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唐诗鉴赏大典 >

第220部分

唐诗鉴赏大典-第220部分

小说: 唐诗鉴赏大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花归来熙熙攘攘的喧闹场面描绘了出来。 
  后两句点题,指明是去玄都观看桃花,并且指出这些桃花都是我刘朗离开京城之后才栽种起来的。 
  粗粗一看,这首诗写的是观花所见所感,并无深意。实际上,该诗用的是比体,诗人别有寄托,在写作上使用了语意双关的讽刺手法。表面上写看花,骨子里是借游玄都观看花一事来讽刺满朝新贵的。诗中以“玄都观”暗喻朝廷,以“桃千树”暗喻满朝新贵,暗示他们是由于永贞革新失败后,攀附了新当权者才爬上去的。虽然眼前红极一时,但这只不过是象桃花一样,好景是不长的。最后一句:“尽是刘郎去后栽”,言外之意是:要不是永贞革新失败,我们革新派人士不被贬出京的话,你们这些新贵是爬不上去的。诗的最后一个“栽”字,形象鲜明,讽刺深刻,为点睛之笔。 
  据《旧唐书·刘禹锡传》记载,由于此诗“语涉讥刺”使满朝新贵极为不满,执政者很不高兴,于是没过儿天,诗人又被排挤出京,被贬逐到比朗州更边远的连州去作刺史。计诗人到京,仅一个月。但诗人是无所畏惧的,正如他的战友柳宗元所说的“自取之”,就是说,诗人明知道会因此遭到迫害,但是不惧。从这里,可见诗人不畏权贵、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此诗表现手法很高明,写的是看花,但不写去,只写回:也不直接写桃花如何繁盛美好,只从侧面衬托。“红尘拂面”四字,衬托出了京城大道上人喧马嘶、络绎不绝的看花归来的盛况。“无人不道”四字,既把看花归来的人们心满意足、春风得意的神态描绘了出来,又把桃花的繁盛美好、红极一时的情景从侧面烘托了出来。着墨不多却耐人寻味。    
  再游玄都观并引 
  刘禹锡 
  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 
  是岁出牧连州,寻改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 
  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时大和三年二月。 
  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比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禹锡诗鉴赏 
  刘禹锡在宪宗元和十年( 815)春被召还京,写下了前一首游玄都观诗。由于语含讥讽,触怒了当权者,又被贬出京,到连州去作刺史。十四年后,由于宰相裴度的荐拔,他再回京城长安,重游玄都观。抚今追昔,无限感慨,于是,又写下了这首《再游玄都观》诗。 
  此诗是前一诗的继续,诗人有意旧事重提,借再游玄都观一事,对政敌又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和前诗一样,用的仍是比体。先从表面上看。头两句描写的是玄都观的落败景象:玄都观广阔的庭院中,已经一半长满了青苔,红极一时的千数桃花,已荡然无存,点缀春光的是一片黄色的菜花,游人绝迹,景象凄凉,与昔日的繁荣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后两句抒发感慨。诗人由“桃花净尽菜花开”,联想到当年的种桃道士,他到哪里去了呢?可是,前次游观看花题诗,因而被贬南荒的刘郎,现在又回到京城,并又旧地重游了。 
  言下有无穷的感慨,但诗人却是自豪的。 
  再就其寓意看。诗中仍以桃花比新贵,以种桃道士比作当年迫害王叔文、贬黜作者和柳宗元等人的当权者。当年新贵也和红极一时的桃花一样,也都“净尽”了,炙手可热、得势一时的当权者,也不知“归何处”了,玄都观的游人也绝迹了。诗人也想到了自己,十四年前就因看花题诗被逐出京,远谪南荒十四年,这十四年中,人事沧桑,光皇帝就换了三个,朝政翻覆无常,政治斗争一直没有停息,此起彼伏,真是不堪回首。虽然这样,诗人还是胜利地回到了长安,又旧地重游了。“前度刘郎今又来”一句,充满了自豪感。 
  此诗通过玄都观的盛衰变化,表达了诗人对当年显赫一时的官僚权贵们的厌恶和蔑视之情,对他们一个个进行了挖苦和嘲笑,这说明诗人并不因十四年前写了前诗被排挤出京而有所懊悔和畏惧,相反,他又继续战斗,挥笔写下了这首毫不妥协的诗篇,并在“引”中说:“以俟再游”,表现了诗人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据《旧唐书·刘禹锡传》说,执政者看了这首诗及序后,更不高兴,因此,诗人又被派到东都洛阳做了太子宾客这样的闲散宫职。由此可见此诗的战斗作用。 
  两首游玄都观的绝句,都写得相当尖锐、泼辣,嬉笑怒骂,酣畅淋漓,讽刺深刻。白居易曾给刘禹锡的诗作序,称他为诗豪,赞评说:“其锋森然,少敢当者。”虽是论诗,实在也是对诗人人格的品评。由此观之,此评不差。    
  竹枝词(二首)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诗鉴赏 
  《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刘禹锡任夔(kuí)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这里选二首赏析。先看第一首。 
  这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这使这个少女听了,真是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但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从最后一句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句中的“有”、“无”两字中,着重的是“有”。因此,她内心又不禁喜悦起来。这句用语意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这个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出来。 
  此诗以多变的春日天气来造成双关,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自然。最后两句一直成为后世人们所喜爱和引用的佳句。 
  用谐音双关语来表达思想感情,是我国从古代到现代民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这首诗用这种方法来表达青年男女的爱情,更为贴切自然,既含蓄,又明朗,音节和谐,颇有民歌风情,但写得比一般民歌更细腻,更含蓄。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爱传诵。 
  二 
  山桃红花满上头, 
  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 
  水流无限似侬愁。 
  这也是一首情诗,写的是一个失恋女子心中的痛苦。 
  头两句写眼前景色:“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上句写满山桃花红艳艳,下句写江水拍山而流,描写了水恋山的情景,这样的情景原是很美的,但对诗中的女子来讲,如此美景恰恰勾起了她的无限痛苦:“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这两句是对景抒情,用的是两个比喻:花红易衰,正象郎君的爱情虽甜,但不久便衰落;而流水滔滔不绝,正好象自己的无尽愁苦。这两句形象地描绘出了了这个失恋女子的内心痛苦。比喻贴切、动人,使人读了,不禁为这个女子在爱情上的不幸遭遇而深受感动。 
  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江水比拟亡国之痛的深沉悠长,历来被人们称为写愁的名句,其实这正是从“水流无限似侬愁”一句脱胎而来的。 
  这首诗和前首诗一样,用的也是民歌常用的比兴手法,先写眼前水恋山的景象,然后再用它来作比喻,抒写愁绪,从而形象地描绘出人物的内心情感。 
  全诗比喻新颖别致,形象感强。    
  浪淘沙 
  刘禹锡 
  日照澄洲江雾开, 
  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 
  尽是沙中浪底来。 
  刘禹锡诗鉴赏 
  “浪淘沙”是唐代民间歌曲之一,后来变成了词牌名称。刘禹锡被贬夔州期间,学习民歌体,写了《浪淘沙九首》,内容多是写蜀地的淘金劳动。它与《竹枝词》等诗,在诗人集中归在乐府类。这里选的是第六首。 
  诗的开头两句“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描绘了一群妇女淘金劳动的情景:清晨,雾气笼罩大江,不一会,太阳出来了,雾散天开,金色的阳光照耀着澄澈江水中的小洲。这时,三五成群的淘金妇女结伴而来,她们捋起衣袖,赤着双脚,挤满在“江隈”,开始了一天的劳动。“江隈”,江边弯曲的地方。江中金沙,往往夹杂在泥沙当中,江岸弯曲处水流缓慢,容易沉积,所以淘金的妇女便挤满在那些地方。一个“满”字,写出了淘金妇女众多。后两句即景抒情。诗人看到淘金妇女这种艰苦的淘金场景,不禁感叹起来:“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原来美人头上的首饰和王侯手中的印玺所用的金子都是这些淘金妇女辛辛苦苦地从“沙中浪底”淘洗出来的。这里诗人只是就事喟叹,并没有生发议论,然而从这两句喟叹中,不难看出诗人的态度,他对那些在“沙中浪底”的淘金妇女表示了关切和同情,对那些不劳而获、养尊处优、生活奢华的富贵者予以鄙视讽刺。诗的结论很清楚:富贵人家男女所享用的以表明自己权势的物件,都是从劳动人民身上榨取来的。 
  题材很广,反映劳动人民疾苦之作也不少,但所写的多是男子的劳动,写妇女的极少。此诗写淘金妇女的艰苦劳动,在题材上当属少见。 
  此诗内容较丰富深刻,但用语简约。头两句寥寥十四字,就描绘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淘金妇女江中淘沙拣金的画面,表现出了她们劳动的艰辛。后两句就事直书,并不议论,而议论自见。笔墨不多,却言简意明。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诗鉴赏 
  刘禹锡和白居易(乐天)都是中唐时期的大诗人,彼此慕名已久,并有书信往来,但在很长时间内,一直不曾谋面。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由和州刺史罢归洛阳,当时白居易也因病免去苏州刺史,在返京途中,两人在扬州相遇,神交已久,初次相逢,既喜且悲,彼此谈起了过去在政治上遭受打击、迫害的事情,感慨万端。在宴席上,白居易即席吟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全诗是: 
  为我引杯添酒饮, 
  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 
  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 
  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 
  二十三年折太多。 
  诗题的刘二十八即刘禹锡,二十八,是兄弟间的排行。“使君”是刺史的称呼,刘禹锡当时的官职是刺史,所以称使君。这首诗的意思是说:请给我杯子里添上酒,我用筷子敲着盘子为你歌唱。你的诗才堪称国手,可又有什么用呢?不幸的命运压在你的头上毫无办法。举眼四望,到处是一片繁华景象,只有你一个人长期孤单寂寞。满朝人都升了官职,只有你长期坎坷。这是你诗才太高名声太大,才使你在政治上遭受这样的折磨。可竟折磨了二十三年,你被折磨得也太长了啊! 
  诗中对刘禹锡的不幸遭遇充满同情,并指出他遭受折磨是由于才名所误。刘禹锡读后,十分激动,于是写下了这首赠诗。 
  一开始诗人就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沉痛地诉说: 
  “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这两句概述了诗人从事政治改革失败后的痛苦经历和处境。永贞革新失败后,诗人备受打击、迫害,被逐出京,远谪南荒,一贬再贬,在巴山、楚水这些僻远地区度过了二十三年的流放生涯。岁月蹉跎,壮年有为的时期过去了,现在已进入衰老之年,壮志未酬,两鬓先斑,诗人怎能不万分沉痛!这两句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语极愤慨,“凄凉地”、“弃置身”,抒发了诗人深受打击、迫害而无法平静的愤懑心情。 
  三、四两句接着从自己的不幸遭遇转到对已过世的战友的怀念和对时势的感慨。“怀旧空吟闻笛赋”,这句借用“闻笛”的典故来抒写怀念亡友之情。永贞革新失败后,王叔文被杀害,王伾、凌准、柳宗元等先后死于贬所。现在自己年老归来,不见昔日风雨同舟的战友,不禁有西晋向秀闻笛怀友作赋之悲。“闻笛赋”就是向秀作的《思旧赋》。向秀的好友稽康、吕安,因得罪了西晋的统治者司马昭而被杀害,有次向秀路过稽康故居山阳(今河南省焦作市),听到邻人吹笛,想起稽康和吕安,心情十分悲痛,便写了《思旧赋》。这里诗人是以向秀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