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唐诗鉴赏大典 >

第149部分

唐诗鉴赏大典-第149部分

小说: 唐诗鉴赏大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鸟形容马,不仅写出其疾如飞,又通过其小,反衬出原野之壮阔。本是“鸟飞千里不敢来”的火山,如今竟飞来这样一只不避烈焰的勇敢的“鸟”,令人肃然起敬。这就形象地表现了刘判官一往无前的气概。 
  全句以一个“看”字领起,反映出赞叹啧啧声如闻。 
  “都护行营太白西。”初看第三句不过点明此行的目的地,说临时的行营远在太白星的西边。这种夸张的写法显得很威风,很有气派。细细品味,这主要是因为“都护行营”和“太白”二词能唤起庄严雄壮的感觉。它们与当前唐军高仙芝部的军事行动有关。 
  “太白”,亦称金星,古人认为它的出现在某种情况下预示敌人的败亡(“其出西失行,外国败”,见《史记·天官书》)。 
  “角声一动胡天晓”,从字面理解,这是作者遥想军营之晨的情景。军营里以吹号角表示拂晓到来然而在诗人眼里,却是一声号角将胡天惊晓(犹如号角能将兵士惊醒一样),显出唐军将士回旋天地的凌云壮志。联系上句“太白”出现所预兆的,这句之含蕴比字面意义远为深刻,它实际等于说: 只要唐军一声号令,就可决胜,一扫如磐夜气,使西域重见光明。此句不但是赋,而且含有比兴、象征之意。 
  这首诗没有直接写惜别之情和直接表明对胜利的祝愿,而只就此地与彼地情景略加夸张与想象,叙述自然,比兴得体,颇能壮僚友之行色,惜别与祝捷之意也就不言而喻了。    
  虢州后亭送李判 
  官使赴晋绛得秋字 
  岑参 
  西原驿路挂城头, 
  客散江亭雨未收。 
  君去试看汾水上, 
  白云犹似汉时秋? 
  岑参诗鉴赏 
  诗的开头,“西原驿路挂城头”,乍看是写景,城堞现出了一角,远处有重重叠叠的山,驿路在山上穿行,看来就仿佛是挂在城头似的;其实又是在叙事,点出送行题目。第一句和次句连起来读,就可以看到一个雨中送客的场景。除了城堞耸峙,远山一抹,驿路蜿蜒之外,江边还有送客亭;雨景中又仿佛可以看见行人上路,主人殷殷相送。 
  这首诗不能看作是一般的送客应酬之作,诗人在诗中倾注的思想感情,远比单纯的送别友人深广得多。 
  岑参是于乾元二年(759)至上元二年(761)出任虢州长史的,那时安史之乱还没有结束。因为战乱,国土破碎,人民流离,诗人亲眼见到过的开元盛世景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就在这样的背景上面,我们看到诗人感慨地写下了这两句话:“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话里隐藏着一段典故:当年,汉武帝刘彻到河东(今山西地区)去,祭了后土之神,又坐船在汾水上游览、饮宴,一时兴起,做了一首《秋风辞》。有“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的话。汉武帝在位五十多年,是汉朝的鼎盛时期,而唐朝从贞观到开元一百多年间,国力之盛,比起汉武帝时有过之而无不及。安史之乱一起,却突然变成如此可悲的局面,诗人自然是不能不有所感触的。恰好李判官要到晋绛去,诗人于是含蓄地向朋友提出这样的探问:“李判官呵!你到汾水上的时候,看看那里的云光山色,是否还象汉武帝那个时代那样雄伟壮丽么?”显然,隐藏在这两句话后面的,是诗人对于唐帝国衰落的深沉的叹息。可见对国家命运深切关怀的激情,在诗人胸中荡漾。这首诗,题为送行诗,却意不独在送行,看似写景叙事,实际是以朴素平和的语言寄寓对祖国衰微的概叹和悲哀,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怀念和忧国忧民的心情。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 
  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 
  春来还发旧时花。 
  岑参诗鉴赏 
  这是一首吊古之作。梁园又名兔园,俗名竹园,西汉梁孝王刘武建造,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周围三百多里。园中有百灵山、落猿岩、栖龙岫、雁池、鹤洲、凫渚,宫观相连,奇果佳树,错杂其间,珍禽异兽,出没其中。到了春天,更见热闹:百鸟鸣啭,繁花满枝,车马接轸,士女云集。 
  这样一个繁盛所在,如今已是:“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这两句勾勒出两幅远景:仰望空中,晚照中乱鸦聒噪;凝视前方,一片萧条,唯有三两处人家。当年“声音相闻”、“往来霞水”(枚乘《梁王兔园赋》)的各色飞禽不见了,宫观楼台也已荡然无存。未言感慨,而今古兴亡、盛衰无常的感慨已在其中。一片聒噪声,引得诗人抬起头来,因此先写空中乱鸦。“日暮”时分,众鸟投林,从天空多鸦,可想见地上少人,从而自然引出第二句中的一片萧条景象。 
  诗人在远望以后,移目近看,只见庭园中的树木,繁花满枝,春色不减当年。这突然闯入他的视野中的绚丽春光,进一步加深了他对梁园极目萧条的印象。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诗人不言物是人非,反说是“庭树不知”;不说今日梁园颓败,深可伤悼,不说自己无心领略春光,反说无知花树偏在这一片萧条之中依然开出当年的繁花。出语含蕴。 
  感情极沉痛。 
  作为一首吊古之作,诗人着力描写梁园的萧条。 
  却在画面的主题位置上添上几笔艳丽的春色。以乐景写哀情,相反而相成,梁园的景色愈见萧条,诗人的吊古之情也愈见伤痛了,反衬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 
  全诗分前后两部分,笔法不同,色调各异,却又内在地紧密相连“庭树”与“飞鸦”暗相关合(天空有鸟,地上有树)。篇末以“旧时花”遥应篇首“梁园”,使全诗始终处于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情之中。因而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赞许这首诗说:“后人袭用者多,然嘉州实为绝调。”    
  碛中作 
  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 
  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未知何处宿, 
  平沙莽莽绝人烟。 
  岑参诗鉴赏 
  在唐代诗坛上,岑参的边塞诗以奇情异趣独树一帜。他两次出塞,对边塞生活有深刻的体会,对边疆风物怀有深厚的感情。这首《碛中作》,诗人精心截取了沙漠行军途中的一个侧面,向读者展示他戎马倥偬的动荡生活。诗于叙事写景中,巧妙地寄寓细微的心理活动,含而不露,蕴藉感人。 
  “走马西来欲到天”,从空间落笔,气象壮阔。 
  走马疾行,说明旅途紧张。“西来”,点明了行进方向。 
  “欲到天”,既表现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大漠辽阔高远,放眼四望天地相接,真给人以“欲到天”的感觉。“辞家见月两回圆”,则从时间着眼,柔情似水。表面上看,诗人似乎只是叙述了离家赴边已有两月,交代了时间正当十五月圆;然而细一推敲,诗人无穷思其中蕴含诗人无限思念。 
  一轮明月当空朗照,触动了诗人的情怀,他不由得思想起辞别两个月的“家”来,时间记得那么清晰,表明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殷切。如今,月圆人不圆,岂能不叫人感慨万分?“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前句故设疑问,并不作正面回答,转而融情于景,给读者留下充分想象的空间。后句写出了明月照耀下,荒凉大漠无际无涯的朦胧景象。景色是苍凉的,但感情并不低沉、哀伤。在诗人笔下,戎马生涯的艰苦,边疆地域的荒凉,正显示诗人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    
  戏问花门酒家翁 
  岑参 
  老人七十仍沽酒, 
  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傍榆荚仍似钱, 
  摘来沽酒君肯否? 
  岑参诗鉴赏 
  这是一首生活抒情小诗。唐玄宗天宝十年(751)三月,安西节度使高仙芝调任河西节度使。在安西(今新疆库车)节度幕府滞留了近两年之久的岑参,与其他幕僚一同跟随高仙芝来到春光初临的凉州城中。在经历了漫漫瀚海的艰苦旅途之后,诗人突然领略了路旁榆钱初绽的春色和亲见老人安然沽酒待客的动人场面,不由有感而发呢? 
  诗的开头两句纯用白描手法,从花门楼前酒店落笔,真实再现老翁待客、美酒飘香的情景,堪称是盛唐时代千里河西的一幅淳朴动人的风俗画,字里行间烘托出边塞安定、百姓安居的时代气氛,为下文点明“戏问”的诗题作了铺垫。三四两句诗人并非兴味寡然地记录付钱沽酒的过程,而是在偶见春色的刹那之间,从榆荚形似钱币的外在特征上抓住了动人的诗意,用轻松、诙谐的语调戏问了那位当罏沽酒的七旬老翁: 
  “老人家,摘下一串白灿灿的榆钱来买您的美酒,您肯不肯呀?”诗人丰富的想象,化生活为诗,读者从中可充分感受到盛唐时代人们乐观、开阔的胸襟。 
  这首诗用口语化的诗歌语言,写眼前景物,人物音容笑貌栩栩如生,格调诙谐、幽默。诗人为凉州早春景物所激动、陶醉其中的心情,象一股涓涓细流,回荡在字里行间。在表现手法上,朴素的白描和生动的想象相结合,在虚实相生中显示出既平凡而又亲切的情趣。本诗语言富有平实中见奇峭的韵味,给全诗带来了既轻灵跳脱又幽默诙谐的魅力。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岑参 
  侧闻阴山胡儿语, 
  西头热海水如煮。 
  海上众鸟不敢飞, 
  中有鲤鱼长且肥。 
  岸旁青草常不歇, 
  空中白雪遥旋灭。 
  蒸沙烁石燃虏云, 
  沸浪炎波煎汉月。 
  阴火潜烧天地炉, 
  何事偏烘西一隅? 
  势吞月窟侵太白, 
  气连赤坂通单于。 
  送君一醉天山郭, 
  正见夕阳海边落。 
  柏台霜威寒逼人, 
  热海炎气为之薄。 
  岑参诗鉴赏 
  这首古体诗是诗人在北庭,为京官崔侍御还京送行时所作。 
  全诗十六句,以夸张的手法写热海无与伦比的奇热。读罢全诗,令人如临其境,仿佛感受到蒸腾的热气。 
  开头两句,概括出热海的特点。“西头热海水如煮”虽是夸张,但比喻贴切,用滚烫开水作比,使人很容易想象热海的水热的程度。 
  热海其热无比,所以第三句说“海上众鸟不敢飞”,但这并不足为奇,奇的是“中有鲤鱼长且肥”,在滚烫的热海水中,居然有鲤鱼存活,而且长得又长又肥,这就很使人诧异了。 
  以上是“侧闻阴山胡儿语”,所用语言通俗形象,如同口语。接下去写今日亲眼所见。由所闻转入所见,过渡自然,衔接紧凑。所见情景,诗人抓住与海水密切关联的几种具体物象;岸旁青草、空中白雪、沙石虏云和浪波汉月。岸边的草木非但没有被热水灼伤而萎枯,反而青青常绿;但空中的白雪,却在很远的地方遇到热气旋就化为乌有。上有云天白雪,下有绿叶青枝,中间夹着热气腾腾的热海,风光奇异。 
  “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两句十四字中,用了蒸、烁、燃、沸、炎、煎六个动词,夸张地描绘出热海的威力:蒸热了沙子,熔化了岩石,点燃了天边云朵,煮沸了细浪,烤热了波涛,煎烫了高空明月,充分显示出诗人炼字之工和大胆而奇异的想象。 
  “阴火潜烧天地炉”四句,诗人突发奇想,发出喟然之叹:蕴藏在地下的火,以天地为炉,阴阳为炭,万物为铜,常燃不息,为什么偏偏把这西边一角烧得这么热?高处,它吞食月窟,侵及星辰;远处,它的气焰越过西方的赤坂,一直威逼更远的单于。 
  诗的十三、十四句,交代吟诗的环境和原由。吟诗是为了为友送行;地点在天山脚下的城郭;时间是夕阳西下将于海边沉没之际,触景生情,引起一番对热海的赞叹。 
  诗的最后两句,诗人用风趣的语言,作了临别赠言:“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侍御大人自京师御史台来边陲视察,尽管您威严如霜,但为这热海般的将士赤心所感化,您那冷若寒霜的威严也会淡薄的。 
  岑参的这首诗,在写作手法上以“侧写”标新,全诗写热海,由水中到地面到空中,处处炎气逼人,除了“侧闻”的“水如煮”外再没有出现一个“热” 
  字,而是通过鱼、鸟、草、雪、沙、石、云、浪、波和月等景物的描写,表出热海之热,使全诗真实可感。    
  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岑参 
  天山雪云常不开, 
  千峰万岭雪崔嵬。 
  北风夜卷赤亭口, 
  一夜天山雪更厚。 
  能兼汉月照银山, 
  复逐胡风过铁关。 
  交河城边鸟飞绝, 
  轮台路上马蹄滑。 
  晻霭寒氛万里凝, 
  阑干阴崖千丈冰。 
  将军狐裘卧不暖, 
  都护宝刀冻欲断。 
  正是天山雪下时, 
  送君走马归京师。 
  雪中何以赠君别, 
  惟有青青松树枝。 
  岑参诗鉴赏 
  这是一首赞美天山雪的诗歌。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开始四句,概括地写天山雪景之壮观,从高空的雪云,到半空的雪岭。雪云凝集,终日不开,使人想见,天山之雪天上来,绵延无尽。“千峰万岭雪崔嵬”,形象地表现出天山雪景的壮阔,耸立云霄,连绵宽广。 
  这里,明写雪山,实咏白雪,因此说“雪崔嵬”,而不说山崔嵬,不是山使雪厚,而是雪使山高。这两句写出了天山雪的静态庄严。接下去,写天山雪的动态威势:“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天山雪已崔嵬高耸,却还在不断增高加厚。北风入雪,造成天山雪景风雪交加的气势,气氛更为强烈,为第二部分具体叙述天山雪的特色作了充分的铺垫。 
  写天山雪的特色,仅用了八句,写出了雪的光华,写出了雪带来的严寒。白雪光华亮如明月,一句“能兼汉月照银山”,足以炫人眼目,更何况是汉家之月! 
  “ 复逐胡风过铁关”,天山雪,不但光华照人,更兼呼呼有声,真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