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

第77部分

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第77部分

小说: 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扶不起的阿斗,我为什么要帮助你,更不谈用自己国家士兵的性命为此而拼搏?国家与国家之间只有赤裸裸的利益关系,没有任何的正义可言,美国、英国如是,共产党苏联也是如是,他们在这点上根本就是一丘之鹿。

  现在关键是看苏联领导人自己怎么想了,是体面的停火还是不顾一切的再次进攻。我想我们给斯大林的礼物应该会让他们认真考虑的,我们实力已经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这甚至只是冰山一角,只是如此都让苏联军队吃尽了苦头,更不要说扩大规模后战争了。斯大林一口口吸着他的烟斗,吐出大量烟雾,一句话也没有说。国防委员罗希洛夫元帅知道斯大林心里非常气愤,可是手上的东西上美国协同十三个国家联合提交过来的,本来是由外交部门提交的,可是关系到远东局势和被困的二十五万指战员的命运使得他不得不亲自来报告。罗希洛夫按照斯大林的习惯简单的报告了内容:“以美国为首的十三个国家希望能够通过协商和平解决苏联和中国之间的矛盾,表示愿意为和平谈判创造一切有利的条件。并保证在双方的利益不受到损害情况下,完全的解决争端,‘强调没有任何事情是不可在谈判桌上解决的’。

  斯大林沉默了半天,才问道:“朱可夫他们的情况怎么样了?” 罗希洛夫说:“他们现在的日子很不好过,缺乏必要的补给。尤其缺乏食物,现在每天只能吃到一顿饭了,所有的指战员都饿着肚子,每天都有大量的伤兵没有医药而死去。他们那里的情况相当糟糕,本来就不足的武器弹药途中遗失了不少,剩余的也在几次突围中消耗得差不多了,朱可夫给我发报告的时候相当的沮丧,他报告说:‘部队已经丧失战斗力了,所有弹药都消耗干净,没有医药,没有粮食,中国人只要发起一次小的冲锋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完全消灭被围的红军将士。’如果不是我了解朱可夫不是一个爱丧失信心的人,我是不会相信他所说的,目前看来他们的处境是相当的不妙。铁路运输已经被中国人完全中断了,被困的部队完全依靠航空运输部队空投补给,但是这只是杯水车薪,加上中国空军的拦截,绝大部分的运输机都被击落,能空投的物资只是总运输量的十分之一。”

  罗希洛夫说完看见斯大林的脸色已经缓和了一些,知道他对前线将士的遭遇还是非常的心痛,面对中国这样三流国家的军队居然损兵折将,两次战斗被中国人消灭了四十四万军队,其中包括两次被俘的二十三万俘虏,并且有二十五万军队被团团围住,每天不断有大量的非战斗减员,这样的战果足以让苏联这个世界军事强国为此而羞愧。罗希洛夫非常担心前线的士兵的遭遇,他紧张的问斯大林:“我们对美国那些国家的建议怎么回复?”斯大林说:“告诉他们,我们正在商量这件事情,请他们等我们的通知。”

  等罗希洛夫走了以后,斯大林陷入了沉思中。这次对中国作战一是想削弱中国人的实力,造成对苏联有利的局面,另一方面也是检验军队的作战能力。显然他们没有向统帅部交上满意的答卷,在战争中反应出了相当多问题,军队也不能适应战争的需要,多年没有经过战争苏联军队战斗力锐减,根本不是那些装备了先进武器的中国军队的对手。如果按照这种状态来和德国战斗的话,情况就非常的危险了。不过这次暴露出问题也好,借这个机会再对红军进行大规模的整编,提高战斗力,以应付即将爆发的战争。那些在肃反中“罪名”相对比较轻,经过认真审查的指挥员和飞行员可以考虑送会原部队继续任职,这样也可以初步解决各个将军们关于缺少有经验的指挥员和飞行员的抱怨,更大规模的整编更需要的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时间。

  如果扩大对中国的战争规模会使得苏联陷入到战争的泥团,中国人经过这么多年的蛰伏,已经拥有有一支令任何人生畏的力量。从现在的战斗力来看他们已经完全超过了苏联军队,至少再有一百个师才能完全的消灭他们,而这和被消灭的红军加起来将是红军部队的百分之六十以上,欧洲的防御将完全展现在德国面前。最重要的是现阶段最重要的敌人还是德国人,中国人连自己国家被侵略都忙不过来,在解决掉日本前期间内根本无力大规模的入侵苏联。攻打中国所需要的兵力和各种装备完全依靠远东的西伯利亚大铁路,以中国人在这次战争中的表现,不可能不进行破坏。他们只需要在铁路上炸掉一座桥,堵死铁路的涵洞……等等一系列非常简单的破坏都可能使得运输瘫痪。更重要是大批的部队依靠现在的铁路全力运输至少也要四至六个月,如果在他们破坏和轰炸下,甚至时间还要拖延到六至八个月,这都是非常有可能的。少量的部队对他们的威胁都不大,必须集中大批的部队,这样的消耗是更是惊人,如果他们切断了补给线,那么数百万的苏联将士将重蹈朱可夫的覆辙。

  斯大林突然想到为了消除“可能”发生的对苏联的威胁,出动几十万军队,其中大部被歼、余部被围是否代价太过高昂了点呢?本来只是想打一场局部战争,那里知道激起了中国人如此强烈的反抗,更是引出了他们强大的报复力量,使得苏联陷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麻烦中。这一切只是因为出自统帅部想“预防”战争威胁的设想,可是真正的战争不仅没有预防还被激发出来并扩大,最重要的是红军接连惨败,损失惨重。中国军队甚至已经逼近到了伊曼和海参崴,虽然他们暂时停止了进攻,随时都有可能拿下那座防守薄弱的城市和苏联在远东最重要的港口,那样他们将很快占领兵力空虚的远东地区。时间不等人,等到苏联援军到达的时候也许整个远东已经变成了中国的领土,这将使得苏联在民众和国际中的地位一落千丈。也许美国人进入协调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虽然局势并不利于苏联,但是苏联拥有的战争潜力和巨大的生产能力不是中国可以相比的,更何况他们只是中国的一部分而已。调解可以,关键是中国人必须从苏联境内退出去,并保证不对苏联进攻,别的都好谈,就是这些东西不能改。

  罗希洛夫向美国方面传达了可以谈判的信息,消息很快传道了世界各地。虽然我们请求美国协调并开始和苏联谈判,没有任何国家敢小看我们,按照美国将军们说法:“他们已经做得够好了,谁也不可能干得比他们更出色!”面对苏联这样的强大的国家不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让他们开始妥协,将他们打到了谈判桌上本身就说明了很多问题。好书尽在cmfu





  第一部 第九十六章 防守

  (起4R点4R中4R文4R网更新时间:2004…2…11 21:52:00  本章字数:5522)

  苏联的消息很让人喘了口气,几十年我们都忍了过来,几年为什么就不能忍呢?我们在面临外敌入侵,内政混乱之际,我们凭什么靠自己拿回多年丢失的土地?我们仅仅只能在他们无力顾及的时候或者有一天我们有和他们同样强大的时候才能一举的消灭,所以德国的进攻他们的时候也是我们最佳的进攻时机。所谓《互不侵犯条约》就让他见鬼去吧,这个世界上什么时候有人真正遵循过所谓的“条约”?需要的时候可以签定,不需要的时候马上就可以被撕毁,我们对他们这些强国所谓的“条约”很是反感,在这里根本就没有一丝的诚意。不然为什么不在进攻我们之前签定,非要被我们打怕了才做出这种姿态,回想起百年来列强在我国头上的诸多不平等条约,我们实在没有办法对他们产生任何的好感。

  既然他要签定那我就和他签定,我们只是一个地方政府,这种国家间的条约应该是国民政府去签定了,就可以丢掉这个大麻烦了,别的事情可以我们自己可以决定。根据我们的请求,在美国为首的国家的提倡下,国民政府派出了以立法院院长孙科为首的高规格代表团进行协商。孙科本人是国民党中的亲苏派,加上因为孙中山的关系,苏联对他也有一定的好感。就本身而言,蒋委员长并没有太在意和苏联的关系,可是作为一个国家的领袖不能对这件事情无动于衷,更何况是由英、美列强进行的调解。在孙科走的时候他只下了个手谕“相机行事”,孙科知道这又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事,干好了是领袖的功劳,干砸了是自己的错。

  蒋委员长被淞沪会战消耗了太多的精力,对战争也很沮丧。经过这几年的整编,部队战斗力也提高很快,全国都自信满满的准备对抗日本的侵略。参战部队也的确没有让人失望,正面战场上日本人没有占到一点便宜,损失极重,只好一再的增兵,防线也坚持了近半年,可惜的是日本从没有防备的侧翼登陆绕到后面击溃了守军。此战打得极为艰苦,这些年苦心囤积的武器弹药几乎被消耗干净,各种武器损失极多,大量经过多年训练精锐士兵亦被消耗殆尽。空军和海军基本上不能构成对日本的任何威胁。想到空军,蒋委员长就是一阵心烦,与李成坤轰炸日本壮举相比,虽然空军将士也浴血奋战,可惜由于飞机老久加上飞机数量严重不足造成了后期日本回复元气的空军对中国空军和地面部队威胁极大。

  在参战前居然整个空军仅二百余架飞机可与日本交战,且老式飞机占大多数。面对这种情况却又不能发火,因为造成这种局面的正是蒋夫人。空军飞机发展相当快,刚买的飞机不过两、三年变落后了,蒋夫人想出了一个办法将空军经费存在了外国银行,需要的时候可以直接到外国买最新的。可惜的是日本飞机制造厂和大量飞机被炸,大量的军舰却完好无损。日本港口布的水雷虽然没有清理干净,却有清理出大量的安全航道,战争爆发后日本的军舰迅速的封锁住了中国大部分港口。外国的武器都要自己运输,不仅中国运输有限,更因为中国船只很难通过日本的封锁,购买飞机之事也不了了之。想到这里也不由感叹起来,德国人为了帮助李成坤甚至大船大船的运输各种武器支援他们,连同政府订购的武器也亲自运到了香港转交中国军队,其中包括新定制的三十多万支步枪和五万支手枪、二万挺机枪,迫击炮八百门,战防炮五百门、高射炮三百门。弹药有步枪弹三亿发、手枪弹七千万发、机枪弹两亿三千七百万发、迫击炮一百九十万发、战防炮弹五十万发、十五厘米榴弹炮弹六千发和其他口径炮弹两万余发以及其他装备器材。这让军队压力减轻了不少,但是也反应了自身军工生产严重不足。

  德国军事专家根据中国实际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的情况给蒋先生的建议是建立一支大部队移动时以铁路来运输,使兵员可快速集中到战场边缘。战斗不倚赖重炮、战车等重型装备,而是灵活机动地使用自动武器作战和若干干战车与炮兵单位配合进行协同作战的“轻步兵”。这对于生产能力弱、战车和火炮拥有量少的政府军队来说是很中肯务实的。可是这在强调火力制胜的正面战场上防守是处于不利地位的,处于敌人的进攻压制火力下,损失极重。我们派去支援的孙立人根据自身火力略占优势的情况,将部队梯次布置在纵深,按照防炮火防空经验做了妥善的防御,日军即使占领前沿阵地也不伤筋骨,日军火炮对阵地上炮击轰炸的效果效果非常有限。反观政府军为了和日军战斗中取得优势,在前沿布置了大量的士兵,短短三十公里的长度上双方布置了近百万的军队,日军每一次炮击都会造成成千的中国士兵的死亡,战斗惨烈无比。

  看着友军的那种勇捍,我们派遣过去的三个师的士兵热血澎湃,也许他们的指挥官腐化、贪财……但是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候,他们能挺身而出,面对日本的一次次强攻猛打,丝毫不退,多少将士以自己血肉之躯抵挡敌人优势炮火,牺牲在战场杀戮之中,为保卫祖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这至少说明了他们心中还有热血,还有一颗不屈的心。孙立人看见友军战斗也不由点点头,这些年军事训练没有白费,但是非常可惜的这些优秀的战士都浴血淞沪战场,以后重组建的部队无论从训练、士气、装备都无法与淞沪战场上的老部队相比。全国各地的军队首次团结起来一起共赴国难,大家放弃自己旧怨一起浴血奋战……孙立人指挥的部队按照国民政府给予的新的番号为整编第一八三师、一八四师和一八五师,一八三师和一八四师是我们原来的第十二和十三师,战斗力非常强。因为我们阵地日军久攻不下,将进攻的重点转移到了友军的头上,一八三师被迫当起了救火队员的责任,那里有危险就在那里上,成为蒋委员手中名副其实的预备队。不仅蒋对这支部队情有独衷,其他友军部队也对他们抱以厚望,只要看见他们的身影就信心大增。一八三师也没有辜负厚望,在一次次的战斗中飞速成长起来,成为新的王牌主力。

  孙立人走进了唐生智的指挥部,周围的参谋和警卫人员敬佩的看着这位年轻的将军,正是他的指挥让其他的参战部队安全的撤退回到吴福线附近进行重新的防守,在战斗中无数次的拯救友军部队于危难中的事迹更是广为流传,成为抗战中最有名气的战将,得到全国民众的爱戴。唐生智看见是孙立人,马上站了起来,热情的说,“孙老弟,你来了正好,我正好有事找你。”孙立人立刻说:“有用得着我孙某人的地方我一定尽力。” 唐生智说:“你们刚回来,还没有休整,本来不应该麻烦你们的。可是吴福线那边大部分部队都是新补充的部队,战斗力和装备均远不及以前,战斗力强的八十七、八十八师战损达极大,可以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的只有你们,还是需要你们去那里才能顶得住。否则那里失守后到南京附近都将毫无阻挡,不易守卫,所以吴福线非常重要,不可有失。”孙立人听了敬了个礼坚决的说:“保证完成任务!”

  刚刚被整编成第十七集团军的三个师接到命令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