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灭除心闇曼殊意光论(学习问答360则) >

第1部分

灭除心闇曼殊意光论(学习问答360则)-第1部分

小说: 灭除心闇曼殊意光论(学习问答360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绛巴妥默所修五部中第四部 

    第一章 
  开宗明义、菩提道次第论著、师承等问题(问题一~九) 
  依止善知识法门中所出问题(问题十~三十八) 
  关于修与未修间及二种修法要义(问题三十九~四十一) 
  得依止已修心之次第中于有暇身劝受心要门中所出问题(问题四十二~四十四) 
  正取心要(摄三士道)共下士道中念死他无常法门中所出问题(问题四十五~五十四) 
  与下士共道中思恶趣苦法门中所出问题(问题五十五~五十九) 
  与下士共道中皈依三宝法门中所出问题(问题六十~六十六) 
  与下士共道中深信业果法门中所出问题(问题六十七~七十八) 
  与中士共道中即细分出离心法门中所出问题(问题七十九~九十七) 

    第二章 
  上士道修心之道次第,即示菩提心修要门中所出问题(问题九十八~一○四) 
  七因果教授修菩提心法门中所出问题(问题一○五~一三一) 
  自他相换生起菩提心法门中所出问题(问题一三二~一四四) 
  以发心规则受法科目中所出问题(问题一四五~一四八) 
  发心已于学处须修之相科目中所出问题(问题一四九) 
  方便与智慧随学其一不能成佛所有问题(问题一五○~一五九) 
  于菩萨学初求学及受菩萨戒程序、菩萨应行应断纲要所有问题(问题一六○~一六一) 
  学行六度法门中所出问题(问题一六二~一九七) 
  学行四摄成熟他有情科中所出问题(问题一九八~一九九) 

    第三章 
  止观修法即示后二度禅定于智慧法门中所出问题(问题二○○~二一二) 
  修止法门中所出问题(问题二一三~二一五) 
  修止法门中离五过修八对治所出问题(问题二一六~二二二) 
  修止法门中九住心、六力、四作意、成止之量所有问题(问题二三一~二三五) 
  修观法门中所出问题(问题二三一~二三五) 
  修观法门中明抉择见目中明染污无明科中问题(问题二三六~二四九) 
  修观法门中明抉择见目中寻求无我见科中问题(问题二五○~二八四) 
  修观法门中建立世俗、胜义二谛科中问题(问题二八五~三一○) 
  修观法门中正修观法科中所出问题(问题三一一~三三九) 
  修观法门中成观之量科中所出问题(问题三四○~三四四) 

    第四章 
  密乘无上瑜伽法门中所出少量问题(问题三四五) 
  「问题三四六~三六○略」 

             学习问答三百六十则灭除心暗曼殊意光论 

            绛巴妥默(郭和卿译师)着 

  曩谟曼殊廓喀雅 

  何故造此论须先敬礼文殊?以此论依所闻师教,由自问自答之门,提要思维,如理抉择,引生决定,乃思慧所摄。至尊文殊为智慧之主尊,故先礼文殊,以求加持,生起思慧。然则一切法门必须闻思而后修耶?当答:正应先须闻思而后修,否则为盲修瞎炼。若修时内心疑问丛生,则所修之法与能修之心必不相合,难生功用。弥勒所著经庄严论说:「由闻而后思,由思方生净修之功德。」谓由闻所成慧,炼磨深思,而后有思所成慧,由此决定起行,而后有修所成慧。菩提道次第中亦说:「须于兼赅大小,圆融显密之心要法(即菩提道次第),闻思修并重,以所闻为所思,以所思为所修,否则,无成佛圆满迅速之道。」特别是恩师常开示说:「对于所闻一一法门,应作自问自答,抉择其要义,引生决定知,然后依所闻思抉择之法,与心相合而修,方能成义。」尤以空见,若未经闻思而修,则修时合体与否?如量与否?均不自知。应知所谓空见之见者,即谓出闻思抉择后,所得决定知,此乃慧之一分,即所谓见。特是应成派正见,无论显密,若无此见,不获佛果。故本论中,关于中观,问题详开,所占篇幅为数过半,盖不经广泛思择,不能把握应成派中观之见也。由此依寂静地而修,得大通达,即称修所成慧。于此宗喀巴大师亦说:「应依所闻,而后依理智抉择思维,最后乃依净地而专修。」以此学习问答三百六十则灭除心闇曼殊意光论之作,聊补思之一环,亦为进修而作也。 

  于学习大乘速速成佛正道明灯颂自释师佛密意庄严论中,自所发现问题,自作答案,从第一章起至第四章止,其中所出问题共三百六十则。为熟习透知故,先列问题,后集答案。如是于一一法门中,所出问题经自测验,已解问题,一见之下,不阅答案自亦能答,其未解者,自知其难,始参答案。如是易熟,影响特深,而可获事半功倍之效也。 

    学习第一章下中两士道修心之次第亦即是粗细二分出离心修要中所出问题如下: 

  本论(明灯颂释)开宗明义及有关菩提道次第所出问题如下: 

  一问:速速成佛之意,应如何解释? 
  二问:云何谓为完整无倒,全圆道理? 
  三问:于是浊慧减之时机,修学之教授方式,是否应随时机,有所变通? 
  四问:原有阿底侠尊者菩提道炬论,此一教授,从仲敦巴以来,师师相承,无谬无余,传至宗喀巴大师,宗喀巴大师以此论而造菩提道次第论,何以宗喀巴大师论著,为诸大德赞为空前论著? 
  五问:师承有何关系? 
  六问:应如何分析菩提道次第之师承关键? 
  七问:明灯颂及自释(简称)有何特点? 
  八问:于菩提道次第道之数目及次第,应如何生起决定? 
  九问:应如何理解一切经教互不相违之理? 

    依止善知识法门中所提出问题如下: 

  十问:云何依止善知识为如道之根本? 
  一一问:何为清静之供? 
  一二问:何为诸修之首? 
  一三问:何以须观显资良田? 
  十四问:依何种资田,修积福忏净,能迅速积集二资粮? 
  十五问:宗喀巴大师问本尊文殊菩萨,如何速得成就?文殊菩萨示以「勤于三法,能速得通达。」此三法为何种? 
  十六问:末世积资因缘少,积罪因缘多,宜多修何法? 
  十七问:何以不但观真言尊,须观智慧尊? 
  十八问:有说七支(供养等)乃未证空性前,初业有情所作,是否合理? 
  十九问:供「曼遮」(即坛供)有何重要意义? 
  二○问:佛转正法轮,必须劝请吗? 
  二一问:依了义说,佛无涅盘,法不衰毁,依不了义,而示涅盘。何以诸佛菩萨,诸大德须示涅盘方应机?何以当劝请勿速示涅盘? 
  二二问:回向与发愿有何差别?何为善回向与不善回向? 
  二三问:「栽椿启请」(认定一地好钉椿之意)何以加持最大? 
  二四问:经中说:供师一毛孔功德,比供无量诸佛菩萨的福德,尤为超胜,是何缘故? 
  二五问:宗喀佛造菩提道次第祈祷求加颂中,首句即「万德之本具恩师」,其理安在? 
  二六问:不依止及不如法依止之过患,大者约有八种,而皆由轻师,或使师乱意恼怒而生,金刚乘戒十四根本罪,亦列轻师罪为第一,此为何故? 
  二七问:摄要而言,弟子对师当如何观法?颇公开示修菩提道次第法门中,有二铁门栏,不易越过,此二铁门栏为何者? 
  二八问:依不善知识及恶友,令所积福德功德损坏,生种种不愿发生事,应断绝此辈,然而何为恶友? 
  二九问:可观上师即佛之理,应如何观法? 
  三十问:应视师如佛,许多行者都知道,且口头上能道其理,然心中仍不能视为真佛之主要障碍为何?应以何法净治? 
  三一问:上师即佛有何经教明文作证? 
  三二问:吾人每以百数之中,自有一二乃金刚大持所化现者,凡所遇诸师,宁即金刚持所化现么? 
  三三问:对于法源诸师,是否亦应如现依上师,观其功德而生敬? 
  三四问:由于见师乃凡俗相,或见如此这般过失,尚不易认师为佛,应以何法净治? 
  三五问:如已对师生信,尚未生十分恭敬,应以何法生此敬心? 
  三六问:知念恩如上所举分四,但应如何念法? 
  三七问:依师「加行依止法」究为何种? 
  三八问:三种加行依止法,应如何理解? 
  三九问:修时摄加行、正行、完结行三段,在此三段中,由应注意之点(可例推其余法门)为何者? 
  四○问:未修间(此以依师法门如例,然可推余法门)应如何作法? 
  四一问:任何修法,均有二种修法,即「皆贡」(观察修法),与「觉贡」(决断修法,或说专注修法),此二种修法,如何理解,有何要义? 

    得依止已修心之次第分二段中第一段于有暇心劝受心要门中所出问题如下: 

  四二问:吾人具暇满人身,有何种意义? 
  四三问:暇满人身,如何知其难得? 
  四四问:既知难得,得已且具大意之暇满人身,今既获得,应如何作取舍? 

    得依止已修心之次第分二段正取心要(摄三士道)于下士共道中念死无常法门问题如下: 

  四五问:修不清静,心不入道,症结安在?以何对治? 
  四六问:观其人入道与否?以能否舍其现世为衡量,此为上师教授,应如何理解此一教授? 
  四七问:法与非法之差别,以何为量? 
  四八问:法之深浅,关系于学法之人,此一上师教授,应如何理解? 
  四九问:不修念死之过患,与修念死之胜利,各有何种? 
  五○问:由何而决知定死之义?及此中心要? 
  五一问:由何而决知死期无定?及此中心要? 
  五二问:由何而决之死时除佛法外,余皆无益?及此中心要? 
  五三问:修死无常法中,为菩提道次第所无,乃上师口授要诀,乃根据经教而来,易使心感动之一法为何者?其内容为如何? 
  五四问:曾学法多年,年过花甲,不须劝教(多数是如此),知死之将至,并知备死,唯速修正法,但大半手忙脚乱,多不如理,应如何为正? 

    与下士共道中思恶趣苦法门中所出问题如下: 

  五五问:由何而知定入恶趣?怎样才能断生恶趣苦因? 
  五六问:地狱之苦,何故那般长永剧烈? 
  五七问:有说地狱境,为各各有情,由自业力变现虚妄境界,是否应理? 
  五八问:吾人于三恶趣,长存如隔岸观火之心,其故安在?应如何谛思使此心入道? 
  五九问:为修解脱生死苦之出离心,为何应先修远离三恶趣苦之出离心? 

    与下士共道中皈依三宝法门中所出问题: 

  六○问:皈依清静与否,以何因而定? 
  六一问:应可皈依处,须具如何德相? 
  六二问:由知何种使心感动,令皈依真切而有力? 
  六三问:皈依有何种胜利?因何而有如是广大胜利? 
  六四问:以何判别内、外道? 
  六四问:何谓真实皈依? 
  六六问:应如何令所受皈依戒条,如法而得清静? 

    与下士共道中深信业果法门中所出问题如下: 

  六七问:怖畏三途苦,知三宝功能,一心希求救护,为此已于三宝之救护下,其真能离三途之法为何者? 
  六八问:上师教授说:业果为正法之首,其故安在? 
  六九问:业果法门:业决定、业增长、此二理趣,较空性尤难通达,由于业果关系,非眼所亲见,横遍世间,竖历永劫,当依何法而思修? 
  七○问:业不作不得,作已不失之理趣,应如何思修而作决定? 
  七一问:有疑业若常住,则犯过,应如何决疑? 
  七二问:有谓佛慧不他求,谓自心清净即是佛;或说:「我修无上胜慧,不思善不思恶,但观本来面目,烦恼自灭;如物沉水,如水自澄清」等语。以业不作不得,作已不失之理趣观之,应如何理解? 
  七三问:如上知业决定增长,不作不得,作已不失等理,当先于业果之理如何生起决定,而作取舍? 
  七四问:十黑业道中之邪见,不外断常二见。然断常二见共有多门,应如何差别其轻重? 
  七五问:于具力之四种业门,何以应有认识? 
  七六问:何以宗喀巴大师甚赞具八种殊胜功德之异熟身? 
  七七问:对于黑白业果,若有如上种种认识,则于忏净,及防止以后复作,更加注意。然忏悔有多门,以何种为最圆满? 
  七八问:由修下士共道法门,心初生起之量为何种?于如是法门,虽作闻思修,未入其要为何因? 

    与中士共道亦即细分出离心修要中所出问题如下: 

  七九问:对与下士共道及中士共道之加行与正行,应如何理解? 
  八○问:苦集是所舍,灭道是所取,然集是因,苦是果,何故颠倒而说,先果(苦)后因(集)呢? 
  八一问:当如何明集谛? 
  八二问:知苦谛已,生起求解脱之心,何以不于苦谛后,即说灭谛? 
  八三问:应如何认识灭谛之解脱? 
  八四问:应如何生起求解脱之心? 
  八五问:有说证空性,即任运能发菩提心,厌离轮回之心,更无论矣,此说是否应理? 
  八六问:思苦有何要义? 
  八七问:性苦之行,是否即行蕴之行? 
  八八问:生起出离心之量?生起出离心之要点? 
  八九问:总摄生烦恼之相、业发之相、死及结生相续之相等三科,应如何了解其重点? 
  九○问:应如何抉择趣解脱道之自性? 
  九一问:大乘菩萨不忍众生苦,发悲愿常入轮回六道,救度众生,不住涅盘,厌离轮回之出离心,是否只为声、缘小乘而说之方便? 
  九二问:应修何等道,而为灭除生死轮回? 
  九三问:增上三学中,何故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