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唐诗鉴赏大典 >

第347部分

唐诗鉴赏大典-第347部分

小说: 唐诗鉴赏大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知今夜属何人?”总之,是不属于“我”了。这是何等苦涩难受的心情啊 !花月本无情 ,诗人却从“无情翻出有情 ”。这种手法也为许多唐诗人喜用。 苏延页的“可惜东园树 ,无人也著花”(《将赴益州 题小园壁》)、岑参的“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山房春事》),都是著例。此诗后联与苏、 岑句不同者,一是非写眼前景,乃是写想象回忆之境,境界较为空灵;一是不用陈述语气,而出以设问,有一唱三叹之音。 
  《杂诗》不涉及具体情事 ,但它所表现的情感, 比常建诗更细微,更带普遍性,更具有兴发感动的力量 ,能在更大范围引起共鸣。这恰如清人吴乔所说: “大抵文章实做则有尽,虚做则无穷。雅、颂多赋是实做,风、骚多比兴是虚做。唐诗多宗风、骚,所以灵妙。”(《围炉诗话》)。    
  杂 诗  
  无名氏 
  无定河边暮角声, 
  赫连台畔旅人情。 
  函关归路千余里, 
  一夕秋风白发生。 
  太上隐者诗鉴赏 
  唐诗中有大量的写西北边地羁旅的乡思,有些诗什么都讲清了:高原的景象多么荒凉啊!河上的暮角声多么凄厉啊!我的心儿忧伤,多么思念我的故乡啊。。等等 ,可你只觉得它空洞。而这首《杂诗》,似 乎“辞意俱不尽”,你反而被打动了,觉得它真是充实。 
  “无定河边暮角声,赫连台畔旅人情。”这组对起写景的句子,其中没有一个动词,没有一个形容词。 
  到底是什么样的“暮角声”?到底是何等样的“旅人情”?全没个明白交代。但答案似乎全在句中,不过需要一番吟咏。“无定河 ”,就是那“可怜无定河边 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中的“无定河”,是黄河中游的支流,在今陕西北部,它以“溃沙急流,深浅无定“得名。“赫连台”,又名“髑骼台”,为东晋末年夏国赫连勃勃所筑的“京观”(古代战争中积尸封土其上以表战功的土丘 )。据《晋书》及《通鉴》载,台 凡二 ,一在支阳(今甘肃境内)、一在长安附近,然 距无定河均甚远。查《延安府志》,延长县有髑骼山,为赫连勃勃所筑的另一座髑骼台,与无定河相距不远,诗中“赫连台”当即指此 。“无定河”和“赫连台” 这两个地名,以其所处的地域和所能唤起的对古来战争的联想,就组合成一个特殊境界,有助于诗句的抒情。 
  在那荒寒的无定河流域和古老阴森的赫连台组成的荞荞苍苍的背景上 ,那向晚吹起的角声 ,除了凄厉哀怨还能是什么样的呢?那流落在此间的羁旅的心境,除了悲凉哀伤还能是何等样的呢?这是无须明说的。“暮角声”与“旅人情”也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情”因角声而越发凄苦,“声”因客情而益见悲凉,不明说更显得蕴藉。 
  从第三句看 ,这位旅人故乡必在函谷关以东 。 
  “函关归路千余里”,从字面看只是说回乡之路迢遥。 
  但路再远再险,总是可以走尽的。这位旅人是因被迫谋生,或是兵戈阻绝,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流落在外不能回家呢?诗中未说,但此句言外有归不得之意却不难领会。 
  暮色苍茫,角声哀怨,已使他生愁;加之秋风又起 ,“大凡时序之凄清,莫过于秋;秋景之凄清,莫 过于夜 ”(朱筠《古诗十九首说》),这就更添其愁, 以至“一夕秋风白发生”。李白名句“白发三千丈”,是用白发生长之长来状愁情之长;而“一夕秋风白发生”则是用白发生长之速来形容愁情之重,可谓异曲同工。诗人用夸张手法,不直言思乡和愁情,却把思乡的愁情显示得更为浓重。 
  “词意俱不尽者,不尽之中固已深尽之矣”(姜夔《白石道人诗说》),这就是诗歌艺术中的含蓄和蕴藉。诗人虽未显露词意,却构造了一个具体的“意象世界”让人沉浸其中去感受一切。全诗语言清畅,形象鲜明,举措自然,又可见含蓄与晦涩和卖弄决不是同一回事。    
  水调歌 
  无名氏 
  平沙落日大荒西, 
  陇上明星高复低。 
  孤山几处看烽火, 
  壮士连营候鼓鼙。 
  太上隐者诗鉴赏 
  这首诗 ,《乐府诗集》收入卷七十九 ,作《近代曲辞 》;《万首唐人绝句》卷五十八作《乐府辞》; 《全唐诗》卷二十七作《杂曲歌辞》,都未著作者姓名。 
  “水调歌 ”,古代乐曲名。《全唐诗》题下注: “水调,商调曲也。唐曲凡十一叠,前五叠为歌,后六叠为入破。”本篇即歌的第一叠。它是按照“水调歌”的曲谱填写的歌词,因此在声韵上不大符合一般七言绝句的平仄格律。 
  这首诗描写了驻守在西域边境荒野上的连营军士,闻警候令特征的情景。诗的首二句,就黄昏至星夜军营极目所见落笔 ,起得平缓。“平沙落日大荒西”一 句,写出地面的辽阔荒芜,描绘出落日在遥远的地平线上慢慢西沉的景象 。“陇上明星高复低”一句接写 夜景。日落星出,一切景物都销声匿迹,只见陇山之上明星闪烁 ,则夜静可知。“高复低”三字,又状出 星空夜转的景象,说明时间在缓移,静夜在加深。诗从日落写到星出星移,在时间进程上和诗的结构、语势上 ,都给人一种悠缓的感觉,并随着时间的推移, 引导读者逐步进入诗人在这两句诗所极力表现的静谧境界。 
  第三句陡转,点出军情。古代边防地带,隔一段距离就于高处设一烽火台,贮狼粪于其上,一旦发现敌情,则燃火示警 。“孤山几处看烽火”,是说原野 上连营驻守的军士,突然看见几处孤山上燃起的报警的烽火。烽火起于幽深的静夜,划破沉寂的夜空,已使人触目而心惊。又曰“孤山几处”,则又见警报由远及近向军营飞速递传而来 。极力写出军情的紧迫,一下子扣紧读者的心弦。这一句在结构、语势上,以及它所描述的事件,都恰好与前二句相反,给人以一种突兀、紧急之感。同时,由于前二句的铺叙及环境气氛的渲染,更易于从悠缓宁静中见突兀、危迫与紧张。故前二句乃是欲张先弛,以收取以平显兀、以缓显迫、以静显动的艺术效果,而成为本句的绝好衬垫。 
  第四句接写敌情传来后军营的反应。安扎在原野上的座座军营 ,连成一片,故曰“连营”,关顾首句 “大荒”,也点出军势之盛 。警报传来,连营军士临 危而不乱,一切准备工作都在极短的时间内准备就绪,单等军令下达 ,鼙鼓擂响,即出战迎敌。“壮士连营 候鼓鼙 ”,“候”字下得极妙。有的选本改“候”为 “听 ”,不仅没有可靠的版本依据 ,而且使韵味顿损。“候”者 ,待令以出征,动在令先,则连营将士 行动之神速 、戒备之森严、军容之整肃可见;“听” 却不同了,闻令而未动,则行动之迟缓、军容之涣散可知。第三句极写军情的紧急,造成紧张危迫的气氛,又正好是本句所叙写的情事的绝好衬垫,表现出连营将士大敌当前而无所畏惧、从容以待敌的气概和风度。 
  这首诗全以纯客观的笔调写景叙事,不带有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但是由于它采用层层渲染烘托衬垫的艺术手法,造成环境气氛上的有张有弛,再配以结构、语势上的起伏跌宕,扣人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