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宋词鉴赏辞典 >

第83部分

宋词鉴赏辞典-第83部分

小说: 宋词鉴赏辞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着,作者抒发壮怀:“胡尘未扫,指挥壮士挽天河。”壮志未酬,金人侵占的地区尚未收回,还需要我力挽狂澜,报效国家。但是,“谁料半生忧患,成就如今老态,白发逐年多。”然而,“对此貌无恐,心亦畏风波。”所担心的仍然是国家的动乱。“风波”,比喻国势的动荡不安。词作充分反映了作者的一片爱国赤诚。
  李处全的词作不多,但也有少数词作表现了抗敌爱国的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这首《水调歌头》,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贺新辉)
潇湘夜雨
  灯花   
  赵长卿   
  斜点银釭,高擎莲炬,夜深不耐微风。重重帘幙卷堂中。香渐远、长烟袅穟,光不定、寒影摇红。偏奇处,当庭月暗,吐焰如虹。 红裳呈艳,丽娥一见,无奈狂踪。试烦他纤手,卷上纱笼。开正好、银花夜照,堆不尽、金粟凝空。丁宁语,频将好事,来报主人公。
  这是一首咏物词。
  上片写燃油灯。可分三个层次:首三句,写华灯初上时的情景,有“斜点”的“银釭”(银做的灯),有“高举”的“莲灯”,用风做衬。“重重”三句,写灯景,重重帘幕高卷,灯烛芯烟篆缭绕,袅袅腾空。用穟作衬。“偏奇处”两句,进一步写灯火辉煌的盛况:“当庭月暗”,“吐焰如虹”。用月、虹作衬。
  下片写结花。也分作三个层次。首三句,“红裳呈艳”,形容灯燃得好。《异闻录》:“杨穋读书寺中,忽见红裳女子诵诗。诘问姓氏,答言玄幻,验之,乃经幡中灯。”写飞娥狂扑,用红裳、丽娥借衬。接下来:“试烦他纤手,卷上纱笼。开正好、银花照夜,堆不尽、金粟凝空。”正面写开结灯花,用银花比衬白色灯火:用金粟,比衬金黄色颗粒状的灯花。具体形象,对仗工丽。末尾,以“丁宁语”,写结灯花时,有小爆炸声,好象有叮咛之语。“频将好事,来报主人公。”我国民间习俗,以灯花传喜兆。杜甫诗:“灯花何太喜?”韩愈《灯花》诗:“更烦将喜事,来报主人翁。”以此句作为全词结尾,欢乐、明朗,给人以快感。
  这首词正面描写明快开朗,侧面衬托实腴丰满,语言形象生动,用典自然融洽,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地,是词中的妙品。《四库全书提要》说:“长卿恬于仕进,觞咏自娱,随意成吟,多得淡远萧疏之致。”这首词即可视为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之作。(刘海兰)
探春令
  赵长卿   
  笙歌间错华筵启。喜新春新岁。菜传纤手,青丝轻细。和气入、东风里。 幡儿胜儿都姑媂。戴得更忔戏。愿新春以后,吉吉利利,百事都如意。
  这首《探春令》词的作者是赵长卿,他的生平不甚可知。只知道他是宋朝的宗室,住在南丰,大约是他家的封邑。他自号仙源居士,不爱荣华,赋诗作词,隐居自娱。他的词有《惜香乐府》十卷,毛晋刻入《宋六十名家词》中。唐圭璋的《两宋词人时代先后考》把赵长卿排在北宋末期的词人中,生卒年均不可知。但在《惜香乐府》第三卷末尾有一段附录,记张孝祥死后临乩事。考张孝祥卒于南宋乾道五年(1169),那时赵长卿还在世作词,可知他是南宋初期人。
  赵长卿的词虽然有十卷三百首之多,虽然毛晋刻入“名家词”,但在宋词中,他只是一位第三流的词人。因为他的词爱用口语俗话,不同于一般文人的“雅词”,所以在士大夫的赏鉴中,他的词不很被看重。朱祖谋选《宋词三百首》,赵长卿的词,一首也没有选入。
  这首《探春令》词,向来无人讲起。二十年代,我用这首词的最后三句,做了个贺年片,寄给朋友,才引起几位爱好诗词的朋友注意。赵景深还写了一篇文坛轶事,为我做了记录。1985年,景深逝世,使我想起青年时的往事,为了纪念景深,我把这首词的全文印了一个贺年片,在1986年元旦和丙寅年新春,寄给一些文艺朋友,使这首词又在诗词爱好者中间传诵起来。
  我赞成在《全宋词鉴赏辞典》里采用这首词,但我不会写鉴赏。我以为,对于一个文艺作品的鉴赏,各人的体会不同。要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体会,有时实在说不清楚。如果读者的文学鉴赏水平比我高,我写的鉴赏,对他便非但毫无帮助,反而见笑于方家。所以,我从来不愿写鉴赏文字。
  在文化圈子里的作家和批评家,他们谈文学作品,其实是古今未变。孔老夫子要求“温柔敦厚”,白居易要求有讽喻作用,张惠言、周济要求词有比兴、寄托,当代文论家要求作品有思想性,其实是一个老调。这些要求,在赵长卿这首词里,一点都找不到。
  赵长卿并不把文艺创作用为扶持世道人心的教育工具,也不想把他的词用来作思想说教。他只是碰到新年佳节,看着家里老少,摆开桌面,高高兴兴的吃年夜饭。他看到姑娘们的纤手,端来了春菜盘子,盘里的菜,又青、又细,从家庭中的一片和气景象,反映出新年新春的东风里所带来的天地间的融和气候。唐、宋时,每年吃年夜饭,或新年中吃春酒,都要先吃一个春盘,类似现代酒席上的冷盆或大拼盆。盘子里的菜,有萝卜、芹菜、韭菜,或者切细,或者做成春饼(就是春卷)。杜甫有一首《立春》诗云:“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赵长卿这首词的上片,就是化用了杜甫的诗。
  幡儿、胜儿,都是新年里的装饰品。幡是一种旗帜,胜是方胜、花胜,都是剪镂彩帛制成各种花鸟,大的插在窗前、屋角,或挂在树上,小的戴在姑娘们头上。现在北方人家过年的剪纸,或如意,或双鱼吉庆,或五谷丰登,大约就是幡、胜的遗风。这首词里所说的幡儿、胜儿,是戴在姑娘们头上的,所以他看了觉得很欢喜。“姑媂”、“忔戏”这两个语词都是当时俗语,我们现在不易了解,说不定在江西南丰人口语中,它们还存在。从词意看来,“姑媂”大约是整齐、济楚之意。“忔戏”又见于作者的另一首词《念奴娇》,换头句云:“忔戏,笑里含羞,回眸低盼,此意谁能识。”这也是在酒席上描写一个姑娘的。这里两句的大意是说:“幡儿胜儿都很美好,姑娘们戴着都高高兴兴。”辛稼轩词云:“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也是这种意境。
  词人看了一家人和和气气的团坐着吃春酒、庆新年,在笙歌声中,他起来为大家祝酒,希望过春节以后,一家子都吉吉利利,百事如意。于是,这首词成为极好的新年祝词。
  词到了南宋,一方面,在士大夫知识分子中间,地位高到和诗一样。另一方面,在人民大众中,它却成为一种新的应用文体。祝寿有词,贺结婚有词,贺生子也有词。赵长卿这首词,也应当归入这一类型。它是属于通俗文学的。(施蛰存)
水调歌头
  京镗   
  伏蒙都运、都大、判院以某新建驷马楼落成有日,宠赐佳词,为郡邑之光,辄勉继严韵,以谢万分。
  百堞龟城北,江势远连空。杠梁济涉,浑似溪涧饮长虹。覆以翚飞华宇,载以鱼浮叠石,守护有神龙。好看发源水,滚滚尽流东。 司马氏,凌云气,盖群公。当年题柱,从此奏赋动天容。果驾轺车使蜀,能致诸蛮臣汉,邛筰道仍通。寄语登桥者,努力继前功。
  宋孝宗绍熙十六、七年间,京镗曾以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驷马桥(“楼”字“桥”字之误)落成之日,当地都运(“都转运使”的简称)、都大(“都大主管成都府利州等路茶事兼提举四川等路买马监公事”的简称)、判院(专管接受吏民上书的机构)等地方官员均有词致贺,故京镗作此词奉和。词首二句述桥所在之地理位置,大处落墨,从城和江的依托中凸现其雄姿。龟城为成都的别名(见祝穆《方舆胜览·成都府·郡名)。江指岷江上游支流之一的郫江,经成都北,折向南,与锦江会合。堞,城上的矮墙。仰视龟城百堞矗立,俯瞰江势磅礴连天,烘托出横空出世的驷马桥的不同凡响。再用想象的夸张手法:“杠梁济涉,浑似溪涧饮长虹。”“杠”,桥。《孟子·离娄》下:“岁十一月,徒杠成”。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独木者曰杠,骈木者曰桥。”又曰:“梁之字用木跨水,则今之桥也”。
  这里“杠梁”连用指支撑桥的立柱(或称桥墩),说它也如人一般涉水而渡;而长虹般的桥身似饮于溪涧(郫江)之中。这两句关键在化静(桥墩、桥身)为动,使板滞的物有了动感,笔意灵活,摇曳多姿。接再细笔钩勒,自桥上观之,如“翚飞华宇”;自桥下观之,如“鱼浮叠石”。《诗·小雅·斯干》:“如翚斯飞”。朱熹《诗集传》:“其檐阿华采而轩翔,如翚之飞而矫其翼也”。后因用“翚飞”形容宫室壮丽。“翚”,羽毛五彩的野鸡。这里是说桥上有华丽的飞檐覆盖,犹如翚鸟鼓翼。据唐欧阳询等撰《艺文类聚》载:相传高离国王与侍婢生子名曰东明,善射,后逃亡,以弓击水,鱼鳖浮而为桥,遂得救为扶余国王。这里是说桥下有层叠的石墩负载,形如鳖鱼浮游。如此华美绝伦的建筑物,不合该“守护有神龙”么!此句暗用典实:隋开皇八年三月,出兵伐陈,“益都楼船,尽令东骛,便有神龙数十,腾跃江流,引伐罪之师。向金陵之路,船住则龙上,船行则龙去,四日之内,三军皆睹”(《隋书》卷二《高帝纪下》)。尾二句呼应开头,以长江滚滚东流作结。《尚书·禹贡》“岷山导江”(岷山,在今四川松潘县北)始,古人即认为长江源于蜀中。晋元帝时,“其辞甚伟,为世所称”的郭璞所作《江赋》亦曰:“惟岷山之导江,初发源于滥觞”。蜀人苏轼更曰:“我家江水初发源”(《游金山寺》)。故此处京镗仍沿旧说。
  过片除结语外,全为对司马相如的赞颂。其内容取自正史、类书、史地风俗志,将有关司马相如的记载,浑合交融,缕析成文。从“司马氏”一连五句叙司马“家贫无以自业”,但出蜀后,以才华卓识,见赏于汉武帝。“题柱”事见晋人常璩《华阳国志》谓成都城北旧有清远桥,相如离蜀赴长安曾题辞于此,曰:“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也”。后“奏赋动天容”,见《史记》卷一百一十七《司马相如传》:“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说(悦),飘飘有凌云之气”。“轺车使蜀”,亦见本传。先是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唐蒙征发四川吏卒及百姓万余人,开辟通夜郎僰中(今贵州北部、四川南部)道路,引起川民不满,“乃拜相如为中郎将,……至蜀,蜀太守以下郊迎,县令负弩矢先驱,蜀人以为宠”。衣锦还乡事小,而大展政治宏图事大,故词接云:“能致诸蛮臣汉,邛筰道仍通”。即本传所称:“司马长卿便略定西夷,邛,筰、冄(冉)、、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词人根据上述史料敷衍成文,对生于成都的司马相如作了尽情的歌颂,最后以“寄语登桥者,努力继前功”劝谕后人,回应题目的“桥”字上来。
  这首词上片专在驷马桥上做工夫,由宏观的倚城面江烘托桥的气势不凡,到微观的精雕细琢桥上桥下的巧夺天工,结以江水滚滚东流,景象傲岸,始终以动态胜。下片以司马相如曾行经此桥出蜀求仕,后在政治上建立伟业,将史料引进词中,几乎句句有据,最后以相如事勉励后人作结。词较汉代以后的文人们多纠缠于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或者对他的辞赋有所褒贬,自是别出心裁,棋高一着。当然词中也表现出鄙夷少数民族的倾向,固时代使然也。(艾治平)
江城子
  癸酉春社   
  王炎   
  清波渺渺日晖晖,柳依依,草离离。老大逢春,情绪有谁知?帘箔四垂庭院静,人独处,燕双飞。 怯寒未敢试春衣,踏青时,懒追随。野蔌山肴,村酿可从宜。不向花边拼一醉,花不语,笑人痴。
  王炎生于宋绍兴八年(1138)。癸酉为宁宗嘉定六年(1213),此时他七十五岁。春社,祭祀土地的日子,以祈求丰收。周代用甲日,汉以后,一般用戌日,以立春后第五个戌日为春社。《礼记·明堂位》:“是故夏礿,秋尝,冬烝,春社,秋省而遂大蜡,天子之祭也”。王驾《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诗人于是日有感而写了这首词。
  词前三句写了四样景象:清波、阳光、柳和草。春水悠远,春阳晴明,柳条轻柔,青草繁茂。安闲平静,与社日人们的欢乐情景,似了无关系。不过,此正是“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况周颐《蕙风词话续编》卷一)。如此一片清幽澹远之景,正透出诗人的寂寞情怀。接以径直抒情。“老大逢春,情绪有谁知”。春来,万物萌发,生意盎然,本应给人以振奋,而诗人却恰恰相反。“逢春”,是触媒;“老大”,才是根源。再以景收束前片:“帘箔四垂庭院静,人独处,燕双飞”。竹帘四垂,本已显示极静,复云“庭院静”,则简直静到万籁俱寂了。后两句亦五代翁宏诗“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宫词》)意。“人独处,燕双飞”,一是以燕的双飞,衬人的独处,足见其情绪落寞;二是以动衬静,愈见其静。词前后各三句写景,“老大”二句抒情。景静情独,而关键在抒情。“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李渔《窥词管见》)。“盖心中有中外枯菀之不同,则对镜之际,悲喜随之尔”(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六)。这里极静之景,正映衬了诗人心境之“枯”。但写情并不粘滞,景中寓情亦若不见痕迹。寇准《江南春》词云:“波渺渺,柳依依”。这里却四用叠字:渺渺、晖晖、依依、离离,轻倩澹雅,韵味悠悠。虽景情俱表现出孤寂情绪,伤感的调子却不重,这和王炎“不溺于情欲”的主张是一致的。
  “怯寒未敢试春衣”。这句应上“老大逢春”,用语朴拙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