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唐诗鉴赏大典 >

第252部分

唐诗鉴赏大典-第252部分

小说: 唐诗鉴赏大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寺,才有此超然世外之僧;而身临其境,投宿其寺,亲见其僧者,唯有诗人一人而已。于是,诗人的胸襟可见一斑了。    
  赠梁浦秀才斑竹拄杖 
  贾岛 
  拣得林中最细枝, 
  结根石上长身迟。 
  莫嫌滴沥红斑少, 
  恰是湘妃泪尽时。 
  贾岛诗鉴赏 
  诗人以一枝斑竹赠给友人作手杖,顺手写下这首小诗。梁浦秀才,生平不详。贾岛诗风尚平淡,多写身边之事,或描绘自然风景;但能于平淡中写出隽永的意味,令人回味无穷。此诗便是一例。 
  诗之前二句写斑竹拄杖之由来。遍山绿竹,遍地修篁,并不是每一根都是适宜做手杖的材料。它须经过一番精心的选择。“拣得林中”四字,出语平淡,但却反映了诗人找遍竹林的过程,而他对友人的一往深情,也正包含在这一过程之中。他最后拣得最细的一枝,方才心满意足。“拣得”之“得”字,“最细枝”之“最”字,似乎洋溢着喜悦之情。也许他应当马上拿回去做成拄杖,以送给友人。但他却盘桓竹下,揣摩此竹何以特别细的缘因,得出了“结根石上长身迟”的结论。原来竹子的根生在石头的罅隙中,土壤无多,养分不足,所以长得很慢、很细。诗人何以作这般细致的分析,古人谓填词需用一些浅语、俚语、痴语、闲淡语、无理语、没要紧语。诗词同理,小诗尤似小词,加上这样的闲语、痴语,正可以增添情趣。贾岛此种手法,盖从王摩诘来,前人曾云: 
  “王维车网川诸诗,近事浅语,发于天然。郊、岛辈十驾何用?”(见《批点唐诗正音》)虽系小词,谓其学而未工,但总是学到了一些,此诗便带有“近事浅语,出于天然”的意味。 
  诗之后二句,较为秾丽,原因在于用典。“莫嫌滴沥红斑少”,似宕开一句,其实仍承前句意脉,并照应题意。就其语气而言,则又似对友人说话,其中含有一种抱歉的心情,希望给予谅解。“红斑”事见《博物志史补》,云:“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涕挥竹,尽斑。”《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也说:“当日娥皇、女英(按:即二妃名),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称湘妃竹。”原来这枝斑竹,带有如此美丽的神话传说,以之作杖赠友,愈见其情谊之深切。竹上斑少,是由于“湘妃泪尽”,此盖伤心之事,然却以淡语出之。在此情况下,谁还能嫌弃这枝斑竹呢?友人自然无话可说了。这两句语淡而意深,似乎藏有机锋,它叫友人再也推辞不得,只好将拄杖收下。诗人高妙之构思,令人惊叹。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贾岛诗鉴赏 
  这首五律是贾岛的名篇。全诗只是写他拜访友人未遇这样一桩生活琐事,它之所以流传人口,主要在颔联。 
  首联描写友人幽居环境:一条野草丛生的小径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别的人家。用笔轻淡、洗练,已点醒诗题中的“幽居”二字,暗示出李凝是一位隐士。 
  颔联描写自己步入幽居所见所闻的景色。句中的“ 僧”,是作者自称,作者早年曾皈依空门。诗人写景,难在捕捉稍纵即逝的“瞬间”景致,此即北宋诗人苏轼所谓“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是也。此诗巧妙地抓住了一个富于诗情画意的瞬间。请看,月色皎洁,池水潋滟,池边浓绿的树林里闪动着斑驳月光,鸟儿在树上栖宿。在这万籁寂寂的荒园里,一个僧人在轻轻敲门,其声笃笃,俨然一幅有声有色的图画!“鸟宿”在高处,是静景,“僧敲”在低处,有动态,有音响,一高一低,一静一动,相互配合得多么和谐。 
  而且,我们还可以想象,这敲门的“笃笃”之声,定会惊动宿鸟,或引起它们零乱不安的啼鸣, 惊而飞出,察看动静后复又返巢栖宿。十个字,意象密集,境界幽绝。 
  关于这一联中的“推敲”二字,有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故事。据《唐诗纪事》卷四十记载,贾岛在长安等待应举,某日,骑驴上街,忽得此二句诗,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字,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势,恍惚间冲犯了当时任京兆尹的诗人韩愈的仪仗队,当即被捉问。贾岛具实回答。韩愈立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佳矣。”二人遂结为诗友。由此可见贾岛作诗锻字炼句的刻苦严谨,一丝不苟。这段故事,后来成为文学创作中讲究斟酌字句的佳话。但是,在这联诗中,究竟是用“敲”字好,还是用“推”字佳?有唐诗专家云:“推门无声,敲门有声;‘推’字音节哑,‘敲’字音节亮;四野静谥,皓月舒波,此时着一缁衣僧,举手笃笃敲门,声响回荡空间,境界倍见幽迥。”(马茂元、赵昌平《唐诗三百首新编》)这是说“敲”字胜于“推”字。多数人或许都赞成这意见。画家吴冠中云:“敲则有声,与静对照。但这情境中突出了静与闹之对照是否破坏了整体调子,夹进了音响反而在画面落下了败笔。推门,无声,不写声,只着笔于推之动作,画出了运动中的线,与‘宿’相对照,显得比‘敲’更和谐,不失画面的统一。”他从绘画的角度提出异议,指出“推”胜于“敲”,亦是妙解。 
  诗的颈联,写回归路上所见。诗人走过一条小桥,但见月光照耀下的原野,色彩斑斓;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这一联以幻写真,亦真亦幻,更显出月色的迷离,环境的清寂,造化的神奇。 
  尾联是抒情,点出全篇主旨。诗人面对友人幽居周围的幽美迷人景色,对隐逸生活无比神往。他在心里说,我暂且离去,不久当会重来,一定不负共同归隐的相约。 
  贾岛诗的主要风格是僻涩寒瘦,有时字句过于刻意推敲,难免留下斧凿的痕迹。这首诗所写景色可谓清幽奇崛,但诗用白描手法,朴素自然的语言,使人读来流利顺口。诗中“宿”、“敲”、“分”、“移”、“动”等字,虽经过精心锤炼,但不觉其雕琢,应是贾岛诗中的上乘之作。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 
  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 
  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 
  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外, 
  烟火渐相亲。 
  贾岛诗鉴赏 
  这是一首羁旅诗。 
  深秋的傍晚,诗人孑然独行山间。山的野旷,暮色的森严,都给人一种抑郁和恐怖的感觉。“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诗人经过山村,数里之外,即已遥闻潺潺流水之声。这是写的听觉。循着这听觉—— 潺潺流水之声,远远望去,隐约可见稀稀落落的山村人家。这样,由听觉出发,带出视觉,轻轻地绘出一幅山村居民的凄凉图景。数里之外,遥闻流水潺潺,但却不可能“闻”到水的寒冷。很显然,此处着一“寒”字,主要是写诗人独行山间的主观感受,是一种对山村野景旷色的独特心理感受。颔联则通过写景,把诗人的这种独特感受具体化、对象化了。旷野之中,但闻怪禽啼号,饥鼯野鸣;落日下坠,天色转暗,若大的天地,仿佛顿时变得低沉狭小了,给人以沉重的压抑之感。这,也许是由于远道而来的陌生人对陌生山村的生疏和隔膜,情不由己而产生的疏远感,而一旦进入了这一特定的环境,稍稍熟悉,便可逐渐减弱以至消除这种感觉,逐渐与之相适应了。所以,接下来颈联写出的夜景,也即诗人对山村夜色的领略,便显得平和亲近得多了。“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秦”,指今陕西南部一带,唐时曾屡遭吐蕃侵扰。而此时此刻,平安无事,没有烽火,没有硝烟。因而在诗人眼里,月色下的山村尤其显得静谧和亲切。新月初起,幽然唤起一种清新感、宁静感,惶惑的情绪渐渐淡化了,隐没了,他终于信步走进了山村,看见宅边的桑柘树,一排一排,看见缕缕炊烟,冉冉升起,恍惚返回久别的故乡一样,一种亲切的感情不禁油然而生。渐渐地,不知不觉地,诗人汇进偏僻的山野村落,与村民们融为一体。 
  这首五律,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的线索,是写诗人与山村的自然距离,由远(“ 数里闻寒水”)渐近(“萧条桑柘外”),不断缩短,直到进入山村—— 由此绘出诗人“过山村”的全部过程;而暗的线索,则是写诗人与山村的心理距离,由疏(“落日恐行人”)到亲(“烟火渐相亲”),不断接近,直到融为一体——由此绘画出诗人的感情从惶恐隔膜而至欣慰亲切的全部过程。而这两条线索,都是通过山村景物的刻画表现出来的,寒水、山家、怪禽、落日、初月、边烽、桑柘、烟火。。随着这些山村景色的层层叠现和逐渐淡化,诗人的行程不断推进,感情不断回应。也就是说,诗人完全把自己的行踪和情感融入到景色的描写之中去了,因而景中有诗人踪迹在,更有诗人的情感在。明人杨慎说贾岛写诗,好“搜眼前景而深刻思之”(《升庵诗话》),诚然。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贾岛诗鉴赏 
  中国传统文化中,松、鹤、梅为岁寒三友,士大夫们往往以此表明其安贫乐道,不与世俗、清洁孤傲之志。首句“松下问童子”,从表层上说交待了作者寻访隐者未得,于是向隐者的徒弟问讯这一连串的过程;而深层上则暗示隐者傍松结茅,以松为友,渲染出隐者高逸的生活情致。下面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包含着诗人的层层追问,意思层层递进,言约意赡,令人回味无穷。 
  第一答:“言师采药去”,从全诗的结构看,从环境氛围的渲染,进入到行动的白描,从抽象进入到具体。我国古代有追求长生不老的思想,秦皇汉武,就是一种典型,乃至秦汉方士盛行,欺诈成风。与此不同,高蹈世外的隐者注重的是自身修炼。在隐逸生活中,悟道、养生与服药(保健养生之药)构成主要的内容。魏晋以还尤其如此。因之,对隐者说来,采药是一项有重要的活动,其效用或还不仅在于服药能养生,更在于为采药而攀峰登岭,就是极好的体育锻炼。于是,对于真正的隐者,善悟道,擅养生,能采药也就是三位一体的事了。道行高深就表现在鹤发童颜,往来如天马行空。童子言师采药去,正是把隐者这一典型特征揭示出来,同时添了诗人伤其不遇的惆怅。第二答,显然是针对诗人何处采药的问话而来。 
  这一答很明确肯定,似乎给了诗人若干追寻的期待,不过紧接着第三答一转,好象是猜到了诗人的这种期待,最后给了一个没有结果的回答:“云深不知处。” 
  这时,山峦之高峻,云霞之深杳,隐者之神逸,蓦然跃进读者的想象中。 
  围绕这几句答话,实际有两种表现结构在交织演进。一是隐者的行为表现结构,它由虚而实(不在此地而在此山),由实而虚(云深不知处),虚虚实实,宛若云中游龙,若隐若现,给人一种扑朔迷离,恍惚迷离之感,充分呈现了隐者的风神。一是诗人自己的感情表现结构,它由惆怅而期冀(不遇到知在此山中),由期冀转而更深一层的惆怅,流露出终不可及的慨喟。诗人本来是僧,后还俗,但仕途并不得意,因此始终倾羡高洁超俗的世外生活。“但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实际不独是诗人对隐者的描绘,也正是诗人自己所追求向往的人生境界。 
  世谓贾岛的诗过分陷于字句的“推敲”,往往有佳句而无佳篇,此诗却刚好相反,无佳句而有佳篇。 
  剑 客 
  贾岛 
  十年磨一剑, 
  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 
  谁有不平事? 
  贾岛诗鉴赏 
  这首《剑客》率意造语,直吐胸臆,给人独具一格的感觉。诗题一作《述剑》。诗人以剑客的口吻,着力刻画“剑”和“剑客”的形象,托物言志,抒写自己兴利除弊的政治理想。 
  这是一把什么样的剑呢?“十年磨一剑”,是剑客耗尽十年工夫精心磨制的。侧写一笔,已显出此剑非同一般。接着,正面一点:“霜刃未曾试。”写出此剑刃白如霜,寒光凛凛,是一把锋利无比却还没有试过锋芒的宝剑。说“未曾试”,便有跃跃欲试之意。 
  现在得遇知贤善任的“君”,便自信地说:“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今天将这把利剑拿出来给你看看,告诉我,天下谁有冤屈不平的事?一种意欲施展才能,干一番事业的壮志豪情,跃然纸上。 
  显然,“剑客”是诗人自喻,而“剑”则比喻自己的才能。诗人没有描写自己十年寒窗,刻苦读书的生涯,也没有表明自己出众的才能和宏大的理想,而是通过巧妙的艺术构造,把自己的理想含而不露地融入“剑”和“剑客”的形象里。这种寓政治抱负于鲜明形象之中的表现手法,确是很高明的。 
  全诗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得自然而巧妙。语言平淡,诗思明快,显示了贾岛诗风的另外一种特色。    
  雪晴晚望 
  贾岛 
  倚杖望晴雪, 
  溪云几万重。 
  樵人归白屋, 
  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 
  断烟生石松。 
  却回山寺路, 
  闻打暮天钟。 
  贾岛诗鉴赏 
  贾岛长安应举落第,与从弟释无可寄居长安西南圭峰草堂寺。这首诗大约写于此时。诗中表现出时景常情,又写得独行孑孑,空山寒寂,表现出清冷的诗风。 
  诗题四字概括揭示了全诗内容。诗中有雪,有晴,有晚,有望,画面就在“望”中一步步展现于读者面前。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起笔即点出“望”字。薄暮时分,雪霁天晴,诗人乘兴外游,倚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