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 >

第502部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5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这一生缘可以说是非常殊胜,得来不容易!这个自己要珍惜,自己要有这个认知。常常想到什么?想到普贤行门的总纲领,就是十愿,十愿是总纲,念念不忘。第一个「礼敬诸佛」。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有没有礼貌?对人应该有些什么礼貌?你念念《弟子规》就知道,《弟子规》里头有详细说明。礼敬下面是诸佛,我们是不是把一切众生都当作佛来看待?虽然我们有时候尊敬别人称菩萨,可是是不是真的把他当作菩萨看待?叫著菩萨还要教训菩萨;换句话说,你自己早就成佛,你比菩萨高太多,你在教训菩萨。难!所以生生世世停留在小小班。
  这些理事不能不清楚,为什么?不清楚你不能长进,你不能把自己的错误放下。往往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不知道自己所作是错的,都以为自己所作是对的,哪里知道是错的!你真正对大乘佛法通达了解,你会发现我错了。错在哪里?我还有分别、我还有执著,这就是错误的根。《六祖坛经》里说得太好了!说起来你都懂、你都记得,但是你为什么不做?境界现前,忘得一干二净。《坛经》教我们什么?「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你见世间过,你不是真正修道人。我们再问,如果世间善恶都见不到,那你是个白痴,你连是非善恶都不知道,你不是白痴是什么?我知道是非善恶,那又不是修道人,这话怎么讲法?见到的事,是非很清楚、很明白,不能放在心上。善财童子为什么一生能成佛?他会修。我们生生世世还停留在小小班,你说可怜不可怜?永远升不上去,不会修。
  自以为聪明,表现的态度是贡高我慢,不知道谦虚、不知道恭敬,我们错在这里。每天虽然读经,虽然念佛,虽然天天做回向,没用。不知道自己的毛病,不知道自己的过失,天天犯,永远改不了。这就是古大德非常感叹的说法,「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我们修什么法门都得不到真正的利益,道理在此地,不可以不知道。善财真的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善财见到人行善,他不说别人,他回过头来学他,见贤思齐。看到那个人做错了,造作罪业,他也不放在心上,他也不说。他怎么修?回过头来反省,自己有没有犯这个过失?有则改之,无则嘉勉,不批评人。什么样的人做错事情的时候,你才会管他、劝告他?佛门跟古礼是相通的,你是他的父母你要管,他做错事情你一定要说;你是他的老师,他做错事情你一定要说。只有父母跟老师,那是你的职责。
  这个人做错事情,我们看到人家错了,实际上他有没有做错我们并不知道。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常常用做错事情来示现,来教化你,来给你启示。这叫什么?叫善巧方便。我们前面读过清凉大师开示这段注解,一开端,清凉大师就讲「顺违皆顺」,你才真正学到东西。看到人家对的,他是菩萨,他示现给我看的;那个造作罪业的,他也是菩萨,他示现的是负面的。正面的要我学他,负面的让我反省,我有没有他同样的过失?全是老师。孔夫子成就也是靠这个方法,你看《论语》里面夫子讲,「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在一起走,一个表示善的,一个表演恶的,我在其中;三个人,二个都是我的老师。所以孔子成为圣人,善财一生成佛,道理在此地。
  凡夫所以不成就,永远停留,甚至往下堕落,原因在哪里?看到就批评,没有能够接受到自己来受用,他不晓得这个道理。这就是不会学!佛门常讲善学,这人不善学,意见太多、批评太多。要知道批评当中往往引起误会,往往结下仇恨,结下来之后麻烦了,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你说你麻烦不麻烦,都是有意、无意造的业。有意有果报,无意还是有果报,不能说无意就没有果报;有意的果报重,无意的果报轻,统统有果报。所以「礼敬诸佛」跟孔子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你合起来看你才能领悟,一切恭敬!对善人恭敬,对恶人一样恭敬,决定没有说是有差等、有差别的,没有。为什么?修自己的平等心,修自己的真诚心,对一切人应该是要用这个态度。
  赞叹,赞叹就有差别,这个一定要知道。人家做的善事该不该赞叹?赞叹有一定的分寸,不能超过,不能不及,就是要恰到好处。如果不及,显得你还有傲慢;如果超过,显得你谄媚、巴结,分寸要捏到恰到好处。而且要看到对方这个人的修养、善根,你都要懂!他有善根、有修养,你的赞叹他表示感激,他不放在心上,若无其事,这个对的。如果他没有这个修养、没有这个善根,赞叹之后他就狂妄,那你就害死他了。你毁谤他,你批评他,不是讲毁谤,是批评他,他记仇。甚至表面上对你很客气,谢谢你,但内心不服,那你就冤仇结下去了,不容易!
  所以古人讲「口为祸福之门」,批评跟赞叹都不容易,那里头是有大学问在,哪里可以随便说的!如果说话那么容易,孔老夫子教学就不会把言语摆在第二位。夫子教学四科,四门功课,第一个是德行,第二是言语,你说说话多重要!从小训练。言语是大学问,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诲常讲,「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一句话可以把国家振兴起来,一句错误的话会把国家灭亡。这就是提醒你,说话不是容易事情,要很虚心的学习,最重要的是天天反省,反省就是修忏悔法。佛经里面的修行,总而言之,也可以说统统是修忏悔,忏悔能够包括所有的行门。天天反省,天天改过,那你就天天向上提升。
  朋友之间规过劝善有这个义务,但是决定不能超过三次。三次他没有改,以后千万不要再说了,说了就结冤仇。所以最重要的是修自己,是提升自己。我们做得正,这个样子感化你的周边,尽量用感化,不要用批评,这就正确了。所以称赞如来,那个称赞就是分寸捏得恰到好处。「广修供养」,广修供养用现代的话来说,全心全力为大众服务,这是每个人都会欢迎、会接受的,修福!「忏悔业障」,是自己真正修行。
  普贤无尽法界浓缩就是十愿,十愿展开就是无尽法界。我们刚刚读过「净行品」,「净行品」就是十大愿王的细目。你再看看我们常讲的《弟子规》、《十善业道》,跟道家的《太上感应篇》,你细心去观察,是不是普贤法界,是不是普贤之德,你就知道。所以我们从哪里学,现在就更清楚、更明了;十大愿王确实落实在弟子规、落实在十善业、落实在感应篇。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清凉大师的疏文,「然此法界,圆融无限,随在一位,即具一切,今在信门,收无不尽,下诸位中,皆具一切者,并准此释」。大师实在讲是非常的慈悲,唯恐我们看他的注解还有疑惑,所以疏后面还有钞,钞就是注解疏的。诸位要深入的研究,《疏钞》是非常有价值,引导我们契入华严境界。我们现在接著看这段。「然此法界,圆融无限」,这个法界就是法界的全体。也许我们初学的人会感觉到,我们这个法界是整个法界里面的一部分。正如同我们讲宇宙,宇宙有无量无数的星系,我们居住的这个大星系就是银河系,小的就是太阳系,太阳系是银河系里面一个小星系,地球又是太阳系里面的一颗小星。这样说起来,好像我们这是宇宙的一部分,而且是整个宇宙很小的一部分。再看看我们人身,在这个地球上,真的可以说是微不足道,太小了。
  可是佛在《华严》里面告诉我们,这是我们一般世间人的错觉;换句话说,你看错了,你没看到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什么?事实真相里头没有大小;换句话说,事实真相里头从来没有对立。诸位想想,大小是不是对立的?长短是对立的,前后是对立的,远近是对立的。对立从哪里来的?对立从妄想分别执著里面变现出来的,所以不是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我们无法理解,《华严经》叫什么?叫不思议解脱境界。那个里面就没有对立,没有对立才叫圆融,圆融无限。
  从圆融的观点来看,我们这个人身就是一个浓缩的法界,大小不二!这个小法界跟大法界是一样的,决定没有丝毫差别。我们在《华严》前面读过好几次,后面还会讲到,大乘经上佛讲,芥子纳须弥,须弥纳芥子,这是说什么?大小不二。须弥是须弥山,娑婆世界最大一座山;芥子是芥菜子,芥菜子大概像芝麻一样大,差不多!须弥山那么大,可以放在芥菜子里面,芥菜子没有放大,须弥山没有缩小,它怎么放得进去?如果说把芥菜子放在须弥山里面,这个没有问题,我们的常识能理解;须弥山大,芥菜子小,当然可以容得下。现在反过来,芥子纳须弥,怎么纳法?这个要晓得,这里头有个道理。
  须弥山再大,是法性变现的;芥菜子虽小,也是法性变现的。从现相上有大小,从能变的体上,性体上没有大小,所以它确实是这个现象,芥菜子里头真有须弥山。佛在此经上,《华严经》里面给我们讲,还不只,芥菜子太大了。佛在这个经上讲什么?微尘里面有世界!微尘比芥菜子小得太多,微尘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佛在经上告诉我们,阿罗汉的天眼可以看到微尘;换句话说,斯陀含的天眼看不到微尘,阿罗汉才能看到微尘。微尘是不是最小的?不是。佛说了,比微尘小的叫色聚极微,比色聚极微更小的叫极微之微,那是最小的。极微之微谁能看见?八地菩萨!那可能是最微小的物质,所以也叫邻虚尘,佛都用一个尘来代表。邻虚就是跟虚空做邻居,它不能再分,它再分就没有了。这是现在的科学所谓讲微观世界,是不是发现了,那我们不得而知。现在微观世界的发现也是很难得,你看他们发现到原子、电子、粒子,现在讲比粒子更小的夸克。
  佛说极微之微那么小的微尘,那里头有世界,那就不只须弥山,那里头有世界。世界多大?跟我们大世界一样大。你要是进入微尘里面的世界,你不会感觉得那个世界小,这个世界一样的,完全没有两样,这不可思议。谁能进入微尘里面的世界?我们前面读过,佛说普贤菩萨能入。我们懂得了,微尘里面的世界,那个世界里头有没有微尘?当然有,那个微尘里头有没有世界?当然有。世界里头又有微尘,微尘里头又有世界,重重无尽!这是大乘教里头常讲,说到广,没有边际,说到深,没有底限,深广无尽!《华严》这种说法,我们就说它这种形容,在世界其他地方学说还没有听说这个说法。
  佛给我们讲的,这是事实,很难懂。是很难懂,但是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它就摆在我们面前。聪明的人,所以佛常常用比喻来说法,让你从比喻当中慢慢去领悟。比喻讲得最多的是讲梦,《金刚经》上讲「梦幻泡影」,梦是主要的,其他三个是陪衬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梦中的境界好像跟我们这个宇宙没有两样,没有感觉到梦中的宇宙比我们现在宇宙小,没有感觉到,好像是一样的。梦从哪里发生的?现在一般科学家讲意识。意识在哪里?在我们身体各个部位。哪个部位、哪个神经管意识?为什么它能够现出宇宙的现象?它为什么能现出?我们一个人一生作梦决不止一次,有没有梦醒之后细心去想想,去想梦中的境界?
  在佛法里面讲,梦中境界怎么起来的?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起现行。阿赖耶种子有多大?它不是物质,要是物质,可以说是微尘,极微之微,它不是。所以你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无,你说它有,我们六根接触不到,现在就是用科学仪器也找不到。西方科学家讲这是属於灵魂,灵界、灵性,科学仪器也找不到它。它存在,它起作用,而且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但是我们对它这样的陌生,这是不应该。佛法的教学,这桩事情也是我们一门主要功课。怎么样去体会?这是诸法实相,一切诸法的真相,必须把我们自己一切虚妄放下了,真相就现前。什么东西是虚妄?执著是虚妄的。所以,放下执著就证阿罗汉果,在佛法修学里面你就契入正觉的境界。
  佛法修学终极的目标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话是印度梵文,在经上我们常常念到。它的意思可以翻,为什么不翻?叫尊重不翻。因为这是佛法修学终极的目标,所以我们对它尊重,保留它的原音。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所以不是不能翻,能翻,无上正等正觉。阿罗汉是正觉,正是正确,决定没有错误,觉悟了,因为他执著放下了。再能够把分别也放下,你就提升为菩萨,菩萨所证得的是正等正觉,正觉上加个正等。等是什么?等於佛,等於佛当然还不是佛,只等於佛!正等正觉,从我们圆教的初住到等觉,这四十一位菩萨,《华严经》称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属於正等正觉。为什么?无明习气没有断尽。无明习气要是断尽,就再加上两个字,无上,无上正等正觉。你就晓得,什么叫佛?什么叫菩萨?什么叫罗汉?也是我们修行过程里面的位次。
  这个地方讲圆融无限,位位都一样,不增不减。「随在一位,即具一切」,无论你在哪一位,你统统具足。现在是在信门,十信位,十信位你看看,经上常讲的,「初发心时,即已圆成佛道」,你才初发心。这个初发心不是说我们现在,是什么时候?初信位叫初发心。我们现在还没有证得初信,前面所说的好比是大楼,我们都在地下几层,从来没有上去过。地面上第一层就是初信位,他就具足一切,他是五十二层大楼的第一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无论是性相、理事、因果,智慧、德能、相好,无不具足!在十信位是相似即,到初住叫发心住,也叫初发心,前面我们读过,也叫初发心,那个初发心比这个初发心的位子高多了。
  这个地方信位初发心,给诸位说,决定不堕三恶道,虽然没脱离六道,他在六道里面只有人间、天上,决定不堕三途,保证。而且保证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