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c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 >

第614部分

c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第6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己的心意互相沟通,这都是属於身在说法。说到毛孔,当然就全身了,全身遍布著毛孔。『一一毛孔中,光网遍十方』,这是如来果地、法身大士,他们能做到。我们今天的学习,不能不知道什么是佛心、什么是佛之行、什么是佛之言,我们学佛就从这三方面学习。古人常讲:禅是佛心,戒是佛行,教是佛言,这个说得没错。可是现在人他不懂,这三句话他听了好像是懂,实际上他没有懂;如果他真懂,他就会学佛了。他今天还不会学,不会学就是他没有懂。
  什么叫做禅?禅是佛心,佛心就是真心,佛心就是我们的心性,与我们的关系太密切,所以禅这个字的定义要搞清楚、要搞明白。六祖惠能大师讲禅定,《坛经》上说,「外不著相,叫做禅;内不动心,叫做定」。惠能大师这个说法,是根据《金刚经》上所说的。世尊在《金刚经》上教导须菩提尊者,给他说「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我们要记住「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是自己的真心,是自己的本性。这个话你要听清楚,「不取於相」不是一切相都放下、都离开,那你就错了。善财童子大彻大悟之后,为什么还要五十三参?五十三参是什么意思?大家也许都熟悉这个名相:参学,参学什么?五十三位善知识他所代表的就是整个社会各个阶层复杂的理事,这个参学,世出世间事样样你都懂,不但懂,样样你要参与。这个参学,参是参与,学是学习,要亲身去做、亲身去体验。参学两个字的名词不要误会。
  参学怎么能开悟?那就是世尊在《金刚经》上讲的两句话,「不取於相」就是不著相,不是离开相,相要。不著是什么不著?心里头不著,心里面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的相要不要?不能不要,身体是虚妄的相。你说「我身不要了,我就自杀」,自杀也不行,自杀你那个神识还是个相,还是虚妄。几时你真的把神识能够转变成自性,自性也现相,十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那就是自己的心性。自己的心性会现相,自自然然会现相,性相是一不是二。清凉讲这个经,「理无碍,事无碍」,事就是相;理事无碍,理跟相没有妨碍;事事无碍,相与相之间也没有妨碍。
  我们今天为什么有这么多障碍,处处都是障碍?障碍从哪里来的?障碍从著相来的,从动念头来的。所以佛讲,只要你「外不著相,内不动心」,你就入华严境界。样样都参与,样样都学习,样样都会,万德万能,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刹土,真的是无量无边,经上讲世界海微尘数所有一切众生,他会的我也会,他能的我也能,这才叫做万德万能。一学就会,为什么?因为这个能力是自性本具的。自性本具是因,没有缘,你这个性德不会现前。佛法因缘生,后面还会详细给你讲到。所以一遇到缘就通了,障碍就没有了。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是缘,一接触就通达、就明了,就学会了。记住,学佛天天要学,年年要学,生生世世要学,学到成佛还要装著学,没有止境。成佛之后要装著学给众生看,给众生做榜样,让众生照著这个方法来学,没有止境的,这是性德。
  这样说起来,学得辛苦不辛苦?累不累?不会。为什么?因为你不著相、你不动心。著相、动心,就很辛苦、就很劳累。如果真正做到不著相、不动心,那就是大乘经上常讲的,「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作是什么?我们身正在做,你为一切众生服务,你不做怎么行?普度众生要做出样子给人看,那个度就是帮助众生,帮助众生改善他们的生活,帮助众生改善他们的错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消除业障、消除灾难,你不做怎么行?不但要做,做得还要比人多,众生才会感动。你让他看到、让他听到,他会感动,他会回头,他会认真向你学习;你做得不够多,你做得不够真实,没有感动的力量。凡是众生还没有到感动的时候,自己要反省「我做得不够,我做得不够好,做得不够多。」诸佛菩萨为什么受当时、后世这么多众生尊敬、仰慕?那就是感动,他做得太多了。做得真实,一点虚假都没有,做的时间长,做的事情多,周遍虚空法界,所以他能感动一切众生,这是我们要学的。毛孔放光,全身说法。
  第三句就是讲他真做了,『演佛妙音声』,佛是圆满的觉悟,「演佛」就是表演圆满的觉悟。「妙音声」是为一切众生解释,众生有疑你要帮助他去除疑虑,增长信心。诸佛菩萨何以有这个能力?这个能力是生生世世参学得来的,所以在果地上大用自在,没有障碍。这个不同於小乘,小乘没有这么大的心量,障碍多,所以业障还是多。大乘菩萨首先是把心量拓开,「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无论是在作学生,作学生就是菩萨的时代,大乘跟小乘不一样,大乘人初发心就是菩萨。你今天发心,你就是菩萨,你是初发心的菩萨。跟诸位说,这个初发心永远都是初发心,天天发心。十信位第一个位子是初发心,十住菩萨初住也是初发心,十行位初行还是初发心,到十地初地还是初发心,永远是初发心。昨天发心,昨天过去了,今天又初发心。虽然我们今天什么位次也没有拿到,菩萨初信位我们没有,我们这个天天初发心不是初信位,为什么?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没有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那是菩萨位,十信菩萨初信菩萨的位子,你就是十信位里面初发心菩萨,很难!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能不能做到?靠不住,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要是证得这个地位,你断烦恼的功夫跟小乘须陀洹相等。要论智慧,小乘别说是须陀洹,连阿罗汉都不如你;可是,你断烦恼的功夫比不上阿罗汉。
  所以一切法门里头古来的祖师大德、大善知识,无一不是教导我们要解行相应。清凉大师尤其说得好:「有解无行,增长邪见」,这是肯定的,你不会有成就;「有行无解,增长无明」。在我们初学这个阶段,换句话说,就是初信菩萨位还没有拿到,我们今天学习,怎么学习法?我们的学习要注意到解行两方面,我们要偏重在行;换句话说,三分之二的力量用在行,三分之一的力量用在解,那就对了。我们今天学佛功夫不得力,就是因为几乎把全部的精神都用在解上,行上没有功夫,所以你在行持上得不到受用。清凉大师讲的话一点不错,增长邪见,自以为是,自以为懂得佛法,曲解经义,你不是邪知邪见吗?心地善良的人、不敢做亏心事的人,学呆了,学成佛呆子,对於经教所谓是食而不化,你没有消化,你没有得到养分,白学了!到圆教初住以上,给诸位说,他解行是平等的,决定没有说是重视在解门,忽略在行门,没有这个道理。
  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解行是平等的,定慧等学,那叫真正觉悟;稍稍偏一点,不觉,没有觉悟。这个东西我从前讲经,就用保险柜号码锁做比喻,你开保险柜的号码锁一定要对得很准确,这个门一拉就开,稍稍有一点偏差就打不开。对得很准确,就是定跟慧均平,定多了不行,慧多了也不行,这个意思是《楞严经》上讲的。什么时候你定跟慧完全均等,这个人开悟了。我们学教、学禅为什么不能开悟?就是这里摆不平,不是定多就是慧多。可是诸位要记住,初学我们的根基没有打好,这很重要,根基要打好。根基是戒律,所以在古时候不管你是哪个宗、不管你是哪个派、不管你学哪个法门,总而言之一句话,无论你是在家出家,你想学佛,五年学戒。这个五年完全著重在行,解不谈。五年之后你已经养成习惯,养成什么习惯?佛菩萨的生活习惯。在小乘人里面讲,养成比丘的生活习惯。而后可以学教,五年之后可以听经了。你要是学禅可以参禅,你要是念佛可以到念佛堂念佛,你功夫才得力。
  现代人学佛,没有这个基础,难了!这一个基础现在一般人不愿意学。所以在晚近,大概要说起来,总要恢复到过去的一个世纪,就是说这一百年当中,师父不教徒弟。为什么不教?他不接受,他不肯听,世风日下。这一百年来讲什么?民主、自由、开放。民主大家一样大,在家里儿子跟爸爸一样大,你说这怎么得了?真的古人所讲的,家不像家,国不像国,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天下大乱。我们想想李老师临走的那个话,现在我们看到了。他讲台湾的社会乱了,诸佛菩萨、神仙下凡来都救不了,唯一的一条生路就是自己念佛求生净土。他说完这句话第二天早晨就往生,头一天下午讲的,台中的同学到台北来告诉我。老师的话现在完全兑现了,他讲的话句句真实。
  我们要如何自救?「老实念佛,求生净土」。但是你不老实,你为什么不老实?你在修学上没扎根。根是什么?印光大师讲的「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这是根。五年学戒不是学别的,生活教育。初出家一进佛门,五年当中把你那些坏的习气毛病,统统把你磨平了。你那些傲慢的习气、贪瞋的习气、嫉妒的习气,全给你磨平。什么样的苦活都要叫你干,五年,一年换一样。不是叫你干一桩事情,道场执事一年轮调一次,所以出家人样样都会。每一种活要干一年,派你到厨房,去做厨房供养大众一年;派你种菜,你去当菜头;厨房里面叫饭头,烧饭,你去干一年,他都会了;做清洁环境卫生的工作,叫净头。什么事都要学,至少叫你学一年。到最后还要叫你学当家,还要叫你学住持。寺院确实是民主的,它是选举制度的。执事一年轮一次,到过年的时候腊月三十交班,马上就选新执事,第二天早晨大年初一,新执事上任。所以出家人他很能干,他一个人可以独立生活,什么都会,什么都不求人。「演佛」,表演,下面讲效果。
  『调彼难调者』,「调」是调伏,「难调者」是谁?这个意思是很广泛的,不是狭义的,有一些众生刚强难化,那很难调伏,你要有能力调伏他,这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是对自己,自己烦恼习气很多,哪一个最难调伏?从最难调伏的下手。用现代人的话说,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障难。如果自己的贪心重,这个习气很重,你要用布施、要用放下来调伏;如果自己放逸成习惯,团体生活里面许多约束自己很难随顺,你必须用严持戒律、遵守规矩来调伏。懒惰、放逸要用精进来调伏,要懂方法。这些方法经论上统统都有,戒律威仪里面都是调伏我们烦恼习气的。自己调伏过来了,确确实实都能够随顺佛陀教诲、随顺觉性,你就有能力帮助别人。为什么?你示范给别人看,你做出榜样、做出模范,换句话说,自己学好了就能教人。佛法真正的目标是教化众生,自己没有把自己搞好,怎么能教化别人?所以不会要赶快学,要抓住机会学,不能把学习的机会错过了。第七首还是毛光演法:
  【如来光明中,常出深妙音,赞佛功德海,及菩萨所行。】
  诸位想想这里头什么意思?『光明』是智慧,『妙音』是说法,为什么把说法特别提出来赞叹?赞叹的内容是赞佛的功德、赞菩萨的功德,这个重要。佛菩萨是我们的好样子,我们到哪里去学?就是向佛菩萨看齐,他干什么,我们学他干什么;他会什么,我们也学他会什么。他什么都干、他什么都会,万德万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他的知、能从哪里来的?学来的。释迦牟尼佛示现降生在我们这个世间,少年的时候不错,很享福,到外面游览的时候,看到这个世间有一些苦难的人,他觉悟了。看到老苦、病苦、死苦,虽然自己是王子,将来做了国王,国王也会老、也会生病、也会死,他觉悟了。我们天天看这个,为什么不觉悟?你有没有想到自己慢慢会老?我二十二岁到台湾,半个多世纪了,老了!说起来好像是很长的时间,自己在感觉的空间里面真的是一弹指。五十多年的时间,回想起来就像昨天一样,老得太快了!我如是,你们大家哪一个不如是?谁能够免得了?
  世尊为我们示现,觉悟从哪里开始?从这个。你要不细心观察,你怎么能觉悟?尤其是现代的社会,儿女不养活老人,不知恩、不报恩。知恩报恩,那是历史的名词,现在人谁懂?但是果报你一定会承受,你不知道恩义,不知道恩,不晓得报恩,到你老的时候,你会受到这个果报。受到那个果报的时候,后悔莫及!我们总算是非常幸运,有这么一点善根福德,遇到真善知识,教导我们。举世的人忘恩负义,我还要知恩报恩,为什么?我知道那个果报殊胜。这是真实的功德、真实的福德,不著相就是功德,著相是福德,都是真实的。所以趁我们自己还有能力的时候、还健康的时候,我们要多为老人、病人服务,多多的照顾他们,要想到我自己会老、我自己也会有生病的时候,我在老病的时候果报如是,一定会有人来照顾我。你要不种因,哪来的果报?所以懂得种善因、欢喜种善因,那个善的果报是自然的。种善因,得善果。
  称赞常常讲,讲佛的事迹,他一生修因证果所作所为,多讲佛的故事,多讲菩萨的故事,所以史传在学习过程当中是很重要的一门功课。中国古时候教学,主要的功课就是经、史这两门。经用现代的话来讲,那是真理、是学问;史,是经验、是见识。你这个人有学问、有丰富的经验,你想想看这个世间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读史是吸取古人的经验教训,他是怎么修成的?他的方法、他的模式值得我们做参考。学佛也不例外,诸佛菩萨的事迹不能不知道,古来祖师大德的行谊,你知道得愈多愈好;我学哪一个人,对这个人一定要了解清楚。从前李老师教我学印光法师,印光法师的事迹现在不需要别人讲,大师的《全集》出版了,《全集》里头有他的传记、有他的年谱,我们读了之后心向往之,确确实实就想跟他学习。读《无量寿经》,阿弥陀佛在因地法藏比丘,没有出家之前他是一个国王,所以《无量寿经》上有阿弥陀佛的历史,你看他做居士的时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