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 >

第115部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1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不懂,他往生那一刹那是一心,叫带业往生。平常确实没有得一心,就是没放下,临走的那一刹那统统放下了。只要那一念是一心,这一念的感应到极乐世界去了。
  所以送往生的人多半都是冤家债主。他是什么?他来障碍你的,不让你得一心。人临终了,还要去摸摸他,去碰碰他。你去摸摸碰碰,这个人就生烦恼、生分别,一心就没有了。所以为什么古大德教导我们,送往生,人断气之后决定不能碰。不可以碰他的身,连他那个床都不要碰它,让他安安静静的,只有一句佛号帮助他;让他在这个时候万缘放下,一心不乱,他就走了。连碰床铺都不行,他有感觉。有感觉,他就有分别、有执著,就起妄想。那好了,时节因缘就是那么一刹那,能不能去就在那关键的时候。那这个麻烦大!比什么都重要。所以家亲眷属不懂这个道理,统统都是业障,又哭又闹,这是不能不知道的。这个事情懂得的人自己要知道防范。
  可是在今天这个社会,难!人生病了一定送医院。医院就很糟糕,医院一急救的时候,我们细心观察很难避免三途。那个急救多痛苦,容易引起瞋恨心!瞋恨就堕恶道,瞋恚心生起来堕地狱。他本来不会堕的,一急救的时候把他送到地狱去了,多可怕!所以现在念佛人,真正想在这一生成就,你就要想到临终最好什么?不生病,预知时至,走得很自在,不要人把你送医院,这样走你就有把握。如果有病的话就没有把握。你家里人不懂,没有人好好的帮助你,这事麻烦大,太难太难!
  所以临终是大事一桩!一生当中,没有比这个事情更严重,没有比这个事情更大,但是真正了解事实真相的人不多。我们佛门对这桩事情要宣扬,广为宣传,要大家统统知道。古人很慈悲写了一个小册子,《饬终津梁》,专门就是讲怎样照顾临终,送往生。这本书虽然不长,它是用文言文写的,现在很少人能看得懂。也还好,民国初年有些善知识很慈悲把它改写成白话文,好懂多了。如果家人都能够依照这里面所讲的去做,那就没有问题。要严格的执行,人在过世时候不可以啼哭,悲痛是有,要忍。你哭的声音最好离他远远的,听不见,只有一句佛号送往生,这就正确。要帮助他一心不乱!他才能生一真法界。
  我们平常修行也是以这个为主要的,修什么?修一心不乱。一心是定,清净心。心里头有事就不是一心,心里头要无事。工作的时候照样工作,工作放下,心地恢复到清净。你讲我这些事情要不想,怎么能处理?这都是凡夫的烦恼习气。真正要是什么都不想,不想你就生智慧,智慧处理事情不会有错误。你天天怎么想,想出事情,还想出好多毛病出来,事情做不好。不想,处理事情就处理得恰到好处,智慧。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有没有去想过?没有。多少人见到佛的时候,向他提出一些问题,向他请教,他想过没有?没有。所以你要晓得,真心起用是智慧,妄心就是分别执著,这个妄心起作用是烦恼。烦恼只有添麻烦,不能解决问题。那么一般人,六道里头的人,烦恼用成习惯,几个人懂得用智慧?说办事,从前人办事比现在人高明,从前人心清净烦恼少,现在人烦恼多,很复杂,所以办事错误百出。在高位上,那是福报,福报支持住他,福享尽了,马上就完了。这是你要细心观察你才能看到。
  底下长者又设一个问答,「问曰,何故颂初云,文殊法常尔」,这是我们念过的。这就是一切法,法尔如是,这是佛常讲的。下面「答曰,为文殊是诸佛之慧,不动智是体,文殊是用,以将此一切诸佛一切众生根本智之体用门,与一切信心者作因果体用故」。这个话说得好。文殊菩萨这个名号也是表法的,但是我们凡夫总是习惯好像他跟我们一样,那是他的名字,他的名字叫文殊菩萨,意思搞错了,菩萨的名号就像学校老师的名号一样。老师什么名号?他教的课业的名号。譬如他教国文的,我们称国文老师;教英文的,这我英文老师;教数学的,这是我数学老师。诸佛菩萨名号就类似於这个。所以你修智慧法门,你就是文殊菩萨;你修孝亲尊师,那你就是地藏菩萨;你修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你就是观音菩萨。它是一个法门的名号,不是一个人。所以你懂得这个道理,文殊菩萨可多!
  观音。男女老少,你看看我们佛门有观音的图说,五百观音。观音菩萨五百种不同的形相,不是三十二应身,五百种应身,男女老少统统都有!你说哪个观音?都是观世音菩萨,都是修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它是代表个法门的。观音有三经,文殊有《般若经》,文殊般若。《华严》离不开文殊,《华严》里面最重要的代表就是文殊、普贤。文殊代表智、代表因,普贤代表行、代表愿,毗卢遮那代表果,毗卢就是法身。用这种因才能够契入法身,我们一般讲证得法身。所谓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无明分分破,法身分分证,到如来果地,四十一品无明破尽,证得究竟圆满的法身。所以文殊是代表诸佛智慧,如来果地上真实智慧,名号是这个意思。
  不动智是体。他这个慧从哪里来的?从体起用。他的体是不动智,如如不动。不动的样子是什么?我们眼耳鼻舌身意,这叫六根,六根对外面的相(境界),色声香味触法。我们眼见色,耳闻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叫做不动。这个不动,这个智叫根本智,这是体。文殊菩萨的这个智是后得智,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知是从无知那里起来的。你没有根本智,哪来的后得智?所以没有不动智,你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没有运用的智慧。这个智慧也叫做方便多门。方是方法,便是便宜。要用现在的话来说,最恰当的方法,最合适的方法,最巧妙的方法,这是智慧,这是权智。这方法是无量无边,在什么场合,对什么人,在什么时候,你运用得恰到好处,这是文殊慧。
  所以文殊是用,不动智是体。你要想得文殊之慧,真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你先要求不动智的体。不动智就是一心不乱。我们用什么方法修?这在八万四千法门里头,最容易的法门、最殊胜的法门,我们是用一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用这句佛号,这方法!怎么个修法?当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起心动念、起分别执著了,立刻「阿弥陀佛」。把念头归到阿弥陀佛上去,把我们的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打掉,一句佛号打掉,让你心里头只有一句佛号,这叫会用功,这叫会念佛。念久了之后,心里头什么都没有,只有这句佛号,这叫做功夫成片,也是一心不乱刚刚得到少分。功夫成片是一心不乱里头最浅显、最浅的。这种功夫,善导大师说每个念佛人都可以得到,所以他讲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会漏失。这种功夫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到的,做不到是你自己懈怠懒散,你不肯认真去做。你要肯认真去做,没有一个人做不到。
  警觉性要高。禅宗里头常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你要觉得快。念头才起来,阿弥陀佛。第一个念头是妄念,第二个念头阿弥陀佛,就把这个妄念取而代之,把妄念打掉。这句阿弥陀佛是正念。你们想想看佛在经上常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一句阿弥陀佛果报在哪里?六道里头没有阿弥陀佛,十法界里头也没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所以你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跟极乐世界相应,跟六道不相应,跟十法界不相应。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做取西方极乐世界,一生成就圆满功德,就在这一句佛号。
  那念佛就好了,为什么要念经?一般道场念佛之前,至少要先念一卷《弥陀经》,念三遍《往生咒》。为什么?收心!你在没有念佛的时候,你心胡思乱想,一卷《弥陀经》恭恭敬敬念下来,把那个妄想念掉,然后你这每句佛号才会相应,就是说你才能真的把妄念伏住。也就是说我们这个方法是用一句佛号代替一切妄想分别执著,代替这个。用这个方法帮助我们真正达到一心不乱。一心是定,不乱是慧,你想想看还是定慧等学。这个方法好,方法巧妙,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处所,不耽误你的工作。无论做什么工作,如果不是要用思考的那种工作,你心里佛号都可以不中断。用思考的,工作的时候把佛号放下,一心去工作;工作完了之后,工作放下,佛号就提起,这叫念佛人。用这个标准来看念佛人,现在真正念佛人有几个?
  善导大师讲得没错,万修万人去。要这样的标准才行,这叫真正念佛人。声声佛号是把自己妄想分别执著打下去,真正念佛人。一面念佛,一面还胡思乱想,这不是真正念佛人,那个不算数的。万修万人去,他不在里头。真念佛的人要懂、要会!这个法门殊胜、太殊胜!修其他法门有时它讲很多条件,这不需要,没条件。一切时、一切处,忙著、闲著都不碍事,成就的功夫无比殊胜。所以这说明念佛一法确确实实跟《华严》相应。
  下面文接著说与一切信心者作因果体用故,「使依本故,迄至究竟果满,与因不异,无二性故,方名初发心,毕竟心,二种不别」。这就是向上一著。十信心满,这第九信很快就圆满,圆满之后,叫初发心,发心住的菩萨。发什么心?菩提心。我们现在在学、在练习,学真诚,学清净,学平等,学正觉,学慈悲,现在要认真去学。真正学到了,一切时、一切处起心动念就是这个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个心一现前,起心动念都是这个心。不但你出了六道,你出了十法界,这个心与什么相应?与华藏世界相应。你如果念佛,你与阿弥陀佛相应。这是初住菩萨,发心住!菩提心一发就超越十法界。
  我们今天天天讲发菩提心,只是喊口号没落实。菩提心实在讲也不太好懂,古人的注解愈看愈迷惑,所以我把它改变一下,让大家很清楚、很明白。我这个改也不是自己意思,全是经典里面的教诲。真诚心,这是《观经》里面给我们讲的「至诚心」,那就是诚到了极处,我们用真诚。真诚心是菩提心之体,真心之体。儒家《中庸》就讲一个诚,「不诚无物」,儒家也是以这个为体。有体当然有用,用通常讲两个,一个是我的自受用,一个是他受用。换句话说,你有了这个体,你怎样对自己,怎样对别人,所以就用分自他。对自己叫深心,对别人回向发愿心。《起信论》里面讲,对别人大悲心,对自己也是深心。
  深心可不好懂,所以我就看到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经题上有「清净平等觉」,我就用这五个字。这五个字就是深心。对自己要清净、要平等、要觉。因为我们每一句都是两个字,我加上个正觉。清净平等正觉是对自己,这叫深心,我用这个心对自己。对别人慈悲,回向发愿心就是大慈大悲心。对自己、对别人统统用的是这个心,你就超越十法界,你就是法身菩萨,这叫初发心。初发心,毕竟心。毕竟心是如来果地上,二种不别,是一不是二,我用真心。如来果在究竟果地上用的真心,你今天初发心也是真心,没有两样。这句话恐怕还是不太好懂,古人的比喻确实能帮助我们体会。古人用月亮做比喻。我们夜晚看天空当中的月亮,毕竟心是十五的满月,非常明亮,满月;初发心大概是初二、初三的月牙。你说那个月牙跟满月是一还是二?不二,真的是月光。十五满月是月光,初二、初三那个月牙是真的月光,二种不别,没有差别。这个比喻,比喻得非常好。
  所以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到如来果地上这个心圆满了。初住菩萨确实是用的这个心,念头一起来就是这个心,所以他跟如来用的是一个心。在《百法明门》里面讲,这叫同分。同,跟诸佛如来相同,跟十法界里面修行人不一样。十法界里面修行人用的心跟如来不一样,他用的是意识心。像我们现在都是用的意识心,所以用的是八识,八识五十一心所,用这个心,这个心是妄心。虽用妄心,我们不离开佛陀的教诲,妄心里面得其正,这个妄心跟真心是一条路。好像我们今天上高速公路一样,高速公路是正道,我们没上去,现在有一条引道往上面去。这个引道不是正道,我们今天就是在引道上,还没有正式上去。正式上去,就是初住菩萨了。十信菩萨是引道,已经上了高速公路的引道,引你上高速公路,这个比喻也好懂。总要认识清楚、要搞明白。
  所以十信心真的是难发。我们讲的真诚清净平等,让大家常常念。念了怎么样?让你有一个概念。你有这个概念,不能说概念都没有。如果是善根深厚,你就认真努力来学习。学习一定在日常生活当中,特别是人事环境。别人对我虚情假意,我对他真诚,这就对了。这是不是太不公平?很公平。他用虚情假意,他搞六道轮回。我现在对他用真诚,我不想再搞轮回了,我想出离轮回,我这一生当中想见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见阿弥陀佛,用虚情假意是去不了的。为什么?阿弥陀佛用真诚,我也用真诚;阿弥陀佛心清净,我也学清净;阿弥陀佛心平等,我也学平等;阿弥陀佛觉而不迷,我也在这里学;阿弥陀佛大慈大悲,我样样都学。我的心跟佛的心一样,所以变成志同道合,我的行为跟佛的行为一样,哪有不往生的道理?这叫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念佛人、学佛人心不是真诚的,虚情假意;心不清净,有贪瞋痴慢;心不平等,有贡高我慢;迷惑颠倒,没有慈悲心,怎么往生?这就是古人讲的「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去不了的。要去,这要真干。所以《无量寿经》大家一定要看清楚、看明白。你看看经上所讲往生的条件,「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菩提心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有这个心,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专念阿弥陀佛,这才能往生。你就一向专念,没有菩提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