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白话六韬 >

第6部分

白话六韬-第6部分

小说: 白话六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译文】
  文王问太公说:“君主致力于举用贤能。但却不能收到实效,社会越来越动乱,以致国家陷于危亡,这是什么道理呢?”
  太公答道:“选拔出贤能而不加以任用,这是有举贤的虚名,而没有用贤的实质。”
  文王问道:“导致这种过失的原因在哪里呢?”
  太公答说:“寻致这一过失的原因在于君主喜欢任用世俗所称赞的人,因而就不能得到真正的贤人了。”
  文王问道:“为什么这样说呢?”
  太公说:“君主以世俗所称赞的人为贤能,以世俗所诋毁的人为不肖之徒,那么党羽多的人就会被进用,党羽少的人就会被排斥。这样邪恶之人就会结党营私而埋没贤能,忠臣无罪而被置于死地,奸臣凭借虚名骗取爵位,所以社会越来越混乱,国家也就不能避免危亡了。”
  文王问道:“应该怎样举贤呢?”
  太公答道:“将相分工,根据各级官吏应具备的条件选拔贤能,根据官吏的职责考核其工作实绩。选拔各类人才。考查其能力强弱,使其德才与官位相称、官位同德才相称。这样就掌握了举贤的原则和方法了。”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君务举贤而不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致危亡者何也?”
  太公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也。”
  文王曰:“其失安在?”
  太公曰:“其失在君好用世俗①之所誉,而不得真贤也。”
  文王曰:“何如?”
  太公曰:“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②者进,少党者退。若是则群邪比周③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则国不免于危亡。”
  文王曰:“举贤奈何?”
  太公曰:“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也。”
  【注释】
  ①世俗:指一般平常、凡庸的人。
  ②党:党羽。
  ③比周:串通勾结,结党营私。
  【例证】
  东汉王朝在黄中农民起义的打击下土崩瓦解,随之而来的是群雄割据,混战不己。在这种混乱局面中,曹操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先后扫平了袁绍等大小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并为进一步统一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曹操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拘一格,广揽人才,集众人之智以为己用,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曹操思才若渴,注意延揽各方面的人才。在他创业之初,就极力网罗当世贤才以为己用。他在得到有“王佐之才”之誉的荀彧后,高兴地称为“我之子房”,委以重任。荀彧又向他推荐荀攸、郭嘉两位很有谋略的人。曹操任荀攸为军师,让郭嘉参与机要。这三人成为曹操扫平群雄的智囊人物。曹操每打败一个强敌,占据一块地盘,都尽力把敌方及当地的有用之才搜罗到自己麾下。原刘表属下的才士王粲归降曹操后曾感慨地说,袁绍、刘表手下都有很多俊杰奇士,但都不为所用,但曹操却多方罗致人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对敌方的降将,曹操捐弃前嫌,加以重用,如张辽、徐晃、张郃等人,后来都成为曹操军中佐命立功的名将。再如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文才出众,曾为袁绍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曹操也既往不咎,让他掌管文书工作,后来曹操军中书檄多出自他的手中。
  曹操选才用人的特点是“按名督实”,不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朝廷用人取士大抵以儒家品行要求为标准,往往不问真才实学,后世流成风习。曹操认为,国家丧乱之际,急需人才,如果过分拘泥于“世俗所誉”的品行,就会使“有治国用兵之术”的奇才异士埋没民间,因此他多次颁布求贤令,命属下破除时俗,以才能为举贤的最高标准,“明扬仄陋,唯才是举”。
  曹操既有举贤之名又有举贤之实;能够从善如流,真正发挥他们的才智,采纳有益的建议、即使意见没被采纳,也对提意见者予以鼓励。这样,就收到了“举贤而获其功”的效果。曹操广揽天下贤才以为己用,终于成就了辉煌的业绩。 
赏罚第十一
  【提示】
  本篇首先阐明了赏罚的目的:“赏所以存劝,罚所以示惩”。而要达到这一国的,必须坚持赏贵信、罚贵必,也就是赏信罚必的原则。
  【译文】
  文王问太公说:“奖赏是用来鼓励人的,惩罚是用来警诫人的,我想用奖赏一人来鼓励百人,惩罚一人以警诫大众,应该怎么办呢?”
  太公回答道:“奖赏贵在守信,惩罚贵在必行。奖赏守信,惩罚必行,是人们耳朵能听到、眼睛能看见的。即使是没有听到和看见,也都会因此而潜移默化了”。诚信能够畅行于天地之间,上通于神明,更何况是对人呢?”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赏所以存劝①,罚所以示惩。吾欲赏一以劝百,罚一以惩众,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用赏者贵信,用罚者贵必。赏信罚必于耳目之所闻见,则所不闻见者,莫不阴化②矣。夫诚畅③于天地,通于神明、而况于人乎?”
  【注释】
  ①劝:鼓励、劝勉的意思。
  ②阴化:暗中变化,潜移默化。
  ③畅:畅行无阻的意思。
  【例证】
  信赏必罚是执行和严明军纪的一项基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收到“存劝”、“示惩”之效。春秋时期齐国将军司马穰苴斩庄贾的故事就是这方面的一个著名例证。
  周景王十四年(前 531 年),晋、燕两国从西南和北方进犯齐国,齐军连连败北,齐国上下震动。齐景公为扭转战局,召集满朝文式商讨对策。宰相晏婴认为司马穰苴文能服众、武能威敌,如让他担任将军,必能击败来犯之敌。齐景公于是任命司马穰苴为大将,带兵迎敌。穰苴受命后,没有立即出兵。他知道齐军素来散漫,纪律松弛,如果不先整肃军纪,很难取得胜利。因此他向景公建议:“我出身低微,一下子就当了将军,恐怕有些将士会不服气。希望能派一位地位高贵的大臣当监军。”齐景公当即指令宠臣庄贾任监军。穰苴与庄贾约定,次日中午在军营会合。
  第二天,齐国军队齐集军营,穰苴一面整顿队伍,一面立起标杆漏壶计算时间,等待庄贾到来。可是庄贾自恃是景王宠臣,骄横自大,金不把平民出身的穰苴放在眼里,竟然赴为他饯行的宴会去了。中午一到,穰苴便撤去漏表,检阅部队,部署任务,申明军纪,然后进行操练。直到天色日暮,醉熏熏的庄贾才姗姗来到军营。按照军法,在军情紧急时,误期迟到的应当斩首。穰宜当即依照军法将庄贾斩首示众。景公闻讯,急派使者前来命令赦免庄贾。穰苴以“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驳回,并且以使者驾车在军营中横冲直撞违犯军纪为由,轿杀使者仆从,砍断使者车厢的木柱,杀死车左的挽
  马,以示军法严峻,不容违犯。这一举动,极大地震动了全军,给将士们以深刻教育。自此,齐军军纪得到整肃,做到了令行禁止。穰苴率领这支军纪严明的部队出动之后,很快收复了失地,获得了胜利。 
兵道第十二
  【提示】
  本篇论述了用兵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主要阐明了以下几点:一是强调“凡兵之道,莫过于一”,就是用兵要集中兵力,集中指挥,行动一致。部队的行动如能达到“一”的要求,就能“独往独来”,达到“阶于道,几于神”的境界。二是“存”和“亡”、“乐”和“殃”虽然是对立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又互相转化。因此,应存时虑亡,乐时虑殃,灵活用兵,促使形势向有利于己的方面转化。三是在两军相遇、势均力敌的情况下,要取得胜利,必须示形动敌,欺骗敌人,声东击西。四是兵贵神速,击敌不意,即“兵胜之术,密察敌人之机而速乘其利,复疾击其不意。”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用兵的原则是什么?”
  太公回答道:“一般用兵的原则,没有比指挥上的高度统一更重要的了。指挥统一,军队就能独往独来,所向无敌。”黄帝说:‘统一指挥基本上符合用兵的规律,几乎可以达到神妙莫测的用兵境界。’运用统一指挥这一原则,关键在于把握时机;显示这一原则,关键在于利用态势;成功地利用这一原则,关键在于君主。所以古代圣王称战争为凶器,只有在不得已时才使用它。现在商王只知道他的国家存在,而不知道他的国家已面临危亡;只知道纵情享锭,而不知道他已面临祸殃。国家能否长存,不在于眼下是否存在,而在于能否做到居安思危;君主能否享乐,不在于眼前是否享乐,而在于能否做到乐不忘忧。现在您已思虑到安危存亡的根本问题,至于其他枝节问题还有什么好忧虑的呢?”
  武王问道:“两军相遇,敌人不能来进攻我,我也不能去攻打敌人。双方都设置坚固的守备,谁都不敢率先发起攻击,我想袭击他,又没有有利的条件,应该怎么办呢?”
  太公回答说:“要外表佯装混乱,而内部实际严整;外表伪装缺粮,而实际储备充足;实际战斗力强大,而装做战斗力衰弱。使军队或合或离,或聚或散,装作没有节制纪律以迷惑敌人。隐匿自己的计谋,保守自己的意图,加高巩固壁垒。埋伏精锐,隐蔽肃静,无形无声,使敌人无从知道我方的兵力部署。想要从西边发起攻击,则先从东边进行佯攻。”
  武王问道:“如果敌人已经知道我军情况,了解了我方计谋,那该怎么办?”
  太公答说:“作战取胜的方法,在于周密地察明敌情,抓住有利的战机,在出其不意的情况下,给予迅猛的打击。”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兵道如何?”
  太公曰:“凡兵之道,莫过乎一①。一者能独往独来②。黄帝曰:‘一者阶于道③,几于神④。’用之在于机,显之在于势,成之在于君。故圣王号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今商王知存而不知亡,知乐而不知殃。夫存者非存,在于虑亡,乐者非乐,在于虑殃。今王已虑其源,岂忧其流乎?”
  武王曰:“两军相遇,彼不可来,此不可往,各设固备,未敢先发,我
  欲袭之,不得其利,为之奈何?”
  太公曰:“外乱而内整,示饥而实饱,内精而外钝⑤。一合一离,一聚一散。阴其谋,密其机,高其垒,伏其锐士,寂若无声,敌不知我所备,欲其西,袭其东。”
  武王曰:“敌知我情,通我谋,为之奈何?”
  太公曰;“兵胜之术,密察敌人之机,而速乘其利,复疾击其不意。”
  【注释】
  ①一:事权专一,指挥统一的意思。
  ②独往独来:自由行动,不受牵制。
  ③阶于道:阶,阶梯,指逐步通向。道,规律,道理。
  ④几于神:几,接近。神,神妙莫测。”
  ⑤钝:不锋利。引申为疲软、衰弱。
  【例证】
  “兵胜之术,密察敌人之机”是本篇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其核心就在于料敌虚实,明察战机,并能紧紧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战机,“而速乘其机,复疾击其不意”。郑庄公在溃Ц鹬街腥〉檬だ褪钦吩擞谜庖辉虻慕峁
  春秋初期,郑庄公凭借国力强盛,侵伐诸侯,不听王命。周桓王为保持王室独尊地位,于十三年(前 707 年)秋,亲率周、陈、蔡、卫联军伐郑,郑庄公率军迎战于溃Ц穑ń窈幽铣じ鸨保A灾芫芯戮缶獭⑽谰揖汲梢桓龃车摹捌贰弊中稳蟆VW蛞环创痴椒ǎ灾芯妥蟆⒂揖埽ㄗ蟆⒂伊礁龇秸螅┎汲梢桓龅埂捌贰弊中蔚摹坝憷鲋蟆薄
  开战前,郑大夫子元首先观察分析了联军的阵势,发现其左、右军都很薄弱,尤其是左军,阵形混乱,人无斗志。于是他向庄公建议:先以我右拒攻敌左军,陈军必定败走,周王的中军也会受到震骇而发生混乱;再以我左拒攻敌右军,蔡军、卫军就会支持不住,效法陈军而败走;然后集中兵力进攻敌中军,就能获得全胜。庄公采纳了这一建议,立即向联军左军发动攻击,陈军一触即溃。失去左翼配合的右翼蔡、卫军,在郑军猛烈攻击下,也纷纷败退。周中军为左、右军溃兵所扰,阵势大乱,郑军乘势合兵而击,桓王中箭负伤,大败而归。
  此战郑军的实力弱于联军,但因郑庄公和子元善于料敌察机,变换阵法,先弱后强,逐一攻击,各个击破,终于获得了胜利。 
卷二 武韬发启第十三
  【提示】
  本篇论述了吊民伐罪、夺取天下的策略,有以下几个要点:一是对内“修德以下贤,惠民以观天道”。二是正确认识战略形势,通过对天道、人道以及“心”、“意”、“情”等各个方面的观察,把握战略时机是否成熟。在时机不成熟时“不可先倡”,“不可先谋”。三是强调“全胜不斗,大兵无创”,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样就可以“无甲兵而胜,无冲机而攻,无沟堑而守”。四是要夺取天下,必须收揽民心,与民同利。五是隐蔽自己的战略企图,“大智不智,大谋不谋”;“道在不可见,事在不可闻,胜在不可知”;“圣人将动,必有愚色”等等。六是指出商亡国之兆已现,在这种情况下“大明发而万物皆照,大义发而万物皆利,大兵发而万物皆服”,就可以夺取天下。
  【译文】
  周文王在丰邑召见太公,对他说:“唉!商纣王暴虐到了极点,任意杀戮无辜之人,请您辅助我拯救天下民众,您看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君主应修养德性,礼贤下士,施恩惠于民众,以观察天道的吉凶。当天道还没有灾害征兆时,不可先倡导征讨。当人道没有出现祸乱时,不可先谋划兴师。必须看到既出现了天灾,又发生了人祸,才可以谋划兴师征伐;既看到他的公开言行,又了解他的秘密活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