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 >

第447部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4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们现在体力不如当时那些人,福报也不够,说老实话,智慧也不够。所以我们休息的时间还是六个小时,八点到二点,提早了二个小时,对身体健康有绝对的好处。
  刘大夫给我们的建议,中国古人,你只要看到百岁以上的老人,不管他用什么方法保健,但是决定有一项是共同的,那就是早睡早起。他说得很有道理,人需要阳气,就是需要太阳,阳光。九点钟太阳睡觉了,你也应该睡觉;三点钟太阳起身,你也要起身。你的睡眠能够跟著太阳,绝对是健康的。所以我想了想这个有道理,我就想到当年我跟忏云法师住茅蓬。忏云法师现在还在,他年轻的时候身体并不好,活这么久,他大我一轮,今年是九十二岁,这是我们一般人都没有预料到的,他有这么高寿。我想长寿第一个因素,应该就是他一生都保持著早睡早起,晚上八点钟睡觉,早晨二点钟起来。这是一般长寿的人,有个共同睡眠的规矩,绝对是早睡早起的。
  人能够跟著太阳走,才有精神,才有体力。所以早晨起来的时候,精神饱满,轻松愉快,你有足够的时间。所有的事情在早晨处理,好!有些人工作的习惯在晚上,到半夜都不睡觉,这个对於身体伤害非常之大。为什么?你的阳气耗尽了,所以到第二天早晨爬不起来。浑身无力,四肢僵硬,那都是你的阳气消耗了,你没有好好的补充。他讲到中国传统所说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夏要尽量吸收阳气,秋天你才能够收歛,冬天你才有储藏,到春天的时候,你的阳气才饱满。如果统统耗尽,你冬天藏什么?所以你的身体不好,你的身体多病,原因在此地。如果能跟著太阳走,你可以减少很多疾病,精神饱满,体力健壮。
  养身,他说对身体最伤害的,伤害得最严重的,是发脾气。所以我们懂得,脾气大的人,不能跟他计较,为什么?他决定有病,他身体不好,总得要让一点,他心里烦躁,他不正常。所以心平气和也是养身非常重要的一个条件,你永远保持心平气和,永远保持著快乐。儒跟佛都这么说法,佛家常讲的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这都是养身之道。
  怎么样跟人相处,处得融洽?佛菩萨、祖师大德常常教导我们,「不见世间过」,你才能永远保持心情愉快。要怎样真正做到不见世间过?《金刚经》上的四句话,「无我相、无人相」,无我相,你的傲慢心就没有了;无人相,人相都没有,哪来的过失!人有什么过?理上要透;「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佛法里的修行人懂得,知道这些道理,跟任何人相处,随缘而不攀缘,没有得失,没有好恶;你有喜欢这个、讨厌那个,你会有烦恼。一定要知道,自性里头没有烦恼,所以你生烦恼是不正常,你是违逆自性,你不是顺著自性。你能够随顺自性,对自己来讲随顺自性,对环境来讲随顺自然,这个人决定健康。
  所以睡眠有时候,工作也有一定的时候,处事待人接物有时节因缘,这是我们日常生活的规律,不能不讲究。生活规律是健康之道,我们不能不重视。所以睡觉的时候,引发菩萨的大愿,『当愿众生,身得安隐,心无动乱』,身心都安,心里头要万缘放下。体力的消耗,能量的消耗,大部分(这个大部分应该是在百分之九十几,真是大部分)消耗在妄想。所以古时候,世尊当年在世,一天吃一餐就够了,为什么?心地清净,能量消耗少,所以他每天补充的食物就是能量的补充,他不需要很多,他就够了。
  阿罗汉定功深,他消耗的能量就更少。我们在经上读到的,阿罗汉七天吃一餐,他到外面去化缘,一个星期去化一次,托钵。辟支佛的定功就更深,烦恼习气都断了,辟支佛是半个月吃一次,他就够了。佛菩萨不一定,为什么?他是教化众生,他是示现的。他没有烦恼,他没有习气,不像众生这业报身;他是乘愿再来的,是愿力应化来的,所以他的身自在。他的喜怒哀乐是表演的,全是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这个我们要知道,跟我们世间人、跟六道凡夫不可一概而论,「身得安隐」。
  从前修行人,躺下来睡觉的时间不多,很少,一般的睡眠都是打坐,我们现在称之为「不倒单」,身体不躺下来。可是佛对於一般初学的凡夫,并不是严格的要求,只要求睡眠时右胁而卧,这是佛对弟子的要求。可不能贪睡,这个要懂得。睡眠属於五盖之一,五欲是财色名食睡。睡眠是让整个身体休息,恢复能量,明天才有精神、有体力工作。这个机器使用一个时间,一定要好好的让它休息,让它保养。但是休息的时间不能太长,太长就产生副作用。它跟现在的机器是同一个道理,机器需要适当的时间休息、保养,但是长年不用,它就生锈了,就坏掉了。所以你一定要懂得养身之道,懂得睡眠、工作、饮食、起居。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心无动乱」,这一句非常重要,身体健康,心是主宰。「动乱」就是烦恼、忧虑、牵挂,这个东西要是多的话,身体怎样保养,对於健康的效果都会打折扣。所以修行实在讲,头一个就是修心。心,修行的标准就是佛教导我们的菩提心,发菩提心。我们菩提心发不出来,知道,发不出来,先学习,学习就是做修心的功夫。我们的心依十善业做标准就行了,十善业里面的意业,不贪、不瞋、不痴。贪瞋痴慢疑这是烦恼,根本烦恼,只要有这个东西,你的心就昼夜不停的在动乱,睡觉还做恶梦。怎么修法?放下!没有别的,忧虑放下,牵挂放下,烦恼放下,习气放下,依教修行!我们学佛,佛是我们的榜样,你看看佛有哪一样没放下,连身都放下了。身怎么放下?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看是不是放下了?念佛堂的堂主常常提醒同学,放下身心世界,不能有丝毫的贪恋,你有贪恋,念佛不能往生,你还没放下。
  黄忠昌居士的往生已经传遍南洋了。今天早晨新加坡、印尼同修打电话来,他们听到之后,赞叹、羡慕,说这个资料可不可以流通?他们要大量流通。好!感动很多人,这就是度人。黄忠昌生前没有跟人家讲经说法,没有劝人念佛,他这么自在预知时至往生,二年十个月的时间,他成功了。你看看他的发愿文,你看看他天天忏悔,这份资料很多,还没有整理出来,恐怕至少要费半年的时间才整理出来,将来可以印出来。每天忏悔,他都写在小纸片上,就像古人的功过格一样,每天要反省,每天检点,改过自新,忏除业障!一心一意只求往生净土,没有第二个念头。这就说明《净土圣贤录》、《往生传》里面,那么多念佛往生的人,为什么只三年到五年的时间都成功、都成就了,这个道理我们看到了,这是个典型、是个榜样。
  人生一场梦,世界虚幻无真实,你贪恋,错了,你把它认为是真的,也错了。我们在讲席里头时常劝导同学,你有福报,有福报就有受用。没有福报,贫穷潦倒,衣食不全,他还想什么?即使有福报,你要觉悟,不能有丝毫贪恋的心,不能有丝毫留恋的心。你有这种念头,这个念头就是轮回心,那你所作所为都是轮回业,念佛不能往生。诸位要晓得,念佛是大乘教,出世法;修大乘、修出世法,对这个世间留恋,这是自相矛盾。你为什么不能往生?你为什么没有感应?这就知道了,不用再问别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日常当中,起心动念,你有这个缘,跟众生有缘,就跟佛菩萨一样,起心动念要度众生,不要忘记众生无边誓愿度。用什么方法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我断烦恼就是度众生;学法门、成佛道都是度众生,为度众生。我今天这样做,众生都看到,都受感动了。黄忠昌居士往生感动多少人,多少人因此而真信,向他学习,真干了,那是他度的。
  如果不是万缘放下,身心就不安,为什么?你有牵挂,你有忧虑,那就带给你许多的烦恼,你心怎么能清净?清净心生智慧,清净心与佛菩萨感应道交,真诚、清净才有感应。为什么别人能做到,我做不到,为什么?你能够常常想,惭愧心就能够生起来,忏悔心能生起来,一生就能成就。
  所以学佛,如果对於经教未能通达,特别是在现代这个时代,我们一般讲国文的水平,跟半个世纪以前人比,真的是一落千丈。佛经是用变体文写的,什么叫变体?变是变化的变,就是当时的白话文。这个经是唐朝时候翻译的,你把唐宋八大家的文章跟它比,它就浅太多了。翻译为什么用这种文体来翻译?便於宣传。总是希望翻出来的能够让一般人很容易都能看懂,他才能得益,这翻得好!可是就是这样浅的,它还是属於文言,我们现在人拿到经本就感到很困难。
  再说现在,推行简体字的运动,多了一重的困难。读古书、读佛经、读道教的经,儒释道三教的经典最好还是读正体文。我不叫繁体,因为在中国书法里头没有繁体。中国最早的时候,有甲骨文、钟鼎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正楷。我们现在一般的字是用正楷,正楷就是正体,楷体,这是自古以来我们用的名词术语。简体字有,古时候就有,简体字是方便你自己,像家里面记帐,不是正式的文书,可以用。正式文书不能用简体,为什么?简体不恭敬。中国人注重敬意,对人也要尊敬,所以字都是工工整整,不能够潦草,潦草是不恭敬的。草书是艺术,也有一定场合当中使用,正式文书里面都不使用。从前官府对人民的这些告示,布告的告示,都是工工整整工楷写出来的。为什么?对人民的尊敬。不但不能用草书,行书都不可以用。行书在一般书信,大概都是对平辈、对晚辈;如果对长辈,就要用楷书,不可以用行书。同辈当中有地位高的,特别尊重的人,统统都是用楷书。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的确是很令人痛心。你看我们每个星期五解答问题,同学们提问写的字,原子笔写的,写得都很潦草。可是我们知道,现在人就是这样,我们恭恭敬敬的解答。如果在从前,这样随随便便写的,老师不答。为什么不答?没有恭敬心,不是对老师的恭敬,是对你自己求学的敬意。敬业!我对这桩事情尊重就是恭敬,我重视,那就要恭恭敬敬的学,所谓是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你写的字这么潦草、这样随便,一点恭敬心都没有,老师教你,你也听不进去,是这个道理。决定不是老师傲慢,老师教学看人,他这个人是不是尊重他自己?敬自己就会敬人,敬人就会敬自己。教你多少?怎样教你?都要看对方实际上的状况,你所表现的。
  我说过,我现在是个愿望,这个愿望能不能兑现还要看福报。我希望将来教十个学生,马上就有人来跟我报名,我能不能收?不能。为什么?我要教学生,报名不是向我报,要通过考试。为什么?你才对得起天下人,否则的话对不起人,要经过考试。庐江招收三十个种子老师,也是学十年,采取报名制,将近四百多人报名,只取三十名。第一次筛选大概是有五、六十个人,然后面试,面试的时候再淘汰,最后收三十个人,不是那么随便的。我自己不能做主,要看缘分。学校是别人办的,不是我办的,所以学生是他们送来,大概都是精挑细选,有真正的德行,有真正教学的成就。如果你没有成就,人就太多了。你要有教学、要有弘法的成绩,得到大家的赞叹,我们帮助你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所以你要是没有基础的话,就没法子了。我年岁也大了,不是年轻,我还能够教几年?这个诸位一定要了解。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最后一首偈,就是一百四十一首:
  【睡眠始寤。当愿众生。一切智觉。周顾十方。】
  清凉大师在『一切智觉』这一句有注解,我们把它念一遍,「一切智觉者,非唯三世齐明,抑亦十方洞晓,一日始终既尔,余时类然」。注得虽然不多,说得很清楚。菩萨在家的多,出家的菩萨没有在家多。所以这一百四十一愿,第一愿头一句就是「菩萨在家」,这个我们都读过了,「知家性空,免其逼迫」,一直到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所以睡觉醒过来之后,第二天了,菩萨发愿,『一切智觉,周顾十方』,这个意思就是智觉遍法界虚空界。清凉大师说得好,「非唯三世齐明」,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诸位想想看,如果要不是「具神足力,所行无碍」,跟上面我们读到的,「身得安隐,心无动乱」,怎么可能有这样的能力!由此可知,这是真菩萨,不是假的。所以三世齐明,十方洞晓,我们常讲「横遍十方,竖穷三际」,他的智觉都能够明达、都能够洞晓,一天是这样,天天都是这样的。
  我们知道人没有生死,菩萨当然更没有生死,这是我们学佛第一个要觉悟的,正知正见。生死是怎么回事情?舍身受身就像换一件衣服一样,灵性不灭。菩萨在觉位,凡夫在迷位,迷觉虽然不一样,灵性不变。因此,佛菩萨教化众生,帮助众生,帮什么?无非是帮助他转迷为悟,这就是诸佛菩萨他们的工作、他们的事业,佛家用的词句简单,叫「佛事」。可是现在这个佛事被人家错会意思了,什么叫佛事?为死人做超度叫佛事,做什么法会叫佛事,其实不是的。佛事这两个字是出在经典上,它的本义是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回头,所谓是转迷为悟、转凡成圣、转恶为善,这是佛事。
  你看看哪一个佛菩萨不教众生,佛家讲教化,教是事、是方法,化是目标。教了之后他就转变,他就起变化,起变化就是成绩看到了。菩萨自己应化在十法界,教化众生,淘汰他的无明习气。无明习气要让时间去淘汰,可是这个时间也不能空过,也不能说坐在那里等著它,慢慢的无明消了再说,不是。前面说过,无明并不碍事,绝不碍他在十法界示现,众生有感他就有应,无明不妨碍感应,所以他的现身说法得大自在!这个大自在到下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