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唐诗鉴赏大典 >

第248部分

唐诗鉴赏大典-第248部分

小说: 唐诗鉴赏大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罪权贵,第二年春,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心情很愤慨,便写了五首七律《放言》,表示自己的心情。白居易读了很是叹赏。元和十年。白居易也因上疏要求追捕和查清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事件,触犯了权贵,被贬为江州(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和元稹当年的遭遇一样,非常感慨,于是效法元稹,也写下了五首《放言》诗,作为奉和。诗题“放言”,就是无所顾忌,畅所欲言。组诗就社会人生的真伪、祸福、贵贱、贫富、生死诸问题纵抒己见,宣泄了对当时昏愦朝政的不满和对自身遭遇的愤懑不平。此诗为第一首,纵论政治上的辨伪—— 略同于近世所谓识别两面派的问题。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底事,何事,指的是朝真暮伪的事。首联开门见山地发问: 
  早晨还装得俨乎其然,到晚上却被揭穿了是假的,古往今来,什么样的怪事没发生过?可有谁预先识破呢?开头两句以反问的句式概括指出:作伪者古今皆有,人莫能辨。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颔联两句都是用典。臧生,即春秋时的臧武仲,《左传·襄公二十二年》杜预注:“武仲多知,时人谓之圣。” 
  《论语·宪问》:“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当时人称他为圣人,孔子却一针见血地斥之为凭实力要挟君主的奸诈之徒。宁子,即宁武子,《论语·公冶长》:“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孔子十分称道他在乱世中大智若愚的韬晦本领。臧生奸而诈圣,宁子智而佯愚,性质不同,作伪则一。然而可悲的是,世人只爱臧武仲式的假圣人,有几个人知道,世间还有宁武子那样的高贤?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颈联两句都是比喻。草丛间的萤虫,虽有光亮,但它终究不是火;荷叶上的露水,虽呈球状,哪里就是珍珠吗? 
  然而它们偏能以闪光、晶莹的外观迷惑人,人们又往往为假象所蒙蔽。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珠。”尾联紧承颈联萤火露珠之喻,明示辨伪之法。燔柴,语出《礼记·祭法》:“燔柴于泰坛。”这里用作名词,意为大火。照乘,明珠。《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梁王曰:‘若寡人国小也,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奈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两句是说:倘不取燔柴大火照乘明珠来作比较,又何从判定草萤非火,荷露非珠呢?诗人提出对比是辨伪的重要方法。当然,如果昏庸到连燔柴之火、照乘之珠都茫然不识,比照也就失掉了依据。所以,最后诗人乃有“不取”、“可怜”的感叹。 
  这首诗,通篇议论说理,却不令人感到乏味。诗人借助形象,运用比喻,阐明哲理,把抽象的议论,代为具体的艺术形象了。而且八句四联之中,五次出现反问句,似疑实断,以问为答,不仅显出咄咄逼人的气势,而且充满世事失常的感叹。从头至尾,“何人”、“底事”、“但爱”、“可知”、“终非”,“岂是”、“不取”、“何殊”,连珠式地运用疑问、反诘、限制、否定等字眼,起伏跌宕,通篇洋溢着不可遏制的激情,给人以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的感觉。联系诗人直言取祸的冤案,读者自会领悟到辨伪之说并非泛泛而发的宏论,而是对当时黑暗政治的针砭,是为抒发内心忧愤而做的呐喊。    
  放言五首(其三) 
  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 
  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 
  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 
  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 
  一生真伪复谁知? 
  白居易诗鉴赏 
  元和五年(810),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元稹在江陵期间,写了五首《放言》诗表达自己的心情:“死是老闲生也得,拟将何事奈吾何”(其一),“两回左降须知命,数度登朝何处荣”(其五)。过了五年,白居易也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时元稹已转迁通州司马,闻讯后写下了充满深情的诗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白居易在赴贬所途中,风吹浪激,感慨万千,也写了五首《放言》诗奉和。 
  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佳作。它以极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做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不然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暗示象自己以及友人元稹这样受诬陷的人,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而应当多加保重,等等“试玉”、“辨材”期满,自会澄清事实,辨明真伪。这是以诗的形式对自身遭际进行的总结。在诗中诗人表示了自己对真理的坚定信念,相信自己以及好友元稹的所作所为是对的,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因此他勉励自己和好友要等待“试玉”、“辨材”,洗清诬陷,辨明真伪。 
  在诗中,流露出了诗人对恶浊的社会现实的不满。从此之后,他渐趋消极,不大过问政治,明哲保身,但在杭州、苏州等地作地方官时,关心民生疾苦,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深得人民爱戴,诗人的一生,可以说是真实、善良、正直的。 
  “赠君一法决狐疑”,起句开门见山地说要告诉人一个判断真假的方法,而且很郑重,用了一个“赠”字,强调这个方法的宝贵,可见是经验之谈。这就紧紧吸引了读者。 
  “不用钻龟与祝蓍”。诗人并不先说出这个方法是什么,而以否定语词,排除凡伪的办法,这就使诗歌有曲折、有波澜,对读者也更有吸引力。 
  诗的第三、四句才把这个方法委婉地介绍出来: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很简单,要辨别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自会呈现出来的。 
  五、六两句,又用两个历史人物的事例,从反面来说明这个方法及其正确性。“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上句用的是周公事例。据古书说: 
  周武王死,子成玉立,成王年幼,周公摄政。管、蔡、霍三叔,阴谋陷害,造作流言,说周公要篡位。周公恐惧,避居于东,不问政事。后来成王悔悟,迎周公回来,三叔恐惧而叛变,成王命周公出征,奠定东南,治国有成效。历史事实证明,他对成王一片忠心,他的表现是真的,说他要篡位的流言是假的。下句用的是王莽的事例。《汉书·王莽传》:“(莽)爵位益尊,节操愈谦。散舆马衣裘,振施宾客,家无所余。安赡名士,交结将相卿大夫甚众。。。欲令名誉过前人,遂克己不倦。”后来竟独揽朝政,杀平帝,篡位自立。这一历史事实证明,他的谦恭下士是假的,篡位才是真的。以上两句用周公、王莽两人的事例,说明时间是对人的重要考验,不能只凭一时一事的现象就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作篡位者,把王莽当作谦恭下士的君子了。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是全诗的关键句。“决狐疑”的目的是分辨真伪,真伪分清了,狐疑自然就没有了。如果妄下结论,不经过时间来考验,就容易被一时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辨真伪,冤屈好人。 
  诗的含文极为明确,出语却纡徐委婉。分别从正面、反面叙说“决狐疑”之“法”,都没有径直点破。 
  前者举出“试玉”、“辨材”两个例子,后者举出周公、王莽两个例子,让读者自己从中得出结论。这些例子,既是论点,又是论据,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以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小中见大,耐人寻味,以七言律诗的形式,表达深刻的哲理,令人思之有理,读之有味。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 
  好去莫回头。 
  白居易诗鉴赏 
  这首送别小诗,清淡如水,款款地道出依依惜别的深情。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诗的前两句,不仅点出送别的地点和时间,同时以景衬情,透露出浓厚的离情别绪。“南浦”,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楚辞·九歌·河伯》中有:“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中也有:“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故“南浦”象“长亭”一样,成为送别之处的代名词。一见“南浦”,令人顿生离愁。而送别的时间,又正值“西风袅袅”的秋天。秋风萧瑟,落叶飘零,此情此景,岂能不令人倍添离愁?这里“凄凄”、“袅袅”两个叠字,用得形象传神。前者渲染内心的凄凉、愁苦;后者形容秋景的萧瑟、黯淡。正因为送别时内心“凄凄”,所以格外感觉秋风“袅袅”;而那如泣如诉的“袅袅”风声,又更加烘托出离人愁肠寸断的“凄凄”之情,两者相映相衬。而且“凄”、“ 袅”声调低促,一经重迭,读来尤其令人回肠荡气,与离人的心曲相合。 
  后二句写得更是情意切切,缠绵悱恻。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最终分手,是送别的高潮。诗人捕捉住这关键时刻一个最突出的镜头:分手后,离人虽已乘舟而去,但他频频回过头来,默默而“看”。“看”,本是很平常的动作,但此时此地,这一“看”却显得多么不寻常:离人心中用言语难以表达的千种离愁、万般情思,都从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来,正习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啊!从这个“看”字,我们仿佛看到那离人孤独的身影,悲凄的面容和睫毛间闪动的泪花。他的每“一看”,自然引起送行人“肠一断”,涌起阵阵酸楚。诗人连用两个“一”,把双方的离愁别绪和真挚情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于是,诗人劝慰离人:“好去莫回头。”—— 你安心去吧,不要再回头了。此句粗看似乎平淡,细细咀嚼,却意味深长。诗人是理智的,既然分别在所难免,不如暂时忘掉这里的一切。诗人并不是真要离人赶快离去,他只是想借此控制一下双方不能自抑的感情,而内心的悲楚恐怕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首小诗短短二十个字,诗人精心刻画了送别过程中最动人的细节场景,其中的描写又似乎“人人心中所有”,如离人惜别的眼神,送别者亲切而又悲凉的话语,大多数人都会有亲身体验,因而能触动读者的心弦,产生强烈的共鸣和丰富的联想,给人以难以磨灭的印象。    
  夜 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 
  自弹自感闇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 
  别有深情一万重。 
  白居易诗鉴赏 
  这是一首写音乐的小诗,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已经洋洋洒洒地将琵琶演奏的动人效果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首七绝同样绘出了音乐之美。 
  “紫袖”、“红弦”,分别是弹筝人与筝的代称。 
  以“紫袖”代弹者,与以“皓齿”代歌者、“细腰”代舞者(李贺《将进酒》:“皓齿歌、细腰舞”)一样,选词造语甚工。“紫袖红弦”不但点出弹筝者的乐妓身分,也表现出其修饰的美好,女子弹筝的形象宛如画出。“明月”点“夜”。“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倘如“举酒欲饮无管弦”,那是不免“醉不成欢”的。读者由此可以联想到浔阳江头那个明月之夜的情景。 
  次句写到弹筝。连用了两个“自”字,这并不等于说独处(诗题一作“听夜筝”,俨然就有听者在),而是旁若无人的意思,表明弹筝者已全神倾注于筝乐的情态。“自弹”,是信手弹来,“低眉信手续续弹”,得心应手;“ 自感”,可见弹奏者完全沉浸在乐曲之中。唯其“自感”,方能感人。“自弹自感”把演奏者灵感涌来的一种精神状态传达得维妙维肖。旧时乐妓大抵都有一腔心酸史,诗中的筝人虽未能象琵琶女那样敛容自陈一番,仅“闇低容”三字,已能使人想象无穷。 
  音乐之美本在于声,可诗中对筝乐除一个笼统的“弹”字几乎没有正面描写,继而却集中笔墨,绘出一个无声的顷刻。这无声是“弦凝”,是乐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无声是“指咽”,是如泣如诉的情绪达到顶点所起的突变;这无声是“声停”,而不是全然的沉寂。正因为与声情攸关,它才不同于真的无声,因而听者由此获得的感受是“别有深情一万重”。 
  诗人就是这样,不仅引导读者感受了奇妙的无声之美,更通过这一无声的瞬间去领悟想象那筝曲的全部的美妙。 
  《夜筝》全力贯注的这一笔,不就是《琵琶行》“冰泉冷涩弦疑绝,疑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一节诗句的化用么? 
  不同的是,《琵琶行》得意的笔墨,是对琶乐本身绘声绘色的铺陈描写,而《夜筝》所取的倒是《琵琶行》中用作陪衬的描写。清人刘熙载说:“绝句取径深曲”,“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背面、旁面,须如睹影知竿乃妙。”(《艺概》)尤其涉及叙事时,绝句不可能象叙事诗那样把一个事件展开,完整地铺陈始末。因此对素材的剪裁提炼格外重要。诗人在这里对音乐的描写只能取一瞬间,使人从一斑见全豹。而“弦凝指咽声停处”的瞬间,就有丰富的暗示性,它类似乐谱中一个大有深意的休止符,可以引起读者对“自弹自感”内容的丰富联想。诗从侧面落笔,的确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勤政楼西老柳 
  白居易 
  半朽临风树, 
  多情立马人。 
  开元一枝柳, 
  长庆二年春。 
  白居易诗鉴赏 
  这首五言绝句,全由对句组成,类似五律的中间两联。全诗以柳写人,借景抒情。首句以“半朽”描画树,次句以“多情”形容人,结尾两句以“开元”和“长庆二年”交代时间跨度。诗人以简括的笔触勾勒了一幅临风立马图,语短情长,意境苍茫。 
  勤政楼西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