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宋词鉴赏辞典 >

第140部分

宋词鉴赏辞典-第140部分

小说: 宋词鉴赏辞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纵目云天,又见数行雁起长空,似把青天作纸,用健笔写着几行大字,使人仿佛看到传说夏禹曾在此山中藏着记载他战天斗地的治水业绩的书中的字迹。这是“千古英灵”尚在的又一证。既然如此,那么万里腥膻尽扫,一旦赤日当空,还不是完全没有希望的。这就是词人“无言倦凭秋树”时的一连串的感想。也许有人怀疑那时南宋已进入末运,落拓文人吴文英是否会有这种伤时感事的想法,那么我们可以举他的《八声甘州·陪庾幕诸公游灵岩》为证,在这首词中,不是在借古讽今,把昏庸沉醉的吴王夫差比之南宋的统治者吗?又如《木兰花慢·重游虎丘》的“青冢麒麟有恨,卧听箫鼓游山”,《木兰花慢·虎丘陪仓幕游》的“千古兴亡旧恨,半丘残日孤云”,《齐天乐·齐云楼》的“问几阴晴,霸吴平地漫今古”等,也都是以古喻今,婉而多讽的。
  下片结构上也“以虚带实”,和上片同一机杼。词题为《与冯深居登禹陵》,而上片未提及,下片则写词人与冯在西窗下剪烛共语。冯是吴文英的多年知友,他中过进士,为人正直。这次两人同游禹陵,当然有许多共同感受。“同剪灯语”以下十句都是共语的内容。首先一个话题是游山时在墓间所见的残碑与庙壁中藏有的璧玉,二者已都被尘封。词人摩挲石刻,拂拭尘埃,感到碑上记载夏禹业绩的古文字已为积藓所侵蚀,不复能认识,而禹在世时作为宗庙祭祀与会合诸侯用的圭璧也已残缺不全。古碑是记载神夏丰功伟绩的,而圭璧又是国家统一的象征。据史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而今南北分裂,偏安一隅,对三千年前奋发有为的神禹,能不愧死!词人白天对此,曾手摩袖拂,低回不能去,晚间谈到此事,也不免欷殻匮剩荒茏约骸F浯翁傅降氖巧街兴木拔铮锷焉睿煲恫坏丫蚵洌叶崖厣希桓雌鹞瑁羁惫饬魇恢伲豢銮宜氖钡嗌匠ご妫鋈耸牢蕹VU庖彩前滋焖晌砑涮⑾喽缘幕疤獾摹5岽ν巧艘鸦嗜怂坪踉谙胂笾幸丫吹健⑻桨侗咚诺幕虼禾煲丫吹蕉诨旆裳锵滦谧朋锕闹恕
  此词上片写所想所慨,上下古今,伤时感事。下片则从怀古话到人世之无常,而一结仍复振起,于残秋中出现盛美的春天。词的形象丰满,感情激荡,境界开阔,旨趣遥深。杨铁夫《梦窗词选笺释序》所云“梦窗诸词,无不脉络贯通,前后照应,法密而律精”者,亦可于此词征之。
  最后再看一看吴文英的炼字、炼句与炼意的关系。戈载《宋七家词选》说吴词“运意深远,用笔幽邃,炼字炼句,迥不犹人”。他把炼字炼句和运意用笔结合起来说,是正确的。如“雁起青天,数行书似旧藏处”,用“起”字不用“过”字,足见炼字之功。“过”是经过,“起”是生起,借以见出作者从沉思中突然惊醒,忽见数行雁字横空而起,如用“过”字就不能摹出这种思想状态。还有“数行书”三字也是锻炼出来的,它既写雁字,也兼写石匮山中夏禹藏书中的字,一笔而两面俱到。又如“岸锁春船,画旗喧赛鼓”,“春”是炼字,关合着今日的秋船与未来的春船,也是一笔而两面俱到。“喧”字亦炼得好,喧是声音,属听觉,是赛鼓所发出来的,画旗是可见而不可听的,现在把“喧”分属于画旗与赛鼓,则把听觉与视觉合而为一,使人既看到画旗的飘扬,又听到赛鼓的喧阗。还有,词中炼句,不但使一句中无多余的字,而且能关联上下文。如我们前面已经说过的,上片的“无言倦凭秋树”和下片的“同剪灯语”都是如此。有此二句,便可以情、意为经,以景、事为纬,把全词贯串起来。可见不管炼字、炼句、都是有关内容、有关全句以至全篇的。有人批评吴文英词只有词藻的涂饰,典故、套语的堆砌,没有感情,没有意境,这显然是一种误解。我们即使就这首《齐天乐》来看,也并非如此。(万云骏)
踏莎行
  吴文英   
  润玉笼绡,檀樱倚扇,绣圈犹带脂香浅。榴心空叠舞裙红,艾枝应压愁鬟乱。 午梦千山,窗阴一箭,香瘢新褪红丝腕。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秋怨。
  这也是一首感梦怀人之作,时间是端午佳节。上片写人,首三句描绘的是:软绡轻笼着莹润的玉肤,彩扇半遮住檀红的樱唇,绣花圈饰散发出脂粉的幽香。这是从脂肤、双唇和服饰点出伊人的年龄、妆扮与姿态。“榴心”两句,先从石榴红的舞裙暗示伊人歌女的身份,再从鬓发散乱暗示她小睡乍醒的神情。“榴心”、“艾枝”点出端午节令,“空”字、“愁”字说明伊人无心歌舞,不事梳妆的娇态。
  下片首两句先写午梦方醒,揭出上片全为梦境。“千山”句用李贺《四月》诗意:“晓凉暮凉树如盖,千山浓绿生云外。”以云外千山形容梦境之遥远悠忽,然而醒后炎阳高照,窗前日影才移一箭之地,又可见午梦何其短促,这又颇具一枕黄粱的味道。接着作者思绪又跃回梦中,“香瘢”句借伊人手腕印痕说明消瘦之甚。“红丝腕”,即以红色丝线系于腕上,这是端午习俗,用以避邪。“香瘢”指旧日红丝系腕所留的印痕,“新褪”指目前红丝直往下褪,表明近来日益消瘦。此是以梦中伊人的瘦损,引出作者因之而生的怜念。
  “隔江”两句写雨声惊梦,其中景致,李廌《虞美人》上片仿佛似之:“玉阑干外清江浦,渺渺天涯雨,好风如扇雨如帘,时见岸花汀草涨痕添。”江雨细密,菰叶摇绿,所展现的是葱郁的初夏晚景,但对作者来说,却与一般人的感觉迥乎不同,他触景生愁,满目凄凉,禁不住发出悲秋的幽思。
  本词不用典,也不堆砌,可又并不好懂,其故安在呢?这大概是由于脱离了传统写法的轨道。历来作词都讲求章法、句法、字法,在运意布局方面要求脉络清楚、前后贯串、层次井然。对小令的要求虽然不像长调那样严格,但亦不可全无规格,试以晏几道《临江仙》为例: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这首词写的亦是感梦怀人。上片先写酒醒梦回,再写人去楼空以后的思念。下片回忆当年与伊人相见,并描绘了她所穿的心字罗衣,她的琵琶传情。末两句与首句呼应,点出如今见月怀人,因而引起物是人非之慨。词中以虚字“记得”、“当时”、“曾照”等贯串词意,无论是叙事或抒情,做到曲折含蓄而又前后呼应,层次分明。这也是一般人所熟悉的写法,较易领会接受。与此相比,可以看出梦窗这两首小词的表现方法是完全不同的。
  张炎称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拆碎下来,不成片断。”(《词源》)王国维则以“映梦窗、零乱碧。”(《人间词话》)一语以概括之。两者虽都是贬语,却是以传统的眼光从反面道出个中奥秘。《踏莎行》词的结构如同散落的珍珠,句子之间不用虚字相连,首尾既乏呼应,叙述也无层次,时叙时而颠倒,脉络更无迹可求。在构思上则专写自身内心意识,用跳跃变幻的方式传达出作者的感受和印象,类似的手法在李贺、李商隐笔下也有出现,可以说颇具现代意识流的味道(关于这一点,近来也有人提到过),而在前人看来,这样的“创新”是无法理解和接受的,只能以“零乱”、“不成片断”来褒贬。
  试看本词上片写梦境,作者笔下的伊人形象系从几个方面得出,如透过轻绡中的玉肤、半露扇后的樱唇,散发脂香的圈饰,其间不用虚字相连,又无前后必然的关系。至于“舞裙”闲置、“发鬟”生愁,虽然反映了伊人的身份、感情,亦是作者主观联想所及,并非如温庭筠的《菩萨蛮》,其中“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乃是出之于思妇之口,在温庭筠说来,只是客观描叙。另如“空叠”、“愁压”也都是作者本身印象中的产物。
  再看下片前三句跳跃性极大,用传统的眼光衡量,则是时而说东,时而说西,各自独立,不相关联。“午梦”句刚点明上面所写是梦境,下文却又立即折入梦中,所摄取的伊人手腕印痕亦是借以透露作者的思恋之情。“隔江”两句又以眼前自然景色衬托内心迷惘。“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何逊《相送》)时当夏令江上暑雨,而他却闻雨声而生“秋怨”,这种时序颠倒乃是来之于悲离伤别的感情变化,那“别有幽愁暗恨生”的怅惘,使词意充满着朦胧的感伤情调,从而体现也似梦非梦,若秋非秋的意境。
  王国维自称“最恶梦窗、玉田。”(《人间词话》)但他又说:“介存谓‘梦窗词之佳者,如天光云影,摇荡绿波,抚玩无极,追寻已远。’余览《梦窗甲乙丙丁稿》中,实无足当此者;有之,其‘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秋怨’二语乎。”(《人间词话》)此二语给予我们以迷离惝恍、似是而非的感觉,正如晃动于水波之间的天光云影,是那样的不可接近而又难以捉摸;也就是这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朦胧意境,使人在企待和寻觅的悬念中获得了美的享受,王氏之所以对这两句表示欣赏,其原因殆在于此。(唐圭璋、潘君昭)
南乡子
  题南剑州妓馆   
  潘牥   
  生怕倚阑干,阁下溪声阁外山。惟有旧时山共水,依然,暮雨朝云去不还。 应是蹑飞鸾。月下时时整佩环。月又渐低霜又下,更阑,折得梅花独自看。
  端平二年(1235)登进士第名列第三的潘牥,做过太学正、潭州通判等官,不幸于43岁的盛年溘然长逝。这位福建才子擅长诗词,也贪恋风月,这首词无疑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词人当年定然较长时间地游冶于这家南剑州妓馆。今朝旧地重来,物是人非,自然不免触目伤怀,于是情不自禁地提笔在那粉墙上题写了这样的诗篇。
  “生怕倚阑干”,劈头一句开门见山就把词人来到此间的心情披露纸面。为何“怕倚阑干”?当然是因为当年在这楼阁上、栏杆旁经历过许许多多难以忘怀的赏心乐事。而今,楼阁还在,栏杆还在,可那些明眸皓齿、莺声燕姿却梦一般风流云散了,时间的流水、岁月的风尘不知将她们飘向哪里?在此情此景下,词人怎能不“生怕倚阑干”呢?
  “阁下溪声阁外山”是词人此刻倚凭时的所见,溪声与山色勾勒出一个诗的境界,词人在凝视这山色、倾听这溪水时,脑中萦绕的是对昔日繁华的憧憬和回忆。“惟有旧时山共水,依然”是在梦一般的记忆甦醒时,对眼前景物的感叹,这“山共水”的不变更反衬出人事变迁的可悲,因此“朝云暮雨去不还”就成为往事的一个指向明确的象征,它不仅包括情爱和粉黛的倩影,而且包括青春、燃烧的激情和心灵的火焰……
  下片是对远逝的倩影的遐想和带有梦幻色彩的猜度:当年仙子般神采飘逸的她定然是乘鸾远去了,此刻在这明月如霜的静夜,她可是在团的圆月下对镜夜妆,整饰她腰间的玉佩、耳边的金环。她可曾想起当年在这楼阁上与她共度良宵的他吗?而今朝凭栏瞩望那永远逝去了的倩影的他,已待得月落西沉,早霜又下,还迟迟不肯离去。在夜阑更深之际,他折来一枝梅花。独自睇赏。这梅花莫不是她留下的影子吗?那样冷艳,那样莹洁,那样让他心醉向往……(张厚余)
浪淘沙
  别意   
  洪   
  花雾涨冥冥,欲雨还晴。薄罗衫子正宜春,无奈今宵鸳帐里,身是行人。 别酒不须斟,难洗离情。丝鞘如电紫骝鸣。断肠画桥芳草路,月晓风清。
  离别是令人惆怅惋惜的,与心爱的妻子或钟爱的情人作别就更令人留恋绻缱、难舍难分。自号空同词客洪的这首词就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种具体的情境:
  春夜,花明月暗,雾霭迷濛。方才还飘落了几点零星小雨,转瞬间流动的云层里又露出微微的月色。倾诉了千言万语的她在绣着鸳鸯的锦帐中已悄然入睡,眼角还留着一滴未干的泪痕。薄如蝉翼的罗衫,罩着她雪白的酥胸;藕节似的玉臂,裸露着青春的丰腴……这是多么令人销魂的春夜呵,罗帐中的春色比窗外的春色更迷人!然而明天,天色一亮,词人就要远行了,他一点都没有睡意,只用怔怔的眼睛望着她,心绪像被秋风吹乱了的蛛网,凄恻恻,乱纷纷……
  词人在本阕中用的是一种反衬的手法,先极写春夜的美妙,美人的风情以及鸳鸯帐中的旖旎销魂。直到最后才轻轻点出“无奈……身是行人”的真谛,因而使读者在回味追思中益发为抒情主人公惋惜。
  下阕状写临行前的作别情景。短暂的、一刻值千金的春宵眨眼间过去了,天色已微微泛白,黎明的晨光已射上窗棂,轻轻地睡着的她梦里都惦记着他今早一大早就要上路,第一声鸡鸣就把她惊醒。她一骨碌起来,披衣下床为他准备早饭,给他送行。
  她用纤纤玉指捧起那银亮银亮的酒壶,要为他斟一杯送行酒,要他满饮此杯,要他一饮而尽,祝他早日归来,祝他一路顺风。可他,心中溢满离情别绪的他,默默地一言不发的他却轻轻地按住了她的玉臂,示意她不要去斟:“送别之酒是不需要斟,不需饮的呵,即使是斟了、饮了也难于洗去一点点离情,一丝丝别绪,反而会使这离情别绪更沉更重更难禁……”。
  门外传来了紫骝马嘹亮的嘶鸣;仆夫手持的丝鞘在门边一闪,如电光一样照人眼睛。马嘶鞘光已在催人上路了,纵有千情万意也须立刻割舍,去迎接天涯路上的漫漫风尘,即使有画桥流水,芳草香径,也不敌晚风残月的凄清孤冷,只令人更添离情……
  这一阕把现实的情景、人物的内心活动和即将来临的情境都次第井然地展示了出来,既符合生活发展的逻辑,也增加了描写层次的厚度和密度。(张厚余)
祝英台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