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 >

第263部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26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居住的环境很好,决定没有贪恋之心,真正是看破放下,还是能遵守释迦牟尼佛为出家人制定的戒律。出家人没有财产,依旧是三衣一钵,所以出家人到寺院里面去挂单,他的行李很简单,三衣一钵。中国气候跟印度不一样,印度是热带,真的三衣一钵就够了,中国人还要有春秋保暖的衣服,在这个环境戒律里头有通融的、有许可的,这叫开缘。所以这些保暖的衣服不能够没有。实在讲行李还是很简单,没有多余的,够用就行了。决定不会把寺院看作是自己的财产,没有这个观念。如果把它看成自己的财产,把这些徒弟看为自己的眷属,他就出不了六道轮回,这就坏了。应该要怎么样?应该要像这一品经前面十一首偈所说的,这些人都是有家眷的,跟我们现在有寺院庵堂是一样,不执著。在家出家,这是菩萨,真修行人,家业并没有舍弃掉,心地不染,这个功夫纯熟,实在讲比出家人的境界高。
  《无量寿经》我们一打开,前面经文介绍与会的上首大众,先介绍比丘众,再介绍菩萨众,菩萨众介绍文殊菩萨几位之后,接著再介绍贤护等十六正士,这十六位菩萨是在家菩萨。你就看到在家菩萨十六个,出家菩萨只讲了四个。这些在家菩萨的身分全是等觉菩萨,他们的地位跟文殊、普贤、观音、势至平等的;在家的成就,维摩是在家佛,跟释迦牟尼佛平等,究竟圆满的佛果。这是大乘佛法,这是一乘佛法,勉励在家同学不能够自轻,不能够自己甘愿堕落,那是错了。一定要明了佛法的大义,了解事实状况。
  佛法里面所讲的诸法实相,知道佛菩萨应化众生的仪式,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样的身分来帮助众生,来教化众生。教化教什么?总的来说,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样你才知道佛菩萨乐的是什么,孔子、颜回乐的是什么,你就能体会到了。实在《论语》前面的三句话,那是圣人的境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世出世间最快乐的,没有任何乐能够相比的,读书。不入这个境界,不知道!他哪里懂得?契入境界才知道,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那个悦是喜悦,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这个喜悦不是外面的刺激,是从内心里发出来的,像泉水一样,涌泉,永恒不断!这种喜悦对於身体来讲是最滋养的,我们谚语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他快乐,全身都快乐。现在日本江本胜博士水实验实验出来了,我们看到很欢喜,人在喜悦时候,全身的细胞那个反应都是最美好的结晶,没有一样能跟它相比,这是江本博士告诉我的。他做了十年,几十万次的实验,「爱」跟「感恩」这两个意念(就是念头)对水结晶的反应是任何善意都不能够相比的。他告诉我爱跟感恩这两个可能是宇宙的核心,我告诉他没错,宇宙的核心确实就是爱。
  五伦,你看在五千年前就发现、就知道了,也就认真学习,就落实了,父子有亲,亲爱!在佛法里面讲就是大慈大悲,慈悲遍法界,这是真心。真心,大乘教里面讲的菩提心,真诚,真诚的慈悲,清净的慈悲,平等的慈悲,正觉的慈悲,这个慈悲遍虚空法界、遍一切众生。这是谁?是我们自己本人,这就叫做自性、本性。中国《三字经》教童蒙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这个慈悲、爱就是本善,本性本善,人人都是这样的。你看宇宙多么和谐,众生多么可爱,现在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佛跟我们说了,众生迷失了自性。迷了怎么?迷了就把爱变成情,变成贪瞋痴慢疑,变成喜怒哀乐爱恶欲,就变成七情五欲,变质了,体呢?体还是它。所以无量无边的烦恼,七情五欲,它的本质是本性本善。
  这个教育,佛教的教育终极的目标在哪里?就是教我们从这些习性、烦恼习气再回过头来,回归到本性,这是教育终极的目标。儒家讲的是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佛法里面讲的「无上正等正觉」,本善是无上正等正觉。觉就快乐,迷就糊涂、就有苦,觉就乐。所以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苦乐是从果上讲的。怎么样离苦?要觉悟,要破迷。你要想得乐,要觉悟、要开悟,破迷开悟,你就离苦得乐。果然破迷开悟了,然后告诉你一句老实话,心想事成,念头才一起,整个宇宙跟著你念头产生变化,就像江本博士水实验一样。我们起心动念,那个水立刻产生变化,念头善、念头不善,心里面欢喜或者心里面忧虑,统统都有反应。可惜反应我们肉眼看不见,要用显微镜,从显微镜里面看到了。
  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就晓得我们的心情最密切的反应是什么?是我们身体每个细胞,随著我们喜怒哀乐产生反应。所以人心常常生欢喜心,他身体就健康;人要常常忧苦,他就很容易衰老,也多病,老病是从忧虑里面产生的。「人逢喜事精神爽」,正确的,一点都没错,「忧能使人老」,忧虑多的人老化很快,什么原因?因为这个念头使我们全身的细胞、全身的器官,这个器官都产生反应。这证明佛在经上所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一点都不错。
  所以家不能不要,不能不爱,你要、爱,那不能执著,这就叫功夫,这就叫做觉迷,觉的人只有乐没有苦,只有正面的没有负面的,这才叫真乐。凡夫,有殊胜快乐的家庭里面,他有妄想、他有分别、他有执著,於是把纯正纯净纯善的乐变质了,这一变质,肯定乐少苦多。你常常担心、常常忧虑,我们现在讲操心的事情太多,这是错误的。所以你要是真正把这个道理参透了,佛法终极的目标成就谁?成就在家菩萨。
  出家菩萨是初学,是学习的,在家菩萨是成功的;等於说出家菩萨是在学校念书没毕业,在家菩萨已经毕业了,他们在社会上创业了。这出家菩萨你看慢慢的拿到阿罗汉就像拿到学士,拿到菩萨就好像拿到硕士,成佛了好像拿到博士。拿到之后怎么样?为社会大众服务。为社会大众服务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用什么方法?度就是服务,什么方法、什么样的形式来服务?没有一定的方法,没有一定的形式,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你就懂得了。所以在家的菩萨水平比出家水平高得太多!这个道理谁懂?所以在家同学不能够轻视自己,当然也不能够傲慢,傲慢是大烦恼,是重大的障碍。好好的要做在家学佛的榜样,你是真正的菩萨!
  家亲眷属、父子兄弟,这是缘分最亲的、最接近的。换句话说,这是最优先得度的这批人,你要怎么教他?即世间出世间,这是究竟圆满的佛法,这是佛法终极的目标,才能说普度众生。可是不通过像出家的修学,要想真正做到菩萨家庭,套一句佛法说「无有是处」。你们看看南传的佛教,像泰国我去参观过,每个人就连国王、王子,至少一生当中也要出家三个月。一般人时间更长,可以随时还俗,可以随时出家。出家接受佛陀教育,接受菩萨教育。佛陀跟菩萨是什么意思?佛是圣人,菩萨是贤人,接受佛菩萨的教育就是接受圣贤教育。我们今天讲接受圣贤教育,大家听了很习惯,一点怀疑都没有,听说接受佛菩萨教育就不懂了,认为这是迷信。佛菩萨是印度话,圣贤是中国话,一个意思。接受圣贤教育!在家学过圣贤的生活,那个在家就圆满了。
  圣贤教育跟富贵贫贱没关系,不是说圣贤教育一个个都大富大贵,那你就错了,那完全错了。富贵贫贱是因果,如果圣贤教育是大富大贵,那孔子应该富贵,颜回应该富贵,这是圣人。圣人也有很穷困的,这要知道。所以贫富贵贱是命,你命里没有,你到哪里去求?求也求不到。所以夫子说,富贵要是可以求,我替人家拿马鞭,替人家赶马,我也愿意;如果求不到,那又何必!那就不必这样去伺候人,求不到。所以这是命里有的。命里怎么有的?过去生中修的因,富贵的因是布施,财布施得财富,你发大财,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那今天做了官的人,做帝王的,做总统的,做部长的,做省长、县市长,这是领导人的,都是在佛门从事於护法弘法所得到的果报,这是无比殊胜。胜没有妙,因为他著相,没离相。如果离相,他就成佛、成菩萨、成阿罗汉;没有离相,他的果报就是人天福报,是这么一回事情,学佛不能不知道。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再看偈颂第一首:
  【佛子。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说,「今初在家有十一愿,初一」,就是第一首。「总举在家,以家是贪爱系缚所故。若了性空,则虽处居家,家不能迫」。注解虽然不多,意思都为我们显示出来了。学佛还是在家的同学占多数,应该怎样学习?而实在说现在出家跟在家没有什么分别,为什么?真正出家的心不存在了。在前面跟诸位报告过,家有四种家,到底下一段讲出家,我们会跟诸位详细再做报告,有田宅家、有烦恼家、有三界家、有无明家,在家这四种家具足。换句话说,你有物质上这些财产,家业家产。当然这家庭里面烦恼也多,谚语常讲「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些都是事实,所以家苦,家累。菩萨跟凡夫不一样,凡夫是迷而不觉,妄念、邪念很多;邪而不正,烦恼习气很重,这是染污,染而不净。菩萨觉悟了,跟凡夫恰恰相反,菩萨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菩萨家庭就是世间模范的家庭。
  世间范围很大,世是讲的时间,三世,有过去现在未来,间是讲空间。所以「世间」跟「世界」意思完全相同,用现在科学上的话来讲就是时间、空间,时空。时空的范围太大太大!过去无始,未来无终,这是讲时间。空间,我们今天讲太空,没有边际!佛法里头习惯讲的是十方三世。十方三世诸位晓得,有多少世界,我们今天科学上的名词有多少个星系。大的星系,现在一般讲大星系,银河(银河系),我们现在所讲的大星系。还有没有更大的星系,由无数银河系组成的?科学上还没发现,佛经上有。佛经上有大世界,那是以银河系做基础组成的。再有更大的世界,我们在前面「华藏世界品」、「世界成就品」里面读过,《华严经》讲的世界,比我们现在科学所发现的、所知道的,不晓得要大多少倍,深广无际!这都是通常讲的世界、世间都包括了。
  这里面有多少众生?我们只能够用「无量无边」、「无数无尽」来形容它。菩萨的心量,『当愿众生』,愿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世界里面所有的众生,这个心量多大,这是我们要学习的。一百四十一愿,每一愿第二句都是「当愿众生」,都是这么大的心量,所以读《华严》一般讲最低的收获,心量比较大一点,会大一点,到这种程度很难,如果真正到这个程度,你就不是凡夫,至少法身菩萨,你是分证即佛。
  『知家性空』,最重要的就是这句话,「家」是我们几个有缘的众生,众生也跟诸位说清楚,「众生」这两个字的本义,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叫做众生。那我们想想,这个世间哪一法不是众生?动物是众缘和合而生的,这现象这么生的,植物也是众缘和合而生的,矿物、山河大地还是众缘和合而生的,遍法界虚空界任何一个现象,即使是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他现的那个身也是众缘和合而生的。众生这个名相的含义太深太广,深广无际。
  我们现在一般人的观念,看到众生都想到很多人,其实这不是众生的本义;众生的本义就是所有一切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当然我们读经要看上下文,此地这个文字里面「当愿众生」这一句包含的境界很广,它是包含动物、植物、矿物,怎么说包括这么多?动物不必说了,这一切众生都有家,植物,树木、花草,诸位相信听说过有树神、有花神、有草木之神,也是众缘和合而生,包括这些东西。矿物,你们看看有山神,有海神(大海有海神),江河有江神、有河神,打一口井,井里头也有神,矿物也包括!这些芸芸众生都没开悟,只要没开悟,他都要找一个家,他都有家族。树神有他的家族,草木神也有他的家族,畜生就更不必说了;蚂蚁有蚂蚁的家族,蜜蜂有蜜蜂的家族,老虎它有家族,每个动物它都有个窝,这范围多大!不但希望人家要觉悟,畜生家也觉悟,鬼神家也要觉悟,天神家也要觉悟,九法界众生统统都要觉悟,都要「知家性空」,知家性空的人是菩萨。
  家要不要?要。家庭过得非常美好,为什么?一家人,菩萨眷属,菩萨家庭。我们传统教学里面讲五伦八德,因果宗教的教育,每个人都达到圆满,这是菩萨家庭。这里头只要有一个菩萨,他就会教他的家人,「修身为本,教学为先」,教学从哪里教起?家人教起。家人教不好,是你自己修身没做好,自己真正修身做好了,你就能感化一家人,一定的道理。
  在中国古时候最好的模范,舜王。你们从历史上记载来看,尧舜那个时代距离我们现在差不多将近四千年。他的生活环境本来是很美好的,很不幸母亲死得早,父亲又娶个继母,继母也生了小孩。继母偏心,对他很不好,总希望把他除掉。父亲不是有智慧的人,听后母的话,所以父亲对他也非常不好。这样一个家庭,人人都想害他,而且都想置他於死命。生活在这种环境当中,就是我们今天社会上讲虐待儿童,那真是他们这一家虐待舜无所不用其极。
  可是舜孝顺,绝对没有以为父母有过失。真的佛法里面讲的菩萨,只见自己过,不见他人过。他对他的父亲、对他的继母、对他继母所生的弟弟,真的没有看到他们过失。我们在佛经上读到这两句话,体会并不深刻,读舜这个故事,我们就有很深很深的体会,他确实没有看到,只见自己过,我自己做得不够好,我的父亲、母亲、弟弟不喜欢我。天天想自己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