们大发其财很是分了一杯羹,这样接二连三的获得让绝大多数人信心爆棚,同时忍耐力也大大的减少,他们甚至不能容忍任何一个有些高瞻远瞩的政治家发表关于忍耐、克制、缓慢图谋百世基业的意见,所以,时不时的来一次“下克上”是最常见的事情。英国不甘心就此沦为配角,他们要恢复过去的影响力,就需要从战后的泥沼里爬出来,尽快的回复国力,而现在已经没有什么殖民地可以占领了,工业品方面。美国人已经将自己的日用品登陆中国,并在陈晓奇这种“吃里爬外”的人帮助下大肆扩充,长江以南地市场短短三年内就几乎饱和了。
    而长江以北,原本是日本货的倾销地,但是随着“抵制日货”的风潮刮起,以“美华集团”为首的中国本土工商业趁势而起。除却纺纱纺织业仍然不振外,其他的无不是一派欣欣向荣的势头,就连战乱都挡不住他们投入地热情。
    而这一切,都没英国人什么事。
    这样的情况很不正常,绝对不符合大英帝国的利益,因此要改变它,那就要抓住机遇。陈氏已经将橄榄枝伸了过来,将最重要的重工业资源这一项巨大的订单甩过来,这是绝好的机会。而且理由借口堂堂正正。
    所以马克瑞公使只是略微思考片刻,便明确表示支持伯爵大人的商业合作,不仅如此,他还计划将这一变化马上汇报给国内的上层,让他们调派适当的人员和力量准备插手北方地事物,停靠在威海的英国战舰也应当适当的去胶州湾转转了。
    不久之后,来自英国殖民地的优质铁矿石以及煤炭开始汇聚到青岛港口的万吨散货码头。日本人试图通过自己控制下的铁路部门主要管理人员立即各列车长来故意迟滞美华集团的运输,但却在陈晓奇马上就拿出应对措施,他在济南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