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唐诗鉴赏大典 >

第241部分

唐诗鉴赏大典-第241部分

小说: 唐诗鉴赏大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曲成”、“无人知有霓裳舞”、“恰与昭阳舞者同”、“但恐人间废此舞”,层次分明,层层照应,可作为一篇《霓裳羽衣记》来读。 
  诗的韵脚转换流畅自然,极富音乐美。多为两句押一韵,如:“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舞时寒食春风天,玉钩栏下香案前”等。“嫣然纵送游龙惊”、“斜曳裾时云欲生”、“风袖低昂如有情”、“王母挥袂别飞琼”则是隔句押韵。至于“唳鹤曲终长引声”在隔了一句后又回到前边的韵上。如此,抑扬顿挫,婉转流畅,读者在欣赏诗歌优美的文辞时,也体味到了个中音乐流动之美。 
  优美的文辞,精妙的比喻,贴切的用典,使这首长诗成为价值很高的优秀之作。如“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一句以流风回雪形容舞姿的轻盈,以游龙受惊比拟舞女前进时的飘忽之态,形象新颖,同时又暗用曹植《洛神赋》中的典故,曹植描绘的是神女,《霓裳舞》演出的是神话传说。可见白诗用典决非信笔为之。再如“翔鸾舞了却收翅,唳鹤曲终长引声”一句是表现舞蹈的终止,鸾凤两翼长着美丽的彩色羽毛,是象征《霓裳舞》的服装;“却收翅”是指展开的翅膀再收回来,比喻舞罢。把本来难以描绘的动作用形象的比喻再现出来,使人如见舞蹈的优美,服装的鲜艳,形成色彩繁富、充满动态感的画面。    
  小童薛阳陶吹觱栗歌 
  白居易 
  剪削干芦插寒竹, 
  九孔漏声五音足。 
  近来吹者谁得名, 
  关璀老死李衮生。 
  衮今又老谁其嗣, 
  薛氏乐童年十二。 
  指点之下师授声, 
  含嚼之间天与气。 
  润州城高霜月明, 
  吟霜思月欲发声。 
  山头江底何悄悄, 
  猿声不喘鱼龙听。 
  翕然声作疑管裂, 
  诎然声尽疑刀截。 
  有时婉软无筋骨, 
  有时顿挫生棱节。 
  急声圆转促不断, 
  轹轹辚辚似珠贯。 
  缓声展引长有条, 
  有条直直如笔描。 
  下声乍坠石沉重, 
  高声忽举云飘萧。 
  明旦公堂陈宴席, 
  主人命乐娱宾客。 
  碎丝细竹徒纷纷, 
  宫调一声雄出群。 
  众音覙缕不落道, 
  有如部伍随将军。 
  嗟尔阳陶方稚齿, 
  下手发声已如此。 
  若教头白吹不休, 
  但恐声名压关李。 
  白居易诗鉴赏 
  题解:薛阳陶:浙西观察使李德裕的乐童。觱栗:古乐器名,又名悲篥、笳管。本出龟兹,以竹为管,以芦为首,状似胡笳。 
  此诗题下有诗人自注说:“和浙西李大夫作。”李大夫指李德裕,当时任浙西观察史兼御史大夫。诗由李德裕首倡,白居易、元稹、刘禹锡均有和作,而以白居易之作为最佳,此诗摹声绘影,缓急高下,随物赋形,曲尽其妙。 
  诗的结构颇为别致。首二句是介绍觱栗这种乐器,由乐器而想到演奏这种乐器的音乐家。但是诗人并不直接点出他要描写的小乐童薛阳陶,却说:“近来吹者谁得名,关璀老死李衮生”,这一句几乎使读者误以为诗的主人公是李衮。下文“衮今又老谁其嗣”又掀起一层小的悬念。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乐童的出场作铺垫。是为了“薛氏乐童年十二”一句起到更惊人的效果。薛氏年方十二,就以善吹觱栗闻名,已是令人惊诧赞叹之事,而经诗人一层层烘托点出,读者自然要对这十二岁小童刮目相看,欲睹他的技艺究竟如何了。“指点之下师授声,含嚼之间天与气”一句指出他的成长道路。说他出声成调,出于老师的指点,而吐音运腔之妙,则得自天赋。可见在这方面他得天独厚,既有名师指点,又有非凡的才华。这既是为前一句作注脚,也为下文描绘他出众的演奏做好了铺垫。 
  诗歌最动人的地方是对乐童演奏的再现。润州城中,霜月皎洁,是为演出背景。诗没有从表演本身入手,却以“山头江底何悄悄,猿声不喘鱼龙听”一句对演出的惊人效果作了渲染。猿的啼叫似喘,不喘即不啼,乐声之妙,竟能感动猿鱼,实在非比寻常。这样的比喻出自《尚书·益稷》:“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及《韩诗外传》:“伯牙鼓琴,而游鱼出听。” 
  “翕然声作疑管裂”以下十句是直接描写乐童的演奏,是全诗中最精彩的部分。“声作”是声音始作的意思,也即乐声初起。“疑管裂”,极力形容声音始发就不同凡响,出声惊人,似乎连竹管也要爆裂。这声音、气势和靡曼、缥缈、余音袅袅的笙箫显然不同,其声刚劲爽利,收结干脆利落,有斩钉截铁之感。因此下文用:“诎然”、“刀截”等词来形容乐声的戛然终止,用得贴切,恰当。这两句是专就一声之中的始终而言。下文“有时婉软无筋骨,有时顿挫生棱节”则就乐童所吹奏整首曲子来写。意谓觱栗发声,有时委婉曲折,绵软悠长:时而又节奏分明,似有棱角。“急声圆转促不断”以下六句分别就急声、缓声、下声、高声作了形象逼真的刻画。急促圆转,似断不断,如车轮辚辚,纍纍串珠,此为急声。这里用“珠贯”形容乐声的连续不断,同时也兼有圆转流利的意思。“缓声展引长有条,有条直直如笔描”则采用递进一层的笔法,形容遇缓声时则长声远引,有如树枝的笔直而细长。但诗人似并不满足这个比喻取得的效果,接下来更进一步说“有条直直如笔描”,这又是一个比喻。用树枝的直而长比喻缓声,而以笔描比喻树枝的直且长,把听觉形象转换成视觉形象来刻画,使抽象的乐声变得具体可感,曲折的笔法取得了奇妙的效果。下文“下声乍坠石沉重,高声忽举云飘萧”,以简洁、精炼的语言对下声、高声进行了描绘。这里用“乍”、“忽”修饰坠石、飘云,描摹出乐声变化之快,极其突然。这样,觱栗声或急或缓,时高时低,有时委婉曲折,绵远悠扬,有时又节奏分明,干脆利落,可谓变幻莫测,奇妙无比,令人叹为观止。正如查慎行所评述的,这十句“节节变,声声换,无意不透,无意不灵”(《白香山诗评》)。 
  如果按照一般的写法,描写一个音乐家的演奏,应是先写时间、地点、演奏的缘由,接着描述演奏时的高超技艺及其动人效果。这篇诗歌却不落窠臼,在对乐童的表演进行了一番渲染之后,却把手中之笔转向另一次表演,而乐童吹栗的惊人效果早已在前面提过。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再次刻画乐童的表演。这一次诗人并没用大量笔墨着力刻画演奏本身,而仅用“ 碎丝细竹徒纷纷”来衬托薛氏的“宫调一声雄出群”。众人的平庸,更加衬出神童的鹤立鸡群之势。 
  诗人在对薛氏的演奏作了一句总结性评价后,不得不感叹这个方在稚齿的小童,取得的成就之大,是常人所无法比拟的。言语之中,充满了赞美、惜才之情。    
  池上早秋 
  白居易 
  荷芰绿参差, 
  新秋水满池。 
  早凉生北槛, 
  残照下东篱。 
  露饱蝉声懒, 
  风干柳意衰。 
  过潘二十岁, 
  何必更愁悲。 
  白居易诗鉴赏 
  这首小诗是诗人于宝历二年(826)在苏州时作。 
  诗的前六句写景,结尾抒发感慨。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堪称写景诗的典范之作。 
  诗开始的“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首先为读者描绘出一幅画面:秋水满池,碧波荡漾,有荷花点点,菱芰片片点缀其中,秋风徐来,清凉送爽,一扫夏日的炎热,这是何等令人赏心悦目的事。但是,一幅画仅仅有水、有荷,尚嫌单调,还必须有外围景物。下文“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正是为了弥补这个不足。其实栏干本身不会生凉,“早凉生北槛” 
  云云,是写早秋的天气已产生了凉意;同时,满池秋水,参差荷芰,本身就使人产生暑意顿消之感。池水,绿色荷叶、菱角,配上护池栏干、篱笆,加之颈联所写远处隐约掩映之柳树,每当夕阳返照,色彩鲜明,风景宜人,一幅构思巧妙的画面展现出来了。 
  诗中有画堪称好诗,但诗毕竟不是画,它还要传递一些画所无法表达的东西。“露饱蝉声懒,风干柳意衰。”表面是写蝉、柳,实际暗寓诗人数十年人世沧桑之感,实中有虚,亦实亦虚。诗人以蝉自托,自己虽然做了多年的官吏,但屡屡直言招祸,渐渐噤若寒蝉,不再忠言直谏了。“风干”句则以柳树经秋叶落,暗指自己的年迈体衰。《世说新语·言词》:“顾悦与简文帝同年而发早白,简文曰:‘卿何以先白?’对曰:‘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白居易三十有余而发白,这年春天又害痰喘,眼病,不幸坠马,因此这“风干柳意衰”中暗寓着诗人无限的悲愁在内。这一联中,两个动词,“饱”、“干”出语新颖、奇警。末句“过潘二十岁,何必更愁悲”,看似解脱旷达之词,实际是有苦说不出,有泪不能流,已如寒蝉、秋叶,虽是“夕阳无限好”,但“黄昏”即将到来,未来的命运如何,谁又能预测呢?    
  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 
  白居易 
  水波文袄造新成, 
  绫软绵匀温复轻。 
  晨兴好拥向阳坐, 
  晚出宜披踏雪行。 
  鹤氅毳疏无实事, 
  木棉花冷得虚名。 
  百姓多寒无可救, 
  一身独暖亦何情! 
  心中为念农桑苦, 
  耳里如闻饥冻声。 
  争得大裘长万丈, 
  与君都盖洛阳城! 
  白居易诗鉴赏 
  这首诗是白居易于太和五、六年(831-832)冬任河南尹时所作。当时诗人已是六十岁的老人了,壮年时代的白居易曾以写作《新乐府》、《秦中吟》闻名于世。在那些富有现实主义精神的光辉篇章中,白居易深刻揭露了统治阶级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同情人民的疾苦。后来由于仕途上的多次挫折,青壮年时的锐气逐渐消失,以致“露饱蝉声懒”,但他关心百姓疾苦的人道主义思想始终未泯。这首《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即是明证。 
  诗的前半部分是从不同的角度描写绫袄的温暖、轻盈。“水波文袄造新成,绫软绵匀温复轻”是介绍新袄的用料、式样。绫是一种提花软缎,制成绵袄,自然地呈现出水波状的衣纹,这是外表;至于袄内则是丝绵絮成,故暖而且轻。可见,这是一种极高档的过冬御寒之物,下联用“晨兴好拥向阳坐,晚出宜披下雪行”来说明这件绫袄的用途。“兴”是指早晨睡醒起床,“好”与下文“宜”互文见意,都是适宜于做某事的意思。冬天的早晨天气寒冷,能够晒会儿太阳自是舒适可人;而晚上出门访友,穿着暖而轻的绵袄,踏雪赏月更不失为雅事。 
  “鹤氅毳疏无实事,木棉花冷得虚名”是从侧面表现绫袄的优点。鹤氅是古代官僚贵族时髦的披戴,木棉在当时也是珍稀品。它们徒有虚名,不如丝绵,更加补托出诗人这件用丝绵所絮绫袄的实用舒适。这几句分别从用料、御寒的效果、与鹤氅、木棉的对比几个方面表现了这件新袄的不凡,穿着这样高级舒适的衣服,宴安侵夜,安然隐睡到天明也就不奇怪了。 
  然而,诗人真的能够“卧稳昏昏睡到明”吗?不然。“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作了鲜明的回答。想到大多数贫民百姓都处在饥寒交迫之中,无法得到救济,他独独一个人温暖,心中滋味并不好受。因为想着农民的艰难,致使他的耳旁经常响起贫民冻馁饥饿之声,这当然是一种错觉,这种错觉的产生,却是诗人日夜为贫寒百姓思虑所致。“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真挚地表达了诗人为贫民着想的可贵精神。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可贵的人道主义思想,同时也可以看出杜甫思想在这首诗中的痕迹。“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正是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又一体现。杜甫身受贫寒之苦,仍然想到天下寒士,白居易则是自己温饱而不忘受苦的寒民。 
  从艺术上看,全诗用了很大篇幅表现绫袄的温暖舒适,这与下文贫民的饥冻形成强烈的反差,前者愈舒适,愈显出后者的艰辛,“耳里如闻饥冻声”才更显真实感人。    
  哭刘尚书梦得二首 
  (选一首) 
  白居易 
  四海声名白与刘, 
  百年交分两绸缪。 
  同贫同病退闲日, 
  一死一生临老头。 
  杯酒英雄君与操, 
  文章微婉我知丘。 
  贤豪虽没精灵在, 
  应共微之地下游。 
  白居易诗鉴赏 
  这首诗作于武宗会昌二年( 842 )七月。刘禹锡早年曾参加王叔文叔侄领导的永贞改革运动,事败后,遭到长期放逐。白居易被贬后,二人交往渐多,晚年交谊,甚至超过元稹。所以刘死之后,白居易哭之甚恸。 
  诗的首二句揭出诗人与刘梦得的交情深厚。白氏《醉吟先生传》:“退居洛下,(与)鼓城刘梦得为诗友。”又《白氏长庆集》有《刘白唱和集解》,当时诗坛,刘、白并称,因此落笔就写“四海声名白与刘,百年交分两绸缪。”“绸缪”是表现朋友间的情意殷勤,冠以“百年交分”,更显出二人友情的终生不渝。 
  接下来的四句叙述二人友情的基础。白刘二人都是有志之士,都曾想改变中唐时期的社会局面,重振盛唐时代的雄风,然而命运多蹇,宦海沉浮多年,不幸均遭贬谪,志向不能实现,生活上也极其困顿不堪。所谓“同贫同病退闲日”。这简短的七个字实包含着无限丰富的内容,他们何以贫病,何以退闲,都意在言外。相同的遭遇奠定了他们毕生的友情。如今一死一生,死者不能复生,生者亦至耄耋之年,他们的交情也经受了真正的考验。 
  “杯酒英雄君与操,文章微婉我知丘”二句分别从政治理想和诗文唱和两个方面描叙了二人志趣相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