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唐诗鉴赏大典 >

第336部分

唐诗鉴赏大典-第336部分

小说: 唐诗鉴赏大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一个点破诗题、透露全诗消息的关键句。施补华《岘傭说诗》说:“七绝用意,宜在第三句。” 
  诗的题目是《 寒食夜 》,这第三句中的“夜深”明点夜,“秋千”则暗指寒食。《佩文韵府》引《古今艺术图》云 :“北方寒食为秋千戏,以习轻趫。后乃 以彩绳悬木立架,士女坐其上推引之。”《太平御览》、《事物纪原》、《荆梦岁时记 》等书也有相似的引载。 又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述 ,天宝年间,“宫中至寒 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 。”这句诗 就用秋千这一应景之物点明寒食这个节日。 
  当然,诗人之写到秋千 ,决不仅仅是为了点题, 主要因为在周围景物中对他最有吸引力而且最能寓托他的情意的正是秋千 。但此时已“夜深”,又在“烟雨中”,不会有人在“为秋千戏”,如句中所说,只有秋千索空悬在那里罢了。而诗人为什么对空悬在那里的秋千索有特殊的感情并选定它作为描写的对象呢 ? 这里,不禁令人联想到吴文英《风入松》词中“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两句。看来,诗人在深夜、烟雨中还把视线投注秋千索,也正因为它曾为“纤手”把握,不禁想起日间打秋千的场面和打秋千的人。韩偓《 香奁集 》共收一百首诗,其中写到寒食、秋千的诗竟多达十首。如《偶见》:“秋千打困解罗裙,指点醍醐索一尊。见客人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 。”又如《想得》:“两重门里玉堂前,寒食花 枝月午天。想得那双手垂立 ,娇羞不肯上秋千。”再 如:《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有怀》:“往年曾在弯桥上,见倚朱栏咏柳绵 。今日独来香径里 ,更无人迹有苔钱。伤心阔别三千里,屈指思量四五年。料得它乡遇佳节,亦应怀抱暗凄然 。”从以上这几首诗,依稀可 见诗人与一位佳人在寒食佳节、秋千架边结下的一段恋情。联系这些诗,再回首看这首《寒食夜》的第三句 ,可以断言它确是一个见景思人 、托物记事的句子,尽管写得尽曲折含蓄之能事,而个中消息是仍然可以参见的。 
  如果从整首诗来看,这第三句又是与上、下各句互相依托、融合为一的 。全诗四句 ,构成为一个整体,诗的前两句可以说是为第三句布景设色的。首句“恻恻轻寒翦翦风”,先使诗篇笼罩一层凄迷的气氛;次句“小梅飘雪杏花红 ”,更为诗篇染上一层秾艳的 色彩。有了这两层烘染,才能托出第三句中“那人”不见的空虚之感和“纤手香凝”的绮丽之思。至于诗的结句“ 楼阁朦胧烟雨中 ”,更直接从第三句发生,是第三句的延伸,是把诗人的蜜意柔情推向夜雨朦胧的楼阁之中,暗暗指出其人的居处所在以及诗人的心目所注,从而加深意境,宕出远神,使人读后感到隐约情意,余味无穷。没有这样一个结句,当然也托不出第三句。就通篇而言,应当说,这首诗既以第三句为中心,而又靠上、下烘托,才成为一首在艺术上臻于完美的作品。    
  效崔国辅体四首 
  韩偓  
  淡月照中庭, 
  海棠花自落。 
  独立俯闲阶, 
  风动秋千索。 
  酒力滋睡眸, 
  卤莽闻街鼓。 
  欲明天更寒, 
  东风打窗雨。 
  雨后碧苔院, 
  霜来红叶楼。 
  闲阶上斜日, 
  鹦鹉伴人愁。 
  罗幕生春寒, 
  绣窗愁未眠。 
  南湖一夜雨, 
  应湿采莲船。 
  韩偓诗鉴赏 
  这一组小诗题作“ 效崔国辅体 ”,在《香奁集》里别具一格。崔国辅,盛唐诗人,开元十四年(726)进士,曾官许昌县令、集贤院直学士、礼部郎中,天宝中坐事贬竟陵郡司马 。他以擅长写五言绝句著称, 《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半数以上是五绝。清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凡例》云 :“专工五言小诗自崔 国辅始,篇篇有乐府遗意 。”乔亿《剑溪说诗》也说: “五言绝句,工古体者自工,谢朓、何逊尚矣,唐之李白、王维、韦应物可证也。唯崔国辅自齐梁乐府中来,不当以此论列。”可见唐代五言绝句的来源有二: 
  一是汉魏古诗,一是南朝乐府。崔国辅的五绝正是从乐府诗中《子夜歌》、《读曲歌 》等一脉相传下来的, 多写儿女情思,风格自然清新而又宛转多彩,柔情可歌,形成了独特的诗体。 
  韩偓的这几首仿作 ,以唐人诗中习见的“闺怨” 为主题,而写来特别富于诗情画意。第一首写春夜庭院的情景。淡淡的月色映照庭中 ,海棠花悄然凋落, 春天又该过去了。女主人公孤零零地伫立窗口、俯视着屋前的台阶,也许是希望着有人归来吧,可阶石上一片空荡荡,不见人迹,只有风儿摆弄着院子里的秋千索,不时传来一阵叮咚声响。整个画面是那么幽静寂聊,末了一个镜头以动衬静,更增强了诗篇的清冷气氛;而闺中人的幽怨心理,也就在这气氛的烘托下显现出来了。 
  第二首的场景转入黎明前的室内。主人公已经睡下了。或许是担虑夜晚失眠吧,睡觉前特地喝了一点酒,酒力滋生了睡意,终于朦朦胧胧地进入梦乡。可是睡得并不安稳,不多久又被依稀传来的街鼓声惊醒了。这时已到了天将破晓的时分,身上感受到黎明前的寒意,耳中倾听着东风吹雨敲打窗棂的声音。和前一首略有不同的是 ,本篇不注重于画面物象的组合, 而更多着力于人的主观感受的渲染,从各种感觉心理的描写中,传达出人物的索寞与凄楚的情怀。 
  第三首则一跃而到了秋日午后 。 刚下过一阵秋雨,院子里长满碧苔,经霜的红叶散落在楼前,这一片彩色缤纷的图景却透露出某种荒废的气息。主人公依然面对空无人迹的石阶,凝望着西斜的日影渐渐爬上阶来。这悠悠不绝的愁绪可怎样排遣呀!只有庭中鹦鹉学人言语,仿佛在替人分承忧思。因为是写白天的景物,图象比较明晰,色彩也很鲜丽,但仍然无损于诗篇婉曲凄清的情味。尤其“闲阶上斜日”一个细节,把闺中人那种长久期待而又渺茫空虚的心理,反映得何等出神入化。 
  最后一首又转移至深夜闺中,时令大约在暮春。 
  由于下了一夜的雨,暮春的寒气透过帘幕传入室内,而我们的主人公却独倚绣窗无法成眠。她想的是:南湖上的采莲船该被夜晚的雨水打湿了吧 。我们知道, 南朝乐府民歌的一种特殊表现手法,是喜欢使用谐音双关语来喻指爱情 。“采莲”的形象在乐府民歌中经 常出现 ,如《读曲歌》里的一首:“种莲长江边,藉 生黄蘖浦。必得莲子时 ,流离经辛苦”,就是借有关 莲藕的双关隐语(“莲”谐音“怜”,爱的意思;“藕”谐音“偶”,成双配对的意思 )来表达爱情的获得需 经过曲折辛苦的磨砺 。因此 ,韩偓诗中的“采莲”,也应该是爱情的象征 。女主人公想象采莲船的遭遇, 也就是影射自己的爱情经历 。在耿耿不寐的长夜里, 回想自己的爱情生活,该有多少话要倾说?而诗人却借用了乐府诗的传统手法,把复杂的思想感情融铸在雨湿采莲船这一单纯的形象中,读来别有一种简古深永的韵味。            
吴融诗鉴赏 
  生平简介 
  吴融 ,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县)人。 唐昭宗龙纪元年(889)登进士第 。韦昭度讨蜀,表 掌书记 ,累迁侍御史。因事去官 ,流浪荆南,依节度使成汭。后召为左补阙 ,迁中书舍人 。天复元年(901),昭宗复位 ,融起草诏书十数篇 ,才思敏捷,文笔精当,为昭宗所常识,擢户部侍郎。是年冬,朱全忠兵犯京师,昭宗逃往凤翔,融未及相从,客寓阌乡。不久,召为翰林承旨,卒于官。工诗能文。其诗多流连光景之作 , 只有少数诗篇对唐末战乱有所反映。辛文房评其诗“靡丽 有余,而雅重不足”(《唐才 子传 》卷九)。有《唐英集》。《全唐诗》编录其诗四卷。 
  华 清 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 
  唯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帘相掩映, 
  无人知道外边寒。 
  吴融诗鉴赏 
  《全唐诗》所录吴融《华清宫》诗分作两组,一组二首,另一组四首。这是《 华清宫二首 》的第一首。 
  华清宫是与唐云宗、杨贵妃的名字密切相联。如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它 选取杨贵妃看到贡品荔枝来到骊山之下时心情欢悦的角度,揭露了统治阶级为一己私利而不恤民生疾苦的罪恶。吴融的这首《华清宫》在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上与杜牧诗有某些类似之处,以小显大,通过华清宫中的细枝末节来揭露荒淫无道的唐玄宗和杨玉环的奢侈生活所加于人民的苦难,但所创造的意境,却独具一格。 
  首句“四郊飞雪暗云端 ”,侧重写华清宫外的大 雪。一个“飞”字具有动态的美感,绘出了离宫禁城四郊朔风呼啸,雪花飞舞的景色;一个“暗”字,从色彩的角度写出大雪排空而至的威势,由视觉感受勾出触觉感受,令人极易从诗歌画面中领略到宫外刺骨的寒意,给人一种凛冽感。 
  次句“惟此宫中落旋干”,笔锋由宫外转入宫内,一个“惟 ”字限制了雪落的特殊范围 ,一个“旋”字 ,从时间的角度传神地写出了雪落宫苑迅速溶化、 消失的情景 ,含蓄地写出了宫中之暖,与首句成为 对照。 
  第三句“绿树碧帘相掩映”,具体而形象地刻画了宫中的融融春意。华清宫地下温泉喷涌,地上宫殿金碧辉煌,禁墙高筑,能够遮风御寒,因此宫中温度较高,树木常年青绿。这里的“绿树”代表了宫中大自然造物者与宫外的不同 ,“碧帘”则反映出宫中主人 生活的奢靡。 
  结句“无人知道外边寒 ”,写出了华清宫主人耽 情声色,不以国事为重 ,不以民苦为忧的昏庸形象, 诗人含蓄地指出 :唐玄宗既然连自然界物候的变迁、 冬天的到来都一概不知 ,那他又怎么能够知道 “寒冷”呢?一国之君不知寒冷的滋味,又怎么能够对国事明察秋毫、对人民的苦乐谨记心上呢?这样的昏庸之辈,为安禄山野心的萌生、壮大自觉与不自觉地提供土壤。 
  这首诗意境新颖,讽意含蓄,以宫内宫外冷暖的迥异形成鲜明对比 ,造成结构的错落、诗情的跌宕。 夸张的成功运用也成为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之一。    
  卖花翁 
  吴融  
  和烟和露一丛花, 
  担入宫城许史家。 
  惆怅东风无处说, 
  不教闲地著春华。 
  吴融诗鉴赏 
  赏花、买花以至养花 ,本出于人们爱美的天性。 但在劳动人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情况下,耽玩花朵又往往形成富贵人家的特殊嗜好。唐代长安城就盛行着这样的风气。白居易有《买花》诗,真实反映了这种车马若狂 、相随买花的社会习俗 ,并通过篇末“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的评语,揭露了贵家豪门的奢靡生活 。吴融的这首《卖花翁》,触及同样的 题材,却能够不蹈袭前人窠臼,别立新意。 
  “和烟和露一丛花,担入宫城许史家。”前一联交代卖花翁把花送入贵家的事件。和烟和露,形容花刚采摘下来时缀着露珠、冒着水气的样子,极言其新鲜可爱。许氏与史氏,汉宣帝时的外戚 。“许”指宣 帝许皇后家 ,“史”指宣帝祖母史良娣家,两家都在 宣帝时受封列侯,贵显一世,所以后人常用来借指豪门势家。诗中指明他们居住在宫城以内,当是最有势力的皇亲国戚。 
  “惆怅东风无处说 ,不教闲地著春华。”这后一 联抒发作者的感慨。东风送暖 ,大地春回 ,鲜花开放,本该是一片烂漫风光。可如今豪门势家把盛开的花朵都闭锁进自己的深宅大院 , 剩下那白茫茫的田野,不容点缀些许春意,景象又是何等寂寥!“不教” 
  一词 ,显示了豪富人家的霸道 ,也隐寓着诗人的愤怒。诗人不直说愤怒,却托之于东风的惆怅。东风能够播送春光 ,而不能保护春光不为人攫走 ,这真是莫大的憾事 ;可就连这一点憾恨 ,又能到哪里去申诉呢? 
  诗篇由卖花引出贵族权门贪得无厌、独占垄断的罪恶。他们不仅要占有财富,占有权势,连春天大自然的美丽也要攫为己有 。 诗中蕴含着的这一尖锐讽刺,比之白居易《买花》诗着力抨击贵人们的豪华奢侈,在揭示剥削者本性上有了新的深度。表现形式上也不同于白居易诗那样直叙铺陈,而是以更精炼、更委婉的笔法曲折达意,即小见大,充分体现了绝句样式的灵活性。    
  金桥感事 
  吴融  
  太行和雪叠晴空, 
  二月郊原尚朔风。 
  饮马早闻临渭北, 
  射雕今欲过山东。 
  百年徒有伊川叹, 
  五利宁无魏绛功? 
  日暮长亭正愁绝, 
  哀笳一曲戍烟中。 
  吴融诗鉴赏 
  这是一篇政治抒情诗 。《唐诗鼓吹评注》谓 :此诗“指孙揆败于沙陀之事”。沙陀,以族名代称藩镇李克用 。唐昭宗大顺元年(890),李克用占据邢 、洛、 磁三州。昭宗不顾多数大臣的反对,采用了宰相张浚等人发兵讨李的主张。由于对形势估计不足,结果三战三败。张浚的副手孙揆,就在这年九月李克用破潞州(今山西长治西南)时被杀。李克用的军队乘胜纵兵夺掠晋、绛、河中一带 。百姓家破人亡 ,赤地千里 。大顺二年春正月 ,昭宗被迫罢了张浚等人的官,二月又为李克用加官晋爵 。 诗人吴融时在潞州金桥,有感于此,写下此诗。 
  诗一开头就把太行山的景色写得雄伟宏美:皑皑白雪覆盖着巍巍太行 ,重峦叠嶂 ,高耸在晴朗的天空。红日、白雪、蓝天,色彩鲜明,宛若浮雕。时令已是早春二月 ,莽莽郊原依然是北风呼啸 ,寒意料峭。一个“尚”字,用得极妙,写出了诗人的心境和感触。目之所见,体之所,毫无春意。景色之美,气候之寒,更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