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 >

第110部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1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意思,放下什么?放下烦恼。你看看,执著是见思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起心动念是无明烦恼。烦恼无量无边,世尊把它归纳这三大类,没有别的,断烦恼而已,从初发心到等觉不断的放下。可是这个东西愈往上面愈难,可是初学也不容易,初学不容易原因在哪里?习气太深了,无量劫来就受烦恼习气的薰陶,已经变成习惯了,一下改习惯可不是那么好改的。真正明白觉悟了,他才肯改,下定决心我一定要改,这个决心一下,路子就走正了,再不会步入邪途了。
  初学一定要依靠经典,好像我们走路,经典是地图,有这个我们才不至於迷失方向。天天要读经,天天要学教。「学教」这两个字很重要,教是教诲,教是教训,要认真学习。佛在经里头这些教诲教训要真干。不是讲我求解,我都理解它,我都懂了,我也讲得很好了,没用处,你没做到。经讲得再好,你烦恼习气没断,那有什么用?讲得再多,讲得天花乱坠,你还有妄想执著,没入境界,真正入境界的人烦恼轻智慧长。刚刚入门,刚刚入门是什么境界?五戒十善做到了、《弟子规》做到了,刚刚入门;再更深入,那就是「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起心动念一定是跟六波罗蜜相应,《华严经》是十波罗蜜,普贤菩萨十愿,一定相应。
  契入佛境界的,一定是平等心看众生,「一切众生本来成佛」,绝对不会有一念轻慢众生。这一念轻慢众生,凡夫!孔老夫子都知道。你看《论语》里头孔老夫子说了个比喻,假设这个人他的德行、才华像周公一样,这夫子最佩服的一位当时的圣人,那也还不是当时,在他之前,周公在他之前,大圣人,这是夫子最佩服的,「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他说看到他有两个毛病,一个傲慢,瞧不起人;一个吝啬。如果说他还有傲慢、他还有吝啬,就是对人还要保留一点,这是假的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对人尊敬谦虚,绝对没有傲慢的态度,欢喜布施,决定没有吝啬。自己只有一碗饭,宁可自己饿一餐,他也愿意供养别人,这菩萨!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具足真实的智慧慈悲。
  你这细心一观察,是真的、是假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怎么能骗人?这世间无量无边差别的事相,全是众生心现的,心现识变。众生心是妄心,随自心见别,与佛不相干,佛没有。佛是确确实实没有等差、没有差别,佛确实是平等的,这我们不能不知道。要说佛菩萨不平等、有差别,你罪过可大了,为什么?冤枉佛菩萨。不但佛菩萨清净平等,阿罗汉都平等了。再告诉你,须陀洹,须陀洹在学习平等,也有相当成绩可观。我们要说他不平等,这冤枉他,他真的平等,他什么?八十八品见惑他断了,我们没有断,怎么能跟他相比?他决定不造恶业。换句话说,《弟子规》跟《十善业道》他统统做到了,再跟诸位说,《沙弥律仪》他做到了。这个要做不到,怎么能证须陀洹果?统统做到了,百分之百的落实,怎么可以小看他?初果,《华严经》上初信位的菩萨,刚刚入门。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四二卷)  2005/10/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4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九,一道甚深。上次讲到李长者《合论》的前面一段。今天我们接著往下讲,但是经文还是要从一个段落念起,我们从「已下八行颂」,从这句念起。
  「已下八行颂,於中大意有四,一叹差别佛土,因本回向心所成,为明回向心,就根益物,身土教仪,悉皆就根。二明诸佛自报之境,非是行因所见。三明众差别之事,皆由众生之心行异故,随自心见别,非佛之异」。上一次我们讲到这个地方。
  现在我们再看下面第四,「四明佛神力能就根现法」。这句是说佛的能力。佛的神力(我们现在讲能力),是我们自性的本能,也就是说,佛有,我们大家都有。只是佛的能力能够现前随心所欲起用,我们的能力它不起作用,虽有不起作用,这个道理要懂得。佛这种能力就是经文里面常说的,像《普贤行愿品》所说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确确实实能够应众生之感,众生有感,佛就能应。感无量无边,众生的业感不同,佛菩萨的应也是无量无边,显示出真正大用无方。《楞严经》里面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那个三十二应,诸位要晓得三十二不是数目,如果说数量,无量无边,真的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感应把它归纳归类,这是佛教学方便起见,把它归纳为三十二大类,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该用什么方法教他就用什么方法。所以佛在十法界现身无量,没有一定的身相;说法无量,没有定法可说。这是佛的神力,所以能就根现法。就众生不同的根性,现不同的身,说不同的法,这句是这个意思。这是自性的本能。
  我们读了之后,想一想我们这个智慧能力应不应当恢复?佛陀对我们的教诲,没有别的,无非就是帮助我们恢复智慧、恢复德能相好而已,没有其他的。佛帮助我们恢复了,诸位要晓得,佛不居功,不说「这是我的功劳,我教你的」,不是的。为什么?是你本有的,不是佛给你的。确确实实是像大经上所说的「圆满菩提,归无所得」。究竟圆满成佛,你得到什么东西?什么也没得到。为什么?所得到的都是你本有的。
  自性本具之外,没有一法可得。这个道理跟事实我们都晓得、都明了。你真正通达明了,你的心平等了。为什么?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一切众生的本性跟诸佛如来的本性无二无别,同一个自性,这是前面我们读过的。生佛平等,确确实实我们是一个性,一个心,一个身(一个身是法身),一个智慧,乃至於力无畏亦然。这就是说,我们的智慧、德能、相好完全相同。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我们对於一切众生不敢轻慢。为什么?轻慢众生就是轻慢自己的性德,轻慢众生就是轻慢诸佛如来。知难行易!
  我们对一切众生生恭敬心,这个容易。为什么生不起来?不知道事实真相,不知道一切众生跟我什么关系,我为什么要尊敬他?我为什么要关怀他?不知道这个道理,这就迷失了自性,迷失了事实真相,於境界里头起妄想分别执著,这才有差别相出来。你真正明了,你在佛菩萨眼目当中,差别跟不差别是一不是二。你说为什么是一不是二?差别,你想想有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有,是妄想分别执著里头现的这个相,不差别也是妄想分别执著里头现的相,所以差别跟不差别是一不是二。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差别跟不差别都没有,那才叫事实真相。《般若经》上讲的「诸法实相」,你才真正见到了。见到诸法实相,那恭喜你,你就是《华严经》上的法身菩萨,就是诸佛如来,你见到真相。
  所以才起心、才动念,真相就扭曲了。你见到的相不是真相,扭曲了,扭曲了的真相。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扭曲的真相,愈往下面扭曲得愈严重。十法界里面的佛法界已经扭曲了,但是还可以,还能看得出一点,所以天台大师说相似即佛。声闻、缘觉扭曲的幅度就相当大,但是还算不离谱。六道里面就太离谱,扭曲得不像话,尤其是在三途。所以这些事实真相如果佛不为我们说破,我们永远不可能知道。为什么?想像不到,谚语所谓「你作梦都想不到」。那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说作梦都想不到?迷得太深,迷的时间太长。意识里头几乎就没有这个种子,或者有这个种子,很少,力量太微弱,被烦恼习气把它压住,透不出来,道理在此地。
  所以这段最主要的意思是教给我们,如来果地上的智慧、德能、相好,我们每个人都有,每个众生都有,决定是平等的。我们看到佛与菩萨他的智慧德用都现前,我们非常羡慕。那我们自己有,被烦恼盖覆住了。现在明白之后,佛教导我们断烦恼!烦恼少一分,智慧就长一分,烦恼轻,智慧长。佛法修行的功夫在哪里?就在此地。从初发心到如来地,烦恼天天少,智慧天天长。烦恼断尽了,智慧就圆满,就这么回事情。千经万论不离这个宗旨,这我们要知道。
  所以学佛从哪里学起?有先后次第。儒家所说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是讲学习,你要知道先后。先后也不是哪个发明的,是一种自然现象。你看你迷,这《楞严经》上讲得很清楚,最初怎么迷的?什么原因迷的?这找不到,没有原因。所以佛答覆「法尔如是」。所以是「一念不觉,而有无明」。一念不觉,就是我们常讲的,你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是一念不觉。起心动念之后一定有分别,分别之后一定有执著,这就是你的烦恼怎么样产生的。你看先是最微细的起心动念,然后再粗一点分别,最后到最严重的执著。发生有先后次第。那要把它化解?化解必须反其道而行之,那就是先要断最严重的烦恼习气,先断,然后再断其次的,最后断最微细的。
  所以这三种烦恼,你看佛菩萨教我们,先破见思,再破尘沙,最后断无明。见思烦恼就是执著,见思烦恼断了,我们对於世出世间法统统不再执著。执著这个念头没有,这个人证阿罗汉果,出离六道轮回了。在六道里面不执著了,执著确实断了,人还在六道,在六道干什么?教化众生,帮助别人,这就是佛经上讲的「有余依涅盘」。涅盘是不生不灭,已经证得不生不灭,六道都没有了,还在六道,身还在,有余。余什么?身,身还在,有余依涅盘。虽然他有这个身,他没有烦恼,没有烦恼就没有苦报;六道里面的三苦、八苦,他都没有。这个事实真相要知道,有余依涅盘。
  小乘是阿罗汉,大乘就是我们现在所念的十信位的菩萨。十信位的菩萨,与阿罗汉断烦恼程度相当的是第七信。我们现在念的是第九信,那就高得太多,第九信那是十法界里面的菩萨。下面一段经文是讲第十信「境界甚深」,那是十法界里面的佛。这我在前面跟诸位报告过,第十信位是十法界里面的佛法界,第九信位就是现在念的这一段,是十法界里面的菩萨,第八信位是十法界里面的辟支佛、缘觉,第七信位是十法界里面的声闻、阿罗汉。从初信到六信没有出六道,七信出了六道,《华严经》上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你契入这个地位了,因为你因地发的有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不必说是到华藏,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再来,当然也可以,不必去拐这个弯,现在就利用这个身体。这个身体是来生的时候,投胎来的时候,业报,我们都是循业来受报的。可是我们学了佛之后,这是最重要的,把业力转变成愿力,业力没有了。业力没有了,活在这个世间是什么力量?愿力,这就叫乘愿再来,不必打个转,你的心变了。没有转过来的时候,你是轮回心,这一转过来之后,你是菩提心。
  菩提心跟轮回心,两码事!轮回心搞的是六道轮回,菩提心不是。学佛必须在这个地方做一个大转变,一百八十度的转变,这叫转凡成圣。你看大乘教里头常讲,就是转变,转恶为善,这是第一步;转迷为悟,第二步;转凡成圣,第三步。所以到转凡成圣,那就是转业报身为愿力身,也就是说转轮回心成菩提心。菩提心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不起心、不动念则已,起心动念一定与这个相应,那你的心念就转过来了。凡夫呢?凡夫没有真诚,虚伪、虚假。凡夫的心不清净,心里头有贪瞋痴慢、有是非人我,这不清净,染污的;凡夫的心不平等,有高下,自己总觉得很高,别人都不如我,贡高我慢,没有平等心;凡夫迷惑颠倒,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生起七情五欲,他生这个东西,这就是没有慈悲心,没有觉悟。特别是现代人,你看多数人起心动念都是损人利己,怎样去占别人便宜,慈悲心没有了,所以那叫轮回心。搞六道轮回,出不了六道,念佛也不能往生。
  念佛往生,诸位读《无量寿经》要记住,你看《无量寿经》讲的「三辈往生,往生正因」,这两篇讲得多清楚,无论是上辈、中辈、下辈,乃至於一心三辈,它的基本条件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每段经文都有这八个字,这八个字重要。有一向专念的人很多,为什么不能往生?没有发菩提心。说实在话,真正发菩提心,他要发愿求生净土,他决定得生。这个话不是我说的,蕅益大师说的。他在《弥陀经要解》里讲得很清楚,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你真有菩提心,又愿意到极乐世界,那就决定往生。「品位高下,在念佛功夫的浅深」,这话说得有道理,你念佛的功夫深,往生品位高,功夫差一点,品位低。决定往生第一个条件是发菩提心,可不能疏忽。菩提心就是我们现在讲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所以我们常常要反省,我在生活、在工作、在处事待人接物,我用的是什么心?真正用这五种,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就是用菩提心,那你的命运就转过来了,真正是破迷开悟,超凡入圣。这不能不知道!
  再看第二大段「释菩萨名者」。这是这个单元的上首菩萨,就是「一道甚深」这个单元的上首菩萨,名字叫贤首,「名为贤首」。名号怎么来的?「为明得此十种信心,信佛果德,与自心体一,善谙疑滞通塞,入其贤位,故名贤首」,这个名号是从这里来的。换句话说,九信位的菩萨都称之为贤首。长者讲得很清楚,明得此十种信心。这十种信心就是一般上所讲的,第一个就是信心。「信为道元功德母」,你不信你就没法子。念佛人能不能往生,就是你对净土有没有信心;你对於阿弥陀佛有没有信心;你对於介绍人,介绍我们认识阿弥陀佛,知道有西方净土的,这个介绍人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