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 >

第29部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收钱。今天上午我去参观书展,大概书展里头不卖钱的只有我们这一家,我们的书展是赠送的不是卖钱的。今天我去看了一看,我也买了一套书,清朝的历史,是中国大陆出版的,因为我们《四库全书》里面、《荟要》里面没有清史。我以前有一套放在澳洲,今天很难得遇到这么一套。所以不用钱买的,只有我们这一家。
  学佛谈何容易!正如佛在《无量寿经》上所说的,如果不是往昔无量劫中修福慧,这一生当中摆在你面前,你也不会留意。就像这经上所说的不解、不闻。所以这点我们自己要晓得,要珍重自己这一生的缘分,这个缘分无量劫难遭遇。这开经偈上讲的「百千万劫难遭遇」,你知道吗?彭际清居士讲的「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今天我们遇到了,怎么能不珍惜?真正明白、觉悟他珍惜,不明了,不觉悟,他不把这桩事情看重,疏忽了,这都是属於愚痴、无知;如果再要批评,再要障碍别人,这过失大!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里头讲得很清楚,你要是障碍别人的法缘,果报是生生世世愚痴,那就太可怜了。造业的时候很容易,受果报的时候太苦太苦!果报没有现前,造业的时候迷惑颠倒,不知道果报可怕;果报现前后悔莫及,太迟了,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我们自己遇到了,明白了,珍惜。就像从前有一段时期,一般人批评夏老居士的会集本,有很多同学劝我要表态,我只说过一句话,「天下人统统反对,我还是依教奉行」。什么原因?这个本子是老师传给我的,没有传给你,你可以反对,传给我的。传给我的我如果要反对,我的罪名就成立,背师叛道。你看「孝顺父母,奉事师长」,这两句我就完全违背了。老师这个本子传给我一个人,经本在我手上,所以天下人反对没有关系,现在民主自由开放,谁也不能干涉谁,可是因果各人背;我遵守,我依教奉行,我绝对没有疑惑,绝对没有后悔。我说我只能说到此地,其他的我就不能再说了。所以我依旧还是讲这部经,依旧还是读这部经,依旧还是依教奉行,没有改变过。
  我们跟一个老师学,对这个老师没有信心,那你何必跟他?那你跟他就错了。跟定这个老师,一生循著老师的路子去走,走错了,老师要负责任。做老师不容易,你自己走错路不要紧,你把别人路带错了,你要负责任的。断人法身慧命比断人身命的罪不知道要重多少倍。断人身命无所谓,人家常讲,四十九天他就投胎来了,二十岁之后又是一条好汉,这的确损失不大。那个闻法的机缘,尤其是闻到正法的机缘,百千万劫难遭遇,不是生生世世你都可以遇得到的,这个机会太难太难!这一生好不容易遇到了,你在当中批评,让听的人对这个法、对老师丧失信心,你这个罪多重,这是堕阿鼻地狱的罪业,不可以,决定不能做。批评不是那么容易事情,你要不是透彻,真正这个人说得不如法,你能把他带出一条更好的道路,成就他,那你有功;你如果没有这个能力,你把人家学佛的途径迷失了,你的罪过就重了。造业很容易,果报现前难了,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尤其此地说到「不解自说失」。解一定要通过行证,证明你的解是正确的,证明你的信是没有错误的,这个时候才能说。所以后面大师说得很好「真说闻者,必忘说闻」。说闻是即相,必忘说闻是不著相,就像《金刚经》上所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真说真闻。真说是什么?真说是无说,真闻是无闻,完全跟法性相应。这是什么境界?华严境界。华严境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境界,至少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两句是讲的法身菩萨。没有证得法身,一定要遵循经教,不能加自己的意思。
  这个地方「逐语而说」,就是我们一般讲的「望文生义」,看到讲,以为是这样的,这就是「为自不闻」,哪有不说错的道理?哪有不误导众生的道理?现在这个社会我们非常清楚,自己体验太多,看得太多了,现在的人听骗不听劝,认假不认真。这是我们感觉到非常遗憾,也正是经典上常常说的,佛常常讲的「可怜悯者」,真的可怜。正法不知道,把正的看作邪的,把邪的看作正的;善知识也不知道,把真善知识看作假善知识,假善知识看作真善知识,亏吃大!你了解现实状况,我自己觉得自己特别庆幸,在这个时代里头,这样环境里面,我还遇到真善知识,还遇到正法,还遇到最殊胜的《华严》、净土,我要珍惜自己,所以我五十四年没有中断。
  今天有道友告诉我,说某个法师自己说,他讲经说法超过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他大概讲经说法有五十多年。我给这位道友说,他没有超过。他说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天天讲,你是不是天天讲?你不能说,我一年讲一个星期,我五十年都没有中断,我讲了五十年,那不行!人家四十九年天天讲,比不上,怎么比都比不上。那我讲经,我从三十三岁开始讲经,讲到今年四十七年了,我再两年能赶上释迦牟尼佛吗?赶不上。释迦牟尼佛一天讲八个小时,我一天讲四个小时,现在到这个地方来,大家要我养养身体,讲两个小时,那怎么能比?人家每天讲八个小时,所以留下来的典籍这么样的丰富。我们讲四十九年,留下多少东西?怎么能跟人比?量比不上,内容也比不上,这个话不应该说,说这个话狂妄。
  你活的年岁比释迦牟尼佛活得大,可以。释迦牟尼佛七十九岁走的,我们中国算虚岁八十岁,实际上七十九岁走的,孔老夫子七十三岁走的。你今年活到八十、九十了,你比释迦牟尼佛寿长,可是你讲经的时间比不上人家。人家真正开悟了,大彻大悟,你悟了没有?不要说大悟,如果你有小悟,我相信你一定很谦虚,你绝对不会说这个话。中国人的谚语所说的「学问深时意气平」。佛法,你真有功夫,贪瞋痴慢没有了。不要说佛,阿罗汉见思烦恼就断了,从这上来讲,我们能比谁?比须陀洹也比不上。
  须陀洹八十八品见惑断掉了。第一个是身见,须陀洹绝对不把自己这个身执著是我;我们今天对这个身还执著,我!你怎么样能比得上人家。须陀洹决定不堕三恶道,虽然思惑没断,出不了三界,他在三界六道里面只有人天,人间天上七次往来,思惑断尽就超越六道轮回,圣人不是凡夫。我们能跟人相比吗?大乘《华严》是圆教,初信位的菩萨断证的功夫跟须陀洹相等,智慧、福德比须陀洹大太多了,初信位的菩萨。我们今天接受人家的批评,一肚子不高兴,要两、三天气才能消掉,这怎么行?赞叹你几句就欢喜得不得了,一点委屈都受不得,都不能接受,道道地地的凡夫,烦恼习气一分都没有断,怎么能跟人家相比。所以这首偈要用一般的话来说,记问之学,孔夫子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也」。
  我们在讲席里头也常常勉励同学,特别是发心学讲经的同学,一定要著重实行。把经教的道理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经教里面的教诲统统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你真的落实、真的做到,这才叫学人,这才叫学佛。实实在在讲哪个人不想学?哪个人不想做?可是偏偏做不到。这是什么?烦恼习气太重,佛家的术语说业障太重,业障一定要消除。业障不消除,不但学佛不能证果,连开悟都没指望,悟门被业障堵死了,你不能开悟。消业障,不是念念忏悔偈就消业障了。忏悔偈是没错,光念不解义,不相应。用什么方法才真正能够消业障?用《弟子规》,用《十善业道》。不要求得太高,就是这两门东西真正把它做到,一天到晚,一年到头,念兹在兹,真干,那你就有真大利益。
  纵然佛法不解,没有遇到殊胜的缘,不解,没有善知识指导,你能把十善、把弟子规做到,决不堕三途,来生得人身,一定比这一生福报大、智慧长,肯定的。如果修得好,弟子规、十善能帮助你生欲界天,完全看你的功夫。欲界天有六层,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这六层天你有分。如果你只有说没有行,那你就没有分,来生的果报还是随业流转。
  说到随业流转,你想多可怕,一念不善的心,一句不善的话,一个不善的行为,都是帮助你堕落三途。三途业因很复杂,最重要的一个业因就是贪瞋痴慢疑恶见,佛家讲的六个根本烦恼。那我们想想,我们从早到晚,晚上睡觉之前好好反省一下,我今天一天思想、见解、行为与这六条相不相应?贪欲,瞋恚,愚痴,对於圣贤教诲怀疑,傲慢,不善的见解。如果与这六条相应,那我今天这一天造的是什么业?三途业。我们的反省,这一天果然与十善业相应,与《弟子规》相应,没有违犯,那我们今天所造的业是人天福报,这不难。难在什么?你有恒心,你有毅力,天天干,认真的干,在这上奠定基础。我劝同学认真努力干两年,两年当中务必远离十恶,养成十善,落实在《弟子规》当中。这两年的功夫我们就脱离了三恶道。你相不相信?你要不相信,那你就有怀疑;你相信了当然你就没有疑惑,你就会真干,我不想堕三恶道,我想来生比这一生还要好。
  人,特别是到晚年六十岁以后,自己清楚自己这一辈子过去了,再往前看远一点,远一点是来生。六十岁之前在这个社会上叫迷惑颠倒,没有想到将来的事情。一退休之后,来生的事情就浮在面前了,这一生已经过去了,我要为来生打算。人要想到来生,就会知道断恶修善有此必要,积功累德值得我们认真去做。年轻时候放不下的,这个时候也知道要放下了,为什么?带不去。再仔细想想,你小时候的玩伴,青少年时候的同学,踏进社会有很多你的长官、同事,你的亲朋好友,现在还有几个人在世间?如果我们常常能想到这个问题,你对这个世间自自然然意冷心灰。意冷心灰是消极,消极不是办法,佛法的教学不是消极。
  说佛法消极,从前李老师也讲,人家说佛法消极,他老人家说得好,消极有两面。你看看世间年轻人对於善法他消极,他不做,孝顺父母他不做,尊敬师长他不做,修养道德他不做,这就是消极!学佛人也消极,哪一方面消极?色情暴力不做,杀盗淫妄不做,争名逐利不做,贪图五欲六尘享受不做,是消极。你看一般人学佛怎样?他连肉都不吃,消极。所以消极是两说,你说我消极,你也消极,你不能单单说我,这里头有善跟不善。学佛对不善消极,对善积极;那些说我们消极的人,他对善消极,对不善他积极,果报不一样!所以听话要明白不能糊涂,自己清清楚楚,解答给别人听,让别人也觉悟,这就帮了他的忙。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什么?生活得快乐,人人都想,为什么你活得那么苦?一生都能在快乐当中生活,这个人有福。
  快乐,不是有财富你就得到快乐。有财富的人,苦不堪言,不快乐,我见过的很多,出门还要保镳,不自由,住的地方警卫森严就像坐牢一样,哪有我们这种贫民自在,想到哪里就到哪里,没有人偷你,没有人抢你,没有人想害你。所以,富贵人他并不乐,富贵真的不如贫贱乐,贫贱人如果学了圣贤书,真快乐,你给他富贵他都不要。为什么?那麻烦。钱多了,小偷目标锁定你了,强盗也锁定你了,麻烦多,天天担心受怕。什么都没有,睡在那里没人理你,你说那多快乐。你得要想通,要想明白,人活在这个世间要过得快乐,每天吃饱穿暖了,有个小房子可以避风雨,多快乐!万缘放得下。
  我们这样活在这个世间,就给很多人做榜样,就给很多人做样子、做模范。我以前住在美国,我们的邻居对我都很羡慕,为什么?每一次看到我们,总觉得我们非常欢喜,都满面笑容。所以他有的时候来问,你们为什么活得这么快乐?我们告诉他,我们学佛,佛教导我们生活一定要快乐,对人一定要真诚。他来问,我们就可以讲给他听,所以,形象就度了众生,自行化他。用形象、用事实,不必用言说,更不必用辩论。用辩论那就错了,大错特错,没有什么好辩的,我活得这么快乐,你能够像我这么快乐,不就好了吗?好,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一二卷)  2005/7/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12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七正行甚深。法首菩萨偈颂第八首看起:
  【如盲缋众像。示彼不自见。於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只是很简单给我们提示了一句,这是第七个比喻,「盲画示彼喻,喻不见自义失」。清凉这个意思是说,虽然受持正法,(就是说很不容易的事情),可是对於佛法的义理没有去研究,我们用现在人讲的话大家好懂,在佛法里面一般是讲参究、深究,那太深了,我们不说,我们讲最粗、最浅显的,连研究都没有,所以他不知道修正,这是『多闻』之失,缺失,多闻的缺失。由此可知,闻法非常重要,经上每首偈颂赞叹多闻,但是,闻思修是菩萨三慧,闻一定有思有修,思一定有闻有修,修一定有闻有思,闻思修是一而三,三而一,不能分割。一分割毛病就出来了,一分割说实在话,不是佛法,佛法里面讲的殊胜的功德利益,你就得不到,你的路就走偏差了,这是修学大乘不能不知道。
  而且在修学大乘最初你要是遇到善知识,善知识一定会把这桩事情教你,这叫真善知识。为什么?许许多多人的学习,没有高人指点,这种错误很容易发生,只著重闻法,听得愈多愈好,广学多闻。广学多闻是佛说的,四弘誓愿里面就讲「法门无量誓愿学」,这佛教导我们的。但是,佛讲的话是一个原则,即使是原则,佛也讲得很清楚,而是我们自己疏忽了。怎么?四弘誓愿这一条是第三条,前面还有两条,「烦恼无尽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