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唐诗鉴赏大典 >

第309部分

唐诗鉴赏大典-第309部分

小说: 唐诗鉴赏大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荞麦”是瘠薄山地常种的作物 ,春间开小白花。在日照强烈的白天里,小白花不显眼,等到日暮鸟散,才显出满山的荞麦花一片洁白。荞麦花既同描写处士的山居风光相适应,同时,也说明处士的生活虽然孤傲高洁,也并非和人世完全隔绝;借此又点明了作者拜访的季节——春天。 
  全诗的层次非常清楚 , 景物写得虽多而错落有致 。更重要的是通过景物的特殊色彩 ,使读者对卢岵处士生活的古朴和人品的孤傲高洁有一个深刻的印象。作者的这种比较特殊的表现手法,应该说是很成功的。    
  碧磵驿晓思 
  温庭筠 
  香灯伴残梦, 
  楚国在天涯。 
  月落子规歇, 
  满庭山杏花。 
  温庭筠诗鉴赏 
  在五、七言绝句中 ,五绝较为近古 ;前人论五绝,也每以“调古”为上乘。温庭筠这首五绝,却和崇尚真切、浑朴、古澹的“调古”之作截然有别。它的意境和风格都更接近于词,甚至不妨说它就是一种词化的小诗。 
  碧磵驿所在不详,据次句可知,是和诗人怀想的“楚国”相隔遥远的一所山间驿舍。诗中所写的,全是清晨梦醒以后瞬间的情思。 
  首句写旅宿者清晨刚醒时恍忽迷离的情景。乍醒时,思绪还停驻在刚刚消逝的梦境中,仿佛还在继续着昨晚的残梦。在恍忽迷离中,看到孤灯荧荧,明灭摇曳,更增添了这种恍若梦中的感觉。“残梦”,正点题内“晓”字,并且透出一种迷惘的意绪。不用“孤灯”而用“香灯”这种绮丽的字面,固然与诗人的爱作绮语有关,但在这里,似有暗示梦境的内容性质的意味 ,且与全诗柔婉的格调取得统一 。“ 香灯”与 “残梦”之间,间一“伴”字,不仅透露出旅宿者的孤孑无伴,而且将夜梦时间无形地延长了,使读者从“伴残梦”的瞬间自然联想到整个梦魂萦绕、孤灯相伴的长夜。 
  次句忽然宕开,写到 “楚国在天涯”,似乎跳跃 很大。实际上这一句并非一般的叙述语,而是刚醒来的旅人此刻心中所想,而这种联想又和夜来的梦境有密切关系。原来旅人夜来梦魂萦绕的地方就是远隔天涯的“楚国 ”。而一觉醒来,惟见空室孤灯,顿悟此 身仍在山驿 ,“楚国”仍远在天涯 ,不觉怅惘若失。 
  这真是山驿梦回楚国远了。温庭筠是太原人,但在江南日久,俨然以“楚国”为故乡。这首诗正是抒写怀楚之情。 
  “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 。”三、四两句,又 由心之所系的天涯故国 ,转回到碧磵驿的眼前景物: 月亮已经落下去 ,“啼夜月,愁空山”的子规也停歇 了凄清的鸣叫声;在晓色朦胧中,驿舍的庭院正开满了繁茂的山杏花 。这两句情寓景中,写得非常含蓄。 子规鸟又叫思归、催归 ,鸣声有如“不如归去”。尤 其是在空山月夜,啼声更显得凄清。这里说“月落子规歇”,正暗透出昨夜一夕,诗人夜宿山驿 ,在子规 的哀鸣声中翻动着羁愁归思的情景。这时,子规之声终于停止,一直为它所牵引的归思也稍有收束,心境略趋平静。就在这种情境下,诗人忽然瞥见满庭盛开的山杏花,心中若有所触。全诗也就在这但书即目所见与若有所感中悠然收住 。对这景物所引起的感触、 联想和记忆 ,则不着一字 ,任凭读者去想象。这境界是美的 ,但似乎带有一点寂寞和忧伤 。其中蕴含着一种愁思稍趋平静时目遇美好景物而引起的淡淡喜悦,又好象在欣喜中仍不免有身处异乡的陌生感和孤孑感。碧磵驿此刻已经是山杏盛开,远隔天涯的“楚国 ”,想必是满目春色、繁花似锦。诗人当日目接神 遇之际,其感受与联想可能本来就是浑沦一片,不甚分明,因此落之于纸,也就和盘托出,不加点醒,构成一种朦胧淡远的境界。这种表现手法,在温词中运用得常普遍而且成功,象《菩萨蛮》词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 ”,“雨后却斜阳 ,杏花零落香”等句,都是显例。对比之下,可以发现“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两句,无论意境、情调、语言和表现手法,都与词非常接近。 
  这首诗几乎通篇写景(第二句从抒情主人公心中所想的角度去理解 ,也是写景,而非叙事),没有直 接抒情的句子,也没有多少叙事成分。图景与图景之间没有关联过渡,似续似断,中间的空白比一般的诗要大得多。语言则比一般的诗要柔婉绮丽,这些,都更接近词的作风。温庭筠的小诗近词,倒主要不是表明词对诗的影响,而是反映出诗向词演化的迹象。    
  侠客行 
  温庭筠 
  欲出鸿都门, 
  阴云蔽城阙。 
  宝剑黯如水, 
  微红湿余血。 
  白马夜频惊, 
  三更霸陵雪。 
  温庭筠诗鉴赏 
  《侠客行》为乐府古题。此诗主要刻划仗剑行侠的侠客形象 ,赞扬了慷慨勇武 、赴义杀敌的侠士精神。诗中塑造侠客的形象很有特色 。不是正面描写, 又没有直接赞颂,只是描绘环境,渲染气氛,就使侠客的豪迈气概和雄武英姿跃然纸上。 
  诗的开头,“欲出鸿都门,阴云蔽城阙”,是写侠客出发时的天气。“鸿都门”,在洛阳,点明出行的地点。此时,正是彤云密布,整个城池都被遮蔽在一片阴暗之中。这“阴云 ”,是自然景色。天昏地暗,前 路未卜,为侠客的行侠描述出一个恶劣环境 。同时, 也隐约地渲染出侠客的义无反顾、知难而进的坚毅性格 。这“ 阴云”,又是侠客心境的写照。世路艰辛,郁悒萦怀;世事不平,义愤填膺。心情自然是苦涩沉甸。这就暗示出侠客行侠的缘由。诗一开始便以阴云般浓厚的艺术气氛,深深地感动着读者。 
  “宝剑黯如水 ,微红湿余血” 宝剑是侠客的武器,是侠客的伴侣,正可以它衬托侠客的形象。诗的上一句是以比喻言剑的锋利。晚唐诗人沈彬《都门送行》中“一条灞水清如剑 ”,是以剑喻水,由剑的寒 光来写水的清沏。而此诗却以水喻剑,由水的清沏来写剑的寒光。二诗异曲同工,均具神似之妙。相传春秋时,越王允常聘用冶工欧冶子铸造五把名剑,一曰“纯鉤”(一作“ 纯钧 ”)。其剑“光乎如屈阳之华,沈沈如芙蓉始生于湖,观其文如列星之行,观其光如水溢于塘”(见东汉赵晔《吴越春秋》)。《越绝书》亦云:“太阿剑色,视之如秋水”。后来许多诗人皆以水比剑 。诗中侠客所持之剑,竟同“纯钅句 ”、“太阿” 
  一般,寒光如水,锋芒逼人。诗的下一句是从剑身看剑的锋芒 。侠客剑上沾染着的“微红”,正是仇敌的 “馀血 ”。以此剑出手刃敌,何等干净利落、痛快淋 漓!由此可见宝剑之锐不可挡。诗人正面写剑,却侧面显示了侠客行侠的结果 。诗中不提侠客 ,只言宝剑。实际上,正是通过写宝剑的锋利,展现出仗剑游侠的英姿壮采。 
  结尾二句:“白马夜频惊,三更霸陵雪”,由侠客胯下的飞马来交代游侠的行迹 。“白马金羁侠少年” (《古乐府 》),马亦是侠客的伴侣,可以马来衬托侠 客的形象。诗中的白马与黑夜形成了反差,飞奔的白马为漫漫的黑夜带来了一点亮色。而频频的马叫声,又打破了寒夜的寂静,使夜幕下的大地有了活力。诗人从视觉到听觉,描绘出清冷孤寂的环境,渲染出一股旅途萧瑟的气氛,反衬出侠客于天寒地冻之中英勇奋进的雄姿 。侠客自洛阳出发 ,三更时分到达霸陵。 
  霸陵 ,即汉文帝之陵,在雍州城东(今陕西省长安县 东)。诗以描写霸陵的雪夜风光作结,这既照应了开头阴云蔽城的天气,首尾相应,清楚交代出侠客的行踪。 
  同时,诗中也蕴藏着深刻的寓意。汉文帝为西汉时代“文景之治”的盛世明君。侠客由阴云遮天的洛京到达白雪铺地的霸陵,十分巧妙地暗示出侠客行侠的目的。诗人所寄寓的无限感叹和不尽之意自在言外。可以看出,温庭筠终身坎坷,不为世用,他在对可钦可敬的侠士精神的赞美中,自有一种抱负不得施展的感慨。 
  “ 温诗风秀工整 ,俱在七言。此篇独见警绝”(沈德潜《唐诗别裁集》)。的确,这首诗写得风骨遒劲,豪迈警奇,与温诗的禾 农艳纤细之作 ,大相径庭,正显示出诗人丰富的艺术个性和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开圣寺 
  温庭筠 
  路分溪石夹烟丛, 
  十里萧萧古树风。 
  出寺马嘶秋色里, 
  向陵鸦乱夕阳中。 
  竹间泉落山厨静, 
  塔下僧归影殿空。 
  犹有南朝旧碑在, 
  敢将兴废问休公。 
  温庭筠诗鉴赏 
  这是一首写景诗。从诗的内容看,开圣寺约建于南朝时,故址已不可考。 
  飘拂的烟霭下,一条曲折的小道顺着山谷蜿蜒而上,两旁乱石磷石旬,丛林苍苍,山风吹来,落木萧萧。这是通往开圣寺的途中景象。诗人并没有设色描绘,而只是以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进一个旅况萧瑟的境界 。山道、乱石、古树、 烟霭,旅途的荒凉、寂寞可想而知。但是诗人的感受程度似乎还不仅如此,“萧萧”一词状山中秋风萧瑟、草木摇曳的窸窣之声,更增添了旅途的凄凉况味。 
  到了开圣寺 ,诗人该从旅途的寂寞中轻松下来, 对这一建于三 、四百年前的寺宇进行一番观瞻了吧。 然而,颔联却避却寺宇,将目光移向寺外的天地。凭高望远,长天寥廓,万木萧疏,天地之间一派深秋的景致;长途跋涉后的马儿,得以纵辔歇息,在悠闲地踢着蹄,打着响鼻,不时地仰头长嘶;夕阳染红了远远近近的山岭 , 觅巢归宿的乌鸦在层林之间飞来飞去,噪声乱成一片。 
  寺外的秋色是如此萧然 ,寺内的景致又如何呢? 枯草遍地,乱竹丛生,泉水自落其间,无人汲用,虽时近黄昏 ,山厨依然冷冷清清 ;影殿空空,木鱼声绝,殿外不远处 ,墓塔林立,原来僧人已葬在那里。 影殿,是寺宇供奉神佛之所。颔联通过马嘶、鸦乱的寺外景色予以烘托 , 颈联则又以泉落竹间和厨房静寂,僧归塔下与影殿空空相比照,充分地描写了寺宇的衰败寥落景象。上下两联于工整的对偶中,寓抑扬低昂的情调,为尾联的慨叹之音,酝酿了充分的抒情气氛。 
  面对这一片荒凉的情景,诗人不由得浮起了这座寺宇曾经香火鼎盛的揣想。虽然再也不见旧时寺宇的风貌,但是记载当年兴建时寺宇巍峨,香客络绎之盛况的南朝旧碑依然存在。读读旧碑上镌刻的文字,再对照眼前的情景,开圣寺的兴废变迁已不言而喻,岂敢再去询问休公呢 ! 这一联就眼前所见情景抒发感叹 ,寓意极深 。南朝皇帝佞佛,曾浪费了大量的人力 、物力、财力在全国各地兴建寺庙( 杜牧《江南春 》“南朝四百八十寺 ”)。不但严重地毁坏了农业,也加剧了阶级矛盾的激化 , 再加上统治者的荒淫腐败 ,使得南朝的几个小朝代都是国运匆促 ,接踵而亡。南朝的这一历史事实不但给后来的统治者以深刻的教训,也刺激了许许多多的有识之士,引起了历史家 、文学家们的反思 。因此,诗人面对这荒废的寺宇 ,虽然也发出了“行人莫问当年事”(许浑《咸阳 城西楼晚眺 》)的感慨,但是这一感慨里却融进了对 社会历史的巨大变化的思索,蕴含着诗人内心深处无限悲凉的感悟。 
  全诗以写景为主,由旅途的跋涉而开圣寺周围的徘徊,由远及近,追寻历史陈迹,俯仰今古兴衰,触景生情,立意深沉,耐人寻味。    
  利州南渡 
  温庭筠 
  澹然空水对斜晖, 
  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 
  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 
  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 
  五湖烟水独忘机。 
  温庭筠诗鉴赏 
  利州,唐代属山南西道,治所在今四川广元县,嘉陵江流经该县西北面。这首诗是温庭筠行旅此地渡江时所作。 
  诗人来到了嘉陵江畔,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开阔清澄的江面,波光粼粼而动,夕阳映照在水中,闪烁不定;起伏弯曲的江岛和岸上青翠的山岚在斜晖的笼罩下,一片苍茫。这一联写江景,交待了行程的地点和时间 :日暮时江边渡口 。因为诗写的就是渡江情景,所以首联从此着笔,起的非常自然。颔联紧承上联,写人马急欲渡江的情形:渡船正浮江而去,人渡马也渡,船到江心,马儿扬鬃长鸣,好像声音出于波浪之上;未渡的人(包括诗人自己)歇息在岸边的柳荫下,等待着渡船从彼岸返回。这两联所写景物都是诗人待渡时岸边所见,由远而近,由江中而岸上,由静而动,井然有序。 
  接下来,颈联写渡江,船过沙滩,惊散了草丛中成群的鸥鸟;回望岸上,江田万顷,一只白鹭在自由自在地飞翔。这一联巧用数量词,不但属对工稳,而且深化了诗境。群鸥栖息沙草之间 ,可见天时向晚, 飞鸟归窠,所以万顷江田之上只有一鹭飞翔。这幅色彩鲜明的画面强烈地渲染了江边的清旷和寂静。后来李清照《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有“争渡,争 渡,惊起一滩欧鹭”的词句,其境界正与此联上句所展示的画面相类似,而下句江田白鹭的空阔悠深和王维的“漠漠水田飞白鹭 ”(《积雨辋川庄作》)更是神 韵同出。 
  前面三联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充满生机的利州南渡图,作为餬口四方,疲于奔走的诗人摹然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不能不触景生情,遐想联翩。所以尾联偶然兴起了欲学范蠡急流勇退 ,放浪江湖的愿望。范蠡, 字少伯,春秋时楚国人,为越大夫,从越王勾践二十余年,助勾践灭吴国后 ,辞官乘舟而去,泛于五湖, 莫知所终。五湖,指太湖和它附近的几个湖,这里泛指江湖。忘机,旧谓鸥鹭忘机,这里有双关意,指心愿淡泊,与人无争。这两句是说,如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