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 >

第302部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3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的;中下根性的,差不多是六、七岁上学。四、五岁都是根性很利的,他能理解,他有记性,老师教他是一门深入,一门深入就是修定。譬如教他《三字经》,专心念《三字经》,决定不能同时学其他东西,专注在一门上。这是学习,学习就是修定。
  背诵经文是修观,一心学习是定,你看看定慧等学,在私塾童蒙就开始了。老师看学生的程度,怎么样观察?教他念,十遍之内就能够背,这是上根,十遍之内。初学的,大概老师每天教他一百个字到二百字左右,开始教是这样教法,以后慢慢增加。可是你要记住,不超过十遍他能背出来。在中国历史上记载,天分好的,那真叫是天才儿童,一天可以背六、七百字,就是说不超过十遍他就能背下来。十遍背不下来,字数减少,譬如老师做实验,一般实验三、四百字,不到十遍就背下来,再增加,十遍背不下来,减少。根性最笨的人,大概念一百字,教你这么多你能背得下来。背下来之后,老师叫你用大声去背,看书也可以,要念一百遍,高声朗诵。一个是你心专注,诸位要晓得,专注是定;念得清清楚楚,字字分明,没有念错,没有念漏掉,就是慧。
  不必求解释,所以老师只教你念,不讲解。可是老师虽然课文不讲,老师讲故事,小朋友都喜欢听故事。老师故事讲什么?大概跟教的经文都有关系,总离不开伦理道德。小朋友听了之后,真的也是一生都不会忘记。效法古人,怎样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落实在自己生活当中,落实到对人对事对物,他能做到,这些是性德。所以中国的教育没有别的,是把你自性找回来,不能够离开得太远。
  性德是绝对标准,《三字经》上头一句就说出来,「人之初,性本善」。佛教人也是一样的,第一个是教给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说明你有佛性。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每天从早到晚,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与佛性相应,这就好了。佛性是什么?戒律是佛性,经教是佛性,经教是佛的言语,从佛性里面流露出来的;戒律是我们处事待人接物的动作,完全是自性自然流露。我们现在学戒律,好像处处受到约束,不是的。戒律是正常的,我们现在是反常变成习惯,再恢复到正常觉得不习惯。那是正常的,诸佛菩萨就是这样,这个不可以不懂。
  所以,圣贤教育没有别的,教我们恢复正常。弟子规是正常的,儒家的礼是正常的;唯有放逸的人、反常的人说这是不正常,其实他那个是不正常。明心见性之后,自自然然一丝毫约束都没有,决定与十善业道相应,十善业道是佛法的根本,所有一切戒律的原理原则;律、法再多,不离开这个原则。你要是知道之后,你才能生欢喜心,真的想学,回归自性,回归自然,那才是纯净纯善。
  我们今天学佛出了问题,问题是我们没有从小学这些规矩,染上不善的习性。《三字经》底下讲,「性相近,习相远」,性相近怎么说?跟佛菩萨是差不多的。佛菩萨是自性完全流露,我们要是懂得回归自性,跟佛菩萨没有两样,相近。如果不知道回归自性,随顺烦恼习气,跟自性性德就愈来愈远了。我们可以说,用十法界来讲,四圣法界,性相近,六道里面的众生,习相远,诸位从这个地方去看你就很清楚,习相远。相远就麻烦了!诸位晓得,六道众生生死轮回,无量劫来出不去,求出无期,这是苦事,苦不堪言,迷得太深,迷得太严重了。所以圣人对於众生的教育,就从这个地方兴起来。为什么要有教育?「苟不教,性乃迁」,迁是变易、变迁,所以一定要教。
  教的目的是什么?回归自性。所以,中国传统的教育,诸佛菩萨的教育,中心的理念没有变,帮助一切众生从习性回归到本性。要用儒家的话来说,从不善回归到本善,本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从一切不善回归到本善,这是教育;在佛法讲,就是从习性回归到本性。现在教育的宗旨不讲这个,现在完全讲习性,不知道有本性,不知道有本善。现在善是什么?自私自利是善,损人利己是善,这叫颠倒!佛经上常讲「颠倒错乱,可怜悯者」。
  我们这一生算是非常幸运,能够亲近好老师,能够遇到正法,自己也好学,一生确实像方东美先生所说,过著人生最高的享受。人生最高享受,不是地位高,也不是有财富,与这个不相干。这是世上荣华富贵,那是命!圣贤教育是改造命运,但是不是教你求荣华富贵。为什么?你有求荣华富贵的心,那个心是烦恼,贪心!求不到就瞋恨,总是堕落在贪瞋痴里面。堕落在贪瞋痴,纵然得到荣华富贵,你烦恼离不开,你的心不清净;换句话说,你不快乐。回归自性,回归本善,纵然过很贫穷的日子,快乐!你看颜回,这是最好的榜样。确确实实「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过的什么生活?快乐的生活,与物质生活不相干,这才把真正的人生找到了。
  至於地位、权势,随缘,有这个缘分也得要做,你要不做,不做对不起人。在中国历史上,诸葛亮就是个很好的代表。诸葛亮学得好,回归到自性,淡薄名利。年轻的时候自己耕种,住茅屋,勉强能够过得去。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缘成熟了,不能不去。去做什么?为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放弃自己舒适、安乐生活的环境,去操心。这是讲有缘你要做,没有缘不要求。这是佛菩萨教我们,世间圣人也教我们,随缘而不攀缘,你就自在。那些迷失自性的人,天天攀缘,天天有求,贪而无厌,他怎么不苦?你不要看他有钱,他有很高的地位,他的生活不快乐。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下面一首,第六首偈:
  【若修於观。当愿众生。见如实理。永无乖诤。】
  禅定也称作止观,定就是止,观就是慧,也就是照,观照。止观常常是互为体用,止是体,观就是用;观是体,止就是用,这两个是相辅相成的。我也给同学们报告过,我初学佛,第一天见章嘉大师,他就把这个法门传授给我,但是他没有用佛教的名词。我那时候是刚刚学佛,用佛教名词我不好懂,他要跟我讲也麻烦,要费很多口舌来解释这些名相。这就是老师高明之处,他有善方便!他也不讲定观,也不讲定慧,也不讲止观。他讲什么?「看得破,放得下」,这个初学的人一听就会懂。看得破是观门,智慧;放得下是定门,止门。以后学佛慢慢契入境界了,才晓得他老人家把这个用变通的方法传给我们,就是看破、放下。
  人心为什么不定?你没有放下,果然放下了,就有定。你看看前面第五首,「当愿众生,以定伏心,究竟无余」,这句说得好!阿罗汉以定伏心,但是怎么样?有余,就是说他放下一些了,还有没放下的,就是有余。我们今天学习,依十善业道,杀盗淫放下,妄语、两舌、绮语、恶口没放下,那还有余;贪瞋痴没放下,还有余。「以定伏心」,这个心是妄心,我们用《华严经》的讲法,总的来说,就是执著心、分别心、妄想心,这是《华严经》上所说的。执著放下,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执著了,阿罗汉;阿罗汉妄想分别没放下,有余,不是无余。菩萨比阿罗汉高,不但执著放下,分别也放下了,妄想没放下,还是有余。法身菩萨妄想也放下了,就是起心动念也放下,这就是所谓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超越十法界。还有没有余?有,无始无明习气没放下。
  到什么果位才无余?要到圆教究竟佛果,真的无余了。无始无明的习气,就是无明习气统统都断了。那是什么样的定功?大乘教里面佛告诉我们,八地菩萨的禅定很深,见到阿赖耶识里面习气种子。八地菩萨见到,多么深的禅定,所以八地叫不动地。阿赖耶识的习气种子,我们现在世间一般人讲印象,印象在哪里?不能说没有。我们去年做的事情,前年做的事情,想一想,就好像在面前一样,印象很深刻。你见到的人,你做的事,或者是你到外面去游历,去旅行游历,一谈起这个事情,印象马上就浮现出来。可见这个东西是有,到底在哪里?佛跟我们讲,这些印象都储存在阿赖耶识里头,所以阿赖耶识叫藏识,藏就是仓库。
  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有时候印象很淡薄,淡薄是你都忘掉了;虽然忘掉,可是阿赖耶识里那个档案在。你忘掉,它没有忘掉,到什么时候提起来,这个东西你就想起来,无量劫来生生世世。所以佛跟我们讲,我们每个众生,每个众生就不只是人,连畜生、饿鬼、地狱。阿赖耶识里面储藏档案之多,佛讲如果它有形体,就是它是物质的话,这个物质再小,像微尘一样,尽虚空都容纳不下,你就晓得有多少,有多复杂!因为它不是物质,它没有形相。谁知道?佛知道,菩萨知道。菩萨虽然知道,就是法身菩萨虽然知道,跟我们一样也见不到,到八地才见到。八地以上,九地、十地、等觉、妙觉,这几个位次见到了。
  所以我们要有定功,定功要不断的去加深,怎么样加深?放下。我们今天要做的,决定要放下名闻利养,要放下自私自利,要放下对五欲六尘的享受。这个习气很深,无始劫以来,对五欲六尘享受的贪染,我们现在如何能把它淡薄下去。先从淡薄,然后慢慢就养成自然的习惯,对它没兴趣了,这才能真正放下。你放下得愈多,说明你的定功愈深。贪瞋痴慢要放下,我常常讲这十六个字,这十六个字是入门。入什么门?入清净心,入平等心,清净、平等就是禅定,定起作用就是智慧。小定小智慧,大定大智慧,究竟无余的大定是如来果地上的定,那智慧也就是究竟无余,无量无边。
  佛家的修行,无量法门修的什么?就修这个事情,定就开慧,慧就是看破,就是这首偈里面讲的『若修於观』,看破。什么东西被你看破?宇宙人生的真相,『见如实理』,实就是真相,真实的。我们一般人为什么见不到?世尊在经上讲,「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妄想是无明烦恼,执著是见思烦恼,当中还有个尘沙烦恼,就是分别。你有这些东西,实相在哪里?就在面前,你就见不到。实相是什么?实相是心性。佛在《华严》里面跟我们说,宇宙到底是怎么回事情?万物、众生、自己,这些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从哪儿来的?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真相,事实真相,佛说得很清楚,「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就是本性,心能现,这是自性的本能,自性能现。
  但是宇宙之间的现象千变万化,佛跟我们讲的,佛讲的都是举例子说。十法界依正庄严,十法界是举例子,大的说;细说,无量无边法界,不是十法界。所以《华严》,十代表圆满的意思,不是数字,用十代表圆满。到底有多少?佛跟我们讲不可思议,你没有法子想,你也没法子说,太多太多了,归纳起来这十大类。这些变化从哪来的?妄心来的,识是妄心,就是你的真心迷了以后产生变化;没有迷之前没有变化,一真,迷了以后才产生变化。
  十法界跟一真法界在哪里?就在现前,一真也在现前,十法界也在现前,这很不好懂。一真是什么?觉悟的人见到的;十法界是迷的人见到的,觉跟迷。就好像我们戴太阳眼镜见外面的色相,我戴一个黑色的眼镜,看到外面是灰土土的;那个人戴个绿色的眼镜,看到外面都是绿色的;还有一个戴上红色眼镜,看到外面都是红色的。没有戴眼镜的人看的是真相,戴上眼镜的人看到就不是真相。真相跟妄相是一个相,都在外面,你从这比喻里面去体会。真妄不二,性相一如,就在面前,迷的人所谓是当面错过。
  什么叫悟?悟的人心里头不起一个念头,这是悟,起念就迷了。昨天还有个同学问我,问了一个问题,他说几个空变成一个缘起?问这么个问题,来问我。几个空?佛法里讲空讲得很多,讲了二十多个空,通常我们讲三空,人空、法空、俱空。他问几个空变成一个缘起?我告诉他,如果讲真空,真空里头没有缘起,空了,还有什么缘起?有缘起就不空。缘起从哪里来的?你起心动念,你提出问题来问我就是缘起,全在当人一念。一念觉,心清净,没有一个问题,宇宙之间一切真相你完全见到了。才有一个念头生起来,就迷了,一迷就叫缘起。
  你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你动念;你不动念的时候,你六根所接触的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法身菩萨就是,我常讲,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他见的一切是实相。如实理他见到了,这就叫见性,明心见性。才动一念,性见不到,见到相,随著你妄想分别执著,外面相就起了变化,一真法界就变成十法界依正庄严。佛讲得真清楚、真简单、真明了。我们难,难在哪里?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放不下,苦在这个地方。这桩事情佛对我们是无可奈何,佛没有办法把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拿掉,他没有这个能力。他要有这个能力,我们就不要修行了,他大慈大悲,当然把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烦恼统统都拿掉,不就成就了吗?你自己迷,还要自己悟,这个事情谁都不能帮忙。
  佛菩萨帮助我们,帮在哪里?把事实真相说出来,把你的毛病说出来,告诉你怎样修学,怎样把这些毛病除掉。因为习气染污太深、太严重了,绝对不是你听了之后,马上你就做到,没有这种人。我们看到历史上惠能大师,所谓言下就开悟、就证果,这是我们看到这么一幕。但是你要晓得,惠能大师过去生生世世修行的经历你没看到,他在这一生当中开花结果成熟了。我们每个人跟他并没有两样,为什么我们不像他这样言下就大悟?我们生生世世修的时间没他长,所以他成熟了,我们没成熟。同一棵树结的果实,每个果实成熟先后不相同,你看采果实的人,熟的先摘。今天到树下看看几颗熟了,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