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原汁原味释读韩非子 >

第1部分

原汁原味释读韩非子-第1部分

小说: 原汁原味释读韩非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转载自天涯主版…煮酒读史

开篇词:
  
  大家好,很久没有新贴出炉了,在此向各位网友问好。
  
  在《铿锵战国》继续的同时,我便有了写《韩非子》的冲动。对《韩非子》的喜爱来源于对法家的喜爱,诸子百家中没有哪一家对战国时代的影响能超过法家。这一点根本不用争辩,秦国最后胜出便是明证。秦国的立国思想是法家思想,法家的集大成者是韩非,而韩非的思想囊括于《韩非子》之中。因此在写完《铿锵战国》之后写一点关于《韩非子》的文字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虽然逻辑上顺理成章,但真正想写的时候,心里却多少有点不平。因为时下关于《韩非子》的书中有太多的曲解、误解、片面解和别有用心解。他们打着流行的标签,套着时髦的装潢,占据着书架上最显眼的位置。如果韩非子想到两千年后他的学说有如此光鲜,他那峻削的脸上大概也会闪出会心的一笑。不过翻阅几页之后,我的大脑里竟然生出了一个奇怪的想法:汉代马王堆中的老太经过现代生物技术的处理会是怎样的一幅模样?
  
  在各种解释流派中,原教旨主义派大概是最不受欢迎的一派。不合时宜的帽子总是送他们的。不过在看过好熊的《春秋大义》后我就平衡了许多:原来思想一经提出就要面临被修正的命运。马克思主义也是在经过许多次修正后才在中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而且日后还会受到修正———如果我们觉得必要。不过我要写的《韩非子》的处境与儒家思想、马克思主义有所不同。《韩非子》是“在野党”,而儒家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是“执政党”。作为执政党就得永远正确,就得放之四海皆准。由于责任重大,涵盖面广,所以它们就得时时保持与时俱进,就得不断将新酒放在旧瓶子里。而我要写《韩非子》则不然,其充其量只是众多在野党中的一员,政治责任不大,也不用总在政治舞台上亮相,因此可以素面朝天地存在下去,只要在某种情况下正确即可。我相信两千多年后,《韩非子》仍然可以扮演启明星、导航灯、福音书的作用,就像它诞生之日一样。不同的是今天的世界太复杂,韩非子的思想也只能在某种特定环境下正确。因此作为原教旨主义流派,我不敢斗胆去改造韩非子的学说,而只是去限定它成立的边界条件。
  
  如果你生活在一个真正的讲爱心,比奉献的环境中。那么请你关掉网页,后面的文字只会玷污你原本纯洁的思想。
  
  如果你的公司正处于草创阶段,某些个人的作用对你们团队至关重要,那么请你在以后阅读中留心,注意辩证分析。
  
  如果你照搬照抄文中的思想去处理一切和感情、亲情,家庭有关的事务,则有可能招致失败,并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讲利益。
  
  如果你疑惑于在某一群体中人们很少考虑利益,总做出一些看似不合情理的事情,那是超出于《韩非子》的一种现象,想要解释它还需从其它地方取经。
  
  ………
  
  我举了这么多例子,其实是想让网友形成一种印象。那就是我老铁手是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写韩非子,而不是趴在韩非子的脚下来写韩非子,我敢这样吹牛并不是我比韩非子厉害,而是由于牛顿说的那句话:“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感谢牛顿、莱布尼兹、洛克、迪卡尔;感谢康德、斯宾诺莎、孔子;感谢叔本华,尼采;感谢黑格尔、马克思;感谢弗洛伊德、荣格、弗洛姆;感谢TV,感谢天涯煮酒,没有你们我对《韩非子》的认识将永远是平面的。
  
  想来想去,当今世界上可能只有少数几个领域特别适合韩非子的学说,即那些
  信奉以个人利益为天的领域,比如说商界和企业管理。这样看来,我这原教旨主义的解释流派其实也蛮有几分流行元素的。 
  
  最后,就算网友经过思考发现我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错误,我也依然要强调自己的功劳:是我引发你的思考。

一,总论
  
  每个成功的男人身后都有一个女人,每个政治强人的身后都有几个学术大师。亚历山大后面站着亚里士多德;拿破仑身后站着卢梭、孟德斯鸠、伏尔泰;希特勒身后明显站着尼采、瓦格纳;毛泽东的后面站着马克思,或许还有司马光。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政治家———秦始皇,身后的学术大师是韩非。由于时代的关系,秦始皇与韩非却未能善始善终。当秦始皇还是秦王的时候,为了见到精神导师,他兴大军造访韩国,韩非因而入秦。然而造化弄人;到头来学生将曾经梦寐以求的老师杀死在了自己的监牢里。同样是对理论的实践,这对师生取得的成就天壤之别。秦始皇大获成功,韩非屡遭失败;秦始皇看着它的帝国一天天建立起来,韩非看着祖国一天天衰落下去而无能为力,最后自己也客死他乡,而且他的死和他的学生秦始皇不无干系。由此可见能言者未必能行,能行者也未必能言。然后有个事实需要提及,当秦始皇在政治思想还没有成熟之前,是韩非子的学说深深地打动了他,是韩非子为秦始皇提供了精神乳汁。《史记》记载,嬴政看过韩非的《孤愤》,《五蠹》之后,大发感叹:““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韩非子失之桑榆 得之东隅,他一生饱受命运的嘲讽。他建立权力模型,解构权力运作机制,最后却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他对祖国投入满腔心血,结果一切都是枉费心机,反倒是韩国的死敌秦国实践了他的学说,不过那已经是在他死后的事情了。可是所有这一切都无法推翻一个事实,是韩非,是那个继承了商鞅以来法家思想的韩非,是那个集法家思想于大成的韩非,塑造了将来的秦帝国的内在气质,甚至影响到了以后两千多年中国政治的统治思想。君不见,同是转型时期领袖的毛—泽—东有诗云:“百代犹行秦法政”。秦帝国建立之后,创设了一套精密的国家机器。它的高效率,协调性和自我修复功能曾让许多西方学者惊叹不已。人们将创设这台机器的功劳归到了秦始皇及其首席大臣李斯的名下,可是嬴政和李斯只是打造了这台机器的外形,它的精神是韩非赋予的,往远说还应该有商鞅的功劳。
  
  作为一名学者,韩非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全部在那本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书———《韩非子》中,这本书无疑由韩非的心血写就,其中饱含着一个不得志的学者站在超出于时代的高度对人性和权力做出的深刻洞见。自成书之日起,这本书就饱受争议,否定者说他偏激、片面;肯定者说他深刻、真实。人们抱着各种心态从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东西,有人学会了如何玩弄权谋,有人明白了法比人强的道理,有人看到了人性,有人通晓了沟通的奥妙,也有人感受到了语言的力与美,不一一而足。
  
  社会学科与自然学科的根本差别就是没有绝对,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一种学说都是一家之言,都无法做到100%正确,学术的进步只不过是在逼近100%。在韩非子死后的两千年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政治观念不断更新、国家的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反映在学术领域内,人们对人和人性的认识不断地加深和扩宽,许多不同的学科相继兴起。社会学、政治学、哲学、心理学等等各自用各自的方法建立起了“人”的模型。《韩非子》学说的内核是一个关于“人”的模型。诚然,人性是由许多参数构成的一个矛盾复合体,几乎每一方面都可以发展出一套学说。儒家看到了向善,佛家看到了欲望,尼采看到了生命意志,莱布尼兹、洛克看到了理性,心理学家看到了意识、个人潜意识、集体潜意识。韩非看到的是人类趋利避害的天性。这个观点像许多其他观点一样不可能包含一切,但却既简单又深刻。还有什么比这更不言而喻的道理么?趋利避害伴的天性伴随着人类从动物界进化而来,在人还没有进化成人之前, 这种天性已经存在于人的身上。基于这种认识,韩非子将逻辑向前推进,阐述了这种天性在人类各种活动中的不同表现,并提出了一整套富国强兵尊君的主张。
  
  韩非子的洞察力是可怕的,人们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想法在他的法眼下暴露无遗。既然遮羞布揭开了,那么让我们在光天化日之下畅谈论利益吧。韩非子是古今中外当之无愧的阳谋第一人,那第二人恐怕要数大洋彼岸的马基雅维利了,他的那本《君主论》同样惊世骇俗。韩非在作为政论家之前首先是一名人性大师。对人性有一定深度了解的人大凡有过一段不足为外人道的辛酸经历,而且还需有很好的悟性。这一点在韩非身上难能可贵。虽然一生主要活动在宫廷环境中,韩非子对于世界却有一种常人所不具备的洞察力,他对世界的思考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这种功夫大概也只有鲁迅能与之相媲美,不过鲁迅搞得是文艺,而韩非直面政治。在《韩非子》中,我们经常能看到,韩非子用法术的刀对世俗中的恶进行宣战。那世俗的恶几千年来似乎并没有改变,直到今天我依然能感觉到它们仍然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生活中,其实那是民族性格中的虐根。
  
  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换句话说就是人人都想得到最多,付出最少,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人们不惜运用一切手段。对国家而言,如果任此行为泛滥,将导致国家利益萎缩,受损失的无疑是国家的所有者。在韩非的观念中国家的所有者不是别人,而是君主。韩非为他的客户;也就是君主照想,设计了一整套防范办法。对于人类的这种看似不好的天性,韩非没有否认,也不准备改变,而是采用了引导和限制双管齐下的手段将个人的天性调整到为国谋利益的方向上来。在韩非子的“人”模型中,每个臣民都是一个精明的利益算计者。韩非子为每人都设计了一本帐,这本账算到最后的结果是:只有增加了国家的利益,自己才能获得利益。这样的计算贯穿《韩非子》的始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韩非子为君主打造了三把武器:法、术、势。韩非子还告诫君主,只有这三把武器有机地配合使用才能达到耗时短、见效快、投入少、收获多的效果。
  
  不知道什么原因,人们普遍认为韩非子是一位推崇权术的学者。其实这是一种极大的偏见。不错,《韩非子》里有许多关于权术的案例和论述,但韩非本人总是站在权谋的反面。他推崇的东西实实在在、简简单单、没有丝毫故弄玄虚,也没有矫揉造作,讲得是太阳下的最容易让人理解的道理,说得是那些为常人所忽视的简单,否则我相信韩非绝对成不了大家。同时期在行文深奥隐晦,语气装腔作势方面,有不少书要超过韩非子,《鬼谷子》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但就是这些简单的道理在韩非子写来有一股不可阻挡的气势,如霜如电、震震冥冥。在那个年代,韩非子已经知道人们对权术的推崇。他没有落入权术的俗套。韩非推出的君主三宝法、术、势中的术不是权术,而更像是识人、用人、考核人的技术。韩非指出君臣利益之间存在根本性对立,但权术并不能让君主在对立中胜出,因为权术是对等的,君主有驭下的权术,大臣就有欺上的权术;君主搞分化瓦解,臣下就拉帮结派;君主有政策,臣下就有对策;君主高举红旗,臣下就扛着红旗反红旗;在这样的智力对决中君主甚至处于劣势,因为君主只有一个人,大臣却有很多,君主向下打出一拳,只能影响一个拳头大的地方,而拳头之外更大的地方却仍然不受影响。所以君主应该掌握相机而动,后发取胜的术,还应该依靠不随对象而改变的法和臣下所不具备的势。
  
  个人认为韩非子与老子很少有相同之处,韩非子只是取法了老子思想中的一部分。即循道依理而为的思想,当然这一部分也是老子思想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韩非子对《老子》的解释,很大程度上是出于自己的需要,但严丝合缝,自成一家之言,开辟了我国训诂学的先河。另外,老子哲学中关于有无、阴阳、利害、福祸的一些辩证思想也融入到了韩非子的思想当中。
  
  《韩非子》的内容是冷的,文风是冷的,逻辑也是冷的,但这种冷经过韩非的诠释升华为一种美,透射出一股力,简直就是力与美的有机统一。我敢说韩非一定也是乐理大师,不然那行文中何以充满了跳动的音符?长短句的间隔,文理的延续与转折都把握得恰到好处,能达到这种境界决不是逻辑思维的结果。叔本华说过,音乐是纯粹意志。我在《韩非子》中竟然听到了音乐。
  
  韩非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实用主义者。以我们今天的视角来看,《韩非子》的某些思想可能过于残忍和冷酷,在他的眼里,人具有动物的本能,应该像机器一样劳作,而与人类幸福相关的许多方面在他看来都是无用的。随着文明的进步,关注个人幸福将成为世界潮流,因此我们今天来读《韩非子》,非常有必要将它置于某种特定的环境下,正如经济学一开始便对所研究的人进行了性质上的限定。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我在前文已经提及

在文章正式开始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韩非的故事,这个故事依据史实而来,句句靠谱。目的是让大家对韩非本人有一点了解,同时也是进入韩非世界前的预热。这个故事对某些网友来说可能不新鲜,因为它正是来自于《铿锵战国》。个人感觉这个故事还是有点品头,写得也还说得过去,没有必要再写一遍,因此就贴了过来以飨网友。
  
  韩非的故事
  
  公元前280年,韩非出生在一个王室家族,但不幸的是,这个家族统治的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韩国。战国后期的兼并战争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强者走向更强,弱者表现出不同形态的衰弱。韩非在王室环境中茁壮成长,在许多方面表现出超群的天赋,它的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