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卡耐基成功全集之一卡耐基其人 >

第61部分

卡耐基成功全集之一卡耐基其人-第61部分

小说: 卡耐基成功全集之一卡耐基其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加函授学校,热心地学习机械工 
程学,等待机会来临。
后来他果然顺利地升级,首先担任工匠职务,然后升为主任,接着又成
为助理技士、修护员、业务员,最后终于成为分公司的经理。 他又开始着迷于速度及冒险,赛车生活的刺激兴奋和观众的欢呼喝彩,
都令他难以忘怀,若要从事这项冒险行为,过去的自己势难胜任,于是开始 纠正自己天生急躁的个性,尽量培养自制心,并暗下决心,不论遭逢任何事 
情都要保持微笑。到后来,微笑竟成为他的注册商标。
赛车生活需要胆量,而且是钢铁般的胆量,他非常了解这一点,所以从 不抽烟,也不喝酒,每晚 10 点准时就寝,25 岁时,他终于成为名赛车选手。 
但有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在他开车的 30 年期间,虽然行驶好几千万
英里,却从未领过驾驶执照,即使现在,仍是无照驾驶者。 许多人为了驾车平安,经常随身带着护身符,但他完全不信这一套,虽 
然有很多人送他兔掌、马蹄形物等据说能避邪的东西,但从未曾被派上用场。 有一天,当他搭火车横越美国大陆时,干脆就把这些祈求驾车平安的护身符,
从窗口扔到堪萨斯州的平原。 当美国投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时,艾迪·里肯贝克已是赛车界的偶
像,他被分派到法国,担任潘生将军的司机。驾驶将军的座车并不适合他的 冒险个性,他希望能直接参与战斗,于是申请担任战斗机的驾驶员。在 18 
个月期间,他的功绩可谓美国空军之佼佼者,并从美、英、法三国获得许多 勋章。
他把当时的经历详细地描述于一本厚达 370 页,情节极为紧凑的书中, 若想一睹令人兴奋的空中激战,及死里逃生的惊险过程,你可以到图书馆找 
艾迪·里肯贝克这本名为《和特技航空队战斗》的书。在美国空军史上,从 没有一本书如此令人兴奋着迷。
〔补注——里肯贝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设立汽车制造公司,后改为 航空机制造公司,1935 年并入东方航空公司,成为美国第一流的航空运输公 
司,并担任这家公司的总裁。 Eddie Rickenbacker(1890—1973)〕
九、马尔康·坎培尔爵士 世界第一的赛车选手,最热衷的兴趣是找寻宝物。 提及美国空军最杰出人物艾迪·里肯贝克,就不禁令我想起马尔康·坎
培尔爵士。某次的晚餐会上,我坐在他们二人之间,他们的态度是那么的沉 静,说话的语调也极为温和,但他们却都深深地沉迷于速度的魅力之中。
当初里肯贝克所以成为不怕死的赛车选手,是以赚钱为目的,那么坎培 尔又是为了什么呢?坎培尔是属于富豪之士,根本毋须为赚钱而劳心卖命。 
那么他为何选择充满危险的赛车选手呢?是为了名誉、名气?对于这个
问题,他的回答是:“纯粹只是为了享受才这么做的。” 于是我转问艾迪·里肯贝克:“你看过马尔康·坎培尔爵士以彗星般的
速度开快车的情形吗?”曾参加过 200 次以上赛车的里肯贝克的回答,着实 令我大吃一惊。
“说实在话,我从未看过,而且将来也不打算看,以那种速度开车,死 亡率将高达  80%。”
在当时的晚宴上,没有一个人的开车速度及得上马尔康·坎培尔爵士, 其时速高达 300 英里,等于每分钟跑 5 英里,从纽约到旧金山只要 10 小时就 
可跑完全程。在纪录上,时速超过 200 英里的曾有 4 个人,也就是塞古雷伯·洛 克哈特、基奇及拜柏——这 4 
个人都因速度太快而去世,目前还活着的只是 坎培尔而已。
马尔康·坎培尔爵士是个宿命论者,所以从不作多余的担心,当比赛结 束步下车子时,他的态度冷静得就像刚从公司下班归来似的。
坎培尔爵士在 16 岁时,就决心要成为脚踏车赛的选手,他父亲知道后, 马上把他送到伦敦著名的罗德保险公司上班,希望打消他这个念头。
据他本人说,在他服务的两年期间,一分钱也没领到,直到第三年才有 一点收入,但今天他已是世界有名的罗德公司董事。
他以报社为对象,推销破坏名誉保险——这个构想是他 19 岁时想到的。 在英国,有关破坏名誉的法律比美国严格,所以马上获得英国大部分报社的 签约。21 
岁时,他已是极富有的资产家,不多久,就买了好几辆摩托车和汽 车,开始参加竞速比赛。他用在这方面的钱超过 5 万英镑以上——换算成美 金,约值 25 
万元。这一切都是为了打破速度纪录。
为找寻可供最高速度飞驰的道路,他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例如丹麦、 撒哈拉沙漠、南非、佛罗里达州等;终于发现最优秀的赛车跑道,地点是在 
美国犹他州,那儿有数万年前就已乾涸的上古湖泊的遗迹,湖底含有相当的 盐分,因而显得既平坦又坚固,犹如冰面一般。
有一次他在丹麦参加比赛,时速高达 140 英里,途中突然响起一阵猛烈 的怪音,车子的前轮竟然脱离车身,直飞到观众席上,打死了一个男孩,然 
后又跃过观众的头上,弹到一英里外处才停下来。
马尔康·坎培尔爵士本人感觉最刺激的事,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空战。 当时他担任战斗机驾驶员,经常越过英法海峡在西部战线上空飞行。有时也 
驾驶着从未驾驶过的机种,飞向陌生的地方,在那儿也许完全看不到地面, 而又必须降落在无法辨别东、西的地上。在此当中,也可能遭逢突然从云中 
冒出的德军战斗机机枪的攻击,但在 4 年期间,他从未受伤过。
马尔康·坎培尔爵士最大的冒险却是在印度洋可可斯岛的寻宝。他将当
时的经历写成一本书,根据书上的记载,他此行的目的是为找寻海盗所隐藏 的一笔财宝。地球上可能没有一个地方像可可斯岛这般寂寞,在那儿看不到 
一栋房子,也找不到文明人的影子,当地的土著是从前以文化及财富夸耀一 时的印加族后裔,他们白天都躲在山中,直到日落之后才悄悄地潜至海边, 
他们的行动比海边的椰子树影更为安静,所以白人很难察觉。在海边的岩岸 及砂地上,有许多蜘蛛、螃蟹、蜈蚣、蚂蚁等,除此之外,还有苍蝇、蚊子 
在上空飞行,岛四周的海边则有鲨鱼在大肆活动。
据说,只要沿着溪流上溯,用铁锹插进一块大岩石的裂口,把大岩石敲 开,就能找到海盗所藏价值数百万的黄金及灿烂无比的珠宝,就像“天方夜 
谭”阿拉丁所发现的珠宝一般。
岛上的所有溪流,坎培尔都曾沿溪上溯,甚至连已经干涸的溪流遗迹, 他也不放过。在繁茂密林中,他曾敲开过无数的岩石,但始终不曾见到那些 传闻中的珠宝。
有一天,他费力地拨开密生着的有刺草,希望在繁茂的草丛中开出一条 进路,他突然发现这时吹的是北风,而他正要朝北方前进,如果放一把火, 
就能将那些挡路的野草烧光,而轻易地前进。他擦了一根火柴,密林立即以 猛烈之势燃烧起来,5 分钟后,四周变成一片火海,犹如置身于赤热的熔炉 中一般。
眼看着火舌窜向四方,若再不逃跑,将会被烧成焦炭了,于是一行人就 像被死神追赶般,没命地逃离这片密林。
终于逃到海边,但因为已被烟薰得差不多了,每个人都支撑不住地倒在 地上。过了一会儿,回头看密林那端,只见熊熊的火焰几乎冲到云霄,四周 
的空气显得燥热无比,但又不能跳进海中,因为海中有许多食人鲨鱼在游动 着;幸好,岸边绿油油的椰子树含有丰富的水分,不容易烧起来,才算保住 这群人的生命。
为找寻那些根本不存在的财宝,吃苦耐劳地奋斗三个星期,所得到的却 只是血迹斑斑的脚、磨破皮的手指及被火烤得红肿的背部而已,这位英国富 
翁如今就像狱中的犯人一般。他实在太累了,而且又罹患热病,在希望破灭 之后,只好狼狈地回国。但他说,迟早还要再到可可斯岛走一遭,如果真的 
有财宝,他一定要把它们找回来。
“只要有冒险的机会,即使需绕地球半周,我也会不计一切地勇往直前, 这就是我的个性。”他以他惯有的沉静态度说道。
〔补注——虽未有明显的记载,但马尔康·坎培尔的确是生于英国、死 于英国的英国人。于 1923 年以赛车选手身份创出时速 137 英里的纪录后,又 于 
1935 年在美国犹他州创造时速 300 英里的纪录。两年后,因视力障碍而放 弃赛车生涯。   Sir Malcolm Campbell( 
1885-1949)〕
十、安利可·卡罗素


是连鞋也买不起的贫农之子,终而成为世界一流的歌唱家。
安利可·卡罗素于 1921 年以 48 岁之龄去世时,全世界的人都悲伤得几 乎说不出话来。相信任何人都不曾听过如此美好的声音——而唱出这么美好 
声音的人——如今却永久地沉默了!这位世界首屈一指的歌手,在声誉到达 巅峰时,突然被死神召去,起因于一次感冒,这原是极平凡的疾病,但却因 
长年的操劳过度,致使身体变得极为虚弱,在经过 6 个月的勇敢奋斗之后, 还是败在死神的手中。在那 6 个月期间,全世界的歌迷热心地为他祈祷过数 
万次,也特地为他举行弥撒大典,祈求命运之神助他渡过难关。
卡罗素的美妙歌声,并非仅受赐于神的恩惠,而是经过长年的苦练所获 致的成果,也就是不屈的毅力及不懈的练习下的结果。
最初,他的声音相当微弱细小,连音乐老师都说:“你的声音就像是风 吹着百叶窗似的,这种声音根本没办法唱歌。”
即使数年之后,每当唱高音时,声音仍会显得嘶哑,参加歌剧演出,演 技也笨拙无比,经常招来观众的嘘声。当他成为古今无比的大歌手,名声达 
于绝顶时,一忆及修业时代的辛苦情形,就会汩汩地流出眼泪。
当他 15 岁时。母亲就与世长辞,自此以后,他不论走到哪里,都随身携 带着母亲的照片。他母亲一共生了 21 个孩子,其中 18 个很小就夭折,只有
3 个小孩好不容易才活下来。这位除辛劳及贫苦之外一无所知的贫农妻子, 竟然认定唯有安利可这个儿子头顶有天才光轮,为了安利可,她愿作任何牺 
牲。“我的母亲为了让我成为歌星,甚至连鞋子都舍不得买,终年打着赤脚 生活。”卡罗素每当忆起这段往事时,脸上都会淌满泪水。
10 岁时,他不得不离开学校到工厂工作,白天的工作结束后,就勤练唱 歌。放弃工厂的工作而以唱歌维生,是在他 21 岁的时候。
那时候,只要有机会就会到附近的酒店唱歌赚晚餐费,或者受不懂音乐 的男人雇用,当那男人站在他所钟意的女性家的窗户下,装模作样地表达自 
己的爱意时,卡罗素就躲在附近,以他优美的声音唱着小夜曲,希望为那男 人掳获小姐的芳心。
后来,他终于获得参加歌剧演出的机会。但在排练时,因为过于紧张, 竟无法如平时般地发出声音,虽然试过好几次,声音仍如玻璃裂开一般刺耳, 
最后终于泪流满面地离开剧场。
当他终于步上舞台正式参加演出时,始终忘不了以前的经验,所以一直 有所顾忌,不敢敞开喉咙唱,以免被观众嘲笑,这时他还只是个候补歌手而 
已。有一天晚上,担任男高音的主角歌手突然生病,身为候补歌手的卡罗素 却不在剧场内,于是派人四处寻找,终于在一家酒店找到烂醉如泥的卡罗素。 
他上气不接下气地跑回剧场,而化妆室里热得令他喘不过气来,因此上了舞 台之后,只觉得一阵天旋地转,演出效果可想而知,使得观众们生气地大吵 大叫。
当幕被放下后,他也被免职了。那天晚上,他只觉得人生已毫无希望, 因此决定自杀了此一生。
当时他口袋中只剩下一里拉,还可以买一瓶葡萄酒,因此第二天什么都 没吃,只是边喝酒边想着要用什么方法自杀。就在这个时候,剧场派来的人 
冲进来大叫道:“卡罗素,快走!今天演出的男高音观众非常不满意,他们
吵着说宁愿看卡罗素演出,快走吧!”
“要我上台?”卡罗素不敢置信地大声问道:“怎么可能呢?他们连我 的名字都是不知道啊!”
“当然不知道啊!”剧场派来的人回答道:“他们本来是说让‘那个酒 鬼’上台。”
卡罗素去世时,其财产几乎有好几个百万富翁财产的总和,仅仅唱片的 收入就超过 200 万。他虽然这么富有,却从未忘记年轻时所过的贫穷生活, 
因此对于所支出的每一笔金钱,都巨细靡遗地写在小记事簿上,甚至到去世 前也不例外。他喜欢收集昂贵的象牙雕刻品及珍贵的饰带等古董,大至购买 
这些古董的钱,小至给侍者的小费,都详细地加以记载。
对于意大利农民特有的各种迷信,卡罗素坚信不疑,直到最后一天,他 仍相信被拥有“魔鬼眼睛”的人瞪视着,就会有灾难临头;当他要搭船横越 
大洋之前,一定会请占星师占卜吉凶;又因认为穿过竖立的梯子下方不吉, 所以见有梯子竖立时就绕道而行;星期五他绝不穿新衣,要远行或开始新的 
工作时,也绝对避开星期二和星期五。
他非常爱干净,甚至可说已到了洁癖的程度,从外面回到家里,他一定 从上至下、从内到外地将全身衣服都换掉。
他虽然拥有世上最好的声带,但他从来没有戒烟的念头,在后台化妆时 更是烟不离手,曾有人问他抽烟会不会影响声音,他毫不在乎地说道:“不 
会有什么影响的。”对于食物及饮料,他也无所忌讳,只是在上舞台前,习 惯喝一杯威士忌苏打清清喉咙。
因为 10 岁就离开学校,所以几乎未曾看完一整本书,他对他的太太说:
“并不一定非要读书不可,我的知识直接学自于人生。” 他的嗜好是多方面的,为搜集邮票及罕见的钱币,花费再多的金钱及时
间都在所不惜。他又擅于人头漫画,作品每周都被登载于意大利周刊杂志。 激烈的头痛是他长久以来的老毛病,有时候甚至会因疼痛而大声号叫。 
他一向精力旺盛,但随着年龄的增加,体力逐渐衰退,到了后来,他宁愿一 个人待在安静的书房里,完全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