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永乐大典 2 >

第115部分

永乐大典 2-第115部分

小说: 永乐大典 2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矩。尹彦明言:伊川先生尝说释氏见得极亲切,极头处见得极分明,但不见四旁耳。先生曰:近有人说伊川自比孔孟。先生曰:某不识明道,每见伊川说,学问某岂敢比先兄。由是推之,决无此语也。
  【陆象山语录】
  二程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而归,有吾与点也之意。后来明道此意却存,伊川已失此意。元晦似伊川,钦夫似明道。伊川蔽固深,明道却通疏。正叔在经筵,潞公入管刂子要宰相以下听讲,讲罢,诸公皆退,晦叔云:可谓称职。尧夫云:真侍讲。又一人云:不知古人告其君还能如此否?只为诸公钦服他,他又多忤人,所以后来谤生。因说正叔经筵开陈,故及此所论列有处记。中心安仁者,天下一人而已。如伯淳莫将做天下一人看,曰:固是。
  【宋韩氵虎涧泉日记】
  大程涵养,小程持守,见处固有浅深,论辩处成就学者,惟大程有之。
  【紫阳宗旨】
  明道言当元丰大臣共政,此事昨来已尝论之,然亦有未尽。今详此事,乃是圣贤之用,义理之正,非姑为权谲苟以济事于一时也。盖伊川气象,自与明道不同,而其论变化人材亦有此意。见《外书》胡氏所记《易传》于睽之初爻,亦有不绝小人之说,足见此事,自是正理当然,非权谲之私也。然亦须有明道如此广大规模,和平气象而其诚心昭著,足以感人,然后有以尽其用耳。常人之心,既不足以窥测此理,又无此等力量,自是信不及。设有信者,又不免以权谲利害之心为之,则其悖理而速祸也,为尤甚矣。此今之君子,所以不能无疑于明道之言也。胡氏所记,尹公亦疑之,岂所谓未可与权者耶!邵子文晚著此书于其早岁之所逮闻者,年月先后,容或小差,若语意本末,则不应全误。且所谓二公并相,盖终言之。召宗丞未行以疾卒,亦记其不及用耳,非必以为二公既相,然后召明道也。又谓邵录多出公济,恐亦未然,盖其父子文体自不同也。天运不息,品物流形,无万物皆逝,而己独不去之理。故程子因韩公之叹而告之曰:此常理从来如是,何叹焉?此意已分明矣。韩公不喻而曰:老者行去矣。故夫子告之曰:公勿去可也。以理之所必无者晓之,如首篇所云:请别寻一个好底性来,换了此不好底情著之意尔。及公自知其不能不去,则告之曰:不能则去可也。言亦顺夫常理而已。反复此章之意,只如此,恐不必于不去处别求道理也。孟子虽多言存养,然不及其目,至论养气,则只以义为主,比之颜子,便觉有疏阔处。程子之言,恐不专为所禀与气象,盖所学系于所禀,气象又系于所学,疏则皆疏,密则皆密,唯大而化之,然后不论此耳。德车酋如毛,民鲜克举之,孔子所谓为仁由己也,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程子所谓克己最难也。周子亦曰:至易而行难,果而确无难焉。盖轻故易,重故难。知其易故行之必果,知其难则守宜确。能果能确,则又何难之有?太极图立象画意,剖析幽微,周子盖不得已而作也。观其手授之意,盖以为唯程子为能受之,程子之秘而不亦疑,亦未有能受之者尔。夫既未能默识于言意之表,则道听途说,其弊必有甚焉。近年已觉颇有此弊观其《答张闳中书》云:书虽未出,学未尝不传,第患无受之者,及东见录中,论横渠清虚一大之说,使人向别处走,不若且只道敬,则其微意亦可见矣。若西铭则推人以之天,即近以明远,于学者之用为尤切,非若此书详于天而略于人,有不可骤而语者也。
  孔子雅言诗书执礼,而于《易》则鲜及焉,其意亦犹此尔。韩子曰:尧舜之利民也大,禹之虑民也深,其周子程子之谓乎?熹向所谓微意者如此,不识高明以为如何?宋兴百年,河洛之间有二程先生者出,然后斯道之传有继,其于孔子孟氏之心,盖异世而同符也。故其所以发明论孟之说,言虽近而索之无穷,指虽远而操之有要,使夫读者非徒可以得其言,而又可以得其意;非徒可以得其意,而又可以并其所以进于此者而得之。其所以兴起斯文,开悟后学,可谓至矣。然而体用一源也,显微无间也。是则非夫先生之学之至,其孰能知之。呜呼!兹其所以奋乎百世绝学之后,而独得夫千载不传之传也欤?若张公之于先生,论其所至,窃意其犹伯夷伊尹之于孔子,而一时及门之士,考其言行,则又未知其孰可以为孔氏之颜曾也。
  《朱子语类·总论程子》门人问程门,谁真得其传?曰:也不尽见得。如刘质夫,朱公扌炎,张思叔辈,又不见他文字。看程门诸公力量见识,比之康节横渠皆赶不上。淳按《黄义刚录》同《吕与叔文集》煞有好处,他文字极是实说得好处,如千兵万马,饱满伉壮,上蔡虽有过当处,亦自是说得透。龟山文字却层弱,似是合下会得易。一本止此某尝说看文字,须似法家深刻,方穷究得尽。某直是弃得下工,闳祖问谢氏说多过,不如杨氏说最实。答曰:尹氏语言最实,亦多是处,但看文字,亦不可如此先怀权断于胸中,且如谢氏说十分虽有九分是过处,其间亦有一分说得是恰好处,岂可先立下定说?今且须虚心玩理,大雅问理如何玩则是?答曰:今当以小说明之,如一人欲学相气色,其师与五色线一串令入暗室中认之,云:辩得此五色出,方能相气色也。看圣人意旨,亦要如此精专方得之。到自得处,不从说来,虽人言亦不信,盖开导虽假人言,得处须是自得,人则无如之何也。孔子言语简,若欲得之,亦非用许多工夫不得。孟子之言多,若欲得之,亦合用许多工夫。孔子言简,故意广无失,孟子言多意长,前呼后唤,事理俱明亦无失,若他人语多即有失。某今接士大夫答问,多转觉辞多无益。大雅谓思叔持守不及和靖,乃伊川语。非特为品藻二人,盖有深意。
  和靖举以语人,亦非自是,乃欲人识得先生意耳。若以其自是之嫌而不言,则大不是,将无处不窒碍矣。镐按黄升卿,录同而少异,今附云伊川言思叔持守不及和靖,此有深意。和靖举以语人,亦非自是乃欲人识得先生意耳。若避自是之嫌,而不言,则将无处不窒碍耳。问尹和靖立朝议论曰:和靖不观他书,只是持守得好。他语录中说涵养持守处分外亲切。有些朝廷文字,多是吕稽中辈代作。问龟山先生立朝却有许多议论,曰:龟山杂博,是读多少文字。德明问郭冲晦何如人?曰:西北人气质重厚淳固但见识不及,如兼山易,中庸义,多不可晓,不知伊川晚年接人是如何?问游杨诸公早见程子后来语孟《中庸》说,先生犹或以为疏略何也?曰:游杨诸公皆才高又博洽,略去二程先生参较所疑,及病败处,各能自去求。虽其说有疏略处,然皆通明,不似兼山辈立论可骇也。德明问程门诸公亲见二先生,往往多差互,如游定夫之说,多入于释氏,龟山亦有分数曰:定夫极不济事。以某观之,二先生衣钵似无传之者。又问上蔡议论莫太过,曰:上蔡好于事上理会,理却有过处。又问和靖专于主敬集义处少。曰:和靖主敬把得定,亦多近傍理。龟山说话颇浅狭,范淳夫虽平正而亦浅。又问:尝见震泽记善录,彼亲见伊川何故如此之差?曰:彼只见伊川面耳。曰:中无倚著之语,莫亦有所自来?曰:却是伊川语。可学。理学最难,可惜许多印行文字,其间无道理底甚多。虽伊洛门人亦不免如此,如解《中庸》正说得数句好,下面便有数句走作无道理了,不知是如何?旧尝看《栾城集》,见他文势甚好,近日看全无道理,如《与刘原父书》说藏巧若拙处,前面说得尽好,后面却说:怕人来磨我,且恁地鹘突去。要他不来,便不成说话。
  又如苏东坡《忠厚之至论说》,举而归之于仁,便是不奈他何?只恁地做个鹘突了。二苏说话多是如此,此题目全在疑字上,谓娟人似有功,又似无功不分晓,只是从有功处重之。有人似有罪,又似无罪不分晓,只从无罪处轻之。若是功罪分明,定是行赏罚,不可毫发轻重。而今说举而归之于仁,更无理会。或举老苏《五经论》,先生曰:说得圣人都是用术了。明作游、杨、谢诸公,当时已与其师不相似,却似别立一家,谢氏发明得较精彩,然多稳贴,和靖语却实,然意短不似谢氏发越。《龟山语录》与自作文又不相似,其文大,故照管不到,前面说如此,后面又都反了。缘他只依傍语句去,皆是不透。
  龟山年高与叔年四十七,他文字大纲立得脚来健,多有处说得好,又切若有寿必煞进。游定夫学无人传,无语录,他晚年嗜佛,在江湖居,多有尼出入其门。他眼前分晓信得及底,尽践履得,到其变化出入处,看不出,便从释去,亦是不透。和靖在虎丘,每旦起顶戴佛。郑曰:亦念《金刚经》。他因赵相入侍讲,那时都说不出,都奈何不得人,责他事业答曰:每日只讲两行书,如何做得致君泽民事业?高宗问程某道:孟子如何?答曰:程某不敢疑孟子。如此,则是孟子亦有可疑处,只不敢疑尔。此处更当下两语却住了,他也因经患难后心神耗了。龟山那时亦不应出,侯师圣太分鹿足束,李先生甚轻之。其来延平看亲,罗仲素往见之,坐少时不得,只管要行,此亦可见其分鹿足束处。张思叔敏似和靖,伊川称其朴茂,然亦狭无展拓气象。收得他杂文五六篇,其诗都似禅,缘他初是行者出身。
  郭冲晦有《易文》字,说《易》卦都从变上推,间一二卦推得,岂可却要如此?近多有文字出无可观。周恭叔,谢用休,赵彦道,鲍若雨那时温州多有人,然都无立作,王信伯乖郑问他说:中无倚著,又不取龟山不偏说何也?先生曰:他谓中无偏倚,故不取不偏说。郑曰:胡文定只上蔡处讲得些子来,议论全似上蔡,如获麟以天自处等曾渐,又胡文定处讲得些子,先生曰:文定爱将圣人道理张大,说都是勉强,如此不是自然流出,曾渐多是禅。淳伊川之门谢上蔡自禅门来,其说亦有差。张思叔最后进,然深惜其早世,使天假之年,殆不可量。
  其他门人,多出仕官四方,研磨亦少。杨龟山最老,其所得亦深。谟程门弟子亲炙伊川,亦自多错,盖合下见得不尽。或后来放倒,盖此理无形体,故易差,有百般渗漏,去伪。蔡云:不知伊川门人如此其众,何故后来更无一人见得亲切?或云:游杨亦不久亲炙。曰:也是诸人无头无尾不曾尽心在上面也。各家去奔走仕宦,所以不能理会得透。如邵康节从头到尾,极终身之力,而后得之。虽其不能无偏,然就他这道理,所谓成而安矣。如茂叔先生资禀便较高,他也去仕宦,只他这所学自是从合下直到后来,所以有成。某看来这道理,若不是弃生尽死去理会,终不解得。
  《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须是契些苦极方始得。蔡云:上蔡也,杂佛老。曰:只他见识又高。蔡云:上蔡老氏之学多,龟山佛氏之说多,游氏只杂佛,吕与叔高于诸公。曰:然。这大段有筋骨,惜其早死,若不早死,也须理会得到。蔡又因说律管云:伊川何不理会?想亦不及理会,还无人相共理会。然康节所理会,伊川亦不理会。曰:便是伊川不肯理会这般所在。贺孙游、杨、谢,三君子,初皆学禅,后来余禅犹在,故学之者多流于禅,游先生大是禅学。德明看道理不可不子细,程门高弟如谢上蔡,游定夫,杨龟山辈下,梢皆入禅学去,必是程先生当初说得高了。他门只日卓见上一截,少下面著实工夫,故流弊至此。淳问明道论元事须并用,张蔡之党曰:明道只是欲与此数人者共变其法,且诱他入脚来,做问如此。却似任术曰:处事亦有不能免者,但明道是至诚为之此数人者,亦不相疑忌。然须是明道方能了此,后来元诸公治得此党太峻,亦不待其服罪。温公《论役法疏略》悉为章子厚反驳只一向罢,遂不问所论是非,却是太峻急于当时,如蔡确辈留得在朝廷,岂不害事?德明明道行状说孝弟礼乐处,上两句说心,下两句说用,古不必验。今因横渠欲置田验井田,故云尔。横渠说话多有如此处。可学伊川见朱光庭所编语录云:某在何必读此,若伊川不在,则何可不读。盖乡以下论语录或问尹和靖言看语录,伊川云:某在何必看此,此语如何?曰:伊川在便不必看,伊川不在了,如何不看?只是门人所编,各随所见,浅深却要自家分别他是非。前辈有言不必观语录,只看《易传》等书自好,天下亦无恁地道理。如此则只当读六经不当看论孟矣。天下事无高无下,无小无大,若切已下工夫,件件是自家底,若不下工夫,拣书来看亦无益。
  先生又言:语录是杂载,只如闲说一件话偶然引上经史上,便把来编了。明日人又随上面去看,直是有学力方能分晓。嫌记录言语难,故程子谓若不得某之心,则是记得他底意思。今遗书某所以各存所记人之姓名者,盖欲人辩识得耳。今观上蔡所记,则十分中自有三分以上是上蔡意思了,故其所记多有激扬发越之意。游氏所说,则有温纯不决之意。李端伯所记,则平正。质夫所记虽简约,然甚明切。看得来刘质夫那人日煞高,惜乎其不寿。广杨志仁问明道说话,曰:最难看须是轻轻地挨傍他,描摸他,意思方得。若将来解解不得,须是看得道理大段熟,方可看。节明道说话浑沦煞高,学者难看。淳说明道言语尽宽平,伊川言语初难看,细读有滋味。又云:某说大处自与伊川合,小处却时有意不同。说南轩见处高,如架屋相似,大间架已就,只中间少装折。写问遗书中说孔孟一段看见不甚有异,南轩好提出,曰:明道云,我自做天里,此句只是带过,后来却说是以天自处,便错了。要之此句,亦是明道一时之意思如此。今必欲执以为定说。却向空去了。可学以下二程子附年谱行状又问伊川于陈乞封父祖之问云:待别时说过,谓此句出朝廷合行之礼,当令有司检举行下,亦不必俟陈乞也。答云:如此名义却正。过问伊川临终时,或曰: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