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c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 >

第538部分

c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第5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佛的形象,叫人看了破迷开悟。佛的作为,一切的造作,无一不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的。佛的言语,佛的一言一笑,起心动念一切造作,没有一样不是帮助众生觉悟的,这叫佛事。用现在的话说,包括他的生活,他的工作,他的处事待人接物,没有别的,觉悟众生,都在一微尘里面显现出来,这叫大神通力。这一句我们就介绍到此地。现在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六三卷)  2002/1/6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563
  诸位同学,请看「如来现相品」,大众念请第九句:
  【云何是诸佛自在。】
  清凉大师注解里面告诉我们,依据后面的解答以及赞颂里面,是说「佛自在」,这个意思是讲诸佛如来「所作任意,无碍成就」。我们读这些经文,实在说,无限的羡慕向往油然而生,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够得到像如来果地上这样殊胜的果德,诸佛自在。清凉说得好,「广有无量」,说不尽的自在;「或说百种,谓於众生自在等,各有十故」;为了说法方便起见,《华严》依旧是用十来代表,说了十种自在。如「离世间品」说,「不思议品」也说,都是讲十种。在「离世间品」里面就是本经第五十五卷末后,第一种叫「命自在」,这一条恐怕是我们世间人最想知道的。因为六道众生寿命不自在,为什么?被业力所拘,哪里会有自在?六道众生到这个世间来受生,我们一般讲来投胎,谁主宰的?业力。我们到这个世间来投胎,寿命长短全是业力在支配,我们得不到自在。诸佛菩萨,业尽情空,所以他没有业力,他的现身、他的寿命一切随缘,到我们这个世间来应化,就随顺这个世间人寿命的长短。为什么?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如果不随顺我们世间的长短,释迦牟尼佛确实有能力,从三千年前一直住世到今天他真办得到。如果这样做法,教化众生恐怕就收不到效果,为什么?我们会把释迦牟尼佛当神仙看待,「你能做得到,我们做不到」。
  佛可以说念念都是为众生著想,帮助众生觉悟,没有别的。众生要是觉悟,换句话说,佛果上那些无量无边的功德,众生不就都得到了吗?智慧德相原来是一切众生本来有的,它不是本来无。现在,本来有的为什么没有了?业障障住,只要把业障消除,问题就解决了。所以佛到世间来没有别的,帮助众生消业障而已。佛在天上同天人的寿命,弥勒菩萨表现的就给我们做证明了。弥勒是等觉菩萨,说老实话,也是早已成佛来示现的。示现在兜率天,他就同兜率天的寿命,兜率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四百年,这个时差相当大。兜率天人的寿命是四千岁,天上的四千岁,也像我们人间一样计算方法,一年三百六十天,他的一天相当於我们人间四百年,四千岁合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寿命到的时候,弥勒菩萨在兜率天就过世,到我们人间来作佛。所以诸佛菩萨命自在,他到哪一个世间能够与那个世间人寿命一样,实在说他不生不灭。寿命,实在讲,《百法》里头也是不相应行法,是我们凡夫妄想里面产生的。不相应行法,用世间的话来说,是个抽象的概念,不是事实。如来得究竟圆满的自在,菩萨也得自在了。
  第二是讲「心自在」,心是智慧,智慧能入无量三昧,这是智慧。为什么?无量三昧简单说一说,就是在世出世间一切法里面得自在。为什么说智慧?智慧观照一切法「相有体无」,所以世出世间一切法,实实在在给你讲,「无所有、不可得」,於是佛菩萨的心在万事万物里面,他不起心动念,他没有分别执著,心就自在了。我们凡夫心为什么不自在?牵肠挂肚的事情太多了。你心里挂念些什么?挂念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常常念著这个东西。这个心怎么会得自在?如果你挂念得愈多,你的心就愈苦。佛讲这个心的受是忧喜,实在讲喜事少,忧虑多,无量无边的忧虑都是你的牵挂。对你的家亲眷属的牵挂,对你的财产的牵挂,对你功名利禄的牵挂,对你亲朋好友的牵挂,不得了!无量无边,你的心怎么会自在?佛在《金刚经》上给我们讲宇宙人生真相,他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讲真话。哪些是有为法?《百法明门论》就讲得很好,八个心法,五十一个心所法,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十一个色法,这统统叫做有为法。什么叫有为?有生有灭。心,心一个念头灭、一个念头生,这个心不是真心是妄心,八个识五十一个心所全是生灭法,生灭法叫做有为法。无为法呢?无为法就是不生不灭的法,没有生灭现象,像虚空,虚空是无为法。无为法有六个,六个无为法,说老实话,只有一个是真的无为法,真如;其余五个就像虚空一样,为什么说它是无为法?因为我们觉察不到它有为的现象,所以叫它做无为法,但是它并不是真正的无为。永嘉大师《证道歌》就讲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换句话说,除了真如之外,这五个无为法,到什么时候你才真正了解它的真相?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之后你才晓得这五个无为法不是真的无为。但是在我们没有能够明心见性之前,你肯定觉察不到。这是讲的心自在。由此可知,我们的心自在不自在?关键就是在你能不能放下,果然能够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你心就恢复自在。
  也许初学同学要问,学佛如果把家亲眷属一切都放下,这似乎太不近人情。这种佛还能学吗?这个话乍听起来好像也有道理,其实不然。我们纵然念念牵挂在心,能不能解决问题?不能。能不能帮上忙?也不能。所以,你的忧虑牵挂解决不了问题。怎样才能帮助家人真正把问题解决?要修道。佛法里面对於这个事情讲得太多太多,如果你修行证果你能证得阿罗汉果,你就有能力帮助你所牵挂的一切人事,这是真能解决问题的,真能帮上忙的。如果你能证得菩萨果位、如来果位,我们讲如来果位不是讲究竟的,是法身菩萨、分证佛位,你能够帮助你过去生中生生世世的家亲眷属,不是这一生!我们实在讲智慧能力太有限,过去生中的父母我们就不知道,过去两世三世,愈远愈不知道。现在西方人常常用催眠的方法,这个我们听说很多,在催眠状况之下他能够回到过去世。催眠功夫很深的时候,他能够回到前两世、前三世,我听说过有能回到前五世,五世再前面就没有办法了。从接受催眠的人,其中当中有我们学佛的同修,他们有这个经验来告诉我,知道过去生中是在哪一道,生活状况、姓名、居住所在。虽然知道了,催眠醒过来之后他不知道了,要放录音给他听,听了之后他父母在哪里还是找不到,还是帮不上忙,远远不如阿罗汉。实实在在讲不必到阿罗汉那样的境界,小乘三果、二果都有能力,但是他这个能力还比不上阿罗汉。要知道三、五世家亲眷属的状况做得到,无论他在哪一道都能帮得上忙,用什么方法来帮忙?自己修行的功夫,把这个功德回向给他,他得受用。所以自己修行,功夫愈深,证的果位愈高,生生世世的家亲眷属都沾光。我们想帮助现前的父母,你的父母还在世,你修行得很好,有道德有学问,帮助许许多多众生破迷开悟,让许许多多众生离苦得乐,你的父母不但受人尊敬,确确实实他受到诸佛护念,一切善神拥护,他身心健康,生活不会缺乏,许许多多人照顾。我能够照顾一切大众,一切大众自然照顾我的家亲眷属,这是事实。
  我老母亲在世的时候,她住在上海,许许多多念佛的同修常常去看她,送一点东西给她吃。自动去的,去的那些人我都不认识,多半都是看到我们印的书,听到录音带、录相带的。现在老母亲往生了,遗体葬在故乡,我们是清寒人家,所以葬在那个地方,那个坟也很小,我要不是家里人带著我去,我找不到。所以在前年我立了一个碑,去年,现在讲是去年,实际上大概是三、四个月之前,我们家乡的父老,以及南京这一带的同修们,这些念佛的同修们,我们家乡也有个小庙,实际上这个庙从前不小,现在很小了,最兴旺的时候,这个道场差不多住六、七百人。这个小庙是汉朝时候建立的,大概有一千七百年的历史,现在也算是古迹。有人到那边去朝山拜佛,顺便到我父母坟墓上去看,看了之后他们要发心把这个墓重修。地方政府也很难得,就在这个土地上拨了三十亩地,中国的三十亩合英亩为五英亩,一个英亩是中国六亩,五个英亩的地做为墓园。我听到之后很感动,这是大家自动自发的,不是我的意思。既然做成墓园,大家有这个意思,地方政府也这样做法,他们画了个图寄给我看。这个墓园四周都是石头的栏杆,我就想到,我们佛经里面很多好的句子,我写了很多,让他们刻在这个栏杆上。什么意思?机会教育。人家到那里参观的时候,到那里看看,阿赖耶识里落印象。我写了很多,净业三福十一条、六和敬、六波罗蜜。《梵网》、《璎珞戒》里面四条很重要的戒条,我都写上去了,「不作国贼,不谤国主,不漏国税,不犯国制」,让大家看看,机会教育。印光大师教导我们十六个字我也写上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希望以后到墓园去参观的时候,这些经句他都能在那里看一遍,这是教育。所以自己要认真修学,家亲眷属他就得好处。
  过去我们在海外,也常常想著家人,不知道他们过的是什么生活。中国大陆在过去诸位都晓得,三反五反、文化大革命,许许多多人民受了很大的苦痛。我跟家人整整三十六年没有联系,到改革开放联系之后,才晓得他们都没有受苦。佛菩萨保佑,我意想不到,平平安安度过去。所以佛菩萨教我们,我们认真努力如教修行,心里对於家亲眷属、亲人朋友不必去操心,他们自自然然得佛力加持,我这一点小小例子可以跟诸位同学做证明。我们在此地讲经,前天北京同修打电话给我,他们在北京看到,在网路上看到,好事情!所以我在摄影棚里头,真的,网路、萤光幕前面全世界许许多多的同修,我希望我们在一起学习。今天我们住在这个地球上,我们是地球上的人,凡是住在地球上所有一切的生物,跟我们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我们一定要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相照顾、互助合作,共同来创造安和乐利的社会,幸福美满的生活。《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多元文化的教科书,教学的目的就在此地,所以我们生活在二十一世纪不能不学,一定要学。正是欧阳竟无大师所说的话,「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时所必需」。他的话我们可以得到肯定,心自在。
  第三「资具自在」,资具就是资生之具,资养我们身体所需要的一切物质,今天讲的是衣食住行还有娱乐,统统具足,不会缺乏。在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明了,不可以贪图享受,为什么?贪图享受,你那个福报很容易享尽。应该用什么态度?知足常乐。人要是不知足,他怎么会得自在?我们人生活在这个世间,不能离开物质,我们每天要吃饭、要穿衣,要有居住的所在。这些地方我们要学佛,佛实在讲给我们做出榜样,我们凡夫不容易学到,那学祖师,祖师已经大开方便之门了。祖师里头最近的是印光大师,距离我们最近,我们看看他的生活简单,饮食跟大众完全一样,没有吃小伙食、特别伙食,没有,跟大众完全一样。衣服就是这几件,尤其是出家人,没有什么新的花样,衣服穿到破旧不能穿了再换一件,还能穿依旧还用它。衣只取饱暖,蔽体饱暖就够了,要那么多有什么用处?所以多余的要知道布施供养。这个世间有许多缺衣缺吃的,我们有多余的一定要帮助他们,哪个地区都有穷人。我们住在新加坡,新加坡可以说是相当富裕的一个国家,有没有穷人?有。我听到他们政府的统计,他们的穷人大概只有一、二千户,不多,所以政府都能够照顾到。它国家小,有财力。
  但是有许许多多国家还有很多穷人,政府照顾不到的。今天中午,尤里先生告诉我,昆士兰州还有很多生活很困难的人,政府还照顾不到,他提出来希望我能够多知道一些,有能力的时候对他们伸出援手帮帮忙,这是好事!我们居住在这个地区,这个地区有很多苦人,我们不照顾谁照顾?除非我们不知道,我们知道的总是尽心尽力去帮助他,在佛法讲我们就是圆满功德了。希望我们所有学佛的同修都有这个心,能帮助世间苦难之人;到我们自己受苦受难的时候,也会有人帮助我们,业因果报丝毫不爽。讲到资生之具,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佛果地上得自在了,千万我们要常常想,想释迦牟尼佛,因为他做出的榜样,我们虽然没有看到,我们在经书记载里面看到了。我们读其他宗教的典籍,我们看到每一个宗教的创始人、他们的主教,物质生活都非常节俭,真的是省吃省用帮助这个世间比自己更苦的人,这是一分爱心。宗教里面常讲神爱世人,佛家常说的大慈大悲,我们要从这些地方体现,要认真把它做好,从我们环境近处做起。
  我们住在这个地方,先从我们这条街上做起,从我们这个区域做起,然后再扩大到这个城市。如果有大福德,可以把这个好事逐渐扩展到全世界。可是我们学佛一定要有智慧,这些物质上帮助一些苦难人很有限,不是根本解决问题。怎样才能够根本解决问题?帮助他觉悟,破迷开悟,帮助他修善,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能够改造自己命运,能够把贫穷转变成富贵,这就能解决问题了。这不是物质上的布施供养能做得到的,这是智慧的布施供养。所以佛法的布施供养,就是教学。我们天天在此地开班授课,希望大家能到此地来跟我们一同学习。学什么?对初机人来说学改造命运,学消灾免难。《了凡四训》里有一句话讲得很好,「灾消福来」,这个很好,灾消了福就来了。我们开班教学是教这个,欢迎大家一起来,不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