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秦帝国风云录 >

第455部分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455部分

小说: 大秦帝国风云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如同熊氏外戚遭到昭襄王和始皇帝两任皇帝的打击一样。豪门贵族权势倾天,很多时候太嚣张太狂妄,所以必然挨打。
    蒙氏历大秦四代君王而不衰,其中最关键的原因就是蒙氏是脚踏实地做事的人。你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不讲条件,也不讨价还价。事情做完了,做好了,君王赏赐多少我就拿多少,从无怨言。君王就喜欢这样的臣子,所以军功贵族历来为大秦君王所器重。豪门贵族不一样,与生俱来的优越感让他们首要考虑的不是为君王做事,而是谋算着如何获利,在获利的前提下为君王去做事。这就是本质区别。
    李斯、周青臣、司马空这些法家大臣也属于寒门军功贵族,他们的现在和未来都建立在军功上,而始皇帝这位君王和他们的政治理念又完全一致,目标和理想都是一样,所以他们当然要“士为知己者死”了。追随这样的君王,既能建功立业,实现毕生的追求,还能获得大利益,怎不让这些人肝脑涂地,鞠躬尽瘁。
    但是,无论是蒙氏,还是李斯等人,都不敢在这个时候,就武烈王的这份奏章和他在奏章中的一连串质问发表意见。这不仅仅关系到立场问题,更关系到存亡大事。
    刚刚过去的政治风暴就像一层厚厚的阴霾笼罩在帝国贵族们尤其是关东贵族们的心上,压得大家喘不过气来。
    始皇帝是一代雄主,而武烈王公子宝鼎则是一代天骄。这个时代像武烈王这样的大权贵不是普通贵族可以抗衡的,比如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和楚国的春申君,那都是主宰王国命运的大权贵,其实力常常超过了君王,甚至直接掌控了君王的生死存亡。
    刚刚过去的那场风暴已经证明了武烈王的实力。在最初那等恶劣的情况下,武烈王一人一剑回到京城,然后逆转政局,摧毁冯氏,重创老秦人,帮助始皇帝成功胜出,最后如果不是始皇帝拿着宝剑逼着他离开咸阳,恐怕死去的人更多。
    最后的嬴家当真是始皇帝吗?像蒙氏、李斯这样处在权力顶端的人心知肚明,始皇帝也不过是武烈王整个谋划中的棋子而已,否则始皇帝也不会在最后关头把他赶出咸阳,让他去掌控北军。那不是始皇帝对他的信任,而是始皇帝无奈之下的一种妥协。始皇帝也玩不起了,再玩下去,恐怕整个关东系都名存实亡。
    武烈王始终是这场风暴的核心,但他又始终把自己藏着最安全的位置,操控着这场风暴。武烈王是最后的嬴家,所以当始皇帝结束这场风暴后,武烈王马上递交了奏章,威逼始皇帝修改国策,让帝国实施休养生息之策。
    其目的是什么?当真是他嘴里所宣扬的与民休养,让中土之民安居乐业,享受中土统一带给他们的好处?不,不是,武烈王真正的目的是发展地方势力,把帝国一步步地推向分封。
    武烈王深谋远虑,又高瞻远瞩,他根本就没有把“分封”的希望寄托在始皇帝身上,而是把帝国的未来放在太子扶苏身上,所以当年他把扶苏带在身边言传身教,所以他重重布局不惜代价把扶苏推上储君之位。
    可以想像一下,以武烈王目前的实力,连始皇帝都不得不与其妥协的强大实力,将来扶苏继承大统后,大秦是谁的天下一目了然。
    李斯、周青臣、司马空等坚持“集权”的法家大臣根本没有退路,只有与始皇帝齐心协力,在始皇帝的有生之年遏制和打击地方势力,把帝国推向“集权”的轨道,确保帝国的未来,但前提是,必须扼杀武烈王,即便杀不了他,也要把他的实力削弱到极致。
    然而,这就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而已。
    当年谁能杀掉孟尝君?孟尝君不篡国自立,临淄的齐王就欢呼不已了。在这个时代,诸如像孟尝君这样的宗室权臣是不屑于篡国的,倒不是受制于礼法,或者追求美好的名声,而是利益得失不成比例,相比较而言,他们更享受控制王国和君王命运的那种唯我独尊的感觉。
    平原君和信陵君在各自王国的地位虽然不能与孟尝君凌驾于君王至上的那种超然地位相比,但每到关键时刻,他们的君王不得不纡尊降贵,把他们请出来支撑大局,而他们也一次次的力挽狂澜,这就是实力的证明。他们的君王不是不敢杀他们,而是不能杀他们,他们就是王国的鼎柱,关键时刻还要靠他们的实力来戍卫国祚。
    至于春申君,他之所以被杀不是因为考烈王的崩亡,而是他已经八十岁了,他没有时间去继续掌控楚国的命运,假如他年轻十岁,还轮得到李园这种跳梁小丑猖獗于世?
    这个时代的宗室权贵对自己的王国还是非常忠诚,比如孟尝君,他的封国在当时就是一个**的小王国,但他始终没有背叛齐国,没有背叛自己的宗族。从过去各诸侯国的宗室大权贵的历史来推断,武烈王肯定忠诚于大秦,忠诚于老嬴家,这一点毋庸置疑,即便他做了诸侯王,他也是大秦的诸侯,他也会像历史上的那些大权贵一样,忠贞不二地戍卫自己的帝国。但武烈王肯定是主宰帝国命运的大权贵,他的人生十有**就如同过去的孟尝君,除非他死了,否则他始终掌控着大秦。
    大秦自商鞅变法开始,就不遗余力地削弱贵族们的实力,所以大秦这一百多年来,还没有出现诸如像孟尝君这样的宗室权贵,然而,现在大秦终于还是出现了一位足以与孟尝君相比肩的大权贵,虽然始皇帝一直想方设法压制他,但因为大秦的贵族们需要一位“领袖”在统一前后重新拟制新的权力和财富的再分配方案,武烈王公子宝鼎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现在,与武烈王对抗,事实上就是与大秦的本土贵族集团对抗,正因为如此,始皇帝不能杀他,相反,还得通过他来协调和改善与本土贵族集团之间的关系。杀了武烈王的后果是什么,始皇帝不敢想,而李斯等人却非常肯定,那后果肯定是帝国的崩溃。
    帝国的贵族们对始皇帝和中央的“集权”国策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中土统一了,疆土遍及四海,权力和财富无限制增长,但始皇帝和中央就像一位贪婪而吝啬的土财主,非要把这些权力和财富收入自己的囊中,赏赐给功臣们的就是一根没有肉的骨头。
    是可忍孰不可忍,帝国的贵族们一个个就像饿极了的野狼,瞪大血红的眼珠子,等待着一拥而上的机会。杀了武烈王,等于拱手送给帝国贵族们一个割据自立的借口,一个分封诸侯的机会。
    当前形势下,缺少了武烈王这位大权贵对帝国贵族们的压制,始皇帝和他的追随者们也就失去了推进中央集权的时间,所以,大家都需要武烈王,而武烈王将带给帝国什么?
    武烈王需要一个和平统一的帝国,这是武烈王为之奋斗的理想。
    这给了大家无限的念想。只要有一个和平统一的帝国,有了这个坚实的基础,那么中央集权是可以的,分封诸侯也是可能的。
    '  '
第437章 彪悍李斯
    御书房的气氛很凝重,甚至有些窒闷。
    始皇帝的无上威严和武烈王的犀利锋锐再加上笼罩在他们心上的厚厚阴霾,让李斯、蒙嘉等人始终保持沉默,不敢轻易说话。
    始皇帝是什么意思?他是不是承受不了重压要向武烈王妥协?抑或,他打算坚决阻御并展开反击?武烈王又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布局?他这一次要攻击的对手又是谁?
    “说说北疆局势。”始皇帝打破了沉默,“在诸位爱卿看来,北伐大概何时爆发?这场征伐将给大秦带来何种影响?”
    李斯、蒙嘉等人即刻意识到始皇帝的态度,他要反击,无意妥协。几位大臣互相看看,眼神在瞬间内经过“碰撞”,各自寻思对策。
    始皇帝的目光转向了李斯。
    李斯绝对没有想到公子豹的一个大巴掌把他打到了丞相公的位置上。在过去的那场风暴里,当冯氏成为众矢之的,蒙氏兄弟和淳于越、伏生等关东大臣被“骗”出京城的时候,整个关东系就靠李斯扛“大旗”了,而李斯没有畏怯和退缩,当仁不让,奋力“阻击”,最终帮助始皇帝赢得了最后的胜利,而他本人一跃登上丞相公的位置就是始皇帝最后胜利的“果实”之一。
    始皇帝对他有知遇之恩,李斯当然要“士为知己者死”,要为始皇帝“冲锋陷阵”,帮助始皇帝实现“集权”的理想。
    “匈奴人是否统一并稳定了大漠?假如匈奴人的确统一了大漠,匈奴人是否会入侵中土?假如匈奴人的确要入侵中土,匈奴人是否有能力突破我们的防御,越过长城?”李斯语不惊人死不休,“我们是否有北伐的必要?守外虚内的国防策略是否符合当前大秦的发展需要?”
    李斯的声音回荡在御书房里,猛烈冲击着蒙嘉等人的心神,让他们纷乱的思绪霎时陷入了极度的混乱。李斯太“彪悍”了,竟然质疑南北战争之策,竟敢否定武烈王的北疆策略,竟然以修改国防策略来反击那些试图控制财赋策略的大秦本土贵族们。
    始皇帝面无表情,但眼里却露出一丝赞赏之色。
    李斯好智慧,一击而中,一句话就点明了要害。
    建设北军强大武力的根源就是来自对南北战争的预想,而进行南北战争的国策则来自匈奴人统一大漠后可能对中土进行入侵的假设,于是帝国建立之初,国防策略马上修改为守外虚内,把帝国最强大的武力部署在北部疆域,由此构成对外防御、对内威慑的国防新格局。
    守外虚内的国防策略是由武烈王一手促成并强加于咸阳。
    统一大业尚未完成,武烈王就利用匈奴人入侵代北和征伐燕国的机会,把大秦主力军队全部部署到北疆,从此武烈王掌控了强大武力,并以此武力一次次威逼咸阳按照他的思路修改国策。等到统一大业完成,武烈王再次利用国内外局势和各种激烈矛盾,拿出了进行南北战争的重要国策,把大秦主力军队全部集中到北部疆域,就此形成了守外虚内的国防策略。
    目前中土本部疆域只剩下地方镇戍军,而大秦的精锐将士都在北疆。随着北军建设策略的实施,大秦拥有了接近四十万的常备军。这是国防策略的需要,但它对中央财政却造成了重大影响。
    中央拿钱养兵,养兵是为了进行南北战争,是为了实施守外虚内的国防策略,然而,中央是否完全集中了军权?是否完全控制了北军?始皇帝和中央能否利用北军的强大武力来镇制帝国贵族和地方势力,实施自己的“集权”策略?
    答案是否定的。中央耗费巨大财力供养北军,但北军实际上却成了大秦贵族们对抗中央的强大后盾。中央耗费了财力,却增强了对手的实力,给自己的“集权”之路设置了重重障碍,这种事情怎能继续下去?
    =
    郎中令蒙嘉表情沉重,眼里不时掠过不安之色。
    赵亥眉头紧皱,低头做深思之态。
    蒙毅悄悄挪动身躯,试图把自己藏进黑暗之中。
    周青臣伏案疾书,看不到他的表情。像这种内廷议事的记录都由他负责,但今天到目前为止只有始皇帝和李斯说话了,而他却始终在奋笔疾书,也不知他在写什么。
    司马空拿着武烈王的奏章,还在凝神细看,似乎还没有读懂,还需要时间思考。
    李斯这句话太过震撼,他的意图很明确,大家不得不稳定心神马上做出推衍,假如始皇帝采纳了李斯的建议,那将给政局带来何种影响。
    丞相隗状,太傅、上将军武烈王等大臣极力主张实施休养生息之策,轻赋辨,让利于民,以此来迅速稳定国内局势,其理由就是因为中央财政难以为继,帝国需要迅速恢复国力。
    这个策略看上去有些矛盾。既然中央财政难以为继了,为何还要与民休养,轻赋辨?那中央财政岂不更加危险?隗状和公子宝鼎等人的解释是,如其竭泽而渔,不如放水养鱼。
    打个比方,渔民在湖里捕鱼,年复一年的过度捕捞会形成恶性循环,湖里的鱼会越来越少。假如限制捕捞量,让鱼儿获得良好的繁殖环境,那么湖里的鱼就会一年比一年多。鱼的总量增加了,捕捞量也就可以同步增加,从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这个策略的实施需要时间,五年肯定不够,十年估计才有效果。
    武烈王在朝议上公开说过,鉴于匈奴人统一了大漠,北疆局势逐渐紧张,预计南北战争要在十年内爆发。现在已经过去了三年,只剩下七年了,在这七年内,要把直道修筑完成,还要养兵,还要囤积武器粮草,还要进行边境防御设施的建设,还要迁徙人口垦荒屯田,还要发展农耕畜牧和工商业以改善边郡军民的生活。算一算,这需要耗费多少中央财政?七年的时间够不够?
    七年时间肯定不够,也就是说,武烈王的国防策略和他所主张的财政策略自相矛盾。
    由此来进行推断,那么南北战争就是武烈王设下的一个陷阱。他把始皇帝和中央骗进了陷阱,让中央财政不停地投入,拖住中央财政,遏制始皇帝和中央的权威,延缓始皇帝实施他的集权策略。但南北战争假如迟迟没有爆发,武烈王的这个陷阱必定失去作用,所以武烈王又设下一个陷阱,这就是轻赋辨的财政策略。这个策略的目的和武烈王所坚持的国防策略的目的一模一样。
    武烈王用了连环计。始皇帝和中央已经跳进了一个陷阱,假如再跳一个,那就彻底的上当中计了,“集权”将遥遥无期。
    击败武烈王的办法就是以其人知道还治其人之身。
    武烈王利用中央财政做“文章”,始皇帝和中央也可以利用中央财政来反击。中央财政不够,养兵养不起,那么只有两个解决途经,一是削减军队,二是修改国防策略。
    削减军队的可能性不大,这不仅直接损害了帝国贵族们的利益,也危及到了帝国的安全。目前局势下,帝国无论是御边还是戡乱,都需要一支强大的常备军。于是只有修改国防策略,改“守外虚内”为“守内虚外”,其目的就是把常备军撤回京畿,罢去统兵将率的军权,由始皇帝和中央直接控制军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