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唐诗鉴赏大典 >

第153部分

唐诗鉴赏大典-第153部分

小说: 唐诗鉴赏大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朝餐是草根,暮食仍木皮。 
  出言气欲绝,意速行步迟。 
  追呼尚不忍,况乃鞭扑之! 
  邮亭传急符,来往迹相追。 
  更无宽大恩,但有迫促期。 
  欲令鬻儿女,言发恐乱随。 
  悉使索其家,而又无生资。 
  听彼道路言,怨伤谁复知! 
  “去冬山贼来,杀夺几无遗。 
  所愿见王官,抚养以惠慈。 
  奈何重驱逐,不使存活为!” 
  安人天子命,符节我所持。 
  州县忽乱亡,得罪复是谁? 
  逋缓违诏令,蒙责固其宜。 
  前贤重守分,恶以祸福移。 
  亦云贵守官,不爱能适时。 
  顾惟孱弱者,正直当不亏。 
  何人采国风,吾欲献此辞。 
  元结诗鉴赏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诗人任道州刺史,道州原有四万多户人家,几经兵荒马乱,剩下的还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人民困苦不堪,而官府的横征暴敛却有增无减。元结目睹民不聊生的惨状,曾上书为民请命,并在任所修建民舍、提供耕地、免减徭役。这道诗反映了当时苦难的现实,表现了他对人民的同情。 
  全诗分为三部分。前四句是第一部分,写上情,概括叙述了赋税繁杂,官吏严刑催逼的情况。“军国多所需”是人民痛苦的根源,诗人痛感于赋税的繁重,因此开篇单刀直入。接着引出下文。“切责在有司,有司临郡县”,顶针句式的运用,从形式上造成一种紧迫感,说明上级官府催促之急。短短数语,渲染了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 
  “供给岂不忧”至“况乃鞭扑之”是第二部分,写下情,具体描述百姓困苦不堪的处境。 
  前两句“忧”与“悲”对举,通过反诘、感叹语气的变化,刻画了一个封建时代的善良的官吏的矛盾心理:既忧虑军国的供给,又悲悯沉重征敛下的百姓。 
  诗句充满对急征暴敛的反感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在这屡经乱亡的年代,百姓负担沉重,“困疲”已极。 
  “大乡”“大族”尚且以草根树皮为食,小乡小户的困苦情况就更不堪设想了。“出言气欲绝,意速行步迟”,只用两句诗,就刻划出被统治阶级盘剥的百姓的孱弱形象。由此而引起的诗人的同情和感慨,“追呼尚不忍,况乃鞭扑之”,又为第三部分的描写埋下了伏线。 
  前两部分从大处着笔,勾勒出广阔的社会背景,下面又从细处落墨,抽出具体的催租场景进行细致的描写。“邮亭传急符”以下是第三部分,写诗人在催征赋税时的思想活动。 
  诗人先用“急符”二字交代催征的紧急,接着以“来往迹相追”补充,一个“追”字,形象地展现出急迫的情状。诗人深受其累,在这首诗的自序中说: 
  “到官未五十日,承诸使征求符牒二百余封,皆曰: 
  ‘失其限者,罪至贬削。’”他对此异常不满,明确指责这种“迫促”毫无“宽大”之“恩”。 
  接着集中笔墨揭示诗人的内心世界,将诗人的感情变化描写得委婉,细腻。一开始,诗人设想了各种催缴租税的办法:让他们卖儿卖女—— 那会逼得他们铤而走险;抄家以偿租赋—— 他们靠什么生活呢?写到这里,诗人荡开一笔,借听到的“道路言”表现人民的怨声载道。“重驱逐”的“重”字,写出官凶于“贼”的腐败政治现实,表现出强烈的怨愤情绪。这就促使诗人的思想发生了变化:诗人由设法催促征敛,转而决定笃行守分爱民的正直之道,甚至不顾抗诏获罪,毅然违令作出缓租的决定。希望自己的意见能上达君王,请求最高统治者体察下情,改变现状。 
  在这一部分,诗人发了很多议论。这是他激烈思想斗争的表现,是心声的自然流露。诗人通过这些议论,深刻地展示了自己思想感情的变化。 
  这首诗以情胜,诗人用朴素古淡的笔墨,倾诉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有一种感人肺腑的力量。诗中心理描写曲折详尽,真实而细致地展现作为封建官吏的诗人,从忧供给到悲征敛,从催逼赋税到顾恤百姓,最后献辞上书,决心“守官”“待罪”(见序),“微婉顿挫”(杜甫《同元使君舂陵行序》)。这首诗不尚辞藻,不事雕琢,用白描的手法陈列事实,直抒胸臆,正如元好问所说:“ 浪翁水乐无宫徵,自是云山韶濩音”(《论诗绝句》),具有一种自然美,本色美。 
  这首《舂陵行》是元结的代表作之一,曾深得杜甫的欣赏。杜甫在《同元使君舂陵行》诗中说:“观乎《舂陵》作,欻见俊哲情。。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两章(指《舂陵行》及《贼退示官吏》)对秋月,一字偕华星。”    
  欵乃曲五首(其二) 
  元结 
  湘江二月春水平, 
  满月和风宜夜行。 
  唱桡欲过平阳戍, 
  守吏相呼问姓名。 
  元结诗鉴赏 
  本诗作于大历二年(767)。作者(时任道州刺史) 
  因军事诣长沙都督府,返回道州(今湖南道县西)途中,逢春水大发,船行困难,于是作诗五首,“令舟子唱之,盖以取适道路云。”(诗序)“欵乃”为棹声。 
  “欵乃曲”犹船歌。 
  从长沙回道州,本为逆流,又遇江水上涨,岂能说“宜夜行”呢?这样写,是正因为实际不便行舟,才需要努力和乐观的缘故。诗的前两句将二月湘江之夜写得平和美好,“春水平”说明江面的开阔,“和风” 
  表现春风的和煦,“满月”写出月色的明朗。诗句洋溢着乐观精神。 
  三、四句是诗人信手拈来一件行船途遇之事,写入诗中:当桨声伴着歌声的节拍,行驶到平阳戍(在衡阳以南)时,突然传来高声喝问,打断了船歌:原来是戍守的官吏在喝问姓名。 
  如此美好、富于诗意的夜里,“守吏相呼问姓名”,这个平凡的细节传达着浓郁的时代生活气息。在大历年间,天下早已不是“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那般太平了。元结做道州刺史就是在“州小经乱亡”(《舂陵行》)之后。春江月夜行船,遇到关卡和喝问,破坏了境界的和谐,正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特征。此外,这一情节也写出了夜行船途中异样的感受。 
  静夜里传来守吏的喝问,不但不会使当时的行人意外和愕然,反倒有一种安全感。当船被发放通行,结束了一程,开始了新的一程,乘客与船夫都会有一种似惊如喜的感受。后两句不但含意丰富,而且新颖。这才是元结此诗独到之处。    
  贼退示官吏并序 
  元结 
  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州,焚烧杀掠,几尽而去。明年,贼又攻永破邵不犯此州边鄙而退。岂力能制敌欤?盖蒙其伤怜而已。诸使何为忍苦征敛?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 
  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 
  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 
  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 
  忽然遭世变,数岁亲戎旃。 
  今来典斯郡,山夷又纷然。 
  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 
  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 
  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 
  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 
  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 
  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 
  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 
  元结诗鉴赏 
  元结是一位具有正义感的诗人,也是一位身处乱世对人民饱含同情心的清官。《唐书·元结传》曾记载:“代宗拜结道州刺史。初,西原蛮掠居人万数去,遗户裁四千,诸使调发符牒二百函。结以人困甚,不忍加赋,即上言:‘臣州为贼焚破,粮储屋宇,男女牛马几尽。今百姓十不一在,耋孺骚离,未有所安,请免百姓所负租税及租庸使和市杂物十三万缗。’帝许之。明年,租庸使索上供十万缗,结又奏:‘岁正租庸外,所率宜以时增减’,诏可。结为民营舍给田,免徭役,流亡归者万余。”元结一生曾写过许多同情人民疾苦的诗篇,《贼退示官吏》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这首诗揭露了安史之乱以后官吏对道州人民“迫之如火煎”,横征暴敛的罪行,批判了征敛害民的官吏,控诉了官不如贼的黑暗社会。 
  这首诗共二十四句,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 
  前六句为第一部分,主要是回忆安史之乱前的太平景象,暗寓诗人对从前开明政治的怀念。 
  头两句“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写诗人在开元盛世隐居樊山的经历。一个“逢”字,带有庆幸的意味,也流露出今不如昔的感慨。三四句“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借对居所景物的描写反衬太平盛世百姓安居的生活环境—— 家家有泉水,如同世外桃源,给人以恬静舒适之感,与乱世中的官、贼“纷然”骚扰形成鲜明对比。五六句“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是写人民生活的安定有序。在开元盛世,赋税的征收有度有序,老百姓的起居也有条不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织,融融乐乐。 
  这部分的后四句都旨在具体描述首句中的“太平”景象,为下文乱世之状设立了“参照物”,以深化诗歌主题。 
  中间十四句为第二部分,着力描写“山夷”盗“贼”给道州人民所带来的烧掠之苦,远不如官吏所加予的横征暴敛之灾,体现了官不如贼的主题思想。 
  “忽然遭世变,数岁亲戎旃”二句,承上启下,写安史乱起后自己的军旅生涯。安史乱中,诗人曾在唐、邓、汝、蔡等州组织义军,抗击史思明南侵,保全了十五城。“数岁”二字,说明其从军已有一定时间;一个“亲”字,表现了诗人脚踏实地的献身精神。 
  “今来典斯郡,山夷又纷然”二句,由远及近,转入写自己到达道州任所之后的情况。“山夷”的骚扰,给各州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一个“又”字点明了其犯境次数的频繁。“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四句,写出这次贼“攻永破邵”而唯独不“屠”道州的原因,是“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州,焚烧杀掠,几尽而去”,再掠已捞不到大的油水的缘故。这里,诗人暗示“贼”尚有人性在,就与下文的“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官府的无人性形成鲜明对照,从而更能激起人们恨官如恨贼的感情,加强诗歌的批判力量。“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二句,是说使臣奉皇帝之命而来,难道还不如盗贼吗?意思是使臣不恤民命,强逼赋税,是连盗贼都不如的行为。其中对滥发“王命”的最高统治阶层说来也深含怨责之意。“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二句,是全诗感情奔涌的高潮所在,它运用形象的比喻,将苛征暴敛的官吏的毒辣、凶狠、无情给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刻划出来了。官吏逼迫人民缴税简直象火煎油炸一样的比喻,深刻地揭示了这些官吏榨取民脂民膏的阶级本性。“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二句,是饱含愤激的反语。 
  在第二部分,诗人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以盗贼之“善”与官吏之毒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官不如贼的结论。 
  最后四句为第三部分,抒发不满现实、要辞官归老的感慨,表明一种决不肯与征敛害民的官吏同流合污的反抗态度。 
  这首诗在表现技巧方面的重要特点是对比鲜明,揭露深刻。三部分几乎都可相互构成对比。第一部分以太平盛世的“井税有常期”、人民生活的安定,与第二部分乱世中官吏征敛无度、“迫之如火煎”、凶狠“绝人命”相对照。第二部分之中又以“贼”、官进行对比。第三部分既是照应第一部分,又是以自己的高洁与第二部分中官吏的污浊进行对比,从而将全篇联成统一的艺术整体,令人读罢自然要远离流俗而趋于高洁。这也是《贼退示官吏》的“规讽”主旨之所在。            
万楚诗鉴赏 
  生平简介 
  万楚,唐开元年间进士。生平事迹不祥。 
  骢马 
  万楚 
  金络青骢白玉鞍, 
  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 
  暮到沙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 
  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 
  为尽天山行路难。 
  万楚诗鉴赏 
  《骢马》,又作《骢马驱》,原属《乐府·横吹曲辞》,主要写“关塞征役之事”。万楚这首《骢马》诗与乐府旧题不同,是一首借马抒怀、咏物言志的律诗。 
  首联写骢马的毛色、装饰与气派。“金络”,指用金装饰的马笼头,形容它的富贵与华丽。“青骢”,指马的毛色和品种,是产于西域的名马,有青白相间的色泽。“白玉鞍”,指洁白似玉的马鞍。开篇在读者眼前展现的就是一匹形貌引人注目、气度不凡的良马: 
  有着一身青白相间斑驳有致的色毛,装饰着金光闪闪的马络头,配以洁白玉石似的马鞍,主人骑着它,扬着长长的鞭子,在京郊的康庄大道上来回蹓跶,奔跑,气派十足。“金”、“青”、“白”,色彩的调配既富丽堂皇,又柔和舒适。用词造意,铺张夸饰,以突出骢马华饰的高贵和扬厉矫健的雄姿,使马的形象更为鲜明生动。 
  颔联写马的敏捷、矫健和雄风。“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早晨骏马奔驰在长安的大道上,扬起的尘土很快消散;傍晚到达黄河的发源地,太阳尚未下山。“朝”、“暮”,早晚仅为一天,说明时间的短促,“东道”、“河源”,两地相距数千里,用以夸张空间的阔远。“尘恒灭”、“日未阑”,表现骢马飞奔的神速、锐意进取的雄风。 
  颈联刻划骢马的功业、品格和德性。“汗血”,即“汗血马”,一种产在西域大宛国的千里马。据说此马在长途跋涉之中,至日中其汗从前肩髆小孔中流出,颜色如血。“每随”、“不惮”四字,表现了骢马艰苦卓绝、征战沙场、出生入死、为国捐躯的昂扬的战斗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颔、颈两联属对工致,气势开宕、豪迈,读后令人精神振奋。 
  尾联写对骢马的信任、勉励和希望。“君能一饮长城窟,为尽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