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 >

第274部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2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古人讲,所谓是「喊破喉咙也枉然」,不相应。
  真的从哪里做起?我们是学净土的,要记住释迦牟尼佛入灭的时候跟我们讲的,佛在的时候佛是老师,佛不在了,依靠什么?佛跟我们讲「以戒为师」,这个不管是宗门教下、显教密教、大乘小乘,统统要遵守,那你不持戒不行。什么是佛法?戒定慧是佛法,觉正净是佛法,觉正净是《无量寿经》上的经题「清净平等觉」。清净是戒,平等是定,觉是慧,三学三宝原来是一体,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是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从凡夫修成佛道必经的道路,成佛之道。如果我们离开这个道路,说另外再找一条道路,可以能够成佛,那你去找去。十方诸佛都循著这条路走,你怎么能不重视戒律?古德说得好,戒没有了,佛就没有了,那佛是假的,伪饰,不是真的;礼要是没有了,儒就没有了。儒家的行持,礼义跟我们佛家戒律的功效是相等的。
  现在我们观察反省,学佛的人不少,中国外国不少,成就的人不多,什么原因?在家学佛十善做不到,三皈五戒做不到;出家学佛,沙弥律仪做不到,那不是伪饰吗?那不是假的吗?为什么做不到?很想做,为什么做不到?这个要知道。在教学方面来讲,我们疏忽了基础,没有按部就班的学习,把基础的教育疏忽了。《佛藏经》上说得好「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佛教给我们修学佛法要按部就班来,小乘是佛教的小学,大乘是佛教的大学,大学里面也有次第。佛家讲三乘,小乘、中乘、大乘,声闻是小乘,缘觉是中乘,菩萨是大乘,按部就班来,一步一步向上提升,这佛教我们,次第。
  佛教传到中国,这个修学方法也传来了。南北朝、隋唐时代译经的风气达到历史上的最高峰,小乘的经论翻译得相当完整,这在我们《大藏经》里面可以看到。同时在当时成立两个宗派,成实宗、俱舍宗,真的是先学小乘,后学大乘,从这入门。中国有十个宗派,大乘八个宗,可是唐朝中叶之后,中国学佛的人就不学小乘了,这两个宗派也就没有了。这两个宗派在宋朝时候就没有了,在中国只剩八个宗派,大乘八个宗派。这为什么?为什么不遵守佛的话?不是不遵守,我们的祖师大德很清楚,中国的孔孟老庄,儒家跟道家,他们的修学足以可以代替小乘,所以由孔孟老庄入佛比学小乘还方便。中国已经有这么好的基础了,所以在这一千多年来,历代无论是出家在家,成就的人不少!可以说超过印度的成就。
  可是在现在问题出来了,中国经过这一百年的动乱,满清亡国之后,社会从来没有安定过。满清亡了,军阀割据,接著就是中日的战争,把整个社会秩序打乱了,我们传统的教学疏忽了,一直到现在不能恢复。所以现在年轻人不知道儒,学佛的人不知道小乘,这才造成出家在家学佛得不到成就。就像大夫治病一样,我们现在知道病根的所在,所以这些年来全力提倡《弟子规》,提倡《十善业道》,提倡《沙弥律仪》,这是骨干,必修的课程。另外选修印光大师他老人家所提倡的《了凡四训》、《感应篇汇编》、《文昌帝君阴骘文》,道家的,《万善先资》、《欲海回狂》,舍诸伪饰,这是因果教育。
  我们今天如果离开了伦理教育、道德教育、因果教育,佛法真实利益你决定得不到。有这样的基础,你学大乘,无论是哪个宗派,相信你都会有成就。如果没有这个底子,这个底子不是讲你学到了,你曾经读过了,你记得很熟了,那个没用,你要做到!把典籍里面的理论变成自己的思想,典籍里面的教训变成我们自己的生活行为,那就管用了,你才能超凡入圣,这就是「到真实处」,要真干!我们念佛往生也要建立在这个基础上,你往生才有把握,你真去了。
  你仔细再去观察,念佛往生的人,真正往生的,你去观察他生前,他是不是一个真正的善男子、善女人?也就是说伦理道德、因果、圣贤的教诲他没有违背,他真的在照做。或多或少个人不同,或多或少,那关系将来他往生的品位,他做得多,品位高,他做得少,品位低一点。如果完全没有,那个往生就太难了。但是完全没有,往生净土的例子也有,那是什么?一生造罪业,像唐朝时候的张善和,杀牛的屠夫,临命终时看到很多牛头人来问他要命,这个时候恐惧害怕了,求救,不得了,好多牛头人来问我要命。他临命终时头脑清楚、不糊涂,看到这个境界大声叫。那是缘碰得巧,就有个出家人从他门口经过,听到他叫的声音,进去了,这怎么回事?好多牛头人问我要命。出家人点了一把香,叫他拿在手上,赶快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
  他平生不学佛的,这个出家人讲,这个时候他听了他相信,没有怀疑,立刻拿到香就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了几声,告诉大家牛头人没有了,阿弥陀佛来接引我了,他往生了。这就是四十八愿里面第十八愿,在临命终的时候,一念十念都能往生,这是忏悔往生。一生造作恶业也行,但是这里面的意思很深,你必须要懂得,你不能够侥幸。
  张善和临终还行,那我现在多造一点坏事没有关系,临终念佛还可以。没错,张善和临终头脑清楚,你临终时能保证头脑很清楚吗?如果一糊涂,就完了,你被业力牵走了。所以这个事情侥幸不得。张善和缘好,因也好,过去生中一定是生生世世都是念佛人,否则的话,临终叫他念佛,他怎么不怀疑?他怎么就能接受?他就真干?不是简单,不是偶然的事情,过去生中种的有因,而是在临终时候才遇到缘,因缘果报丝毫不爽,这个要知道。我们在现前就遇到这个缘了,我们要珍惜,我们要抓住,决定不能放松,决定不可以侥幸,侥幸是伪饰,一定要认真的干,把这桩事情当作我们这一生最重要的大事去办。
  这个世间什么都是假的,你看人走了,什么东西他带去?佛讲的话一点都不错,「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世间一般人一生所造的善业恶业,一生行善,来生得人天福报,临走的时候瑞相好,很吉祥,不堕三恶道;一生造作不善,临走的时候样子就不好看,到哪里去呢?三途去了。往三途去的人多,人天道很少,不多,不能不知道。所以古大德跟我们讲,独居不能够慎独,口念不能行,有口无心,表面做得很好看,内里面没有离开自私自利,没有放下名闻利养,依旧还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这是假的,这不是真的。以这种虚伪假善,现在讲冒充真善真修,骗人也许可以,你能骗佛吗?你能够骗自己吗?这是我们要认真去反省、去检点。
  看到别人不是真修,用不著去批评,你要批评,你要教训他,你就得罪人,你跟人就结冤仇,这个错了。看到人家不善,回过头来回光返照,我有没有?这是真修行人!外面境界是一面镜子,一般人,这是讲世间凡人、凡夫,只见别人过,不见自己过,见自己过的太难太难!在佛门里面常常听说的开悟,什么叫开悟?见自己过就是开悟。悟后起修,能把自己的过失改正过来,这叫修行。如果我一天不见自己过,你一天就不知道改善;见自己过,那是真难!
  所以佛教弟子们,无论在家出家,为什么叫你天天读诵经论?经论是一面镜子,你读了之后,随文入观,佛教我不杀生,这一条我今天有没有做到?佛教我不偷盗,这一条有没有做到?佛教菩萨不杀生这一条含义无量无边的深广,我们对一个人、对一个小动物,不善的念头都叫杀生。为什么?杀生的念头有,虽然没有去做,还有这个念头,我讨厌他,我不喜欢他,都是属於杀心。偷盗是什么?我没有想偷他,但是我有一个占人家便宜的念头,这个念头是盗心,你今天虽然没有偷盗的行为,你的盗心没断,很微细!
  十善业道这十条概括世出世间一切善法,翻过来,杀盗淫妄这个十恶也概括了一切众生无量无边的恶业。十善是佛菩萨修的,你看《十善业道经》上讲得多好「声闻菩提、缘觉菩提」,小乘,「乃至无上菩提」,这大乘。佛还说了,还包括人天法,你怎么样得人身,你怎么样生天,统统是以十善业为基础。他比喻得好,这个十善业好比是大地,哪一样东西能够离开大地生存?小乘像小树,大乘像大树,都要靠大地,没有大地,你不能生存,比喻得好,你才晓得重要。离开十善,那你就是修的十恶,十恶的业因就是在三途,饿鬼、地狱、畜生,你不能不知道。这是这一愿提醒我们看到一些装饰,知道那都是假的,那都不是真的。在修行人的眼光,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伪饰!这首偈我们就讲到此地。我们再看下一首,第八首昨天讲过了,漏了这一首,我们看第九首:
  【若有所施。当愿众生。一切能舍。心无爱著。】
  你看到在那里修施舍的人,我们今天说做好事。施舍在古时候,这在古印度,印度人都知道,是他的习俗。对於修行人,不仅是佛门的,其他宗教的修行人很多都是托钵的,都是日中一食。所以日中一食不是限於佛门,很多宗教都是这样的。一般人民对於这些修行人都很恭敬,都懂得布施,施什么?施一点吃的东西,饮食,这是最平常的,而且施的也不多。所以修行人出来托钵,一钵饭要托好几家,你就晓得那个布施不多!
  人家这一家人,他们今天吃饭,还有多余的施舍给你,多余的看分量,分量多的给你多一点,分量少的给你少一点,你不够,隔壁另外人家再去托。所以佛规定托钵是七家,七家都托不到了,那你就空钵托回来。怎么办?大众托的有托得多的再分给你。所以托钵不是托来自己就可以吃,不是的,那就难看了,威仪就不好了。托到之后回到精舍、回到道场,把所托到的统统聚集在一起,合起来重新再分配,按著每个人饭量大小来分配;再多余的布施给畜生,给这些鸟兽,这佛门的规矩。人家看到之后尊敬,有秩序,有礼节,一点都不乱,有规矩,大众才能生得起恭敬心。
  信众对修行人,叫财布施(物品都属於财物),修行人对他们是法布施。一定要问他有什么问题,提出来之后给他解答,这是法布施;没有问题的,给他咒愿,祝福他,也是为他说法,说话不多,时间不长,几句话勉励他、嘱咐他。所以施主财施,法师是法施,不能够白吃,法供养。施主对你财供养,你对他法供养,这是举个例子。
  无论是别人对自己的布施,或者是看到别人在施舍,别人在奉献,我们看到了、听到了、接触到了,应当要发愿,『当愿众生,一切能舍』,没有一样放不下的,『心无爱著』。清凉大师注解里头很简单,「一切悉舍,亦舍心也」。舍什么心?舍妄心,真心你没有办法舍,妄心舍掉了,真心就显露了。妄心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只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真心就现前。连这个心都要舍,何况心外之物,哪一样不能舍?那我们想想看,在家出家学佛的人,为什么学得这么辛苦、学得这么难?就是不了解事实真相,一切都放不下!放不下,那你就有苦受。
  「心无爱著」,爱是贪爱、是愚痴、是妄想,著是执著,我执法执。在《华严经》里面讲分别执著,著是分别执著,爱就是妄想,所以这就是贪瞋痴。心无爱著就是心里面没有贪瞋痴,贪瞋痴舍了,这就对了。於一切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慧,顺境没有贪恋,逆境没有瞋恚,你是真的放下了。境缘碍不碍事?不碍事,《华严》上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真正产生障碍是什么?贪瞋痴慢是障碍,严重的障碍。只要有这些东西,把整个环境、一切诸法都扭曲了,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把清净法身变成十法界六道的身。虽然在变,相在变,性不变,这个道理很深很深。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第九首偈讲到布施,「一切能舍」。佛这个教诲对所有的众生有很深的意义在里头。迷而不觉,特别是六道众生,哪一个不想求财、求聪明智慧、求健康长寿?佛没有禁止大家不要求,佛没有禁止,反而佛教导大家求的道理、求的方法。佛只是教,真正发心修行,觉悟了,他的目的不想再搞六道轮回,要想超越轮回、超越十法界,那这个就得要舍。
  六道凡夫一生富贵穷通、吉凶祸福,莫不有定,这常讲的定数。中国谚语所谓「一生皆是命,半点不由人」。古时候人懂得因果,相信命运,所以他纵然是贫穷,遇到苦难,他也不怨天、不尤人。为什么?命里该到的,你怎么能逃得过?所谓是生死有命,富贵由天,这自己做不了主。这种信仰、思想,宿命论!佛讲不讲宿命?讲,佛也讲。为什么?这是一个自然现象,宇宙之间确实存在。但是佛法里头还有一招必须要晓得,宿命是定数,定数之外还有个变数。诸位去读《了凡四训》就知道了,孔先生跟他算命,定数,你看他算他的流年,说他是个读书做官的人,你这一生应当从事哪个行业也是命里注定的,你走错了行业,那你更辛苦。
  定数从哪里来的?谁定的?自己过去生中所造作的业,感这一生的果报,自己定的,不是别人给你定的。别人给你定,如果说是上帝定的、佛菩萨定的,那为什么佛菩萨给这个人富贵、给那个人贫贱?那就太不公平了。这凭什么?所以是自己业力感召的,不是别人给我们定的。佛门有一句谚语说得好,「欲知前世因」,我们要想到我们过去生中造的什么因;「今生受者是」,你这一生所受的就是,苦乐忧喜、富贵贫贱、吉凶祸福,前世所造的业定的。「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你要想到我来生会有什么样的果报,那你这一生,你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这一生在造因,感来世的果报,这是真理,这是六道里头的事实真相。
  这个定数,定数能改,不是不能改,为什么?定数里头它有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