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唐诗鉴赏大典 >

第50部分

唐诗鉴赏大典-第50部分

小说: 唐诗鉴赏大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隽松降奈恢眉捌渥莺崦嘭ǖ某ざ取!
  终南山距海很远,这里说其峰峦叠连到海,是夸张其跨度之长远,有意将诗的画面拓展向无垠。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二句,意思是回望终南山的层峦叠嶂,白云缭绕,远看烟雾迷茫,云气青青,然而接近之后,却又看不见了。这是渲染终南山的高峻。这一对句,天然浑成,不加藻饰,生动而含蓄地刻画了自然景色似有若无的姿态,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从这一描写中,不仅能看到景物自身的变幻,而且能想象出诗人观察动作和角度的变化。 
  这一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孕。 
  即如终南山中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值得观赏的景物还多,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切。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于进一步“入看”。另一方面,已经看见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恋,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霭”俱“合”,则刚才呈现于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明说,但他却在已经勾画出来的“象”里为我们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是说中峰太乙一峰之隔,山的两侧属于不同的分野;在同一时间之内,各个山谷之间的阴晴也各不相同。这就托衬出了终南山地域之广大。 
  第三联高度概括,尺幅万里。首联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和从西到东的远,这是从山北遥望所见的景象。 
  至于终南从北到南的阔,则是用“分野中峰变”一句来表现。游山而有“分野中峰变”的认识,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之状已依稀可见。终南山东西之绵远如波,南北之辽阔如此,只有立足于“近天都” 
  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所谓“阴晴众壑殊”,当然不是指“东边日出西边雨”,而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浓、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这是两句虚拟、设想之语,并非诗人的实际行动。意思是说游山者如果面对终南山的雄奇,乐而忘返,想要找人打听宿处的话,深山之中能去问谁呢?只有隔水去询问打柴人了。这里明为写人,实则还是写山,重在渲染山里人烟之稀少,山路的崎曲。“隔水”二字是很值得品味的。因为山势高峻,山涧危深,人们往往只可隔涧问答,“隔水”二字既侧面衬托出攀登终南山这崇山峻岭的不易,又含蓄地告诉读者:正因为登山太多艰险,所以诗人只好望山兴叹,写下这首别具一格的“望山诗”了!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是颇具特色的。诗人以终南山主峰太乙为观察对象,采用多种观察角度,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来勾勒终南山的巍峨气势,从而使诗歌的艺术画面迭宕有致、疏密相间、重点突出、富有立体感。全诗八句,一、二句是从终南山的方位和长远跨度进行描绘;三、四句是从山的高度落笔描写;五、六句是从山的宽大程度方面来进行艺术构图;而七、八句则是从人烟之稀少方面来表现山的高峻、广袤和危耸。但是,由于诗人构思雄阔、画面清丽,因此,这首诗也就象一幅山水国画一般,无怪乎诗人被誉为山水诗画的大师了。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王维诗鉴赏 
  王维青年时期,由于政治比较清明,曾创作过一些豪迈俊爽的诗篇。后来奸相李林甫当权,排斥异己,诗人几经贬谪,越发理佛参禅,产生了对仕途的厌恶,于是退居山林,亦官亦隐,“弹琴赋诗,啸咏终日”。 
  这首《山居秋暝》,就是表现他山居的隐逸乐趣的。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的开头两句,描写雨后秋凉的感觉。这里“空山”的“空”字,不是指空寂荒凉,而是表现雨后山野的静谧,也用以抒发诗人对大自然幽静宁谧的喜爱。诗的第一句扣紧了题目中的“山居”,第二句点题,总叙了雨后秋气清爽的自然状况。接着两联,都是从这一特定自然环境中具体表现的。雨后初晴,空气格外清新,也特别明静,秋月银辉,洒遍了苍翠的松林,腾起一片朦胧的濛濛雾气。山涧涨溢,径路石阶,淌过清澈的流泉,响起一串淙淙悦耳的声音。以动写静,动静结合,音响和画面交映,更加衬托出了山野的清逸和幽深。而接着的五六两句,诗人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情趣,使静谧的山野,顿时充满了盎然生机。竹林深处,传来了欢声笑语,那是浣衣女子结伴归来;远处的莲叶,在不停地颤抖着,那是渔人荡舟水上。这中间两联,先写大自然的幽趣,继而写农家的生活情景,诗情画意,把雨后秋山的风物,生动而完整地展现了出来。 
  诗人被深深陶醉了,所以诗的末联,情不自禁地叹道: 
  芳菲的春天过去了,就随它过去吧,眼前这秋天的山野,不是一样的美好吗?“王孙自可留”,意思是自己大可以待在山中,赏心娱目悠游岁月了。这里,王维化用了《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典故,而取其相反的意义,进一步表明了诗人对秋天山野的深厚感情,从而表示了归隐的决心。在这首诗中,诗人把秋光写得与春光一样蓬勃多姿,没有凄凉的音响和幽暗的色彩,这正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诗人通过对美好自然的描绘,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对腐败政治的不满。这,也就是他为什么要把这山野风光,而且又是雨后秋凉的时候,写得这样明丽动人,并且认为“王孙自可留”的原因。 
  总的说来,这首诗充分发挥了诗人身兼画家、音乐家、富有全面艺术素养的优势,在取景设色和调度诗歌音响节奏上都能与创造意境密切配合。全诗在以动态为动力来推进艺术画面层次分明、舒展连贯地向前延伸的同时,又由中心思想做为一条主线,把各个动态鲜明的局部画面联结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给人以美妙的立体感。特别是中间两联,形象生动,意境优美。“明月松间照”是一幅画,“清泉石上流”又是一幅画;“竹喧归浣女”是一幅画,“ 莲动下渔舟”又是一幅画。这些“诗中画”,是诗画的结合,它要求用字讲究,特别是那些关键性的字,如这两联中的“照”、“流”、“喧”、“动”四个动词的运用,就十分精到,它生动而鲜明地烘托出了这清澈明丽的诗情画意。无怪乎苏试评王维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志林》)。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 
  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 
  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 
  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 
  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 
  怅然吟式微。 
  王维诗鉴赏 
  这是王维田园诗的名篇。抒写诗人对闲逸的田家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自己急欲弃官归隐的意愿。 
  全篇以“归”为主旨,以“闲逸”为基调,把初夏傍晚农村中的各种寻常景象贯串起来,构成一幅乡村晚景图。诗一开篇,描写夕阳斜照村落,渲染暮色苍茫的气氛,接着,诗人就点出一个“归”字,描写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穷”虽是修饰“巷”字,但却暗示:诗人正站在村口,深情地望着牛羊在斜光和暮色中从田野结群归来,并一直目送它们没入深深的村巷之中。接着,诗中又写一位慈祥老人,拄着拐杖,倚在柴门边,正迎候放牧归来的小孩。诗人对着暮色笼罩的田野沉思,忽然听到野鸡的欢鸣声。麦子吐华了,野鸡大概也在呼唤配偶吧?放眼桑林,桑叶稀少,蚕儿已吐丝作茧,进入了休眠状态,它们都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了。农人们扛着锄头下地归来,在田间小道相遇,亲切交谈,简直是乐而忘返呢。这些画面看似散漫无序,其实无不紧扣着一个“归”字,无不洋溢着一种宁静闲逸的情调。这自然要触动仍浮沉于宦海极度苦闷与失意的诗人,使他一方面由衷地羡慕起这种闲适安逸的田园生活,另一方面,更为自己仍傍徨中路、未能找到人生归宿而惆怅感慨。诗的结尾,诗人怅然吟起《式微》,借“式微,式微,胡不归”的诗句,表达自己急欲归隐的心情。妙的是这“式微,胡不归”的诗句又扣紧了黄昏和归家的意蕴,与首联前后映照,从而使全篇写景与抒情,意象与意象,开头、篇中和结尾紧密交融,契合无间,意境浑然一体。 
  诗中描写的各种意象和画面,如牛、羊、雉、蚕、麦苗、桑叶,是农村中常见的禽畜和作物;墟落、穷巷、荆扉,是农村的普通景物环境;而野老倚仗,牧童晚归,田夫荷锄,村头絮语,又都是农村平常的人事活动。诗人运用白描手法,以自然而精炼、朴质面清新的语言将这些意象画面平实地一一展现出来,从而荡漾着亲切的人情味,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充满了诗情画意。 
  联系诗人的一生,我们可以知道,王维是以自己心目中理想化的农村,反衬官场社会的黑暗、险恶和污浊,以农村中的宁静闲逸,反衬自己宦海沉浮的孤独、苦闷,以农村中的人和物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的独无所归。    
  春中田园作 
  王维 
  屋上春鸠鸣, 
  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 
  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 
  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 
  惆怅远行客。 
  王维诗鉴赏 
  “屋上春鸠呜,村边杏花白“首联就传达出浓郁的春天的气息。斑鸠是报春的使者,它最早追随着春天的脚步飞到村庄中来,在农家的屋上欢快地鸣叫,村边盛开的杏花映得整个村庄一片雪白。开篇第一联写鸟鸣、花开,既有形象美又有声音美,十个字就勾勒出盎然的春意。“持斧伐运扬荷锄觇泉脉”这一联是农事,春鸠的鸣声和耀眼的杏花给农民们带来了早春的活力,他们纷纷走出家门,开始了春耕的准备工作:有的拿着斧子去修整桑枝,有的扛着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颔联意象生动,概括了早春的农事活动,表现出辛勤、健康的精神面貌。颈联写燕子归来,将它们人格化,说它们还能认识故巢,甚至在屋梁上呢喃,高兴地注视屋中的旧主人正在微笑着翻看新一年的日历。这一联,给生机勃勃的春光增添了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写行客对酒怅然思乡,诗意在转折中联贯。远离家园在外作客的人,见到田园的春色如此富有生气,农村的劳动生活如此热烈欢快,岂能不触发起对故乡的思念呢!何况,诗人在颈联又以燕归故巢起兴,点明了时间的流逝。春之新至,最易引发长久滞留异地的人的乡思,过渡就更显得自然顺当。因此,前后两部分,诗意是互相映衬的,都能激发人们对田园生活的热爱,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些景物意象或人事活动在农村很平常,有的是很微细的,人们习焉不察,或者虽然察觉到了,却未能从中发现它们跳荡着春天的脉博,蕴含着诗情画意。 
  而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却凭着他敏锐的感觉,迅速地捕捉住并且准确地把它们提练成新鲜、活泼的意象,组合在诗篇之中。这一点,是我们读这首诗时不应该忽略的。 
  宋人刘须溪称赞这首诗:“《卷耳》之后,得此吟讽,清致自然,抑扬有意。”( 刘须溪评《王摩诘诗集》卷一)    
  送别 
  王维 
  下马饮君酒, 
  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 
  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 
  白云无尽时。 
  王维诗鉴赏 
  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全诗六句,仅第一句叙事,五个字就叙写出自己骑马并辔送了友人一段路程,然后才下马设酒,饯别友人。下马之处也就是饯饮之地,大概在进入终南山的山口。这样就把题旨点足。以下五句,是同友人的问答对话。第二句设问,问友人向哪里去,以设问自然地引出下面的答话,并过渡到归隐,表露出对友人的关切。三、四句是友人的回答。 
  “不得意”三字,指出了友人归隐的原因,道出了友人心中郁抑不平。至于友人不得意的内容,当然主要是指政治上、功业上的怀才不遇。诗人没有的确写出,也不必写出,让读者自己去理解补充。五、六句,是他在得知友人“不得意”后,对友人的劝慰。他劝友人只管到山中去,不必再为尘世间得意失意的事情苦恼,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是无穷无尽的。这里明说山中白云无尽,而尘世的功名利禄的“有尽”,无常,已含蕴其中。这两句意蕴非常复杂、丰富,诗的韵味很浓。句中有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安慰,也有自己对现实的愤懑,有对人世荣华富贵的否定,也有对隐居山林的向往。似乎是旷达超脱,又带着点无可奈何的情绪。清人沈德潜评这二句:“白云无尽,足以自乐。 
  勿言不得意也。”(《唐诗别裁集》)从全篇看,诗人以问答的方式,既使送者和行人双方的思想感情得以交流,又能省略不少交代性的文字,还使得诗意空灵跳脱,语调亲切。 
  王维这首《送别》,用了禅法入诗,富于禅家的机锋。禅宗师弟子间斗机锋,常常不说话,而做出一些奇怪的动作,以求“心心相印”。即使要传达禅意,也往往是妙喻取譬,将深邃意蕴藏在自然物象之中,让弟子自己去参悟。王维在诗歌创作中吸收了这种通过直觉、暗示、比喻、象征来寄寓深层意蕴的方法。 
  他在这首诗中,就将自己内心世界的复杂感受凝缩融汇在“白云无尽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