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 >

第249部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2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一生当中教多少人?我们以古人来做例子,我们读《坛经》,看到六祖叙说他自己的经历,就是《坛经》的第一章。
  他到黄梅亲近五祖忍和尚,那个时候祖师门庭兴旺,上上下下有一千多人。祖师门庭!四面八方求法的人都聚集在这个道场,老师殊胜,同学也殊胜,道场也殊胜,不能成就,你不能怪缘。这些缘,这就是方便,给诸位说,统统是属於增上缘,都具足。你不能成就,毛病出在哪里?佛说四缘生法,你就想想这四种缘,你缺少哪一种?「亲因缘」大家平等,决定不缺;「增上缘」这么殊胜,不缺;那问题一定是出在「所缘缘」跟「无间缘」。真的,一点都不错。所缘缘是锲而不舍,古德常说「一门深入」,一门深入是所缘缘;「长时薰修」是无间缘,问题就出在这里。所以还是不能成就。
  你看真正五祖也难得,一生遇到个惠能,惠能在黄梅,换句话说,他的所缘缘、无间缘具足。你想想四缘具足,「具诸方便得最胜法」,所以五祖传给他。神秀跟他那么多年,而且是当时寺院里面的上首弟子,就像迦叶、阿难一样,平常代佛说法,神秀也常常代课,问题就在此地。这个问题我们得想想,一定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因为我们如果遇到,可能也出了毛病。这个毛病就是印光大师所说的,诚敬心不够。夏莲居老居士也讲得很多,也讲得很透彻、很明白,真的是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
  神秀虽然在五祖会下那么多年,诚敬没有。他对五祖很恭敬!怎么说没有诚敬?很恭敬是我们看到的,不是佛菩萨。佛菩萨看到没有诚意。什么叫诚意?「一念不生是谓诚」,你明白这句话,你就懂得了。你看五祖叫大家作偈,神秀还在那里想了四天。想什么?胡思乱想,不诚!再看看惠能,惠能诚,为什么?不加思索。神秀的心是浮动的,惠能的心是定的,定是诚,浮动不诚,差别在此地。你不诚,你的所缘缘、无间缘不得力。所以我说亲因缘跟增上缘就是具诸方便,他统统都有,这个没有问题。问题在所缘缘跟无间缘不得力,不得力就在诚敬。
  这又是什么一回事?为什么所缘跟无间不得力?为什么修行修了这么多年,真诚还不能现前?我们把它说穿了、说明白,没有放下!这是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讲的,勉励我们同学,自私自利没放下,名闻利养没放下,五欲六尘没放下,贪瞋痴慢没放下。这个很明显,贪瞋痴慢如果放下,惠能大师得法,就不会有人还去抢、去夺回衣钵。你们想想这个经上常讲的分别执著,分别执著没放下。也可以说都是在「具诸方便」这些句子当中,所以他没法子得最胜法。
  我们今天学佛,这一句重要,要搞清楚。如果不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我们讲的得最胜法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断烦恼,证菩提,不是容易事情,我们一生肯定做不到,只有求带业往生,这是我们唯一的希望。但是你要晓得,你要是不能放下分别执著,还是个障碍。我讲的十六个字,讲得很浅、很明显,这十六个字要淡!不能完全放下,要看淡,不要太认真。不要重视眼前的利益,眼前要知道什么都是假的,什么都是空的。佛家讲的万法皆空,一般人体会不到,可是如果你头脑稍微冷静一点,你慢慢的会想到。
  我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来讲经,那次时间也最长,连续讲了四个月。当时香港这边的出家人我都认识,住了四个月,常常这家去拜访,那家去拜访,这些法师我都去拜访到。初出来,拜码头,热心的居士陪著我。今年二00六年,整整三十年,我给老同学们谈起,三十年,中国讲一世,三十年一世,你看世界的「世」字是三个十,一大半的人都不在了,都走了。你想到这个现象,这就是佛讲的无常,不是真的,是假的,要觉悟。带不走的,不必计较,不要认真;带得走的,要认真,要好好的抓住。什么东西带得走?你的清净平等觉带得走,你的善心、善行带得走,你的积功累德带得走;带不走的统统要放下,不要去计较。好好的读圣贤书,这个带得走;依照圣贤的教诲,断恶修善,这个带得走;念佛求生净土,这个带得走,要把这个看作我们这一生第一桩大事!
  殊胜的功德,你看看这个经上所说的,利益别人才是殊胜功德。一百四十一愿,愿愿都是当愿众生,「当愿众生」不是一句空话,是要有行动的,就是要真正用行动去帮助一切众生,尽心尽力,力有限,心无限。你看心,起心动念的对象,佛经里面讲的境界是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这个心量多大!这个境界不可思议。在事上,事上是我们每个人福报不相同,能力就不一样。我能力小,尽点小力量;能力大,我就尽一分大力量。帮助一切众生得最胜法,最胜法就是学佛。你怎么样去帮助他?帮助别人,自己先要成就,自己不成就,你怎么能帮助别人?所以后半句就讲,「则自成就具道因缘」,你自己不成就,不能帮助别人,别人不相信。那就是我自己一定是认真努力,依教修行,把我修行的成果、我修行的成绩展示出来给他们看。他们看了,生起信心,生起爱慕,发心也想来学。所以自行才是真正化他,化他是真正的自行,自行化他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
  佛法修行的好处、果报都在这个身上表现出来,不在其他,这点我们要清楚。你看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拿什么给人看?他没有建道场,没有寺院庵堂,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展示什么给人看?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他展示这个。虽然生活那样的艰苦,这是世间人看的,佛非常快乐。佛跟大家站在一起,包括那些国王大臣,那些长者居士,没有一个人色相能跟释迦牟尼佛相比。为什么?这点我们不能不知道,我们知道了要好好学习。
  佛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天天想佛,不知不觉我们的相貌就像一尊佛,从心想生!相貌像佛相,身体也像佛身。佛的相慈祥、善良,世间一切善法统统具足,就在他的相貌之中,身体健康长寿,世间人赞叹是「金刚不坏身」。所以保养身体,不是需要很多补品,不是;吃这些补品东西,讲究饮食的人常常生病。诸佛菩萨的生活很简单,一丝毫讲究都没有,随缘而不攀缘。因为他不起心不动念,他没有分别执著,给他什么他就吃什么,没有丝毫分别。这种营养就跟江本胜博士水实验里面美好的结晶,道理完全相同。我们世间人认为这个有营养,那个没营养,这个味道好,那个味道不好,完全落在妄想分别执著;妄想分别执著害身体,不是养身体。养身体是清净心,有妄想分别执著,心就不清净。
  所以「具道因缘」这一句里面含义深广无尽,我们要能体会。这个「道」是佛道,无上菩提;「因缘」很多,非常复杂,无量无边,纲领抓住。纲领是什么?就是我们在二十几年前写的这副对联,二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什么都随缘,随缘就是不起妄想分别执著,什么都好,没有一样不好。经典里面说了两句,「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佛讲的随缘。我在讲席里头续了两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只要你不起妄想分别执著,当下便是!这样展现出来的形象,这个形象就好,这个形象就叫人折服,就叫人生欢喜心,就能够摄受一切众生。
  我们毛病,真的是毛病、是习气,妄想分别执著就是放不下。他也知道这么一句话,可是还是执著,还是分别,佛祖讲得那么清楚。求佛菩萨加持,帮助我放下。佛菩萨早就加持,天天加持你,你就是放不下,所以心量就是拓不开,念念没有忘记自己。《华严》的妙处,胜妙功德,妙就是把自己忘掉,只有众生没有自己。当愿众生,没有自己,妙就妙在此地,一百四十一愿都是当愿众生。我们的麻烦,这很容易就发现,我们的麻烦是自己没有丢掉。如果把自己忘掉,自己就成就了,具道因缘就成就了。
  再看下面这一句,第五,「愿於他语业满足巧能演说,则自成就十善巧德」。十善巧,前面都报告过,都学习过。「愿於他语业满足」,满是圆满,足是具足,什么叫圆满具足?实在讲也是前面最初所问的「身语意业」。身语意业里面,特别强调语业,这个用意我们要细心去体会。佛在《无量寿经》上也把语业放在第一,跟一般经论里头不一样,一般经论里头都是讲身语意。智首菩萨在前面发问,「云何得无过失身语意」,十句都是身语意,那是总说。这个地方「别显」,特别提出了一个语业。
  言语是最容易造业的,所以孔夫子教学,四个科目,第一个是德行,第二个是言语,也是语业。所谓是病从口入,你吃东西不小心,你会生病;祸从口出,言语常常有意无意种下了祸根,往后要受果报。所以言语,你看看中国、印度这些圣人,不但是中国跟印度,可以说全世界每个国家族群的古圣先贤,没有不重视言语。《无量寿经》把这个放在第一,「善护口业,不讥他过」,说得很清楚,说得很明白。决定不能够说别人过失,说人家过失,有意无意会跟人结冤仇,不能不小心。冤仇结下去之后,会拖延到来世,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你说多可怕!我们看《文昌帝君阴骘文》,帝君在前面有一段自述,他说他十七世为士大夫。你看他自己叙述的那一段,那就是跟人结冤仇,冤冤相报,报得好凄惨,一世比一世严重,到后来真的还是皈依三宝才把它化解。
  「愿於他语业满足巧能演说」,巧就是善巧。底下一句说清楚了。这一句里面明白的显示给我们,修行「净行品」的人,心地清净、平等、慈悲,能包容,没有嫉妒,没有障碍,愿意成就别人。正因为这样的心态,善心、善行,自己成就十善巧德;换句话说,自己如果没有十善巧德,就免不了看到别人超过自己,嫉妒、瞋恚这种烦恼、习气很容易起现行。起现行就造业,这个造业麻烦可大了。因为你障别人的善法,特别是弘法利生的事业,这个事业你要去障碍他,《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里面讲得很清楚。
  佛在经上讲,这都是真事,不是假的。两位法师讲经说法,讲得还不错,听众很多,皈依、供养也多。其他的出家人看到心里很不舒服,於是起了嫉妒。造谣,说这两个法师能说不能行,自己没有德行,破戒、犯戒。让这些听众们对法师产生了误会,不再听经,远离而去。造谣生事的法师堕在地狱,地狱里的罪,头一个是拔舌地狱,算人间的时间一千八百万年,这是人间的时间。人间时间跟地狱的时间有时差,地狱里面的感受,那不晓得是多少劫。这个我们也能体会,人在受苦难的时候,所谓度日如年,日子很不好过,度日如年。人间一千八百万年,地狱不晓得多少年,都论劫算的。造这么重的罪业,何苦来!
  为什么会造罪业?说句老实话,不听经之过!读诵、听经是多么重要,你要是不读经、不听经,就是没有人常常提醒你。烦恼、习气人人都有,你想想看,嫉妒的习气,瞋恨的习气,不能容忍的习气,哪个没有?我们自己想想自己,没有学佛的时候,有!很严重;学佛之后,我自己的经验,学佛前十年还有这个习气,嫉妒、障碍;学了二十年,这习气淡了。有没有?还有,很轻微。看到别人得到名闻利养,自己心里听到很难过,但是几分钟就没有了。真正到这个习气没有了、不会了,会生欢喜心了,我自己是三十年之后。三十年之后,没有嫉妒心,看到别人有好事,生欢喜心;生欢喜心是功德,生嫉妒心是折福。天天听经,天天读诵,换句话说,佛菩萨天天提醒我们;不是天天提醒,习气断不了。我们读《华严》,这才明了。
  法身菩萨无明断了之后,无明的习性断不了。无明习气怎么断?要教化众生。所以教学相长,天天劝别人,劝别人同时也就劝自己,所以还要三大阿僧只劫。遍法界虚空界,哪个地方有缘就到哪里去示现,这样无始无明的习气才真正断得干干净净,成就究竟圆满的佛果。所以我们讲用功,功在哪里用?功在这个地方用,就在日用平常,生活当中。工作、处事待人接物,看到人有好事,合掌赞叹欢喜。自己能有力量的时候,尽心尽力帮助他、成就他,不会有丝毫嫉妒,不会有丝毫障碍。自己没有能力,帮不上忙,欢喜赞叹,这对自己来讲,积功累德。如果心量窄小,不能容忍,实在讲自己过去宿世所修的福报有限,小心量折福。一桩事情不能容忍,福就折了不少,再遇到一个人,又不能容忍;换句话说,你一年折多少福!小心量,用不著几年,宿世所修的善根福德被你折光!折光,你的晚景就很苦。福报享尽,福报折完了,这个不能不知道,与我们现前有切身的关系。所以心量一定要大,一定要能包容。
  普贤菩萨的十愿,礼敬、赞叹,太殊胜!礼敬、赞叹、供养,如果不著相就是胜妙功德。著相,有胜,妙就没有。不著相,大乘教上讲的三轮体空。譬如布施,不执著我能布施,也不执著我布施些什么,也不执著、不去想哪个人受我的恩惠,统统不执著,心地清净。做而无做,无做而做,天天做,天天等於没有做;不执著,保持心地真诚、清净、平等、觉,那就叫胜妙功德。好,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十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接著看第六句,「六愿於他得善意欲洗除惑垢,则自成七觉三空」。这个愿好,就像夫子在《论语》里面所讲的「思无邪」。他那个是讲《诗》,「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所以,思无邪就变成中国自古以来传统的(我们现在讲文艺)文艺的演出最高的指导原则。古时候歌舞、戏剧,包括一些杂耍之类的,总而言之都要遵守思无邪,让人看到、听到都是善意的,绝对不会引起人的贪瞋痴慢的烦恼,那就错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