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c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 >

第503部分

c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第5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戒,「戒平等」;我们明白这个意思,我们对於释迦牟尼佛制定的这些方法规矩,我们会很欢喜的接受,认真去受持。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来说五地菩萨的十种平等心,在上一节我们讲到第四「戒」平等。
  第五是「心」平等,菩萨的心跟一切诸佛如来的心平等了,佛跟佛的心是平等的,五地菩萨的心跟佛心也平等,用真心不是用妄心。真心是一,妄心是二,妄心不平等。我们投胎到这个世间,古人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个话说得很有道理,不是一般人能说得出来。「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个世间人这么多,找不到相貌完全相同的,双胞胎的兄弟,你仔细去观察还是不同。什么原因?心不同,他用的是妄心,妄心里面就是我们常说的妄想分别执著,每个人妄想分别执著不一样。所以说相随心转,相是从哪里来的?心变现出来的。相是心性的相分。到五地菩萨以上,他这个相貌跟佛就一样,心一样,所以佛门里面用艺术来表法,菩萨的相跟佛的相非常接近。声闻缘觉那就有很大的差别,也是各个不同,但是你仔细观察,他都是善良的相,没有凶恶的相。佛的心是什么心?菩提心是佛心,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这是佛心。五地菩萨完全用这个心,不夹杂毫分不善;不善,我们是总说。真诚心绝不夹杂毫分虚伪,清净心绝不夹杂毫分不净,所以心平等了。换句话说,四地以下的菩萨没有这十种平等,也就是说他那个心还夹杂毫分不善,没有证得平等的境界。
  第六是「除见疑悔」平等,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对於诸佛如来的教法,没有疑惑了,也不会有后悔了,决定没有错误的见解,我们常讲正知正见。第七种「道非道智」平等,他有这个智慧,正智慧,知道哪个是道,哪个是非道;换句话说,菩提道上他认识路了,他不会迷失道路,不会迷失方向。哪一条道是成佛之道?哪一条道是菩萨之道?其实这些佛在经论里面为我们讲得很多,而是我们自己麻木不仁,我们把佛这些重要的教诲在日常生活当中忘得一干二净。菩提心,这是修学证果的正因,学佛的同学哪个不知道?在家出家你都能记得,你也能说,你就是做不到。起心动念、待人接物还是用虚伪,在日常生活当中还是不舍贪瞋痴慢;好善好德知道,说说而已,大慈大悲回向发愿也只是形式而已,没有去做。纵然去做,做得太少了,你所做的跟佛菩萨比,千分之一、万分之一都不到,那又有什么用处?
  所以我们看到佛菩萨教学的方法,不同於中国古大德,显示出诸佛无尽的慈悲,他有耐心。中国古大德教学,你要是不能接受,人家不教你;连孔老老夫子都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者」,孔老夫子都不想教你,你反应太迟钝了。欢喜教聪明人,「闻一知十,一闻千悟」这种学生,我们中国古大德非常欢迎,有高度悟性的学生。你看看佛,佛对於最愚蠢的学生,一点悟性都没有的,他能够不厌其烦,天天重复的来教导他,比慈母爱她的婴儿还要多,这是佛对众生的大恩大德。我们在经典上看到,十波罗蜜在《华严经》里面,几十次的重复;这个我们中国古人他不会做这个事情,他一遍说过绝对不会有第二遍重复的,第二遍重复都可以删掉了,佛不如是。
  摆在我们面前十条道路,十法界,什么叫「是道」?你的心行与这条道相应,是道;与这条道不相应,非道。我们今天能够受持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念佛求生净土,这是佛道,这是成佛的无上道,你能这样学,是道。如果你说我只念这一句阿弥陀佛,那些我都不要了,我都不学了,非道!你不是学的佛道。你造贪瞋痴,你走的是三恶道,贪瞋痴跟三恶道相应,是道;如果你修戒定慧,堕贪瞋痴,非道,不相应。举这个例子大家好懂,我们这一生落在人道里面,怎么会到这一道来的?佛在经上跟我们说得很明白,过去生中修行五戒十善,这个因成熟了,五戒十善的业力牵引我们到这一道来受生,是道。这一生得人身了,能不能继续修五戒十善?如果继续修,念兹在兹,念念当中不失五戒十善,来生人道决定不会失掉,来生还得人身。如果修得好的,积集福德大的,他就生天道。我们自己想想,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有没有认真的去受持五戒十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跟五戒十善相应不相应?如果不相应,你要想来生得人天道,非道!佛清楚,五地菩萨以上的都清楚。
  第八条是「修行智见」平等,修行要智慧,要有正知正见,八正道上讲的正见。在修行智慧见解也跟佛平等了,这个不容易。五地地位确实相当高了,在圆教里面四十一品无明已经破了三十五品,所以智慧见解差不多等於佛。第九「於一切菩提分法上上观察」平等,菩提是觉悟,换句话说,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他的观察与佛平等。我们世间人常说观察入微,极其隐微之法,他都能看得清楚、看得明了。像佛经上讲的微尘,「色聚极微」、「极微之微」都不是凡夫肉眼、天眼能够观察得到的,他有能力观察到,这是在事相上讲;甚深义理,他也能够观察得到。第十「教化一切众生皆有平等清净心」,跟佛一样的平等清净心,我们在《无量寿经》经题上念的「清净平等觉」,十种平等心现前。当然跟如来果地上说是平等无差别,实际上还是有差别,到如来果地上才圆满。他现在得到了,得到清净平等觉。初地就入佛境界,何况五地菩萨?这是讲「普藏等门难胜地」。
  下面一句「动寂相顺无违反」,我们这个世间法,无一不是相对的,相对就是讲两个极端。清凉大师在这里举个例子,「真俗」是两个极端;经文里面举的例子实在讲很好懂,「动寂」是两个极端,寂就是静,动跟静是两极端。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要能够体会得到,善跟恶是两个极端,利跟害是两个极端,邪跟正是两个极端,两极到五地菩萨都扯平了。「无违反」,动的相、寂的相都能够随顺,没有违反,平等一味!这一句经文,实在讲就是六祖惠能答覆印宗的话,「佛法是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如果我们套《六祖坛经》这个话来说,「动寂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怎样显示动寂不二法?佛法里面用的标志,外国人讲的mark,我们用的是法轮,轮代表不二法。轮是圆,圆周是动的,圆心是静的,动静不二。什么时候你知道不二,你才真正觉悟了,动静不二。你知道这个不二,凡是相对的都是不二,生死涅盘不二,烦恼菩提不二,入不二法门。我们在这个大经里了解,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入不二法门。他们虽然入不二法门,入得很浅,不二法门的相不明显,所以是隐微;到五地菩萨,非常非常的明显了。佛法里头常常说「无功用道」,就是自然而然,再极端相对的,在他心目当中全是平等的,你才想他的心多自在! 
  『佛法境界悉平等,如佛所净皆能说』。「谛法俗境,无不等观」,这句话我们得换句话来讲,世间法跟出世间法在菩萨心目当中完全平等。真的,古大德所谓「圆人说法,无法不圆」,世出世间一切法,哪一法不是佛法?这个意思五地菩萨完全通达明了了。在我们凡夫思想观念里面,说老实话,世出世间法哪一法是佛法?为什么人家能看到平等,我们看到是极端的不平等?他们是从性上看的;一切有情众生皆有佛性,无情众生皆有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它怎么不平等?相是性的相分,相分千变万化,不失性体,确实是平等的。凡夫著相不见性,就没有办法体会到法法平等,於是在一起法里面,自自然然生起妄想分别执著。如果真正了解法法平等,诸位想想,还有什么好分别执著的?不但分别执著你统统放下,妄想也放下。「如佛所净皆能说」,这是跟佛、佛心平等,佛的作用也平等,佛能说的菩萨都能说,所以教化众生平等了。第七首:
  【广大修行慧海地,一切法门咸遍了,普现国土如虚空,树中演畅此法音。】
  这是六地菩萨,偈颂里面也说了四桩事情。首先『广大修行』,这是赞叹菩萨行门,无有一法不修。六地菩萨修般若波罗蜜,五地修禅定,所以六地的名号叫『慧海地』,智慧如海,这是由於过去无量劫中的修行,成就的广大地。『一切法门咸遍了』,这是显示菩萨修行的形象。「一切法门」,佛教里面常说八万四千法门,四弘誓愿里面讲「法门无量誓愿学」;无量法门,无量就是此地讲的「一切」,「遍」是普遍,「了」是明了,显示统统都普遍明了。这个明了就是我们现代学术界里面对於宇宙生命的探索,宇宙怎么来的?星球怎么形成的?什么道理产生这些现象?什么原因造成这些现象?还有生命从哪里来的?智慧从哪里来的?能力从哪里来的?问题一大堆,修学般若波罗蜜的菩萨没有一样不明了。
  第三句是说六地菩萨的功用,他得的是「十空三昧」,到底下我们讲到六地经文的时候会详细的看到。我们就偈颂的意思来说,『普现国土』,「国土」是一切诸佛教化众生的处所,佛经里面常讲的诸佛刹土,菩萨都能现身。现身的条件决定是众生有感,菩萨就有应。这些菩萨在天台大师六即里面都称之为分证位佛,他们是真佛,他们不是假佛。尤其六地逐渐接近大圆满了,如来果地上是大圆满,逐渐靠近了,虽现身如佛一样教化众生,他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如虚空』,「虚空」都没有染污。这是用这个来形容菩萨成就圆满的空慧。
  在大乘佛法里面,中国人特别喜欢的《金刚般若》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两部经几乎是中国学佛的同学们,无论在家出家必读的课本。你要问六地菩萨到底是什么样的境界?这两部经可以做代表,也就是说菩萨契入般若波罗蜜多。「一切法门咸遍了」就是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一切法不可得,无所有、不可得,这是事实真相。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给诸位说,这个事实真相就在我们面前。我们迷了,所以《金刚般若》后面偈颂里头用比喻来给我们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虽然说了四个比喻,真正的意思是第一个字「梦」;我们能不能体会到,梦中境界是有还是无所有?梦中境界是得还是不可得?我们眼前的境界跟梦中境界其实是一回事,不是两回事,千万不要搞错了。真正能得到的是什么?觉悟,了解一切事实真相,那是你真正能得到的。也就是说古大德常常讲的,聪明人在这一生,你一切的造作,要造作能带得走的,带不走的不干。身带不走,身都带不走,附属於身的,所谓是所有的,你能带得走吗?
  我们出家人现在在这里建个道场,这道场能带得走吗?带不走。道场顾名思义,是修行养道的场所,需不需要建设的那么豪华、那么壮观?不需要。古大德建道场在山上搭茅篷,富丽堂皇的寺院不是出家人建的,那谁建的?在从前是护法帝王大臣供养的,他们建设得富丽堂皇是表达他自己的敬意,是这个意思。出家人不在道业上用功夫,拿时间去搞那个,错了!而且道场愈大,建设得愈壮丽,你要用多少精神、多少时间去维护去照顾?你的心就分了,你还搞什么道?真正修道人住茅篷。我们现在这个地方是天主教的旧教堂,今天我们住在这个地方,有义务把它整修一下,为什么? 使用的年限可以延长,我们在此地可以安心办道。不是搞热闹,是要在此地通达门道,我们要把经典上的教诲在这个地方做到,点点滴滴都要落实。我们要有菩萨的空慧,要明了世出世间一切法;「诸法实相」用现在话来说,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相,我们不能够完全透彻了解,也要了解几成。为什么?你才能放得下,你才知道我们在这一生当中,什么是应当要做的,什么是可以马虎一点的。
  道场里头最重要的是六和敬,中国古人对这一点也非重视,常言说得好,「家和万事兴」。所以修道,看你有没有功夫、有没有一点成就,不要看别的,首先看你能不能跟大众和睦相处?为什么?跟大众相处能够看到你六波罗蜜的功夫。第一个你能不能放下?放下你的成见,放下你的习气,才能跟人相处;如果我们自己的习气不能放下,跟别人一定产生冲突。我们的成见意见不肯放下,别人他有他的意见,我有我的意见,怎么能相处?放下就能相处了,就没有事了。能不能守规矩?如果不守规矩,这个团体乱糟糟的,持戒是守规矩、守法。你有没有耐心?你是不是天天在用功精进?你看看六和敬里头全都显示出来了,跟人不和、不能相处,你什么功夫都没有,完全是凡夫。一切还是随顺自己烦恼习气,什么都不要谈了,经白念了,天天来听白听了,念佛堂白念了。你要晓得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多,我们在这个小道场几个人不和,天天闹意见吵架,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不吵翻天了?哪有这个道理?所以不能跟人相处,你就要记住,你决定不能往生。为什么?因为你到极乐世界去,你会天天跟人吵架,天天跟人闹意见,把阿弥陀佛清净的世界搞成五浊恶世。人家不欢迎你去,人家不会接引你去。阿弥陀佛接引什么人?跟任何一切众生都能和睦相处、平等对待,这是他欢迎的,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我念佛求往生,我那个冤家对头他也念佛、也求往生,如果我们两个果然往生到极乐世界,见了面的时候怎么办?「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不能不知道。所以我们就明白了,真正想在这一生当中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第一个对我们的冤家对头要好。
  我常常教一些同学,你们是不是真的想往生?真的想往生,怨亲平等,你要在这上下功夫。怎么作法?所以我就教他,你把你冤家对头这些人,你在你自己佛堂里面供他们的长生禄位,你每天拜佛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