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唐诗鉴赏大典 >

第185部分

唐诗鉴赏大典-第185部分

小说: 唐诗鉴赏大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首诗造意深曲、耐人寻味,在宫怨诗的创作中别有风致。    
  题金陵渡 
  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 
  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 
  两三星火是瓜洲。 
  张祜诗鉴赏 
  这是诗人漫游江南时写的一首小诗。 
  “金陵津渡小山楼”,此“金陵渡”在镇江,非指南京。“小山楼”是诗人当时寄居之地。首句点题,开门见山。 
  “ 一宿行人自可愁”,用一“可”字,轻灵妥贴,“可”当作“合”解,而比“合”字轻松。 
  这两句是引子,起笔平淡而轻松,接着便很自然地将读者引入佳境。 
  “潮落夜江斜月里”,诗人站在小山楼上远望夜江,只见天边月已西斜,江上寒潮初落。 
  一团漆黑的夜江之上,本无所见,而诗人却在朦胧的西斜月光中,观赏到潮落之景。用一“斜”字,妙极,既有景,又点明了时间—— 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与上句“一宿”呼应,暗中透露出行人那一宿不曾成寐的信息。所以,此句与第二句自然地沟连。诗人用笔轻灵而细腻,在精工镂刻中,又不显斧凿之迹,显得浑然无痕。 
  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在烟笼寒水的背景上,忽见远处有几点星火闪烁,诗人不由随口吟出:“两三星火是瓜洲。”将远景一点染,这幅美妙的夜江画也告完成。试看“两三星火”,用笔何其萧洒空灵,动人情处不须多,“两三”足矣。“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宜乎以少胜多,点染有致,然而也是实景,那“两三星火”点缀在斜月朦胧的夜江之上,显得格外明亮。那是什么地方?诗人用“ 是瓜洲” 三字作了回答。这个地名与首句“金陵渡”相应,达到首尾圆合。此外,这三字还蕴藏着诗人的惊喜和慨叹,传递出一种悠远的情调。 
  这首诗的境界,清美之至,宁静之至。那两三星火与斜月、夜江明暗相映衬,融成一体,如一幅淡墨山水画。    
  纵游淮南 
  张祜 
  十里长街市井连, 
  月明桥上看神仙。 
  人生只合扬州死, 
  禅智山光好墓田。 
  张祜诗鉴赏 
  扬州是一座古代名城。历代许多才华横溢的诗人和艺术家,在这水木清华的城市,度过了他们艺术上的黄金时代,用生花妙笔把这座古城渲染得彩色缤纷,令人神往。有一个时期,扬州在人们的心目中,简直是一所人间乐园。唐代扬州诗坛,不但有杜牧写扬州的许多名章丽句,还有徐凝的《忆扬州》为之锦上添花。但有谁知道扬州竟还是人生最好的死所!这是诗人张祜纵游淮南之后的“发现”。这首《纵游淮南》以出语惊人为人侧目。 
  “十里长街市井连”,实际上也就是杜牧的“春风十里扬州路”,但不及杜诗丰瞻饱满。“月明桥上看神仙”,所谓神仙,唐人惯以代称妓人。所以,这一句实际也与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意境相似。总的说来,这两句只是笼统地记述扬州城的所谓绿杨城郭、红袖楼台而已。 
  第三句忽发奇想:“人生只合扬州死”,以其设想之奇险而出人意外,似有横空出世之感。此乃全篇中之警策。由于用死事入诗,且又是诗人现身说法,所以造成了相当传神的夸张效果。 
  第三句替扬州景物张目,第四句则只是第三句的具体补充。“禅智山光好墓田”,禅智山,当指当日江都县西的蜀冈(一名昆冈)。这里所产的茶,很象四川有名的“蒙顶”茶,所以叫蜀冈。看来也当因禅智寺得名。据《宝祐志》:禅智寺,“旧在江都县北五里,本隋炀帝故宫”。即是炀帝故宫,其山光水色之秀美, 自不待言。故宫遗址而作好墓田,纯粹诗家口吻。细玩诗意,除极赞扬州风物的意思外,对隋炀帝亦或略带微讽。 
  全诗语言明白晓畅,而写扬州魅力深入骨髓。“人生只合扬州死”,寥寥七字,足以为扬州风姿传神。    
  登广武原 
  张祜 
  广武原西北, 
  华夷此浩然。 
  地盘山入海, 
  河绕国连天。 
  远树千门色, 
  高樯万里船。 
  乡心日云暮, 
  犹在楚城边。 
  张祜诗鉴赏 
  广武原,在今河南省荥阳县东北广武山上。广武山东西两山头间有涧,名叫广武涧。汴水从涧中东南流过,后来干涸。秦末楚、汉相争,战于荥阳,刘邦在广武山西山头筑城屯兵,该城称汉王城;项羽在广武山东山头筑城屯兵,该城称楚王城。中隔广武涧,相去约二百步,互相对峙。《晋书·阮籍传》载,“(阮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本诗题中“广武原”,即阮籍登临处。 
  “广武原西北,华夷此浩然。”从全诗所写景物看,这两句当写作者登上广武原,自西北向东北方向眺望,但见山川辽远广阔,气势雄伟,因而发出由衷的赞叹。华夷,本指中原华夏民族与东方少数民族,这里泛指北中国大地。元人宋无所作《海上自芝罘至成山》诗有“脉络华夷秀,并吞宇宙青”的句子,“华夷”与“宇宙”相对成文,可资佐证。开头这两句诗总领以下“地盘”至“高樯”四句,下四句就是对“华夷此浩然”的景观的具体描绘。 
  “地盘山入海,河绕国连天。”黄河自广武原西北向东北而流,沿着这一走向纵目,群山起伏回环,地势随山盘旋,直至渤海湾的黄河入海口;而黄河曲折流过的沿岸,又有无数城邑栉比鳞次座落在天际。 
  这一联立意高远,气势雄伟,景象奇丽。诗人调动自己的艺术想象力,以生花妙笔,不仅把大河两岸的山川形胜典型地浮雕似地再现出来,而且使人联想到千百年来人民群众对黄河流域的开发建设,以及自身的生息繁衍,拓宽了诗的容量。 
  “远树千门色,高樯万里船。”诗人将目光从遥远的东北天际收回来,扭头看见了西南近处的荥阳县城,但见城郭掩映在一片树荫之中;城北黄河中,一片桅杆林立,那是东下万里的航船。这里,“远树” 
  的“远”,是相对广武山距县城而言。“千门”是“千门万户”的省语。《汉书·郊祀志》载,汉武帝“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本指宫门,因广武原为楚、汉王城旧地,故云。这一联从字面上看,似从杜甫“门泊东吴万里船”的诗句中化出,但因取视点不同,而境界更为雄浑阔大。其中“远树”与“高樯”;“千门色”与“万里船”各自相对,在视觉形象、色彩对比、动静映衬上,可谓相映成趣。 
  “ 乡心日云暮,犹在楚城边。”诗人见景生情,触动乡愁,发出漂泊外地不得还归的慨叹。上句是说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思乡心情更为迫切。《诗·小雅·小明》曰:“ 昔我往矣, 日月方除。曷云其远,岁聿云暮。”郑玄笺:“四月为除。昔我往至于芃野以四月,自谓其时将即归,。。乃至岁晚尚不得归。” 
  这里化用其意,正见出诗人漂泊在外,无法还乡。所以下句直言“犹在楚城边”,进一步点出身处异地的怅惘。楚城,即广武东山头的楚王城。上二句因写到荥阳县,故而很自然地引起了“犹在楚城边”的乡愁,过渡相当巧妙,同时又回扣题目,与首句相呼应,全诗可谓珠联璧合。这样的结尾,与崔灏《黄鹤楼》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差相胜之。    
  雨霖铃 
  张祜 
  雨霖铃夜却归秦, 
  犹见张徽一曲新。 
  长说上皇和泪教, 
  月明南内更无人。 
  张祜诗鉴赏 
  《明皇别录》记张祜《雨霖铃》本事始末:“帝幸蜀,南入斜谷,属霖雨弥旬,于栈道雨中闻铃声与山相应。帝既悼念贵妃,因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时独梨园善觱栗乐工张徽从至蜀,帝以其曲授之。洎至德中,复幸华清宫,从官嫔御,皆非旧人。帝于望京楼命张徽奏《雨霖铃》曲,不觉悽怆流涕。”这首诗以《雨霖铃》为题,显然是感其乐声而取其寓意,畅抒其无限今昔的感叹。 
  “雨霖铃夜却归秦”,“ 雨”曲原作于幸蜀途中;不久两京收复,“天旋地转回龙驭”,唐玄宗从蜀中归来。一个“却”字暗示这一戏剧性变化。“犹见张徽一曲新”,也从“雨”曲生发。“见有”自然有所“不见”,“犹见”即只见。当年梨园数百人,而今唯有乐工张徽从幸至蜀,归来也惟他相随,响遏行云的念奴哪里去了?名满天下的李龟年哪里去了? 
  “仙乐风飘处处闻”的霓裳羽衣曲哪里去了?“一曲新”明指《雨霖铃》,却也含蓄地表达风流云散,往事如烟,哀相寻,欢歌已毕。这支新曲乃唐玄宗在剑阁栈道为悼念杨妃所作,如念重归大内,尚自沉迷不省,其昏庸可知,此其一;乐曲虽工,今非昔比,已无当年昇平欢乐气象,此其二;人事更替,“从宫嫔御,皆非旧人”,太上皇也成真正的孤家寡人,此其三。末两句“长说上皇和泪教,月明南内更无人指兴庆宫,在皇城东南,玄宗自蜀归来后即移居此处。《长恨歌》云:“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遍地红不扫”,“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与谁共”,可供参证。一个“不爱江山爱美人”的逊位帝王,其命运也就如此而已。 
  这首诗不同于一般的爱情诗,也不是通常的咏史诗,其骨子里浸透了经历大变乱后封建士大夫普遍的沧桑幻灭之感,读之怆然。    
  题孟处士宅 
  张祜 
  高才何必贵, 
  下位不妨贤。 
  孟筒虽持节, 
  襄阳属浩然。 
  张祜诗鉴赏 
  “处士”是对未仕或不仕者的称呼,犹今人称某某先生。“孟处士”指孟浩然,他一生没有功名,只在张九龄荆州幕下作过一度清客,后来便以布衣终老。从李太白到闻一多,都认为其不仕主要是出于本心;但从孟浩然的诗歌和行止看,恐不尽然。因为即使在文艺家颇受尊重的唐代,学优登仕仍是知识阶层的主要出路,终身老于布衣仍是一种很大的屈辱和遗憾,这以昭宗时韦庄奏请追赠李贺、贾岛等人功名官爵、以慰冤魂一事,便可证明。明白这一点,我们便不得不对诗人张祜题的这首绝句,刮目相看。 
  “高才何必贵,下位不妨贤。”第一句说一个人的才干和禄位并不相干,第二句说一个人的德行和禄位并不相干。两句讲的道理,本来很抽象而且不具有原创性,它使人想到左思“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的名句,不过道出“ 不妨”二字,变牢骚为傲岸,也翻出了一种新意。 
  但这两句的成功,关键还在于具体落实到“孟处士”身上,这个陈旧的道理就更有说服力。“诗穷而后工”与堪当大任者“生于忧患”一样,是可用辩证观点予以说明的。对于后来成功了一位山水隐逸诗人之大宗的孟浩然,岂止是“何必贵”,岂止是“不妨贤”?简直就是不能“贵”,简直就是大有助于其“贤”。如果有了一个高官厚禄的孟浩然,必然会失去一个标格冲淡的诗人孟浩然;世间宁可要后一个孟浩然,无须要前一个孟浩然。 
  “孟简虽持节,襄阳属浩然。”后二句中,诗人抬出当代襄阳另一个姓孟的大人物来作对比,构思巧妙。这个人便是元和十三年出为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的孟简,他出身名门,官运亨通,唐史有传,算得上显赫的人物了。但和孟浩然比,他又是一个不高明的诗人。而在唐人心目中,一个高明的诗人,比十个高官更能引起仰慕,乃至可被尊为精神领袖(请注意“诗天子”、“诗家天子”一类口头上的尊号)。 
  而以地名(籍贯或治所)借代人名,作为一种荣誉,一般来说只有优秀的诗人可以得到。这样的“桂冠”诗人,可以举出一大串儿:孟襄阳、李东川、王江宁、杜少陵、岑嘉州、。。 。“襄阳”称呼属于孟浩然,而且只属于孟浩然。所以孟简虽然在襄阳持节作父母官,也能作诗,却断不能据有“襄阳”的美誉。 
  同姓孟,同是诗人,但有高明不高明,官与非官的区别。用“官本位”的价值观念判断,浩然诚不如孟简;然而从对人间所作精神财富的贡献来衡量,孟简又怎能与浩然相比?“ 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 白居易),后二句不但构思巧妙,涵义也相当深刻。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唐代知识界自有其不合流俗的价值观念。它表现在李白诗中,也表现在张祜这一首短诗中。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流芳百世的往往不是那些高官权贵,而是那些杰出的诗人,艺术家。该诗说明了这一道理。    
  莫愁曲 
  张祜 
  侬居石城下, 
  郎到石城游。 
  自郎石城出, 
  长在石城头。 
  张祜诗鉴赏 
  这是一首借乐府旧题另翻新意的诗作。《莫愁乐》是唐时流行音乐,《旧唐书·音乐志》云:“《莫愁乐》出于《石城乐》。石城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谣。。。故歌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张祜此诗应是为旧曲填的新词,以供歌者演唱。 
  如果说《苏小小歌》长于用巧(巧思)的话,那么这首《莫愁曲》则可说是工于用拙了。四句反复搬弄,“石城”四见,“郎”字两见。用字省到了最小限度,其中包孕的生活内容却又含蕴不尽。 
  前二句写郎来石城前的“侬”(我)和郎来石城的往事。“侬居石城下”只说了一个最简单的事实,但语言的意蕴深浅有时是通过它所处的语言环境而发生变化的,联系后文尤其末句,这一句起码还包含这类意思:郎来石城前,“侬”的生活是平静的,无忧无虑之中,还有一点懵然无知的味道。而“郎到石城游”这个同样简单的事实,也由于上述道理而耐人咀嚼。女主人公专门提及此事,旨在暗示聪明的读者,这是她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从此,“侬”再也不是那个长“居石城下”的“侬”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