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白话六韬 >

第18部分

白话六韬-第18部分

小说: 白话六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④卫:底本作“冲”,疑误,据《武经七书汇解》校改。
  ⑤武落:即虎落,绳索和木桩。
  ⑥笳:古管乐器名。
  ⑦浮海、绝江:均为古代的渡河器材。
  【例证】
  “凡三军有大事,莫不习用器械”。人和武器的有机结合,才能构成现实的战斗力。在渡过江河作战时,离不开桥梁等装备器材。宋初渡江灭亡南唐就是这样的一个例证。
  宋朝建立后,先后翦灭了南平、武平、后蜀、南汉四大割据势力,占据了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江北地区以及珠江下游地区,并控制了建都于杭州的吴越,在战略上形成了对南唐的四面包围。南唐后主李煜,在宋灭南汉之后,深感局势危急,遣使主动削去南唐国号,称江南国主,表示臣服宋朝。但同时又暗地募兵备战,企图利用长江天险,阻止宋军南下,保持苟且偷安的局面。宋在灭南汉后,对江南己是志在必得,认为“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不允许南唐继续存在下去。因此,立即从各方面进行进攻南唐的准备工作。开宝五年(972 年)初,用离间计除掉了南唐重要将领林仁肇。开宝六年四月,以重修天下图经为名,派使向南唐索取诸州图志,以了解江南山川形势,屯戍交通、户口多寡等情况。”宋太祖赵匡胤很早就开始制造战船,训练水军,并经常检阅水战演习。开宝七年七月,采纳江南人樊若水(一作樊作冰)的建议,在荆湖造巨舰战船数千艘,以备波江时架设浮桥,用于水战。九月,各路宋军十万人马向荆南集结待命。
  在一切准备就绪后,赵匡胤发兵讨伐南唐。十月,京师水军沿汴、淮向江南进发,荆湖水军携带预作浮桥用的舰船沿长江靠北岸一侧顺江东下。南岸唐军以为宋军是例行巡江,未加阻击,因而未军顺利通过南唐屯兵十万的要地湖口。宋军突然渡过长江,袭占峡口寨(今安徽贵池西),水陆并进,直取池州。在石碑口(今安徽安庆西)把巨舰大船连接起来,按照采石矾一带江面宽度,试搭浮桥,获得成功。然后继续东下,攻取长江下游重要渡口采石矾(今安徽马鞍山市长江东岸)。十一月,宋军将石碑口试搭的浮桥移至呆石矶,“系缆三日而成。不差尺寸,大兵过之,如履平地。”江北宋军迅速跨过长江,直扑南唐都城金陵(今南京)。当宋军在采石矶架设浮桥时,南唐君臣认为自古以来,未闻此事,不过儿戏而已,仅派二万人迎击宋军,但被宋军击败。宋军主力渡过长江后,立即发起猛烈进攻,开宝八年正月,在秦淮河(经金陵城西南)击败南唐军十余万人,并击败溯江而上企图夺取采石矶浮桥的江南水军。进围金陵。十一月宋军发起总攻,金陵城破,李煜投降。南唐灭亡。
  灭亡南唐是北宋统一南方的最后一战,也是当时规模最大的一次江河作战。宋军的胜利,是因为“虑先设”、“器械备”。“教素信”、“士卒习”。长江自古号称天堑。南北相战历来以渡江为难。宋重视制造船舰和水军的训练,由于准备充分,特别是采纳了樊若水预制浮桥之策,对保证宋军主力迅速渡江起了很大作用。樊若水对采石矶一带地形非常熟悉,往来大江南北数十次,对一年四季的水位变化和两岸广狭了如指掌,从而才得以预造出“不
  差尺寸”的浮桥。这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确实难能可贵,成为我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一个创举。 
临境第三十六
  【提示】
  本篇论述了两军对阵中,疲惫、袭扰和击败敌人的作战方法。首先论述在两军势均力敌的情况下,要攻击敌人并取得胜利,必须做到:将部队分为前、中、后三军,先令前军修筑工事,完善守备;后军多积粮的,隐蔽意图;中军“击其不意,攻其不备”,即可取胜。接着进一步论述敌军对我上述战法己有防备的情况下,要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地疲惫、骚扰敌军,派出小部队,不停地挑战,让老弱士卒曳柴杨尘,迷惑敌人。敌军将帅必然疲劳,士卒必定惊慌不安。这时再令部队进行突袭,“或袭其内,或击其外,三军疾战,敌人必败”。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我军与敌人在国境线上相互对峙。敌人可以前来攻我,我也可以前去攻敌,双方的阵势都很坚固,谁也不敢率先采取行动。我想前去袭击敌人,但又担心敌人前来袭击我军,应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在这种情况下,就把我军分为前、中、后三部。令我前军深挖沟堑,高筑壁垒,不要出战。布列雄旗,敲击鼙鼓,作好守卫准备;令我后军多积粮食,不要让敌人侦知我军意图。然后,派遣我中军精锐部队偷袭敌军中央,击其不意,攻其无备。敌人无法了解我军情况,就会停止了动,不敢前来进攻了。”
  武王问道:“如果敌军己侦知我军情况,洞察我军企图,我军一有行动,敌人就知道我要做什么,因而派出他的精锐部队埋伏在深草地区,在我必经的隘路上实施截击,在我防备不周密的地方发起攻击,该怎么办呢?”
  太公回答说:“命令我的前军,每天前去向敌人挑战,以疲惫懈怠敌人的斗志;命令我的老弱士卒,拖动树枝,扬起尘土,击鼓呐喊,来回奔跑,以壮声势。进行挑战时,我部队或出现在敌人左边,或出现在敌人右边,距离敌人不超过百步。在我不断骚扰下,敌人的将领必定疲于应付,敌人的士卒必定震骇恐慌。这样,敌人就不敢前来进攻我军了。我军如此不停地袭扰敌军,或袭击他的内部,或攻击他的外部,然后,全军疾速地投入战斗,敌人一定会被打败。”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吾与敌人临境相拒,彼可以来,我可以往,陈皆坚固,莫敢先举。我欲往而袭之,彼亦可来,为之奈何?”
  太公曰:“分兵三处,令我①前军,深沟增垒而无出,列雄旗,击鼙鼓,完为守备;令我后军,多积粮食,无使敌人知我意。发我锐士潜袭其中,击其不意,攻其无备,敌人不知我情,则止不来矣。”
  武王曰:“敌人知我之情、通我之谋,动而得我事,其锐士伏于深草,要隘路,击我便处,为之奈何?”
  太公曰:“令我前军,日出挑战,以劳其意;令我老弱,曳柴扬尘②,鼓呼③而往来,或出其左,或出其右,去敌无过百步,其将必劳,其卒必骇。如此,则敌人不敢来。吾往者不止,或袭其内,或击其外,三军疾战,敌人必败。”
  【注释】
  ①我:底本作”军”,疑误,今据《武经七书汇解》校改。
  ②曳柴伪尘:拖曳着柴草奔驰,使尘土飞扬:以迷惑敌人。
  ③鼓呼:擂鼓呐喊,
  【例证】
  在两军对垒中,误敌疲敌,创造条件,捕捉战机,出其不意,是夺取战争胜利的一种有效战法。秦朝灭楚就是运用这一原则而夺取胜利的一个例证。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之 225 年),秦国基本上统一了北方,韩、赵、魏已不复存在,燕也成囊中之物。秦于是把征讨的目标指向南方的楚国。秦王政召集王翦、李信等将领商讨灭楚大计,年青气盛的李信夸下海口,只要二十万军队便可取荆灭楚,老将王翦却不以为然,认为没有六十万大军难以获胜。秦王政正是志得意满之时,认为王翦己老朽不可用,遂用李信为大将,蒙式为副将,率军二十万伐楚。李信,蒙武分兵两路深入楚地,企图围歼楚军。楚将项燕隐蔽主力,寻隙反击。李信军未能捕捉楚军主力决战,回军与蒙武会师。楚军暗中尾随三昼夜,乘秦军无备,在城父(今河南襄城西)出其不意地向秦军发起攻击,攻破秦军营垒,杀死七个都尉,秦军大败,李信狼狈逃回秦国。
  秦王这时才痛悔不用王翦之议,于是重新起用王翦。王翦依旧重申,楚国人多地广,虽已无昔日雄风,但毕竟具备相当的经济、军事实力,所以非用六十万兵力不可。秦王慨然允诺。王翦率军迅速攻下楚国陈(今河南淮阳)以南至平舆(今河南平舆)一带地区。楚国见形势危急,便倾国中之兵,由项燕率领,欲同秦军决一死战。王翦根据对阵楚军兵力众多、士气正旺、求战心切的实际情况,采取了养精蓄锐、以逸待劳、敌疲而击的方针,命令部队安寨守营,坚壁不出。楚军百般挑战,王翦皆置之不理,给楚军一种长期驻守的假象。与此同时,王翦又根据秦军大多是北方人,对南方的气候、地形等不能立即适应的情况,加紧进行针对性训练。两军相持一年有余,楚军不断挑战而秦军坚守不应,以为秦军已无意进攻,于是拔营东归。王翦看到时机己到,下令部队追击,楚军仓促应战,措手不及,惨遭毁灭性的打击。王翦乘胜进军,于次年俘虏楚王,楚国灭亡。
  此战是战国时期最大的战役之一。秦军之所以最终取胜。关键在于王翦根据敌我双方的情况,采取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大军压境时坚壁不战,养精蓄锐,使意气正盛的楚军劳顿疲惫,锐气渐消,不战自弱,而后乘楚军撤退之机,出敌不意,倾师掩击,终于取得了胜利。 
动静第三十七
  【提示】
  本篇主要论述了在两军对阵中,如何运用迂回和伏击等战法击败敌人。首先论述了在“两陈相望,众寡强弱相等,不敢先举”的情况下,要使敌军“行陈不固,后军欲走,前陈数顾”,应该虚张声势,设伏败敌。接着进一步论述了在地势不利于设伏,“敌知我虑,先施其备”的情况下,应该在交锋时,佯装失败,引诱敌军进入我伏击圈,这样便可以击败敌人。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领兵深入敌国境内,敌我势均力敌,双方对而相峙,众寡强弱相等,谁也不敢率先发起进攻。在这种情况下,我要使敌军将帅心怀恐惧,部队士气低落,行阵不能稳固,后阵士兵企图逃跑,前阵动摇不定。然后。擂鼓呐喊,乘势进小,迫使敌人溃败逃走,应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要做到这样,就须派遣部队绕到敌后十里的地方,在道路两旁埋伏起来,另派遣战车和骑兵远出百里,迂回到敌军的深远后方,并命令部队多备旌旗,增设金鼓,在双方战斗发起后,擂鼓呐喊,各军同时向敌人发起进攻。这样,敌军将帅必然恐惧,士兵必然惊骇,以致大小部队互不救援,官兵互不照顾。如此,敌军就必然失败。”
  武王问道:“假如敌方所处地势不便我军在其两旁设伏,我战车和骑兵又不能迂回到敌人深远后方,同时敌人又发觉了我军行动企图,预先有了充分的准备,我军士兵悲观沮丧,我军将帅心怀恐惧,与敌交战无法取胜。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微妙啊!君王所问的问题。象这种情况,应当在交战前五天,就先向远方派出斥候侦察,窥探敌人动静,审察敌人前来进攻的征兆,预先设下埋伏等待敌人进犯。必须在对敌最不利的地形上同敌军交战。疏散我军旌旗,拉开我行列的距离,并以与敌人相当的兵力向敌进击,刚一交战即行撤退,鸣金停止而故意不止,继续后退三里再回头反击,这时伏兵乘机而起,或攻击敌人两侧,或抄袭敌军前后,全军奋力作战,敌人必败而逃走。”
  武王说:“说得好啊!”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之军相当,两陈相望,众寡强弱相等,未敢先举。吾欲令敌人将帅恐惧,士卒心伤,行陈不固,后陈欲走,前陈数顾①,鼓噪②而乘之,敌人遂走,为之奈何?”
  太公曰:“如此者,发我兵去寇十里而伏其两旁,车骑百里而越其前后,多其旌旗,益其金鼓。战合,鼓噪而俱起,敌将必恐,其军惊骇,众寡不相救,贵贱不相待,敌军必败。”
  武王曰:“敌之地势,不可以伏其两旁,车骑又无以越其前后,敌知我虑,先施其备,我士卒心伤,将帅恐惧,战则不胜,为之奈何?”
  太公曰:“微哉!王之问也。如此者,先战五日,发我远候,往视其动静,审候其来,设伏而待之。必于死地,与敌相遇③,远我族旗,疏我行陈④,必奔其前,与敌相当。战合而走,击金无止⑤,三里而还,伏兵乃起,或陷其两旁,或击其前后,三军疾战,敌人必走。”
  武王曰:“善哉!”
  【注释】
  ①数顾:屡次回头看。此处可理解为动摇的意思。
  ②鼓噪:擂鼓呐喊,指军队交锋时大张声势。
  ③遇:底本作“避”,疑误,据《武经七书直解》校改。
  ④疏我行陈:疏散我之行阵,给敌人造成我军兵力庞大的错觉。
  ⑤击金无止:指不停顿地击锣发出退兵的命令,诱敌深入。
  【例证】
  伏击,即设伏歼敌的战法,是古代常使用的战法之一。伏击的重要条件是地形,“必于死地”设伏。其次是善于运用佯动、示形、诱敌等手段,才能达成伏击运动之敌的目的。马陵之战中,齐军就是运用这一战法击败魏军取得胜利的。
  周显王二十七年(前 342 年),魏发兵攻韩,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应允救授,以促使韩竭力抗魏。但鉴于战事初起,魏、韩双方实力未损,过早出兵对齐不利,因此直到韩军五战俱败,情况十分危急,魏军也十分疲惫时,齐才发兵相救。次、年,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盼为副将,孙膑为军师,率军直趋魏都大梁(今开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围。魏军果然撤回大梁,并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率兵十万迎击,企图同齐军一决胜负。
  孙膑认为。魏军强悍善战,不可贸然同其决战,只能利用魏军素来轻视齐军和庞涓求胜心切的弱点,“因其势而导之”。于是决定了减灶诱敌,设伏聚歼的作战方针。齐军与魏军刚一接触,就立即佯败后撤。为了诱使魏军进行追击,齐军按照孙膑预先的部署,第一天挖了十万人煮饭用的灶,第二天减少为五万灶,第三天减少到三万灶,造成在魏军的追击下齐军士卒:大批逃亡、人员锐减的假象。庞涓见齐军退却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