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唐诗鉴赏大典 >

第191部分

唐诗鉴赏大典-第191部分

小说: 唐诗鉴赏大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恭敬的词,韩愈却用“高灵下堕”来描写由于宪宗至诚格天,神灵急速下临享祀之状。凡此种种,均可见韩愈出奇制胜,奇而多姿的特点。 
  此诗结句,韩愈有“作为歌诗,以配吉甫”之语,隐然以周代尹吉甫作《嵩高》等诗美周宣王自拟。但是韩愈并不是简单地句摹字仿,而是“师其意,不师其辞”,或点窜《诗经》、《尚书》,或自造伟辞;常将一些古雅凝重之句与清妙易晓之句连用,如“军其城下,告以祸福。腹败枝披,不敢保聚”中的“腹败枝披”,初读令人费解,但通读之后,便知此句是描写叛逆杨惠琳全军溃散之情状。又如“皇帝曰吁!伯父叔舅,各安尔位,训厥氓亩”,联系上文,也可以知晓“伯父叔舅”是沿用古语,以指强藩;句意是命他们各安职守,训导百姓安居乐业。明人胡震亨说:“柳州之《平淮西》(即《平淮夷雅》),最章句之合调;昌黎之《元和圣德》,亦长篇之伟观。一代四言有此,未觉《风》《雅》坠绪”(《唐音癸签》卷九)。认为韩愈此诗,虽具《雅》味,还不及柳宗元《平淮夷雅》“最章句之合(《雅》)调”。其实,韩愈此诗可贵之处,正在于“点窜《尧典》、《舜典》字,塗改《清庙》、《生民》诗”(李商隐《韩碑》),这类经他“点窜”、“塗改”过的诗句,既不失古雅之味,又带有若干唐代的气息,再辅以大量文从字顺的诗句之后,古雅而“ 佶屈聱牙”之句,已不再是阅读上的“拦路虎”,而成为诗人独特风格的体现。这种“茹古涵今”,富于创造性的精神,是韩愈诗风的本质,也是他所以能超越同辈,于李杜之外,别开一派的根本原因。    
  南山诗 
  韩愈 
  吾闻京城南,兹维群山囿。 
  东西两际海,巨细难悉究。 
  山经及地志,茫昧非受授。 
  团辞试提挈,挂一念万漏。 
  欲休谅不能,粗叙所经觏。 
  尝昇崇丘望,戢戢见相凑。 
  晴明出棱角,缕脉碎分绣。 
  蒸岚相澒洞,表里忽通透。 
  无风自飘簸,融液煦柔茂。 
  横云时平凝,点点露数岫。 
  天空浮脩眉,浓绿画新就。 
  孤木掌有绝,海浴褰鹏噣。 
  春阳潜沮洳,濯濯吐深秀。 
  岩峦虽嵂崒,软弱类含酎。 
  夏炎百木盛,荫郁增埋覆。 
  神灵日歊殻В破峁埂!
  秋霜喜刻轹,磔卓立癯瘦。 
  参差相叠重,刚耿陵宇宙。 
  冬行虽幽墨,冰雪工琢镂。 
  新曦照危峨,亿丈恒高袤。 
  明昏无停态,顷刻异状候。 
  西南雄太白,突起莫间簉。 
  藩都配德运,分宅占丁戊。 
  逍遥越坤位,诋讦陷乾窦。 
  空虚寒兢兢,风气较搜漱。 
  朱维方烧日,阴霰纵腾糅。 
  昆明大池北,去觌偶晴昼。 
  绵联穷俯视,倒侧困清沤。 
  微澜动水面,踊跃躁猱狖。 
  惊呼惜破碎,仰喜呀不仆。 
  前寻径杜墅,坌蔽毕原陋; 
  崎岖上轩昂,始得观览富。 
  行行将遂穷,岭陆烦互走。 
  勃然思坼裂,拥掩难恕宥。 
  巨灵与夸蛾,远贾期必售。 
  还疑造物意,固护蓄精祐。 
  力虽能排斡,雷电怯呵诟。 
  攀缘脱手足,蹭蹬抵积甃。 
  茫如试矫首,堛塞生怐诟。 
  威容丧萧爽,近新迷远旧。 
  拘官计日用,欲进不可又。 
  因缘窥其湫,凝湛閟阴兽。 
  鱼虾可俯掇,神物安敢寇。 
  林柯有脱叶,欲堕鸟惊救。 
  争衔弯环飞,投弃急哺鷇。 
  旋归道回睨,达枿壮复奏。 
  吁嗟信奇怪,峙质能化贸。 
  前年遭谴谪,探历得邂逅。 
  初从蓝田入,顾眄劳颈脰。 
  时天晦大雪,泪目苦矇瞀。 
  峻涂拖长冰,直上若悬溜。 
  褰衣步推马,颠蹶退且复。 
  苍黄忘遐睎,所瞩左右。 
  杉篁咤蒲苏,杲耀攒介胄。 
  专心忆平道,脱险逾避臭。 
  昨来逢清霁,宿愿忻始副。 
  峥嵘跻冢顶,倏闪杂鼯鼬。 
  前低划开阔,烂漫堆众皱。 
  或连若相从;或蹙若相斗; 
  或妥若弭优;或辣若惊雊; 
  或散若瓦解;或赴若辐辏; 
  或翩若船游;或决若马骤; 
  或背若相恶;或向若相佑; 
  或乱若抽筍;或嵲若炷灸; 
  或错若绘画;或缭若篆籀; 
  或罗若星离;或蓊若云逗; 
  或浮若波涛;或碎若锄耨; 
  或如贲育伦,赌胜勇前购; 
  先强势已出,后钝嗔讠豆譳; 
  或如帝王尊,丛集朝贱幼, 
  虽亲不亵狎,虽远不悖谬; 
  或如临食案,肴核纷饤饾; 
  又如游九原,坟墓包槨柩; 
  或纍若盆甖;或揭若登豆; 
  或覆若曝鳖;或颓若寝兽; 
  或蛇若藏龙;或翼若搏鹫; 
  或齐若友朋;或随若先后; 
  或迸若流落;或顾若宿留; 
  或戾若仇雠;或密若婚媾; 
  或俨若峨冠;或翻若舞袖; 
  或屹若战阵;或围若蒐狩; 
  或靡然东注;或偃然北首; 
  或如火熺焰;或若气饙馏; 
  或行而不辍;或遗而不收; 
  或斜而不倚;或弛而不彀; 
  或赤若秃鬝;或牎舨駱弧
  或如龟坼兆;或若卦分繇; 
  或前横若剥;或后断若姤; 
  延延离又属,夬夬叛还遘; 
  喁喁鱼闯萍;落落月经宿, 
  訚訚树墙垣;巘巘架库厩; 
  参参削剑戟;焕焕衔莹琇; 
  敷敷花披萼;闟闟屋摧霤; 
  悠悠舒而安;兀兀狂以狃; 
  超超出犹奔;蠢蠢骇不懋。 
  大哉立天地,经纪肖营腠。 
  厥初孰天张,僶俛谁劝侑? 
  创兹朴而巧,戮力忍劳疚。 
  得非施斧斤?无乃假诅呪? 
  鸿荒竟无传,功大莫酬僦。 
  尝闻于祠官,芬苾降歆齅。 
  斐然作歌诗,惟用赞报酭。 
  韩愈诗鉴赏 
  南山就是终南山,也称中南山。它是长安南郊的名山。 
  韩愈好游奇山,务必穷其形胜而不顾性命(《国史补·卷中》)。所以,他笔下的《南山》诗雄奇恣肆,卓荦不凡。不仅如摄影家运用广角镜头,从各个方位、季节,摄取了南山种种奇景,而且能勾出山之神态,渗入诗人的遭遇、心情、意趣。 
  此为五言古诗,计一百另二韵,分三段。第一段至“阴霰纵腾糅”,言远眺中的南山,千姿万态,瞬息异状,惹人游兴,炽烈。此段分三层。首层至“茫昧非受授”,写终南山的地理位置。自“团辞试提挈”至“顷刻异状候”为第二层,总状遥望中的终南山。诗人使用了大量的动词:“凑”、“出”、“碎”、“蒸”、“通透”、“飘簸”、“融”、“凝”、“露”、“浮”、“褰”,挥写云山变幻之态。日出云散,始睹峰峦脉纹如缕,密布若绣;云岚勃起,山踪忽隐,但见“澒洞一片,山岘岚渐稀,忽能透霭见山;流云时而“飘簸”,时而“平凝”,山峦也随之 
忽露忽沉,忽静忽动;岚卷峦“浮”,形如“脩眉”新绿;云消峰竖,似鹏喙浴海。诗人运用浮云在山间舒卷给人造成的错觉,使静谧之山跃跃欲“浮”,跃跃欲“褰”。其中“缕脉碎分绣”句工细,“蒸岚相澒洞,表里忽通透”句雄奇,“天空浮脩眉,浓绿画新就”句清新,’孤木掌有绝,海浴褰鹏噣”句奇恣。此后,分写四季山景:春山草木“吐深秀”,沁芬芳,即使“嵂崒”的岩峦,也“软弱”似醉;夏山被“荫郁”的丛林“埋覆”,能见的只是“夏云多奇峰”;秋天,草木凋零,“癯瘦”的峰锷直刺“宇宙”;冬季,冰雪“琢镂”“危峨”,在“新曦”映照下,山色分外妖娆。诗人以瘦硬之语句,勾勒南山季节性的特征,从中还可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事物总在不断地变化,坚硬的岩石,也会显得“软弱”;横亘半空的名山也难免被“埋覆”;代表冬季的颜色是“幽墨”,但装扮它的却是洁白的冰雪等等。“西南雄太白”以下写太白山是第三层。太白也称太乙,是终南山的主峰。写太白就是写终南。其中“朱维方烧日,阴霰纵腾糅”句与王维《终南山》“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作用相近,但风格迥异。韩愈写得飞扬雄奇,王维之句则雄浑平和。 
  自“昆明大池北”至“脱险逾避臭”是第二段。 
  可分四层。首层至“始得观览富”。其中“绵联穷俯视,倒侧困清沤”六句,写诗人取道昆明池,往撸е漳希宦犯╊猩接埃豢仙运玻怀粕接啊袄А庇诔囟荒芫〖幌又芪氖锏睦ッ鞒兀∪纭扒迮健保裢赋鍪硕灾漳仙降囊煌钋椤!拔⒗蕉妫辉驹赈疇保苑绱挡ㄆ穑接捌扑椋慈粼斥暝荆合胂笃嫣兀炀涫菥ⅲ撕牡毙斜旧!把鱿惭讲黄汀保闯鲂薪漳希龉勰仙绞钡男那椋锲街倍馍铄洌淦惫帷捌獒闲骸倍洹5诙阒痢坝豢捎帧保词酥型久月罚茨芩斓巧街浮F渲小靶行薪烨睢币韵戮啪洌枘∈伺郎绞钡男睦恚嗟背錾K诹敫分浔甲撸懊俚巧街罚薏坏媒仙街芪У姆迓腿及嶙撸簧踔料肭肷窕爸械目涠辍⒕蘖橐粕剑峙挛マ衷旎疽猓椎绾勤浮J源耸洌饕欢俅欤绦钍疲撼觥芭试低咽肿恪币韵缕呔洌餍磁噬街瑁凳臼诉'兴之浓。自“因缘窥其湫”至“峙质能化贸”为第三层,着重写游湫。其中“林柯有脱叶,欲堕鸟惊救。争衔弯环飞,投弃急哺鷇”,以“弯环飞”,状群鸟贴湖回翔,能传其神情;而“救”、“争衔”、“投弃”数词,与前“阴兽”“神物”相应,为此幽靓之境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它与前层相映:一苦一乐,一张一弛,有相反相生之妙;而神话的运用和渲染,则为结句作诗酬神之意埋一伏笔。末四句,言诗人于归途“回睨”,不能忘情南山,逗出二次游山。自“前年遭谴谪”以下为第四层。言诗人于谴谪途中,再次游南山,终因冰雪封路,沿途杉篁披冰,枝若“蒲苏(刀剑)”,干如“介胄”,只得怅而返。 
  来逢清霁”起,至“蠢蠢骇不懋”为第三段 
  前层。诗人于贬谪遐方之后,擢任京官,乘兴往游,直登峰巅,视野顿然开阔。往昔视为畏途的峻岭大阜,尽伏眼底,只如五色斑斓的带“皱”石堆。此后,即用五十一个“或”字句,十四个叠句,形容千山万壑的诸种态势。对此,历来赞扬者多,批评者少。批评集中在“味短”“辞费”上。其实,韩愈作此诗目的在于状南山胜景,在于“体物”。因此,吸收了《子虚》、《上林》赋的手法入诗,抓住山壑峰峦小异之处,尽力舖张雕绘。这,决不是“味短”、“辞费”,而是按照题材,选择诗体(方世举称《南山》是赋体)的结果,是“以文为诗”的范例。其中连用“或”字,远绍《小雅·北山》(有十二个“或”字句),近承陆机《文赋》(连用八个“或”字句),加以参差变化,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诗风。句中多用骈字、时杂拗句,复以险韵出之,如“或连若相从,或蹙若相斗”“或戾若仇雠;或密若婚媾”之类即是。 
  诗以一句一喻为主,其间错落地杂以四句一喻和二句一喻,连用排比,仍富变化。句式多变,有“或×若××”式,也有“或××若×”、“或若×××”及“或××××”,多种句式交互使用。形象中时寓议论,如“或如帝王尊,丛集朝贱幼,虽亲不亵狎,虽远不悖谬”,末二句包孕着人际关系的哲理。又如“ 或前横若剥,或后断若姤”以卦象状山:剥卦“ ”,为“地下山上”之象,有“不利有所往”的象征。在形容山态时,言己目前身在峰顶的处境,隐寓处世之道。就全诗章法而言,第一段由远眺而逗游兴,第二段言二次游山,历尽艰危而游兴不减,经层层盘旋作势,引满待发之后,至此,连用五十一个排比句和十四叠句,犹如长江黄河之水,经上游山峡壅阻之后,喷薄而出,一泻千里。就笔法而言,最初自山下眺望,两次往游:一系俯视水中倒影,一乃近瞩山径风光;此则绝顶鸟瞰,角度不一,写法迥异。山本静物,但在韩愈笔下均具动态,且原因各不相同: 
  第一段是云岚舒卷而造成山“动”的错觉,第二段是风吹水动,引起山影破碎躁动;此段则是诗人游目四骋而造成的错觉。撰如此长诗,而能一笔不复,尤见韩愈才力之雄。自“大哉立天地”以下为后层。言终南山奇神灵,故诗人作诗以酬。 
  程学恂说:“读《南山诗》,当如观《清明上河图》,须以静心闲眼,逐一审谛之,方识其尽物类之妙。又如食五侯鲭,须逐一咀嚼之,方知其极百味之变。”此评极是。    
  汴泗交流赠张仆射 
  韩愈 
  汴泗交流郡城角, 
  筑场千步平如削。 
  短垣三面缭逶迤, 
  击鼓腾腾树赤旗。 
  新秋朝凉未见日, 
  公早结束来何为? 
  分曹决胜约前定, 
  百马攒蹄近相映。 
  毬惊杖奋合且离, 
  红牛缨绂黄金羁。 
  侧身转臂著马腹, 
  霹雳应手神珠驰。 
  超遥散漫两闲暇, 
  挥霍纷纭争变化。 
  发难得巧意气粗, 
  欢声四合壮士呼。 
  此诚习战非为剧, 
  岂若安坐行良图。 
  当今忠臣不可得, 
  公马莫走须杀贼。 
  韩愈诗鉴赏 
  这首诗作于德宗贞元十五年(799 )秋,当时韩愈在徐州(今江苏市名)张建封幕中。张建封从贞元四年镇守徐州,前后长达十余年。贞元十二年,他加检校右仆射,故诗题称他“张仆射”。汴,汴水,源出河南荥阳,流经开封,至徐州注入泗水。泗水源出山东蒙山,南流经徐州注入淮河。交流,汇合而流的意思。诗题分为两部分。后四字表明这是一首酬赠诗,前四字则取自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