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原汁原味释读韩非子 >

第5部分

原汁原味释读韩非子-第5部分

小说: 原汁原味释读韩非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就是:身边都是敌人————!
  
  怎么样,够劲吧。如果这一条还觉不够劲的话,我再加上第二条:如果某时某刻发现与事实不符,请参考第一条。唉,不是我这个人对人性绝望,而是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人性确实让我绝望。这个结论的得出是经过对事实的观察和深入的分析思考,而不是先有结论后去找与之相符的事实。身边的人从根本上讲都是敌人,不是敌人的情况纯属偶然,且随时会发生改变。同样是敌人,性质上仍有不同,有意识形态上的,有利益之争的,有明争的,有的暗斗的,有耍奸的,有使诈的,有示忠的,有示爱的,不一一而足。在《八奸》中,韩非子展示了包围在君主周围的八种危险,其中排列前两位的是同床共枕的妻妾与手足般的兄弟。连妻妾兄弟成了危险,更别说诸位大臣了。这么说来,称孤道寡的君主确实既孤且寡,总是一个人在作战,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却总有无缘无故的恨。
  
  君主的生态环境确实令人堪忧,然而是什么造成这一切呢?一般的观点认为是环境改变了人心,是人性在权力场的辐射下发生了扭曲变形,所谓环境比人强。如果在深入问一下,权力场为什么会改变人性,使本来毫不相干的君臣两人站在了对立的两面?尼采说过:生命意志即权力意志。这句话反过来说也成立,即权力意志就是生命意志。说白了就是人们进行权力斗争的本质是为了生命的扩张。生命的扩张有很多种表现形式,诸如凌驾于更多的个人之上,拥有更多可以满足生命需求的资源,生出更多儿子使生命得到变相的延续,不但追去自己荣华富贵还争取后代的荣华富贵。可是,大臣对扩张生命的追求与君主对扩张生命的追求无法同时满足。君主一人占有全部的国家资源,大臣只能临时使用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君主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指定接班人,而大臣却不能。因此这是个地地道道的零和游戏,斗争是不可避免的。君主必须意识到国家是且只是你一个人的财产,别的所有人都没有,可是他们都想得到,所以你的身边都是敌人。
替韩非补一课(下)
  
  身边都是敌人不假,可是这些敌人的身上却没有贴着明显的标签,说:危险,请注意,我是敌人。相反他们看起来总是谦和恭谨,慈眉善目,说出来的话悦耳动人,做出来的事也似乎有道有理有根据。如果仅从表面看权力场绝对没有那么凶险,可是地火在地下运行,熔岩一旦喷出将摧毁一切;平静的海面下面是暗涛,一旦发动必是惊涛骇浪。君主如果将表面当真实,必将遭受现实的重重惩罚,而且连重来一次的机会都没有。这正是君主长期保持危机意识的难处,一百年的政权安稳不等于第一百年零一天的政权就能安稳,而且仅仅第一百零一天内的变化就能使君主在一百年的成果全部化为乌有。参考阴谋的发生机理,我们便能发现,阴谋家正是在伪善的遮掩下长期进行着积蓄力量的工作,一旦自认为时机成熟,便是发难之日。维护权柄的工作是长期的,也是残酷的,君主不能有丝毫大意,必须具备危险意识,建立有效的预防机制,要依靠法术势严密控制,而不是相信那多情善变的命运女神和说不清道不明的人性。齐桓公的利益就是一个法术不行,因人成事又因人败事的例子。
  
  齐桓公在位四十二年,前四十年堪称一代贤君的楷模,对内任用贤相管仲进行政治经济改革,对外取得了九合诸侯,尊王攘夷的骄人成绩。奇怪的是,齐桓公同样的一双眼睛,能够看出管仲的贤能,竟然看不出竖刁、易牙、开方三个小人的奸诈。管仲一死,习惯于做甩手掌柜的齐桓公将国家大权交在了竖刁、易牙、开方手中,结果三小人合伙搞乱了齐国朝政。齐桓公病重的时候,诸公子为争权大打出手,害还得齐桓公饿死在宫中,尸体停放六十七天无人收殓,蛆虫爬满了窗户,死相惨不忍睹。一代霸主一不小心就为铸成了自己的不得善终。
  
  
  与齐桓公命运类似的君主还有一位,即英明神武的赵武灵王。赵武灵王雄才大略,英才天降,自从亲自掌权以来就表现出不同凡响的气象,在治国,军事和外交上卓有建树,都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唯独在感情世界赵武灵王没能脱离常人的见识。常人可以为心爱的女子做力所能做的一切,君主却不能。赵武灵王因爱吴娃而废长立幼,又因爱长子而准备分国为二,在接班人问题上如此没有主见,导致朝臣分野。当赵武灵王旅行到沙丘时,双方开始火并,赵武灵王最终沦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对于春秋战国期间的这两个经典案例,韩非给出的标准答案是此两位君主没有实行法术,究其原因并不是不知如何运用法术,而是在巨大的成就、长期的平稳和老年心理的影响下丧失了使用法术的意识。
  
  大臣们那些损君利己的事情的源动力是人们趋利避害的天性,走的是浅规则的路子,表现出来的却是冠冕堂皇的规则。在明朝就必须明白大臣们满口的先贤古训,道德箴言之下,实际上讨论是利益分配和权力的划分。在《教父》中的黑社会混,就得习惯于屋外举行着庆祝美好生活的宴会,而屋内却在谈论着如何分赃、杀人。官有道,盗亦有道;其实官伪道;盗亦伪道,大家都在唱伪道学,道的背后是权力,是利益。这是传统政治中永恒不变的模式。
  
  “身边都是敌人”的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得来,需要不断的刺激,不断的反思归纳,不断的重复强化,直至形成条件反射,才会是大脑中牢不可破的观念。这个意识的获得过程因人而异,但却与智商的关系不大。世上有很多聪明却潦倒不通世事的人,也有很多愚昧却风光八面的人。同样是悟道,有的人天赋高,有的人天赋低,有人悟道快,有人悟道慢,有的人是顿悟,有的人是渐悟,也有的人执迷不悟。而具备这种意识只是进入权力场的最基本条件。
  
  说完了血雨腥风的权力场,再来看看钩心斗角的经济场。凭心而论,经济场要比权力场好些,虽然同样有争斗,但断然不会出现人头滚滚,血流成河的局面,打工者最多不过丢掉饭碗,失去职位,拍屁股走人,老板最多不过公司倒闭,沦为负翁,寻找机会从头再来,但是斗争的机理与权力场中是一样的。谁都想付出更少的劳动,得到更多的利益,人们埋头于竞争,却经常忘记竞争的规则。
  
  经济场中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你的老板看好你,是由于你能给他们带来利益;你的上司看好你,是由于你能给他们带来利益;你的同僚看好你,是由于你能给他们带来利益;你的下属看好你,是由于你能给他们带来利益;你的客户看好你,是由于你能给他们带来利益;总之是你的利益关系直接决定了你的受欢迎欢迎程度,经营人际关系也是为了经营利益链。在经济场中利益无所不在,无所不包,因为人们进入这个场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求得利益。“经济人”同样应该具备“身边都是敌人的”的意识。
  
  对职场新人而言,这是一个艰难的心理转型过程。习惯了相对简单纯朴的同学关系一下子很难适应复杂多变的同事关系。由于利益当头,职场中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大有人在,君子之争是凤毛麟角,什么?还有共赢,算了吧,共赢的机会本就不多,还需付出诚实劳动,比起损人利己的勾当效率低得不是一点半点,更何况还有很多人居心叵测地宁愿干着损人不利己的事情。

五,优化重组
  以前的文字只是一些必要的铺设和说明,好比正餐之前的甜点,好比xx之前的xx。从现在开始才正式进入主题。《韩非子》全书共收集了55篇文章,这些文章是在很长的时间内完成,几乎跨越了韩非子的全部写作期。创作之时,韩非子并没有想过要建立一个成体系的学说系统,他的文章多是散文式的,合为时而著,因此经常会出现一个问题在多篇文章中被讨论,甚至出现重复的叙述,但这并不意味着韩非的思想不成体系。细细输理之下,仍能发现韩非思想的严密和深刻。
  《韩非子》各篇之间的逻辑关系与排列顺序无关,不像一部学术著作那样由简到难,由先到后。如果我们顺着文章一篇一篇往下读,很容易被绕蒙,通常需要读很多遍才能理出其中的内在联系。为读者计,在不伤害文意的大前提下,我对各篇进行了优化重组,将相同主题,内容相关联的文章放在了一起。依次为:
  一, 纵横家韩非。有《初见秦》,《存韩》两篇,说的是韩非对外交事务的见解。
  二, 交流者的处境以及交流的艺术。有《难言》、《孤愤》、《说难》、《和氏》四篇。说的是法术之士与君主相互孤立又相互需要的矛盾处境,以及如何打通交流壁垒的技术与艺术。
  三, 主道。有《主道》,《有度》,《亡征》,《三守》,《安危》,《守道》,《功名》,《大体》,《八经》九篇,说的是君主应该具备的素质。
  四, 驭下。有《爱臣》,《二柄》,《南面》,《扬权》,《奸劫弑臣》,《备内》,《人主》,《八奸》,《十过》九篇。说的是君主驾驭臣下的方法。
  五, 人才。有《观行》,《用人》,《问田》,《说疑》四篇。说的是人才的发现、培养及使用。
  六, 法术势体系。有《难势》,《定法》两篇。说的是韩非对法家法术势三大流派的反思与总结。
  七, 与其他学说的论战。有《问辩》,《显学》,《忠孝》三篇,说的是韩非对当时其他学说的批判,特别针对儒、墨两家。
  八, 对流行观念的批判。有《饰邪》,《难一》,《难二》,《难三》,《难四》,《六反》,《八说》七篇。说的是韩非对社会上流行的一些看起来很美,实则有害无利的现象的批判,对当今也颇具启示意义。
  九, 法制与社会。有《五蠹》,《心度》,《制分》,《诡使》,《饬令》五篇,说的是韩非对法制与社会的认识。
  十, 我注老子,老子注我。有《解老》,《喻老》两篇。说的是韩非对老子《道德经》的训诂,从中可以看到韩非对老子思想的改造。
  十一, 故事集。有《说林上》,《说林下》,《内储说上七术》,《内储说下六微》,《外储说左上》,《外储说左下》,《外储说右上》,《外储说右下》八篇。里面既是小故事大道理,也是韩非写作时援引的事例。
  
  当然,如果说分类,这个分类结果肯定不是唯一的。以后如果有必要我还会重新对分类进行调整。
  我要说的是给这55篇文章分类要比给54张扑克牌分类要困难的多。对扑克牌分类非常明确,每张扑克必然是红桃,黑桃,梅花,方块中的一种。韩非子中的五十五篇首先没有像红桃,黑桃,梅花,方块这么鲜明的分类,可以分为A、B、C、D四类,也可以分为甲乙丙丁戊五类,而且每篇文章的界定又不是特别清晰,可以分在A类,也可以分在B类。我的办法是将主题相似的文章放在一起,如果一篇文章跨越多主题,则将其中最主要的主题作为代表主题。好不不好唯读者是裁。之所以干这么做和我最初阅读《韩非子》的经历有关,那时非常渴望有人能将联系紧密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集中阅读理解,现在轮到我写了,因此便推己及人,希望分类能帮助各位更好的理解。
  
  顺便说一句,这项工作颇有点耗神费力,早就听说过有分类学这么一门学科,原以为它是一门比较扯淡的学科,现在才知道它的重要性。感叹当初真不知道有多少学科被我遭到我主观的枪毙!
第一章 纵横家韩非
  1.《初见秦》版权归谁所有?
  
  《初见秦》和《存韩》是《韩非子》中具有纵横家特色的两篇文章,在这里韩非客串了一把张仪、公孙衍,苏秦的角色,当然,前提是这两篇文章确实出自韩非之手,如不不是,那么事情另当别论。众所周知,纵横家和法家一样也是战国期间非常耀眼的一个流派,连横和合纵就是他们搞出来的两大作品,时至今日在国际外交中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纵横家和法家在气质上决然不同,法家都是实干家,走到哪里,哪里的生产力就能得到发展,生产关系就能得到改善;而纵横家个个都是空手套白狼的高手,凭借伶牙俐齿就能将世界搞得天翻地覆。
  
  要让法家韩非去客串纵横家的角色确实有点难度,如果排除《初见秦》伪做的影响,但以《存韩》来论,韩非子干得并不太好。毕竟隔行如隔山,法家思想中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在外交领域完全行不通。还是从《初见秦》谈起吧。
  
  《初见秦》排在了《韩非子》的第一篇,但也是历来受到怀疑最多的一篇。许多专家依据史实对真正作者进行了考证,结果言人人殊。有人认为作者是张仪,有人认为作者是蔡泽,有人认为作者是韩非,郭沫若在这些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作者是吕不韦,并进一步指出。《初见秦》本应该是《吕氏春秋》中的一篇或者附录,后来抄录《韩非子》的人不小心把它混进了《韩非子》当中。
  
  一篇文章搞出这么多个作者其实一点也不奇怪,甚至都是潮流。那时书籍种类非常少,读书圈也很小,书籍的传播基本靠手抄,人们没有版权意识,那些草根思想家们一旦有了研究成果,他们像我们一样想要让更多人知道,甚至传之后世。要实现这个目的,我们现代人并不困难,可以找个出版社,不管是版税还是自费先出它个几千册,如果真是好东西,就能得到读者的认可,进而很快就会流行开来,作者就实现了立言的目的。可是古代写手可能就没有这么幸福了,由于图书传播效率极低,很可能在取得普遍认可之前就失传。古代写手不比我们现在傻,他们也懂得包装自己,方法就是在自己的文章上署上某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