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唐诗鉴赏大典 >

第21部分

唐诗鉴赏大典-第21部分

小说: 唐诗鉴赏大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芾炀≈隆!
  中间这两联在细致生动的景物描写中融注了诗人对江南春光的无比惊慕、喜悦之情。江南春景越美,但在“宦游人”眼中,越容易引起令人触景伤情的“归思”。因为更容易引起对故乡春色的回忆,从而也就更能加重身在异乡的客游感。从诗的总体上加以考察,这两联铺衬“归思”宕然而生,有了它的渲染,才使尾联的“归思”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四句诗二十个字已穷形尽意地绘制出一张江南早春游望图,图中的远景近景层次分明,大景小景相映衬,格局匀称优美,着色明丽和谐。宋人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中说过:“诗在意远,固不以词语丰约为拘。 
  状景物,则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似此之类,词贵多乎哉?”他所称赞杜审言的是能“以少少许,胜多多许”,词约而意丰。这也正是中间两联诗的精彩所在。 
  长期“载笔下寮”的诗人,宦游千里之外,置身于良辰美景之中,“虽信美而非吾土”的情思便油然而生。他以写景来寄情,异乡的景物写得愈美好,怀乡的情思表现得愈沉挚。诗人善于化景物为情思,为尾联的直抒胸臆作好准备。 
  尾联“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诗人正陶醉于江南佳景,忽然读到陆元方寄来的格调古朴的游春诗,乡思不禁油然而生,几乎要潸然泪下。这里一个“忽”字,在突兀中寓有对陆诗表示惊喜的感情,又使上文对江南美景留连忘返的诗情陡转,由兴发而转感伤,由眼前景而勾起归乡情,从而给画面景物进一步浸染了感情的色彩,增强了诗歌的容量和深沉感。 
  这首诗在结构上也富有特色。一般的“和诗”是依循“原唱”的内容或韵脚作诗;唐人的和诗多是和内容,宋代才流行和韵之作。而杜审言的这首诗却二者兼而和之,不仅合原唱“人新春蘋襟”的韵脚,而且也巧妙地合其诗中“早春”之意。首联以“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起句,中间两联紧扣题中的“游望”二字工笔细描“物候新”,末联以“忽闻歌古调”,很自然点明和意,而以“归思欲沾巾”照应篇首“宦游人”作结,道出自己伤春的本意。    
  赋得妾薄命 
  杜审言 
  草绿长门掩, 
  苔青永巷幽。 
  宠移新爱夺, 
  泪落故情留。 
  啼鸟惊残梦, 
  飞花搅独愁。 
  自怜春色罢, 
  团扇复迎秋。 
  杜审言诗鉴赏 
  《妾薄命》是乐府古题,属《杂曲歌辞》。《汉书·外戚传》孝成许皇后疏,有“妾薄命,端遇竟宁(汉元帝年号)前”一句,本为自叹之语,即乐府题名所本。三国魏曹植、南朝梁简文帝等都作有以《妾薄命》为题的六言、五言古诗,表达失意之感。本诗在题前加“赋得”二字,表示是以现成题目作诗。杜审言用格律严整的五言律诗来赋乐府古题,借美人失宠寄托流贬不遇之意,通过环境的渲染映衬和心理的细致刻画,精心塑造了一位遭受遗弃而幽怨多情的女子的形象,充满着缠绵悱恻之意,同时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深沉忧思。 
  首联先介绍女子的居所环境:“草绿长门掩,苔青永巷幽。”长门即汉代京城长安的长门宫,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后即居于此;永巷,也在长安,汉代幽禁妃嫔或宫女的地方。这两个具有特定含义的处所,暗示了诗歌的主题。这里,暮春时节,“草绿”、“苔青”,景色凄清;再加上门扉长掩,庭院幽深,气氛更为凄苦。女主人公的哀怨之情和痛苦的内心,已不言而喻。这两句看似平平叙述,但因为恰到好处地用了两个典故,就使诗句涵蕴深远,意思婉转含蓄,同时暗中巧妙点题,为全诗奠定了伤感、失落的基调。 
  首联对环境作了渲染,颔联即正面描写这位女子: 
  “宠移新爱夺,泪落故情留。”一位遭受遗弃而泪流满面的女子的形象毕现于纸上。这两句中,虽有对其外貌的描写,但着力揭示她的看似矛盾而实际统一的两种内心活动。一种是失宠后的怨恨心情:从“移”字、“夺”字中,我们可以对男子的抱怨之意,和对“新爱”深深的愤恨。另一种是对男子的眷恋心情: 
  她在失意之后,满腹委屈,不禁伤怀落泪,对男子虽有不满和抱怨,但更多的还是惦念着旧情,她追忆着从前美好的爱情生活,希望能够重归于好。诗人在这一联中,先由心理入手,重点展现女主人公恨、爱交织的内心活动,入情入理,细致入微。 
  颈联进一步用景物作为映衬,进一步渲染她在遭受遗弃之后的孤苦。“啼鸟惊残梦,飞花搅独愁。”上一句写她在梦中正与男子相会,温柔缱绻,却被啼鸟惊醒。她眷恋着梦中柔情,眼前却只留下令人伤神的记忆,一个“惊”字,显出鸟鸣声令人厌恶,衬出女主人公的心情的恶劣。下一句说,在梦醒之后,于百无聊赖之中,望着满院的飞絮落花,想到自己不幸的身世,以及如水逝去的年华,不禁心乱如麻,在失落中又增加了无尽的愁思。飞絮落花,本易使人伤感,一个“搅”字,更现出心绪的纷乱,诗人在这一联中用反、正映衬的手法,把自然景物巧妙地与主人公的主观感情联系起来,情景触为一体,这位女子的满腔愁怨和孤凄之苦,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至此,人物形象借助心理的刻画,表现得极为生动,呼之欲出。 
  在尾联中诗人继续深入描写女主人公内心活动,留下深长的余味。“自怜春色罢,团扇复迎秋。”化用了班婕妤诗意。《文选》中有托名班婕妤的《团扇歌》: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这是借团扇以自怜,表达了深恐情缘彻底继绝的忧虑。女主人公在满怀孤凄中,感叹自己虚度了美好春光。春去夏来,天气转热,她希望自己象团扇那样,得到主人的眷顾。 
  但是她又想到,即使重新获得主人的宠爱,也会象团扇一样到秋天就要被捐弃。两句从简约的笔墨中,隐隐传达出了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自伤自叹,也有自怜自慰,更有迷茫怅惘之感,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被表达得淋漓尽致,从而唤起了人们对女主人公的深切同情。这一联,“春色罢”与首联的“草绿”、“苔菁”暗中照应,“团扇”、“迎秋”又与颔联中的“泪落故情留”相承,并且又是对“啼鸟”、“飞花”一联的自然收结,使得全诗结构谨严,读来一气流走,浑然无迹。 
  胡应麟在《诗薮》内编中说:“唐人句律有全类六朝者,。。杜审言:‘啼鸟惊残梦,飞花搅独愁’。。”杜审言处于六朝余风向唐诗转变时期,不可能尽脱六朝余习,但其诗又与六朝诗歌的辞藻靡丽、内容浮浅有着本质的区别。从本诗看,音律和谐,色彩清新明丽,语言华美工巧,已分明是唐代律诗,并且,此诗首联即用工对领起,一路精整,到最后散结,既精严又自然,不留雕琢的痕迹。如“啼鸟惊残梦,飞花搅独愁”一联,情景交融,与女主人公的身世、心理十分贴切,且“惊”字、“搅”字下得较重,在两句中显得很有骨力,虽有“啼鸟”、“飞花”字样,却并不柔弱、绮丽,而是透露出一种刚健有力、清新俊逸的气息,与六朝句律迥然有别。 
  他一生沉沦不遇,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切的体会。 
  诗中通过对女子心理的细致刻画,在情景交融中塑造了丰满的艺术形象,同时也十分真切地表达了他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遭受贬谪的苦闷和徬徨。    
  夏日过郑七山斋 
  杜审言 
  共有樽中好, 
  言寻谷口来。 
  薜萝山径入, 
  荷芰水亭开。 
  日气含残雨, 
  云阴送晚雷。 
  洛阳钟鼓至, 
  车马系迟回。 
  杜审言诗鉴赏 
  这首工丽细密、清新流畅的五言律诗,是杜审言任洛阳县丞时,到洛阳近郊郑七山斋访问时所作。郑七当是一位隐者。诗歌描绘了山斋的优美风光,表现了与友人郑七的深厚情谊。 
  “共有樽中好,言寻谷口来。”首联是介绍过郑斋的缘起。诗人说,我和郑七都有饮酒的爱好,所以来找他。隐居与饮酒几乎是不可分离的,它是隐士们高雅、旷达情怀的表现。可见,诗中的言外之意,是说郑七有隐者的高洁胸怀,诗人对他十分倾慕,引为同调,因此才去拜访他。“言寻谷口来”一句,用典故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谷口”,汉代县名,在今陕西礼泉县东。汉代有隐士郑璞,躬耕于谷口。皇甫谧《高士传》载:“郑璞,字子真,谷口人也。修道静默,世服其清高。成帝之舅大将军王凤以礼聘之,遂不曲。扬雄或称其德曰:‘谷口郑子真,耕于岩石之下,名振京师。’”因为友人姓郑,诗人就以谷口借指郑七的山斋,同时也以郑璞的清高,来暗指郑七的高洁。用典十分贴切,一个“寻”字,也透露了山斋的幽深。两句诗看似平常,却有深刻的义蕴,不仅曲折地交待了郑七的身份和思想情操,也婉转地点出了过山斋的原因和二人深厚的友情。 
  接着诗人以极大的兴趣,用工细的笔墨,在中间两联描绘山斋内外的景色,为读者展现出一幅优美的山居夏日图。“薜萝山径入,荷芰水亭开。”上一句说,在通往郑七山斋的曲折的山路上,长满了茂盛的薜荔和女萝,隐隐传达出山斋的幽深和清静。接着是进入山斋后的景象:在水亭周围的水池中,一望无际的荷、菱开放出纯洁清丽的花朵,在微风中散发着清香。“山径”是崎岖的,而水池却是开阔的,从狭窄山路中穿行而至来到山斋后,诗人顿觉豁然开朗,诗中“入”字和“开”字,不仅实指了诗人的行动,也透露出心情的变化。接着,在“日气含残雨,云阴送晚雷”一联中,诗人又把笔触从平面的描写转向立体的空间:在那荷、菱盛开的水池上,雨后初晴,空中铺下明朗的阳光,照在残留的雨水上,蒸气冉冉升腾;到傍晚,天气渐渐转阴了,天边又传来隐隐的雷声。 
  其中“日”、“雨”、“阴”几个字,暗示着天气变化很快。诗人来之前,显然刚下过雨(“ 含残雨”),而到达时天气才放晴,傍晚又转阴,并且传来隆隆的雷声,显然又要下雨了。这正是深山中特有的天气,诗人用天气变化之快,烘托山斋的既幽且深,既是实写,也有助于诗歌意境的表现。同时在“日”、“晚”二字中,也包含着时间的推移,暗示了诗人在山斋中逗留的时间。通过这一联的描写,充分渲染了山斋的幽静景色,地上风物和空中景象融为一体,在静谧中包含变化,在幽深中充满生机。诗人形象的描写,使山斋风光充满着感人的魅力,令人心驰神往! 
  中间两联,似乎全是写景。其实,主人的酒盛情款待,席间杯觥交错的欢乐气氛,全都隐藏在字里行间中。“洛阳钟鼓至,车马系迟回”,与天边隆隆的雷声相应和,洛阳城里报暮的钟、鼓之声也清晰地传来,诗人该回程了,但车马仍然拴着,迟迟没有起程。诗到这里戛然而止,却留下了耐人寻味的余韵,在迟迟未回中,既包含着诗人对山斋风光的倾心爱慕、流连忘返,同时也表现出主人的深情厚谊。在这悠远的余韵中,诗歌产生了动人心弦的艺术力量。 
  这首《夏日过郑七山斋》,是杜审言五律中的成功之作。不仅在文字、结构、意境等方面取得了成功,在诗歌的声律上,对仗工稳,音韵协调,整体匀称,也表现出纯熟的技巧。    
  春日京中有怀 
  杜审言 
  今年游寓独游秦, 
  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 
  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 
  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 
  明年春色倍还人。 
  杜审言诗鉴赏 
  唐代洛阳为东都。杜审言曾任洛阳丞,后任膳部员外郎及著作佐郎时亦多在洛阳供职,其家又在洛阳西巩县,因此他对洛阳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武则天长期留居洛阳,只在长安中(701— 703)曾一度回西京。当时杜审言曾随驾去长安。这首《春日京中有怀》诗,大约作于长安二年或三年的春天,诗人抒发怀友思归之离情,表达了对洛阳的万物无比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诗以平缓的语气叙述起,“今年游寓独游秦”,扣住题目的“京中”简洁地交代了宦游的时间、地点,勾勒出了整首诗的背景。宦游对诗人来说本为平常事,而今年所不同的是“独游秦”。“独游秦”三字,将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寂寥情怀表现得既充沛又含蓄。 
  这平静的叙述中寓有潮涌般的思绪。次句紧承前句的“独游秦”,顺流直下冲决了感情的闸门:“愁思看春不当春”,诗人直呼“这春天的景色多么美好,我却因为乡愁无心赏玩”!长安古都风物形胜,又置冬去春来,节序的推移,自然容易引起异乡人感昔怀今触动愁思。这联诗十四个字,生动地塑造出一个“相思不独欢,伫立空为叹”的诗人自我形象。由于诗中错落有致地巧用重字,“游寓独游秦”,“看春不当春”,使气韵回环,节奏和谐,声情摇曳生姿。 
  颔联:“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描绘长安景色,上林苑里鲜花盛开却无人欣赏,细柳营前,柳枝新绿却无人看顾。花木随着季节开花结果,是自然规律,本无所谓“徒发”或“漫新”,然而诗句中却着以“徒”和“漫”,赋予景物以人性。正应了清人吴乔所说:“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绘景是为写情,这联是首联诗中“愁思看春不当春”的具体化描述,形象地表现诗人睹物感怀的惆怅心绪。 
  颈联:“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描绘的是诗人想象中洛阳友人赏春欢宴的情景。西第: 
  东汉外戚梁冀为大将军,起府第在洛阳城西。因马融曾为写《大将军第颂》,后人称之为西第。这里泛指豪华府第。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